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前幾天給大家分享了一篇關於思維培養的文章:《幼兒園的兒子逼著我給他買小學二年級數學題,還做上了癮……》,有媽媽留言問我「瓜瓜現在已經認識那麼多字嗎,多大開始教?怎麼教的?」。
這兩個問題,今年一直都有媽媽來問,包括上次橫測6款線上英語課程時,還有好多媽媽留言問我有沒有識字APP可以推薦。今天就來攤開說明白。
識字,瓜瓜4歲以前,我是不教的,不管聽說了多少個「別人家3歲識字量2、3千的娃」,我內心始終篤定地認為,0-6歲這個階段,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是第一位,孩子自己喜歡上了,不用我們催,他自己就特別渴望去學會。
就像數學加減法,我自己都沒怎麼教過瓜瓜,多是帶他玩數學思維遊戲,讓他體會到數學的神奇,以及自己動腦筋思考-推理-破解問題的樂趣(詳見:這個傻方法,卻是我給娃數學思維啟蒙的大招!)。去年瓜外婆來杭州,玩一樣地教了他讀加減法口訣和「湊10歌」(這個其實教早了,眼下的啟蒙重點還是幫孩子理解數字與數量的關係),他自己掰著手指頭就會算20以內的加減了,還追著要我給他買100以內的數學加減法練習。
一直到瓜瓜4歲左右,我發現他畫畫的時候,會開始「寫」一些「字」。
畫的是許仙和白娘子
並且,經常會拿著繪本問我「媽媽這是什麼字?」;走在路上看到自己認識的漢字、字母一定要讀出來才肯繼續往前走。
我意識到他到了符號敏感期,就開始有意識地教他認一些字,但說真的,也沒有很認真教,因為我覺得只要孩子閱讀量夠大,孩子將來識字肯定不成問題,這就和老話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符號敏感期,一般出現在孩子4-5歲,表現為孩子開始對識字、拼讀、認識符號產生興趣。
太早識字會不會不大好?
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說,絕大多數正常的孩子要到5-7歲,髓鞘形成基本完成後,才會正式關注聲音和字母之間的關係;不顧孩子大腦生理成熟度,硬要教孩子超前識字,前期確實跑得比別人快,但後期也容易出現閱讀理解和想像力方面的困難。詳見:給娃讀繪本的時候「指讀」識字好?千萬別在大腦發展到這步前這樣做!
但如果孩子願意學,儘管可以放心教他,滿足他的求知慾。孩子的理解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
去年我在家拍正版書與盜版書的對比照,瓜瓜看到了問我在幹啥,我讓他自己看看這兩類書有啥區別,然後告訴他「媽媽準備寫個文章給阿姨們講講假書到底有哪些地方不好,讓她們多支持正版書」。
沒想到瓜瓜回了我一句「媽媽,你做得對,錢就是要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
我愣住了,這不是巴金先生說的話嗎,誰教瓜瓜的?他告訴我,是牛聽聽裡聽到的,覺得很有道理就記住了。
任何教育,只要觸動了孩子內心敏感的地方,就能產生實效,無所謂年齡。
一開始,我就是平時讀繪本時指讀繪本的封面以及常見字,比如「我」、「你」、「和」、「媽媽」、「走」、"左右」、「幼兒園」、「超市」、"地鐵「這些我們經常會在繪本裡看到、日常交流中用到的詞。
路上看到站牌、廣告牌、宣傳欄、車牌什麼的,瓜瓜有想認識的字問我,我就教一下這個字的讀音;讀繪本的時候,碰到他認識的字就讓他自己讀出來,他很享受自己能讀字這件事。
多說一句,媽媽們以前買的低幼繪本別丟,拿來給孩子識字太好用了,瓜瓜認識的很多字包括「卡」、「大」、「衛」、「不」、「可」、「以」、「媽媽」、「數」、「等」、等等,都是從他很喜歡的的「卡蜜兒」、「大衛不可以」這些書上自學會的,因為書裡的文字他都能夠倒背如流了,都不用我教,他只要把讀音和字對起來就知道是什麼字了。
後來發現我教過的,瓜瓜七七八八都能記住,我就去買了一本識字書回來教他認。
按理來說,這個識字書,可買可不買,因為識字書上的字都很簡單、常見,我們家裡的繪本基本都能找到,我最初就是圖檢測方便才買的:像英文詞卡一樣,可以在我教完之後,拿著讓孩子讀一遍,知道哪些已經會認、會讀了,哪些還需要強化,那我之後在讀書、生活中有看到就會多帶瓜瓜認一認。
但買回來後,我反而覺得這書還是有必要有的,因為它會配圖解釋說明,雖然圖片畫得簡單,但是孩子一看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更有助於他把字形、字意聯繫起來。
也給他用了一款識字APP,是付費的,這裡就不具體推薦了,倒不是說它不好,瓜瓜很喜歡玩裡面的識字遊戲,只是我們用很少,一個月差不多就玩20分鐘。因為我們現在線上、線下的學習內容已經不少了,我不想再把識字再做成每天打卡式的學習,也是為了控制電子屏幕時間。現在最貴的,不是學習資料,而是孩子的時間啊。
再後來,我又發現瓜瓜是個很典型的動覺型學習者,也就是在操作、活動中他的學習效果更好,學過的字他如果動手寫一寫就會記得很快、很牢;他自己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了,告訴我「媽媽,我寫5遍就能記住」,碰到自己想學的字,就會自己拿著筆一個一個「描」出來。
所以怎麼握筆、筆畫筆順怎麼寫,我是順帶都教掉的,以免現在養成錯誤的書寫習慣,將來不好改。
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學習類型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
視覺型:主要通過看來學習,對自己看過的事物記憶深刻,主要通過看來學習。
聽覺型:聽覺敏銳,通過聽來學習。
動覺型特徵:他們必須親自動手才能學習、理解和接受事物。
經過這2年左右的積累,沒有測過他到底有多少識字量,現在他可以自主閱讀一些繪本,做練習基本都不需要我幫他讀題了。
總的來說,我教瓜瓜識字的過程,說起來平淡無奇,並沒有用到什麼先進的方法,唯一的「技巧」就是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並適時做出一些引導,這也是我認為啟蒙教育最重要的一件事。
教育,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條條大道通羅馬,多了解、多嘗試,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高效的啟蒙方法就可以。
每個孩子的興趣點不一樣,瓜瓜是自己對識字很有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哪怕遇到一些字形比較複雜難寫的字,比如「喜」、「掌」、「戴」等等,他也有一定要學會的決心;當然也有的娃比如咱們號的小西同學,她也喜歡讀繪本但對識字就興致缺缺。(但現在變得超愛認字,這也是我常說的,孩子的喜好是有局限性的,現在不喜歡,並不代表以後也不喜歡)。
媽媽指著繪本封面給她念書名,她會讓媽媽把手拿開,不要擋著她看書;換成識字卡來學,認2-3個字就喊「媽媽我不要學習了,腦子太累了」。
孩子不喜歡,媽媽也不想勉強,當然還有一半的原因是覺得識字不像英語需要打小就培養語感什麼的,等孩子上了學自然而然都能學會;另一個方面,也擔心孩子提前學習,正式上課就不認真,錯過了真正的知識點。
但真正等孩子上了小學,媽媽就叫苦不已,被作業和考試錘到癲狂!每天寫作業要有人幫孩子讀題目,也就是夫妻雙方至少要留一個在家陪娃寫作業;更糟心的是,因為第一學期的第二單元測試之後,老師就宣布之後考試都不幫小朋友讀題了,孩子因為不知道讀不懂題目要求而答錯,成績咻咻下滑到瀕臨班級平均分。
老師安慰媽媽,識字不要著急,到了二年級,大家的字學得差不多了,反而是閱讀多的孩子在表達上有優勢。換句話說,學前不識字也沒有關係,入學後跟緊老師,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完成老師的各項要求,孩子二年級之後識字這塊就不會有大問題。
小學1-2年級的識字指標: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事情要是落在自己孩子身上,爸爸媽媽還是會急的,你想啊,現在才剛入學,還要再過1個多學期才升二年級啊,中間還有十多次考試呢。成績不好,拖班級平均分後腿,會不會招老師不待見啊?
再者,孩子到了這個年紀已經很懂事了,考得不好,她自己內心壓力是很大的,既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也怕回家被爸媽批評,為此小西同學有一次還自己動手把實際分數85分改成94分。
教孩子識字,不難,但要短時間孩子快速記住更多字,卻並不容易。我們的漢字博大精深,孩子們不理解生字的構造和含義,靠死記硬背去記,是很容易混淆、遺忘的。
特別是小西她屬於聽覺學習型的孩子(學習時以聽為主),媽媽讀一遍,她跟一遍,可以把字讀得非常清晰、標準,但她很迴避自己去看。
所以,媽媽在教的過程中,發現那些看起來很簡單的字,小西學起來那個費勁啊,比如「果」字,孩子這次學會了,下次還是會寫錯,寫成「裡」;一碰到「進與近」這些讀音相近的字,也容易傻傻分不清;更匪夷所思的是,知道「錯誤」這個詞,單獨碰到一個「錯」字卻不知道怎麼讀.......
而孩子學不好,自己也很沮喪,加上爸爸媽媽給她的壓力,情緒就很大,每天找各種理由拖延寫作業,非要有個人坐在她旁邊「盯著」才肯認真寫。
小西媽媽找我問經驗,我給了她2個建議:
1、你們學了拼音了,一定要把這個識字拐棍用起來,買幾本拼音書讓孩子大聲讀,既能鞏固拼音學習,又能多認讀一些字;
孩子自己一邊讀還一邊「記筆記」,說明還是有求知慾的
請教了我的語文老師朋友,並根據小西的喜好,給她列了一份拼音書單:
孤獨的小螃蟹
我有友情要出租
小公主
飛舞吧紅頭髮
阿凡提
三毛流浪記
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2、所有的學習,萬變不離其宗,聯想法、歸類法這些學習法都可以用在識字上,比如平時可以和孩子玩「加一筆」的文字遊戲諸如「二」字加一橫會變成哪些字;也可以引導孩子去發現漢字偏旁部首的規律,像身體相關的字大都是「月」字旁,和樹木相關的都是「木」字旁。
二加一筆會變成哪些字?
補充3:小娃娃們,可以在家具、電器、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上貼上名稱,幫助孩子把學習和生活相結合。這也就是蒙特梭利說的「有準備的環境」,幫助孩子把文字和語音與它指稱的對象在自己的生活中連接起來,也就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
年初因為疫情休學了,小西媽媽來告訴我,孩子那段時間的消遣之一就是讀拼音書,平均7天讀完一本拼音書,識字量開始猛漲,現在基本上家裡所有的書,她都能自己閱讀了。
前幾天還給四年級的表姐讀聽寫的詞語,90%都能認讀。前前後後加起來還不到10個月,孩子識字量不敢說超過同齡人,但肯定沒有落後於人了。
我一直說,孩子的學習好不好,有時候真是取決於信念,你想要孩子把這個東西學會,持之以恆地去做,最後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而且,孩子的學習,真的也是會的越多,當她心裡的那份求知慾被激發出來了,就變得越愛學:看到生字都要刨根問底「這個字是啥,那個字是啥?」,知道哪些字自己容易忘,也會多寫寫,再鞏固下。
瓜媽最後說:
從長遠來看,孩子什麼時候開始認字、學前認識多少字,對孩子的學習不會有本質的影響,媽媽們不必太過憂心;相比識字多少,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更重要。
但只要孩子感興趣,也不是填鴨式的學習,我不反對在入學前讓孩子學學語文、數學、英語,現在我們的家庭啟蒙理念都很先進,學習是可以很有趣的,並不會讓孩子沒有快樂的童年。
並且,從現實的角度說,小學的要求是一下子就上來了,尤其是一些好的小學,像我朋友家娃9月入的學,現在老師的要求是5分鐘內要做240道加減法算術題;如果是之前沒有學過加減法或者寫字慢的孩子,他一二年級就會很苦。相比學習本身,這種每天被爸爸媽媽催著快點寫(作業),寫不好還要挨批、被懷疑理解有問題的苦,才是真正的苦。
而且,基礎的東西適當會一些,孩子入學後就不必花太多時間去應付學校的考試、作業,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玩;孩子在學校/幼兒園裡,也會因為「懂得多」、「學習好」而更有自信,因為他在學習生活中對一切更有掌控感。
當然,就像我前面說的,教育千人千面,我寫文章的初衷,也是希望我的分享,能夠讓大家對每件事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