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語的一年兩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考試改革,是屬於先頭兵,但是一年兩考如果只是增加考試的次數而不從徹底的體制的改革來進行深入改革的話,英語高考的改革就不算成功,所以應該儘快完善社會化的改革,促進高考英語社會化的改革儘快執行,更為其他科目的社會化考試打下基礎。
(一)促進英語教育本質回歸
作為一個考試大國,在一切以分數為標準的口號下我國的英語教育逐漸走向了功利化和應試的軌道,英語教育更是與高考分數,學位證書和各類資格證書綁定,掀起了全民為分數而學怪圈子,這種極端的異化帶來的弊端是英語的費時低效和啞巴英語、聾啞英語的盛行,作為一種語言該有的溝通和實用屬性早己消失殆盡。高考英語一年兩考的社會化考試有利於英語從應試走向應用,也有利於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回歸到英語教育改有的本位上。
進行英語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中學的英語教育質量,重新英語教學過程,讓外語教學和評估的方式回到理性的軌道上來。隨著英語高考社會化的改革,從上到下的教育體系都得隨之進行改革,尤其在英語教學層面上從課程的設置、師資的轉變、再到教學內容的調整和教學方法轉變。這樣的改革也進一步要求國家教委應該專門成立英語教學研究所,努力探索出適合英語改革的新的教學模式。具體到英語基礎教育就能夠從語言使用的需求帶動語言能力的提高,最後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回歸到新課改最初提出的英語的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對英語興趣,讓學生通過英語的學習綜合提高包括心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著重提高學生能夠運用英語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這次高考英語改革也引發了另一個爭議,就是很多人認為英語熱影響了我國的母語教育,應該讓英語降溫,讓人們對母語的重視回歸。
作者認為這種把學生母語能力的下降和英語熱聯繫在一起是不合理的。漢語的學習有利於促進英語的學習,英語的翻譯需要一定的漢語能力,從事英語口譯或者筆譯的人員都需要學習我國的漢語百科知識。相反,英語的學習也並不影響漢語的學習,英語學習和母語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漢語能力的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學生傾向於碎片性的語言文字而忽略語言文字的探究。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不僅要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要將英語作為一種文化交流的工具,將我們國家的文化以國際化的方式傳播出去。例如莫言的小說如果沒有通過英語的翻譯讓國外的專家們認可,我國可能就會缺少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21世紀中國對外開放的水平範圍會更大,領域也更寬。英語教育更應加強。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也顯著提高,參加國際事務話語權力也明顯增加,中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05年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就重點強調過要對於我國現在普遍過度重視英語的學習而忽視或者消弱母語學習的現象要高度重視。並尋求解決的方案。同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會的李宇明年在談及中國外語規劃中就說過目前中國正處於轉型時期,由本土型國家向國際型國家轉變,這個新時期也對我國的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實行中國英語。
中國英語的概念在1980年就提出過,中國英語不是指中國人的中國式英語發音(Chinglish)而是指能夠被世界接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育。讓英語和母語銜接,從而向全世界展現我國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民族特色,促進我國特有的文化特色和世界文化主流的的銜接。隨著中華文化的熱傳,在英語教育中應該轉變以彼為本為以我所用。
(二)打破應試教育模式的第一步
目前我國只能稱為一個考試大國,不能稱作是教育大國,高考作為一個指揮棒,不僅沒有發揮對基礎教育的正確引導和評價作用,反而以高考引導著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過程,一切教育教學都以高考為中心,教和學都放在高考科目上,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唯一標準,素質教育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中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語言的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主要部分,英語作為一種全球通用語,我們的國民應該在不同程度上多多少少掌握一些英語的技能,尤其是英語教學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現行的英語評價與考試制度並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過於通過英語成績來強調選拔和甄別的功能,將英語成績作為衡量學校、老師和學生的唯一標準,注重通過紙筆測試來考查學生的英語成績,但是對一門語言的來說,輸出性的考查是基礎,既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通過簡單的紙筆考試是不能準確地考查學生的英語輸出能力。在這種英語考試成績代替教育評價,成為衡量的唯一槓桿下,學校就形成了考什麼就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的連鎖反應。高考英語試卷不管是單項選擇題還是閱讀題、改錯題,都將考試的中心和重難點都集中在單詞、語法上。
以考試為標準,學校的英語教育也以英語的語法知識為主,完全忽略了英語的語言使用能力。在這樣的應試教學模式下,英語教材以結構法為編寫的思路,教師課上以語法為綱,課下堆積如山的試卷也以考查學生的英語語法知識掌握為主,往往以考題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導致學生學了幾十年英語,只會做英語題,不會說英語,英語聽力能力也比較差,這也就出現了我們如今的「聾啞英語」現象。高考英語改革實行一年兩考的目的就是打破英語的應試教育模式,讓英語教學從重試卷的單詞和語法轉到重視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更多的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語言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通過應試型教學向應用型教學轉變,讓英語教育培養出來的不是會做題的啞巴,而是能夠推進國際經貿活動和文化交流,在國家戰略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年兩考的改革讓英語的教學重點從分數轉到內容上,這樣不僅讓英語教學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子,也為其他科目的打破應試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在改變應試教育的具體措施上不能只停留在改變科目的考試方式上,更應該延伸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內容和題型的改變。一年兩考只是打破應試教育體制的第一步。
(三)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作為考試大國,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考定終身,用一張試卷就決定學生的命運,這種不科學的考核方式不利於我國選擇人才,也沒有體現教育的人本關懷。尤其是有的學生準備了三年,在高考那天因為身體原因或者心理因素髮揮失常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前途,尤其是英語的考試選擇題量大,蒙題和抄襲的可能性也就高,會造成同學之間的不平衡。英語的聽力考試對設備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英語的一次考試不合理,因為有不少的偶然因素影響學生水平的發揮。
此次高考英語實行,一年兩考,取最高分,核心是減輕學生一考定終身的壓力,對學生進行實行綜合評價,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模式,讓學生有輸的可能,一次不行還有一次補救的機會,降低高考失誤的風險,讓學生舒緩考試壓力,降低考試恐懼感。這是對我國人才培養的重大改變。另外,兩次考試,不僅能夠測試出學生的真實水平,也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具體學習情況選擇在適當時間參加考試,讓學生有了自主選擇性能夠靈活安排自己考試的時間。因此高考英語社會化是我國人才選拔的正確導向,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性關懷。打破這種一尺量終身的高考制度對我國實行以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有重要的的意義。
高考英語社會化改革也是在為其他學科進行社會化考試進行探索,這樣政府就能在教育管理方面「退線」,機構通過制定考試標準和規定製度,將考試的權力下放到第三方的非營利性考試,政府只負責監督減輕學生的壓力,這樣不僅能將考試的壓力讓市場分擔,減輕政府的壓力打破一直以來的一考都訂終身,讓學生有權利進行自我決定命運。讓高效能自主招生,招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