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幼有所育在上海|多家託兒所數十年如一日服務3歲以下託育,「媽媽老師」讓你放心入託
不少已為人父母的70後、80後,很懷念小時候在父母單位託兒所享受的歡樂童年。上海託育新政下,記者採訪發現,有託兒所為解決雙職工家庭實際困難,在新形勢下主動挖掘自身潛力,擴大現有託班容量,原來的幼教老師主動報考育嬰師證書,以更好適應3歲以下幼兒。
在上海,有一批辦園數十年如一日的託兒所,在上世紀人口高峰時承擔幼兒園功能,增開大、中、小班,在託育機會緊張的情況下,舉辦者積極響應上海託育文件精神,為3歲以下幼兒做好託育服務。
圖片說明:在中華託兒所,孩子們在玩遊戲——「我的小車發動啦」。
挖掘自身潛力擴大入託容量
上學期末,黃浦區中華託兒所「送」走了學校最後一批大班畢業生。這所已開辦40年的託兒所,在適齡兒童人口波動的大背景下適時微調。從9月起,由原先的託、小、中、大班配置,轉為專門招收3歲以下幼兒的普惠性託兒所。
「看到社會託育難題,在託育新政下,託兒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挖掘潛力,擴大入託容量。如今,託育機構可容納80名18個月到36個月的幼兒,目前招了2個班。」已有30多年幼教經驗的所長俞一平說,在育嬰師、保育員裡,有育兒經驗豐富的「媽媽老師」「奶奶老師」。
中華託兒所託班老師謝謹,原先一直帶中、大班。3歲以下幼兒與3—6歲學前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不同,為此,去年她早做準備,考出了高級育嬰師證書。像謝謹一樣,為了更好照護3歲以下幼兒,託兒所老師們主動加強3歲以下幼兒育兒理念學習。「僅一紙證書還不夠,託育機構從業人員每學期確保40課時的職業道德培訓。從業人員本身要有愛心,面對幼兒的吃喝拉撒才不會煩。」俞一平說,面對小年齡的孩子,託育機構以養為主,主張在「玩中學」。
為了讓幼兒更喜愛託育機構,從去年起,託兒所提前研究3歲以下幼兒的環境創設。操場上的大型戶外玩具,換成了適合3歲以下幼兒「走、鑽、爬」的定製玩具。廚師上崗需有中級廚師資格證。小肉圓上搭配番茄沙司,酸甜可口;咖喱小雞塊讓孩子開胃;大餛飩皮一切為二包成小餛飩;意面和傳統麵條輪流換……每天「一餐兩點」,讓孩子吃得安全、可口。
圖片說明:在良清託兒所,寶寶胃口不好,「媽媽老師」幫忙喂。
考育嬰師證書籤師德承諾書
上午8點起,靜安區良清託兒所芽芽班的寶寶陸續入託。85後幼教姚妍菲自己有過養育經驗,被託班寶寶們親切地稱為「媽媽老師」。從晨檢到把孩子一個個領進教室,組織在遊戲中玩中學,半日點心、戶外活動、吃午飯……整個上午,各類活動一環扣一環,記者發現,姚妍菲連一口水也沒喝過,滿懷母愛精心呵護,直到12點寶寶們睡午覺,才稍作休息。
「3歲以下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各類『玩中學』的遊戲活動往往只安排5—10分鐘。閱讀繪本、過家家、彈玩具鋼琴,活動要不斷翻花樣。期間還可能『險情不斷』,一會這個寶寶要上廁所,另一個寶寶搶玩具哭鬧了。」姚妍菲說,自從帶託班起,為了更好了解3歲以下幼兒特點,她還考出了高級育嬰師證書。
作為一所開辦已有60年的集體辦全日制託兒所,上海靜工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包括良清託兒所、華業託兒所等在內的7家託兒所,主要招收18個月至6歲的幼兒,其中18個月至24個月託班幼兒佔到總數45%。「小年齡幼兒不太會表達個人想法,師德培訓更重要。託兒所要求每位老師籤署師德承諾書,每月進行師德師風建設,平時看到類似『紅黃藍』等機構的反面教材以此警示,組織老師說說『身邊的好人好事』宣講評選。」上海靜工集團有限公司託幼管理中心主任王芳說。
除了教師培訓師德,廚房操作人員、保安工作人員也要求規範操作,託兒所不僅餐飲安全有應急預案,7家園所的廚房都加入「明廚亮灶」工程,聯網到食監部門,可以清晰地看到廚房操作間和操作人員的切配烹飪流程。
圖片說明:在中華託兒所,孩子們在玩「娃娃過家家」遊戲。
打造重德有能的託育從業隊伍
託育機構從業人員是關鍵。日前出臺的《上海市3歲以下幼兒託育機構從業人員與幼兒園師資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強調,建設一支重德有能的託育機構從業人員隊伍以及一支高素質善保教的幼兒園師資隊伍。其中,從業人員要建立準入制度,幼教師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為了應對從業人員需求,上海開放大學培訓中心主任王松華教授說,育嬰員培訓不僅要求在專門的實訓室進行技能培訓外,還有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責任和安全意識,持證後方能上崗,同時配備職後教育。培訓中增加了從業人員入職前心理測試模塊,對學員心理健康進行評估;職業技能培訓後又開展了職業道德課程,考核合格後學頒發合格證書,全方位打造託育服務從業人員培訓體系。據統計,自3月24日首期培訓班開班以來,上海開放大學系統已開設16個培訓班級,全系統培訓人數已達820人,預計2018年全系統將超額完成1000人的原定培訓計劃。
本市還鼓勵有條件的區新建配套幼兒園時落實託班建設要求;通過改建、擴建幼兒園,增加託班資源供給;鼓勵民辦幼兒園開設託班;支持公益性託兒所擴大服務對象覆蓋面,緩解入託供需矛盾。同時不斷推進福利性託育機構建設,鼓勵企業、園區、事業單位參與興辦福利性託育機構,讓更多幼兒能享有普惠性的託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