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鞠峰】北京時間11月8日凌晨,美聯社(AP)、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福克斯新聞(Fox News)等多家美國主流媒體預測,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預計獲得賓夕法尼亞州的20張選舉人票,超過當選總統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的門檻,因此將擊敗現任總統川普,贏得本屆美國總統大選。
拜登發表聲明稱將「做所有美國人的總統」,並呼籲所有美國公民團結一致,共克時艱。多國政要對拜登與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卡馬拉·哈裡斯發去祝賀。但同時,現任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也宣稱「獲得勝利」,並發表聲明稱「選舉遠未結束」。
截自CNN首頁,據多家美媒預測,拜登已經鎖定279張選舉人票
拜登宣布獲勝
拜登於當地時間11月7日晚發表推特稱,「美利堅合眾國,我很榮幸你選我領導我們偉大的國家。前方的工作將十分艱巨,但我承諾:我會成為一個為了所有美國人(而工作)的總統——無論你的那票是否投給了我。我將貫徹你們寄托在我身上的信念。」同時配上一則視頻,主題為「一個為了所有美國人的國家、為了所有美國人的總統。」
值得注意,拜登官方推特的認證已經添加了「候任總統」(President-Elect)。
同時,哈裡斯發布了一則8秒的視頻,她大笑著打電話祝賀拜登當選,並配文「我們做到了,@喬·拜登。」
此外,據「政客」新聞網(Politico)11月7日報導,拜登另發布一則公開聲明宣布勝選。
聲明對「美國人民對他和哈裡斯寄予的信心感到榮幸與謙卑」,並強調在前所未有的障礙面前,投票的美國人創下了歷史新高,「再次證明民主在美利堅的內心深處跳動。」
拜登稱,「隨著競選的結束,是時候將憤怒和激烈的言辭放在身後,凝聚成一個國家。現在是美國團結、復原的時候了。」「我們是美利堅合眾國,如果我們團結一致,將沒有什麼做不到的。」
據CNN消息,拜登將在當地時間7日20:00(北京時間9:00)對民眾發表講話,這預計將是一場勝選演講。
拜登的孫女娜奧米·拜登(Naomi Biden)在7日下午推特上發布拜登與家人擁抱的照片,並打上日期2020年11月7日。拜登妻子吉爾·拜登發推表示拜登「將成為全體家族成員的總統。」
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發推特對「我的朋友,美利堅合眾國下一屆總統和副總統」拜登和哈裡斯表示祝賀。
各國政要祝賀拜登和哈裡斯
隨著多家媒體對於拜登勝利預測的傳播,德國總理默克爾、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多國領導人、政要對兩人的即將當選表示祝賀。
特魯多發推特表示,「祝賀拜登和哈裡斯。美國是加拿大親密的朋友、夥伴和盟友。」
愛爾蘭共和國總理米歇爾·馬丁(Micheál Martin)發推祝賀「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喬·拜登」。他表示,「拜登是愛爾蘭的真正朋友,我期待著在未來與他合作。我也期待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歡迎他回家!」
值得一提,拜登是愛爾蘭裔移民的後代。
默克爾發推特稱「祝賀!美國人做出了他們的選擇,拜登將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
法國總統馬克龍同樣發推特表示,「美國人選出了他們的總統,應對當下的挑戰,我們還有很多要做,讓我們一起努力!」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同樣在推特上祝賀了拜登和哈裡斯「歷史性的成就」,並再次強調美國是英國的重要盟友,期待「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緊密合作」。
印度總理莫迪除了發推特祝賀拜登外,還單獨發推,對哈裡斯表示「最衷心的祝賀」,並宣稱「你的成功是開拓性的」,「為所有印度裔美國人帶來極大的自豪感。」
哈裡斯的父親是牙買加人,已故母親是印度裔留學生。若哈裡斯最終正式當選後,她將成美國首位女性、非裔、印度裔副總統。
川普宣布勝選,稱選舉「遠未結束」
據CNN報導,在多家美媒預測拜登將當選總統時,川普正在維吉尼亞州的高爾夫球俱樂部打球。
川普也在推特上宣稱「我以極大優勢取得了(總統大選)的勝利!」但被推特平臺打上「官方消息尚未正式確認大選結果」的注釋。
此外,據福克斯新聞消息,川普稱選舉遠沒有結果,拜登正急於「假裝」成贏家。川普在聲明中稱,「我們都知道為什麼喬·拜登正急於假裝成贏家,為什麼他的媒體盟友正努力幫助他:他們不希望真相被揭露出來。簡單的事實就是,這場選舉還遠遠沒有結束。」川普還表示,他的團隊最快於下周一(9日)將開始「提起訴訟,以確保選舉法律得到全面維護」。
對於川普的這番表態,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認為,他是「拒絕接受大選結果」。
選舉人團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並非「一人一票」的直接選舉,而是通過「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制度」進行間接選舉。得到多數普票並非能夠當選總統。除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州,各州的選舉人票實行「贏家通吃」制度。
在大選日普票開票後,基本上當天就能知道誰能獲得超過270張選舉人票。當選無望的總統候選人,會發表「敗選演講」,祝賀另一方(即將)當選。預計當選的候選人,會發表勝選演講。
按照程序,美國參眾兩院將在聯席會議上清點選舉人團投票結果,宣布獲勝者,屆時得票多者才算正式當選。一般而言,選舉人應根據自己選區的投票結果進行投票。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