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娃沒人帶被迫辭職,怕沒人帶娃放棄生二胎……讓育齡夫婦糾結的託育難題,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愈加凸顯。
生了寶寶誰幫帶?怎麼帶?近日,由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等主辦的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圍繞「託育難」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3歲以下嬰幼兒超4700萬,入託率僅5%左右
中國計生協「向日葵計劃」親子小屋(江蘇省常熟市)
託育服務供給不足,是造成育兒焦慮和抑制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說,該中心調查發現,在有0至3歲嬰幼兒的家庭中,有託育服務需求的佔30%,其中90%是2至3歲嬰幼兒家庭。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調查數據顯示,我國0至3歲嬰幼兒入託率只有5%左右。
賀丹說,現有託育機構中不到兩成是公辦的、普惠的,大多數是民辦機構。後者為了保證運行,價格較高。「我們調查發現,能接受其價格的家庭不到1/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介紹,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人數超過4700萬,每年有高達1500萬以上的新生兒,但託育服務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並承受著疫情帶來的持續影響,長期看,還面臨服務體系建設缺口較大、普惠機構高成本壓力、人力資源瓶頸制約等挑戰。
與城市寶寶相比,農村貧困和留守兒童可能更為弱勢。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介紹,該基金會和全國婦聯對貧困地區5000多名嬰幼兒的調查顯示,86.4%的嬰幼兒沒有接受過任何早期養育和照護的服務,家庭養育環境也很差。
「相當多的貧困地區兒童處於『成長環境不利狀態』。」在李偉看來,如果缺乏公共政策幹預,貧困的代際傳遞,可能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身上延續。
政策「組合拳」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正在形成
中國計生協優生優育指導中心開展親子活動(福建省三明市)
0至3歲是嬰幼兒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良好的嬰幼兒照護服務,對國民素質整體提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消除貧困、促進社會公平也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
為破解託育難題,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初步建立,建成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落實指導意見,有關部門打出政策「組合拳」。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於學軍介紹,國家衛健委會同相關部委研究出臺了託育機構設置標準、管理規範、登記和備案辦法等系列政策規定,開展了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託育服務專項行動等工作。
中國計生協及各級計生協還充分發揮群團組織作用和優勢,廣泛開展「優生優育進萬家」活動進行宣傳諮詢和入戶指導,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創建,並實施「向日葵計劃」,建立親子小屋,促進農村兒童早期發展。
「指導意見公布後,一年半的時間裡,僅在工商部門登記的、有明確託育標識的企業,數量就相當於過去10年的3倍,發展的勢頭很好。」國家衛健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司長楊文莊說。
商業綜合體嵌入、社區辦點、幼兒園延伸、家庭「鄰託」、企業福利……於學軍介紹,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實踐,發展出多元化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模式,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正在逐步構建。
抓住「十四五」窗口期,發展普惠託育
中國計生協優生優育指導中心開展育嬰講堂活動(浙江省寧波市)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普惠託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預測顯示,「十四五」時期出生人口會比「十三五」平均每年少200萬以上。「這正好為合理調配幼兒園學位和託位、推進託育服務體系建設創造了條件。」賀丹說。
難得的窗口期內,普惠託育該怎麼搞?
楊文莊認為,家庭託育服務價格低,鄰裡信任,嬰幼兒少有疏離感,值得大力提倡。但這種模式目前也面臨一些問題,如法律法規尚不允許以家庭自有住宅營業登記,監管不易,鄰裡之間協調難等。他表示,將儘快研究家庭託育發展的管理規定和規範標準,支持家庭託育有關試點項目,並適時推廣。
中國計生協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建議,將託育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範圍;在出生人口減少、學前教育資源有富餘的地區,鼓勵「託幼一體化」,推動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託班,將2至3歲幼兒託育服務納入以公立機構為主的普惠型學前教育服務體系。
同時,完善家庭福利政策,研究將0至3歲託育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抵扣範圍,探索建立育兒補貼制度;適當增加配偶護理假、家庭養育假等育兒假期,鼓勵男性參與子女照料,鼓勵家庭育兒的代際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支持職工帶薪休假、探索彈性工作制等。
「對貧困地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公共政策幹預已經刻不容緩。」李偉認為,可考慮將欠發達地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發揮計生協、公益基金會等組織作用,探索多樣化、全覆蓋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模式。(新華社記者田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