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12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職工在單位上班,嬰幼兒誰來照顧?如此後顧之憂,讓很多企業員工難以定心。昨日,記者從上海市政協「健全公共託幼服務體系」提案專題座談會上了解到,相關部門正開展解決嬰幼兒託幼問題的研究調研,推動有條件的園區、企事業單位建立託幼機構或設施。
託兒所已成稀罕物
爸媽上班,孩子去託兒所,這是很多成年人心中的童年記憶。如今在上海,託兒所卻成了稀罕物。
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上海曾在條件成熟的企事業單位中廣泛開辦託兒所、幼兒園,至1985年末,企事業單位託兒所通過挖潛、增加收託近萬人。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口高峰的逐步消退,以及上海學前教育的逐步發展,企事業辦託兒所逐步淡出,有些停辦,有些改為了敬老院所。
市政協委員陳磊、王祿寧、蔡金萍的調研發現,上海目前每年新生兒出生為25萬左右,而全上海託兒所總數只有40所,僅能招收18至36個月的6000多名幼兒,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矛盾更為突出的是,據現行規定,女性產假至多143天,這也就意味著5至18個月的嬰幼兒必須由家庭自行解決撫養照顧問題。對許多沒有祖父輩協助的雙職工家庭而言,要麼母親放棄工作,要麼高價聘請保姆或月嫂,對家庭的經濟生活及女性個人事業發展都帶來了不小影響,市民育兒壓力非常大。
為此,三位委員建議,0-3歲託育服務的配置應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政府除了要關注以提高父母育兒水平為目的的鐘點制早教機構建設,更要關注「母親要上班,孩子無人帶」的全日制託育服務真空地帶,儘快出臺相關政策,調動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園區、社區街道及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分擔政府責任,優化「二孩政策」下的養育氛圍,能自行按需為社會提供多樣化的託育服務。
學前教育法規空白
單位託兒所能否回歸?這成為一個矚目的焦點。
此前攜程曾為內部員工子女開辦親子園,聘請第三方早教機構管理,服務時間為每天早上8點半到晚上6點半,每月收費2580元。這一舉措儘管在員工內部極受歡迎,但因為「沒有取得行政許可」被相關部門叫停。
今年1月5日,國務院曾經出文,提出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普惠性託兒所和幼兒園等服務機構。不過,市教委秘書長王從春指出,關於學前教育,全國及各地仍沒有較為系統的法律規定,尤其是針對0-3歲的嬰幼兒相關法律法規幾乎空白。上海曾受教育部委託,承擔了學前教育法的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但因為種種原因,至今仍未出臺。
「教委將適時向立法部門提出立法建議。」王從春指出,上海將會加快對學前教育相關工作的政策和規範性文件的梳理和修訂,進一步系統規劃本市學前教育的發展方向、服務形式和內容。
正開展相關調研
「企事業單位辦託幼事業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市總工會副主席何惠娟表示,作為今年的課題之一,上海市總工會將開展《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工會如何推動解決嬰幼兒託幼問題的研究》調研,研究如何利用工會資源,推動有條件的園區、企事業單位建立託幼機構或設施,為職工解決後顧之憂。
在對基層企業的排摸中,市總工會發現,有些育齡職工集中的單位積極回應職工呼聲,自籌資金為職工子女開辦託幼、暑託班等,受到了職工歡迎,工會組織將及時總結推廣這些單位的成功做法和經驗,推動有條件的單位學習他們的做法,結合本單位具體情況,嘗試開辦託幼機構和設施。
不過,何惠娟也指出,由於目前本市不少職工上下班路途耗費時間較多,帶著孩子不方便,因此還需要大力發展社區託幼機構。
未來三年入園增加20萬人
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獨立法人的幼兒園1510所,其中公辦948所,佔總數的62.78%;民辦562所,佔37.22%。全市在園3至6歲兒童達53.59萬人,其中非滬籍為22.25萬人,佔總數的41.51%。公辦園在園兒童36.75萬人,佔總數的68.58%;民辦園在園兒童16.83萬人,佔31.42%。
市教委表示,上海學前教育面臨一定挑戰,人口出生高峰帶來的入園矛盾仍較突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據市衛生計生部門預測,未來三年上海在園兒童總數最高值將達70萬人,比當前增加20萬人。而中心城區和人口導入地區的土地資源緊張、師資隊伍培養需要周期等問題,也加大了全市學前教育資源規劃和布局的困難。在這一背景下,上海市教委表示,要確保本市符合條件的3至6歲兒童的入園需求。
為此,上海將鼓勵符合條件的境內單位、組織或個人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合法合規承擔社會責任,為廣大家庭提供託管服務和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