[摘要]網友表示,文明禮儀永遠都不過時,但表達的形式也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進步。
禮儀語
近日,網友「作家文道」總結了一系列「快要失傳的中華禮儀用語」,經過大V轉發後,引發眾多網友的熱烈討論。有大V表示,「傳統禮儀,沒有敬煙陪酒,沒有八面玲瓏,傳統禮儀用語之美,在樸實無華中透著一腔真誠!」這一觀點獲得了不少網友的共鳴。但是,也有很多網友表示,傳統禮儀需要傳承,也要順應社會發展,但最重要的是保存禮貌的精神而非言語上的形式。
觀點一:敬語一出,頓感順耳
許多網友在分享轉發的同時,紛紛表示,人際交往中聽到禮貌用語,感覺確實不同。
網友「淺淺還要瘦瘦瘦」表示:「禮儀用詞確實有它存在的理由,這些話說出口,讓人頓感順耳。」網友「劉倚君」也認為,高速發展的今天,不能丟失昨天的文明禮儀。
與此同時,也有網友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太懂得禮儀用語了。「上過點學的老人都會,年輕一輩兒早就不知道這些了。很多城市的孩子,見了長輩連最起碼的問候都不會。」網友「雷有凱」說。對此,也有網友表示,禮貌用語怎麼會失傳?網友「勾魂電眼李明博」表示:「失傳?有點兒扯!自己沒禮貌為什麼總要怨別的?」
觀點二:傳統不是一成不變
還有網友表示,文明禮儀永遠都不過時,但表達的形式也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進步。
網友「上下翻飛的胖子」就表示:「有的詞感覺都演變得不那麼禮儀了。比如借光,你下車的時候被後面的人喊借光,是不是很不爽?」網友「老帆帆不吃蔥」也認為,現在別人讚揚如果是和真實情況差不多,與其說「過獎」,不如說「謝謝」更自然真誠。
還有網友開玩笑地表示,以前見面都是互問「吃飯沒」,現在應該改成「買房沒」。網友「紙鳶風荷」認為,隨著語境變化,這些詞語只適合某些正式場合用,傳統敬語的式微是正常現象,沒必要如此緊張。網友「阿米Elaine」也表示:「時代在進步,就算是傳統,也不是五千年一成不變。既然是歷史,就把它留給時光吧。」
觀點三:就怕感覺虛偽做作
網友馬鈺評論稱:我覺得有點兒做作!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肯定受不了。比如有人初次見面就對我說「久仰」,我就想問他,你啥時候聽說過我啊?畢竟有點虛偽。
而網友瓦塔西則認為:如果平常都不用,突然用起來,會感覺很不自然,無謂強求啦。禮貌跟習慣恐怕不能衝突吧,人際交往中感覺自然、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網友二次清零則聯繫到現代漢語:「大多都還常用,只是看到匯總在一起,有點僵化的感覺。用現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表現出這些禮儀,效果也是一樣的。」
更多的網友指出,文明禮儀重在精神傳承,而不是只看重語言形式。
[摘要]網友表示,文明禮儀永遠都不過時,但表達的形式也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進步。
專家:禮儀用語很有恢復使用的必要
記者了解到,有網友覺得這些用語屬繁文縟節,但也有覺得這體現了傳統禮儀的用語之美,表示這樣的言語在樸實無華中透著一腔真誠。
有一些獨具思考精神的人分析道:網友在總結的這份「中華禮儀用語」面前用了「快要失傳」四個字,顯示了一種深刻的危機意識。那麼,專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一位教授,她告訴記者,這些詞語都是「謙詞」、「敬辭」,網友所總結的這份用語中的很多說法,確實已經鮮有人使用了。但是這份包含了三十多條的用語中,大多數不但沒有過時,而且很有恢復使用的必要。有網友認為這些過時,恰恰是因為用的人少了。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儀用語是語言文明的重要體現,我們應該維護自己完整的禮儀用語體系。如果有人用了這些用語,別人會覺得使用者有教養,懂禮數。」
中華禮儀用語
頭次見面用久仰,很久不見說久違。認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請人批評說指教,求人原諒用包涵。
請人幫忙說勞駕,請給方便說借光。麻煩別人說打擾,不知適宜用冒昧。求人解答用請問,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自身意見用拙見。看望別人用拜訪,賓客來到用光臨。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別人離開用再見,請人不送用留步。歡迎顧客稱光顧,答人問候用託福。
問人年齡用貴庚,老人年齡用高壽。讀人文章用拜讀,請人改文用斧正。對方字畫為墨寶,招待不周說怠慢。
(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