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3歲的寶寶,誰來帶?
這是讓不少職場父母頭疼的問題,也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一個難題。媽媽們的產假休不了那麼久,幼兒園又不接收3歲以下的嬰幼兒。除了祖輩隔代照看、請家政阿姨幫忙或者交給私立託管機構,幾乎難尋其他正規的託幼方式。但現有的幾種方式,又不盡如人意。尤其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1—3歲嬰幼兒的看護問題愈加突出。
俗話說「三歲看老」,幼兒期是孩子大腦發育、體格成長和健康心理養成的關鍵階段,深刻影響其一生的發展。那麼,小奶娃,誰來管?這道難題到底該怎麼解?
3歲以下寶寶看管成難題
育兒嫂難找,幼兒園不收,私立託管班魚龍混雜
「愁、愁、愁!」最近,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二寶媽媽田媛為給孩子找育兒嫂傷透了腦筋。
今年3月份,35歲的田媛生了二胎。月子裡和大多數家庭一樣,田媛也花高價僱了月嫂。月嫂主要負責照顧田媛和老二,4歲的老大由她的父母來看管。月嫂走後,田媛就開始找育兒嫂。
「本來朋友推薦了一位,結果那位育兒嫂因為老家有事,打算回去不再做了,我們只能又臨時重新找。」田媛說,「通過小區中介倒是很快找到了一位,可是到家裡沒幹幾天,我媽就不樂意了,這育兒嫂做什麼事情都不認真,連洗碗也經常洗不乾淨,還得我媽再洗一遍。老人覺得這樣下去可不行,所以堅決辭掉了。」
於是,田媛又開始找,接連面試了七八個,都不合適。眼看著半年產假就要結束,田媛心急如焚:「我在家的時候還能幫忙一起帶孩子,上班後就只有爸媽管了。老人年紀大了,腿腳也不方便,兩個小孩,怎麼管得過來?特別是小寶才半歲,還不能上幼兒園,真是放心不下啊!」
但在其他人眼中,田媛還算幸運的,起碼有父母能夠幫忙。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陳芳告訴記者,國家二孩政策全面放開時,她也曾動心。一是因為很喜歡孩子,二是覺得兒子有手足陪伴,長大之後就不會太孤單。但動心歸動心,想想現實情況,陳芳最終還是決定不生了。
「經濟方面還好說,富有富的養法,窮有窮的養法,以我們的條件還是能負擔得起的。關鍵是孩子在3歲上幼兒園前沒人幫忙看管。我和丈夫雙方的父母身體都不好,沒法幫帶孩子,完全依靠育兒嫂又不放心。一胎時我請了一年假來照顧孩子,上班後又陸續找過幾位育兒嫂才勉強撐到孩子上幼兒園。」回憶當年帶「小奶娃」的艱辛,陳芳很無奈。
「我也考慮過私立的託管班,但考察一圈下來,發現『無證、無照、無資質』的機構遠多於正規機構,魚龍混雜,很難分辨好壞,根本不放心把孩子送過去。而且收費也高,動輒幾千元,對一般家庭來說確實負擔不小,就放棄了。」陳芳說。
田媛和陳芳的困擾,是許多職場媽媽的真實寫照。
目前,我國大部分省份給婦女的產假是6個月。也就是說,孩子半歲後,母親產假就結束了,之後要全職投入工作,白天基本無法照顧孩子。而大多數幼兒園一般只接收3歲以上的幼兒。那麼剩下的兩年半,小寶寶該由誰來照顧看管?
現有託育方式讓人不省心
託育服務嚴重短缺,老人體力精力都有限,保姆文化素質不高
能夠放棄工作、全職照顧孩子的媽媽仍是少數,多數家庭採取了這幾種解決方案:姥姥奶奶隔輩撫養,或者僱傭保姆照顧,或者把孩子交給私立的託管機構。但不管哪種方案,在現實中都面臨種種問題,很難令人滿意。
「老人帶孩子,雖說給我們幫了大忙,但他們體力精力有限,對孩子的照看只能滿足基本的衣食需求。另外,在育兒理念上總有很多衝突。」田媛舉例說,為了刺激孩子的運動神經、感官神經,他們經常讓孩子多爬行、多玩泥巴,但老人總是嫌弄髒衣服,不大高興;再如吃飯問題,老人喜歡餵食,年輕父母願意讓孩子自己吃,很難達成一致。
國家衛計委2016年11月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近八成嬰幼兒由祖輩參與日間看護,其中近一半的祖輩感到「無可奈何」。特別是照顧過「一孩」的祖輩不願再照顧「二孩」的比例上升。即便是心甘情願看管孩子的老人,也因為年齡大、身體差等原因常常力不從心。
家政保姆帶孩子,更是讓不少年輕父母「愛恨交織」。家政服務業流動性強、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職場媽媽都有過半年更換多個保姆的經歷。「遇上一個能把孩子放心託付的保姆,就得好好『哄著』,定期漲工資、過節給紅包,生怕被『辭職』。」陳芳說。
與之相對的,是我國託育服務嚴重短缺。調查數據顯示,0—3歲嬰幼兒在中國各類幼託機構的入託率僅為4%,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50%的比例。
「好懷念小時候的託兒所啊!」田媛回憶,「我小時候,街道和企業都有託兒所,爸媽上班時把我帶到單位交給託兒所阿姨,下班時再接我一起回家,既省事又放心。可是,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公辦幼託班了。」
記者了解到,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不少國有企業和機關單位都開辦了託兒所。2003—2005年,這些託兒所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被逐漸「取締」。2012年,《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印發,提出建設規範化幼兒園,對班額、生均佔地面積、入園年齡等都做了明確規定,因此不少公辦幼兒園也陸續取消了幼託班。
公辦幼託班取消之後,一些社會機構趁機紛紛開辦起嬰幼兒託管班。但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教育部門審批發放的辦學許可證,只針對教授知識或技能的培訓機構,0—3歲的託管機構不在此範疇。也就是說,這些幼託機構只能進行工商註冊。而工商部門只能對機構的經營行為進行監管,對教學內容、師資和環境等問題卻無法監管。
「小奶娃」健康成長事關未來
興辦公立的專業幼託班,規範和監督已有私立幼託機構
事實上,對0—3歲嬰幼兒進行專業照料和培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這些「小奶娃」的健康成長關係著一個民族的未來。
「人出生的最初3年裡,大腦發育最為迅速。這3年接受到的養育會影響他們終生的大腦功能,也是人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中外多位科學家的研究證據顯示,那些早年大腦獲得較好發展的人,在以後的學習、就業以及社會交往、健康等方面也多數表現較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施建農說,「反之亦然,如果這個時期的嬰兒缺乏專業培育和照顧,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各種行為問題的概率就會高很多。」
已有研究證明,看護者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平時的飲食營養、日常學習以及有意識的行為刺激,都會對兒童成長產生很大影響。看護人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孩子的成長發展水平越高。
但目前,祖父母、育兒嫂和私立幼託班老師們的整體素質,還難以達到較高的水準。
施建農認為,很多隔代家長們的生活習慣有可能落後於時代發展,尤其是沒有文化或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祖父母們幾乎沒有兒童心理發展的專業知識,也不懂如何科學養育孩子。
對於託管機構,專家認為,社會上的私立託管機構良莠不齊,有些純粹是利益驅動的,有的老師也不具備專業資質,或者沒有經過正規培訓,她們提供的託管服務很讓人擔心。而且老師的流動性比較大,很多老師在一個地方幹一年就走了。
「嬰幼兒託管是一對一的,如果老師隊伍不穩定,會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影響。」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教育與諮詢中心特級諮詢師陳默表示。
施建農建議:「要解決0至3歲嬰幼兒託管難問題,政府必須重視,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一規劃。在託管機構方面要公立私立兩手抓。首先投入建設一批公立的、專業性強的幼託班,同時考慮把幼兒園管理從孩子3歲以後提前至0到3歲。其次,規範已有私立託管機構,加強監管,對機構任職人員資質進行嚴格審查,定期培訓,提高專業水平。此外,規範育兒嫂市場,對月嫂、育兒嫂群體也要加強管理和專業培訓。最後,一定要有一套科學的評估體系,對這些機構、人員的工作進行評估,這非常關鍵。」
令人欣慰的是,3歲以下託幼資源短缺問題,政府部門也已關注到。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會努力動員各方面的力量興辦、建設託幼設施,解決大家關心的「小奶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