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誰來帶」?
一直困擾著上海的年輕父母
因為「入託難」
他們二胎都不想生了呢~
BUT!
這個現狀即將改變
年內上海將建成20家公辦社區幼兒託管點
其實曾幾何時,誰沒有上過託兒所呢,不稀奇的呀~
回首過去,託兒所是小夥伴們第一次接觸社會的場所,許多人兒時的第一份記憶就來自於託兒所生活。
在託兒所我們懂得這個世界有一種職業叫「老師」,
交到生命中第一個好朋友↓
在託兒所學會了用杯子喝水↓
那時候可以開辦託兒所的主體豐富,單位裡有託兒所、街道鄉鎮也開辦託兒所。小編小時候上的就是單位裡的託兒所,一大清早跟著媽媽一起擠公交,她上班我上學↓
所以,「帶著孩子去上班」在那個年代並不是童話而是現實。媽媽在上班,寶寶在單位裡的託兒所裡上課,根本不必麻煩老人,也不會耽誤工作。
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批機關、企業,街鎮辦的託兒所,由於出生人口減少,絕大多數都關停並轉了,"生了孩子誰來帶"成為難題。
上海的託兒所逐漸消失後....
目前在上海,接收三歲以下嬰幼兒的公辦託兒所、託兒中心基本消失。曾經由政府、單位和街道等辦的託兒所基本都已銷聲匿跡,幼兒園也明確規定不招收3歲以下的孩子入園。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怎麼辦?解決方法並不是沒有,但也問題多多,比如——
「自家孩子自家抱」——丟了事業
據現行規定,女性產假至多143天,這也就意味著5-18個月的嬰幼兒須由家庭自行解決撫養照顧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不敢生、不敢要二孩,是因為怕生完孩子只能犧牲自己的事業。這些女性明明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卻要無奈地回歸家庭、承擔育兒責任,是社會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老人帶」——無可奈何的選擇
大多數家庭,孩子3歲以前,只能靠老人帶養。據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調查,目前0-3歲兒童家庭中有近80%的日間看護者為祖輩,其中近50%的祖輩感到「無可奈何」,特別是照顧過「一孩」的祖輩不願再照顧「二孩」的比例在上升。
「民辦幼兒園的託班、早教中心」——費用貴、資質難說
民辦幼兒園的託班費用昂貴;一些社會機構開設「早教班」,但缺乏資質認證,水平良莠不齊;一些社區開設了公辦的早教課堂,但接收人數有限,杯水車薪。公共託育需求井噴,供遠小於求。
託給老人怕辛苦,託給私人託兒所又怕不靠譜,矛盾重重,全面二胎政策下,能否恢復公辦託兒所?
近年來,在適齡人口增加、二胎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上海進入了生育高峰。據統計,上海有超過10萬的2-3歲幼兒有入託需求,然而目前僅有少數幼兒園有條件開設託班,公辦、民辦加起來,也只能接收1萬多人。上海幼託需求不斷擴大,但幼託資源不增反減,供需矛盾突出。
在各方的呼籲下,社區裡的託兒所真的回來了!
昨天,2017年市政府新建20個社區幼兒託管點實事項目正式啟動。列入實事項目,標誌著新建社區幼兒託管點將成為各區的重要任務。建成後,社區幼兒託管點將接收上海戶籍2-3歲的幼兒,中心城區每區將建有兩個以上社區幼兒託管點,郊區每區建有一個以上社區幼兒託管點。
今年,市政府將在全市範圍內新建20家公辦社區幼兒託管點,5、6月起成熟一家開辦一家,至11月底全部投入使用。預計未來3-5年內,各類幼託機構將進一步增加,0-3歲幼兒的「入託」、「早教」,也將有更完善的規範來保障。
這一實事項目由市婦聯牽頭,市教委、市衛計委、市民政局共同承擔,同時也得到了市財政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發改委、市消防局等專業部門的支持。
厲害了,word資質
社區幼兒託管點須設置在安全區域內,且布置在建築一層,遠離危險區域,總建築面積不小於200平方米;
保育員持證(健康證和職業資格證)上崗並接受定期培訓,師生比不低於1:7,並全部採用實名制管理;
託管點均採用「公建民營」,由政府提供場地,並通過購買服務引入專業組織進行日常運營。具體費用將根據成本測算,預計將在每人每月3000元以下。
Maybe,邊上班邊帶娃的夢想可以實現
根據試行的幼兒託管點建設規範,到今年11月,每個託管點要求有相對固定託管的兒童20人以上。這一規模相對於數以萬計的入託需求,的確還很小。市婦聯表示,建設初期,還是主要面對照料確有困難的家庭,可以說是起到公共服務的託底作用。
未來3-5年間,這一項目將繼續推進,甚至包括「企業託兒所」、「家庭託兒所」等模式,也在考慮範圍之內。「我們的目標是,90%以上的社區鄉鎮,都能開設一種以上的幼兒託管。」徐楓說。
市民政局亦表示,接下來,會把完善公共幼兒託管設施,納入到整個社區共服務體系之中。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