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學術研究不是打仗 不需要什麼領軍人物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清華女教授怒批:學術研究不是打仗,不需要什麼領軍人物)

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學術界或稱為知識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紛繁複雜的局面:在一些人歡呼學術的春天來臨時,另一些人卻感受到寒冬的凜冽。

我很能理解為何人們有春天之感,因為確乎有繁花似錦的熱鬧局面。而這並不是發明創新和研究成果的繁榮(早有人發出為何中國缺少創新和創造力之問),而是各種頭銜、名目、計劃、工程的五花八門。

先來看頭銜,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為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共同籌資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以來,各地各方各種學者頭銜呈「湧現」之態,計有黃河學者、珠江學者、閩江學者,枝江學者、紫江學者、香江學者、湘江學者、贛江學者、錢江學者、皖江學者、三峽學者、龍江學者、松江學者、兩江學者(重慶);

以山命名的有泰山學者、黃山學者、華山學者、衡山學者、恆山學者、嵩山學者、天山學者、珠峰學者、崑崙學者、井岡山學者;

沒有名山大河的就只好以地域命名:綠洲學者、燕趙學者、楚天學者、天府學者、三秦學者、三晉學者、黔靈學者、八桂學者、北洋學者、齊魯學者、中原學者、東方學者、瓊州學者。

有人統計達38種之多,真可謂名目巧立,名山大川佔盡,地理知識見長。

不獨頭銜,計劃和工程也名堂多多。

「985工程」是我國政府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建設工程(因確立於1998年5月而得名);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向21世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力爭在21世紀初有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專業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水平的建設工程。

目前許多重點著名高校都明文規定:青年人才必須本科畢業於985和211大學方能獲得引進,不知這種類似於出身論的規定合法合理性何在。

至於馬工程係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業內簡稱為馬工程)項目,近年來可稱得上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不僅教材要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各學校馬工程項目首席專家的數量在影響學科評估、專業排名加分上,可謂是舉足輕重。

上述頭銜、計劃和工程當然不僅僅是名譽聲望,更是資源配置的機制,有沒有這些招牌關涉到能否獲得、獲得多少薪金、資金、獎金、基金的最重大問題,哪個學校哪級領導會掉以輕心呢?

層層疊疊的項目預期為培養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各學科領域領軍人才,初心不可謂不良好。然而,五花八門,疊床架屋的安排與學術研究和創新發明真的有關嗎?

學者們在頭銜項目林立中忙於申請,報批,競爭甚至搶奪,如何能夠心無旁騖,專注於追求真實、真知、真理的研究工作,又如何能夠忠於自己的良知和本職?

我的同事沈原曾經把當今的科研體制稱之為「項目制運作,鬥狗式管理」,可謂話損理不錯。亂花漸欲迷人眼,骨頭陣中失心智,科學研究如何能夠不迷失於頭銜計劃工程的叢林之中?

學術研究不是打仗,不需要什麼領軍人物,只須有正常寬鬆的學術環境和自由獨立的學人。人為設置種種頭銜,讓學者趨之若鶩,其內涵就是學術大躍進。

長此以往,計劃工程越來越多,越搞越大,而學術的空間卻越來越逼仄,我們的人格、特性和鋒芒也越來越萎縮。最後落空的恰恰是辦大學的實質性目標——教育與學術,在這種氛圍中,誰若拿學術當回事,就沒人拿你當事;那些不想當官而只想好好教書、做學問的教師沒有適合的空間而且沒有尊嚴,於是大家都不免蜂擁而上地奔向權勢,把學術場域變成官場、名利場甚至戰場。

巧立名目是當今科研體制的一個維度,另一維度則是事無巨細、強制束縛的行政化教育科研管理。這種管理是全方位的,僅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申報課題。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為例,每年由某部領導下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開列項目課題指南,指南說明共計十九條,就選題要求、申請人條件、申請單位條件、申報範圍、立項要求、具體填寫要求、資助額度、結項要求、完成時限等等等等做出規定。其後再為23個學科列出每個學科大多超過一百項的具體研究題目。顯而易見,科學研究是以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對未知未明的探索,如果事先為科學研究規定了指導思想,科學便已不再是科學。

學術研究是以問題發起的,現實中的問題或者學理上的問題引起研究者的學術好奇心,構成研究的緣由和動力。由一個主管部門規定研究問題卻不知原因、動力何在?主管部門的負責人也不可能是各學科的專業人士。

更何況,許多題目的設定真可謂「命題」:XX虛偽本質的研究,XX自信的研究,堅定XX信仰和理想信念的研究,強化XX意識的研究,偉大XX(四個)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 不難看出,題目設定不合學術的基本邏輯,既已知曉了答案、判斷了性質、明確了信念(信仰),問題就不存在了,還用得著研究嗎?

再看科研的財務管理方面。有關研究課題的報銷制度從來以繁瑣、苛刻、不近情理著稱,而今愈發呈變態趨勢。

比如,差旅住宿費用的報銷要求提交往返機票(火車票)和相應天數的當地住宿發票(並附水單—還不知是什麼東東),缺一不可;如果有其中一項由接待方或私人負擔了,必須提供證明材料,否則就無法報銷。

再如,研究者購買書籍資料,除要開具發票外還要求附上寫有具體書名的小票以證明購書確實與研究課題有關,但不知是否「有關」的判斷如何做出及由誰來做出,難不成是由負責報帳的財務人員來做?

要求所有課題負責人辦理公務卡(信用卡),所有研究開銷要刷卡消費,之後研究者自己要先墊付還款,報銷後再返還給研究者個人。如此課題經費管理方式幾乎是無法操作的,比如,研究生完成其碩/博學位論文需要進行田野工作,調查差旅費用是由導師支付的,如果有不止一位研究生在田野中工作,一張公務卡該如何使用?讓誰刷不讓誰刷?刷後又如何向財務報帳?

研究和交流中發生的餐費問題我在微小說《年關》中已有展現,此處不贅。

這樣一套不合邏輯又不近情理的科研財務管理制度大概是為了防止腐敗而設計的,管理者們是不是以監督防範官員貪腐的思路來對待教授們?像看賊一般看著教師們,有沒有想到這樣地不信任、不尊重研究者,百般刁難的報銷制度,讓研究者如何能順心、安心、全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又或者制定如此財務制度的人們是不是犯了以己度人之誤?

教學管理也是大學工作的重要面向。行政化的教學管理從教材、教法、教學大綱、培養計劃、社會實踐、教學紀律,……到授課時間與學生課下學習時間的比例要求,甚至開放交流時間(Open Office Hour),無論巨細全有規定和要求,難以一一盡述。

僅開放交流時間為例:學校要求每個教師(無論本學期是否上課)必須固定每周一小時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答疑時間,按此規定時間、地點落實後要層層上報學校有關部門(聽上去怎麼像是「雙規」?)。這種強制性規定交流時間的做法,與其說是為了建立密切的、跨學科專業的師生互動,不如說更像是一種形式或儀式,其實際的交流是否有必要、效果如何,恐怕不是設計者考慮的問題。

眾所周知,首先,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其實包括任何正常交流)本是自願的、開放的、自由的主體之間的互動,應該完全建立在自主交流的基礎上,由教師與學生經自主協商自行安排,而不應由行政方式強制安排;強制安排這種關係與活動的做法與真正意義上的學術交流、思想交流背道而馳。

其次,自主的交流可以有多種方式、多樣的場合、情境、機會,比如帶學生做田野調查(社會學、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參加學術會議等各類學術交流活動,課後的問題討論,與學生一起出行、運動、娛樂,請學生吃飯、喝茶,…… 並不是一定要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比如坐在辦公室裡才能進行交流的。更何況,喜歡和能夠與學生通過平等交流教學相長的老師自然會這樣做,不需強加這樣的安排;不願意或不能做的老師即使被迫安排了「開放交流時間」也無法實現真正的交流。

如此簡單自然的事情,一經行政化的強制就變得無比彆扭。將教師和學生的手腳都捆得死死的,似乎教師是根本不會教書的白痴,學生是完全不會學習的傻瓜。殊不知這裡是高等學校,不是幼兒園(即便是幼兒園也須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種種原本與教學和研究無關的東西偏偏要強行幹預甚至支配教學和科研,這如何能夠實現教育的真正目標?

既要馬兒跑,又要絆住馬兒腳,至此著名的「錢學森之問」(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進而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已有答案。有無數XX學者頭銜,無真正的學者,有各種人才計劃,無真正的人才,有大項目,無大師的大學現狀,實在不足為怪。

教書與做學問是創造性的勞動,是追求卓越的事業,最需要自由的意志、獨立的人格、開放的頭腦和舒展的心靈,而服膺於權力的人格是扭曲分裂的、靈魂是萎頓猥瑣的、心胸和眼光是狹小的,又如何能夠完成教育的使命?

環繞著權力打轉的旋渦成了今日的大學生態,其中耀人眼目的只是浮於表面的光鮮而短暫的名利泡沫,而真正的科學精神、人文底蘊、學術志業、社會關懷統統被捲入水底。大學的本質、教育之根本萬萬不可什麼都要,唯獨缺了良知和學術。

嗚呼,我的大學!

(作者:郭於華 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人類學、農村社會學、民間文化與信仰等。)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領軍人物"?---童慶炳教授的學術貢獻
    恩師童慶炳教授猝然離世之後,媒體給予他的頭銜中出現得最多的是「文壇教父」和「中國文藝學領軍人物」,後一個也是北師大官方發布的訃告中正式使用的表述。媒體突出他在培養莫言、餘華、劉震雲等文壇著名作家方面近乎神奇的貢獻,這自有媒體的考慮;而北師大官方的評價著眼於童先生在文藝學學科領域的建樹,我覺得是非常準確到位的。
  • 薛謀洪教授教書育人和學術思想座談會在清華舉行
    薛謀洪教授教書育人和學術思想座談會在清華舉行同時成立薛謀洪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清華新聞網6月22日電 6月19日上午,薛謀洪國際問題研究基金啟動儀式暨薛謀洪教授教書育人和學術思想座談會在清華大學工字廳舉行。
  • 清華教授郭於華:嗚呼我的大學!
    學術研究不是打仗,不需要什麼領軍人物,只須有正常寬鬆的學術環境和自由獨立的學人
  • 鼓勵學術領軍人物編寫大中小學教材
    依據相關文件,我國鼓勵學科知名專家、學術領軍人物為大中小學生編寫教材。此外,管理辦法明確,教材中如出現錯誤或較大爭議,應及時修訂。《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提出,中小學教材實行周期修訂製度,一般按學制周期修訂,如出現課程標準發生變化,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發生重大變化、取得重要成果,經國家權威部門認可的、改變現有認知的重要學術成果發布,將及時修訂教材。發現教材內容有錯誤、不適宜或出現較大爭議等情況,應及時修訂。
  • Light人物:專訪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
    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本期,很榮幸邀請到龍桂魯教授接受Light人物採訪。在這次採訪中,龍教授將分享自己在量子信息科研與教書育人的經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龍教授,了解他和Light背後的故事。
  • 中國分析心理學派的領軍人物高嵐教授重磅作品
    *中國兒童心理分析的主要開拓者、中國分析心理學派的領軍人物高嵐教授重磅作品!*史丹福大學教授 布萊恩﹒費爾德曼博士鼎力推薦「人格底色」是高嵐教授關於兒童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理論她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榮格心理學家,是中國榮格心理學的奠基人,也被心理學界視為中國大陸乃至海外華人學界的領軍人物。
  • 清華「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來了!無需高考 初三學生...
    清華大學招辦主任餘瀟瀟告訴記者,清華將專門設立由丘成桐先生領銜的招生評審專家委員會進行考核選拔,所有選拔環節全程接受紀委監督,確保公平公正。   大師坐鎮、關卡密集、層層選拔,考生需要做哪些準備?   「雖然考核嚴格難度不小,但我們絕不會考偏題、難題、怪題。」丘成桐告訴記者,這是數學領軍計劃選才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 清華首聘講席教授,三人獲聘,首位人文講席教授專攻清華簡
    2016年,清華宣布,計劃在未來5年內,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規劃,在人文、社科、理科、工科等學科設立不少於100個全職講席教授席位。2018年,為進一步推進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培養和學術科研水平,清華決定全面推進全職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在校內外聘任全職講席教授,並通過冠名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兩種形式予以支持。
  • 清華發布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初三也可入學
    無須高考、面向全球招生、初三學生也可入學……連日來,清華大學新近發布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備受關注。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
  • 清華招生專家薛平教授蒞臨我校暢談物理魅力並解讀清華招生政策
    薛平教授是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物理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清華大學-創律前沿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高技術項目首席科學家等。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在長達百年的辦學歷史中,2位共和國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兩彈一星獲得者、600餘名院士從這裡走出,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大批學術巨匠曾在此執教。恰如清華園工字殿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 人物||讓學術研究與學術翻譯相互增益 ——訪浙江大學教授龐學銓
    近年來中外學術成果交流的需求,催生了一大批世界學術名著的大量譯介,這項工程也吸引了眾多從業者。甚至有業內人士揶揄,「只要學過外語就可以從事學術翻譯,即使不懂外語的人都可以通過機器翻譯輔助完成。」另一方面,因為一些科研機構不認可學術翻譯作為科研成果,致使一些專業學術工作者不願涉足學術翻譯。  縱觀當前繁榮的學術翻譯成果,也是良莠不齊。
  • 清華發布丘成桐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清華大學招辦主任餘瀟瀟告訴記者,清華將專門設立由丘成桐先生領銜的招生評審專家委員會進行考核選拔,所有選拔環節全程接受紀委監督,確保公平公正。大師坐鎮、關卡密集、層層選拔,考生需要做哪些準備?「雖然考核嚴格難度不小,但我們絕不會考偏題、難題、怪題。」丘成桐告訴記者,這是數學領軍計劃選才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 清華數學領軍人才班啟動,初高中生均可報名
    在講座上,丘成桐教授透露清華大學正計劃成立「領軍人才班」,希望在短期內訓練一批帶領全國數學學科的人才,「預計下周會正式宣布,希望華附的同學們注意,並能踴躍參加」。    清華數學科學系三大培養方案在招生時不分專業,前兩年所有同學學習相同的數學基礎課程,後兩年根據志向、興趣和能力自行選擇相應的數學專業。  4  丘成桐與清華數學系  丘成桐曾經對媒體表示,他生平立志只做好兩件事情。
  • 張亞勤清華AIR戰隊首次亮相,這陣容不是一般強
    趙峰: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物聯網領域的領軍人物。在加盟清華AIR之前,擔任海爾集團CTO。他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加入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擔任首席科學家,並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史丹福大學。
  • 清華「丘成桐領軍計劃」招收優秀中學生
    清華大學近日宣布,從2021年起啟動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招生,每年全球招生規模不超過100人。近日,清華大學的一則招生消息可能讓一群中學生家長坐不住了。 清華開始招初中生,初三就能報名,而且免高考!
  • 清華首聘18位文科資深教授:發力文科,一流大學再提速
    的網帖下,回復者眾多,不少人發帖探求:清華為何要設立文科資深教授?他們,又將給清華帶來什麼?公開資料顯示,18位文科資深教授中,年齡最大的李學勤出生於1933年,已屆85歲;年齡最小的,是生於1959年的清華公管學院教授薛瀾、人文學院教授汪暉,均為59歲。此外,獲選教授中,「50後」有10位之多,正是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黃金年齡。
  • 陳力丹教授:當我們研究新聞傳播時,我們需要研究什麼?
    9月29日晚間,全媒派聯合人大出版社、新傳研讀社等機構邀請到陳力丹教授做客直播間,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開學第一課」。在本次分享中,陳老師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問題:新聞傳播學需要學習什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學術寫作應該注意什麼?
  • 清華北大教授的觀點卻不同,到底聽誰的
    在美國,留學生們可以生活得很&34;,施一公教授正是看不慣這一點,&34;對普通人來說無可厚非,但是科研工作者需要勇於進取,需要攻堅克難,如果時刻抱著&34;的心思難以有大成就!二、許晨陽,主因是國內科研環境不好。
  • 陳力丹教授: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
    在分享中,陳老師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問題:(1)「新聞傳播學需要學習什麼?」(2)「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3)「學術寫作應該注意什麼?」。本期推送中,我們節選了陳老師對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這一部分的分享要點實錄。其中,陳老師總結了若干論文選題中需要避免的陷阱,以及他近年來關注的研究話題,希望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
  • 「邁向高質量PPP學術研究」主題研討會在清華舉行
    與會專家合影研討會設有主題演講、圓桌論壇、公共管理領域的PPP學術研究熱點研討、工程管理領域的PPP學術研究熱點研討和總結髮言等環節,分別由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高校PPP論壇秘書長楊永恆,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高校PPP論壇常務副秘書長宋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