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蒙古族至今為止共有1.5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0.04%,通海縣為主要聚居地,有近600()人。明代通海縣蒙古族無記載,據傳說有1000人。清代亦無記載。民國32年(1943年),記載為有3 034人。1953年有3 538人,比民國32年增加504人,增16.6%0 1987年有5 113人,比1953年增加1575人,增44.5%。1992年有5 599人,比1987年增加486人,增9.5%。
1992年人口普查時,雲南蒙古族共有13 148人,其中,以玉溪地區較為集中,有5 831人。通海縣有5 391人,其中興蒙鄉就有4841人。在滇東南的文山州有3 695人,其中三分之一生活於麻慄坡縣,三分之二分布於西疇、馬關、廣南、文山。在昆明、曲靖市、思茅地區鎮源縣等地也有分布③。
1982年時,全省蒙古族只有6211人。1991〕年達13 148人,增加了6 937人,增長率為111.69%。這是集體恢復民族成分的原因。(1) 1984年1月,文山州人民政府批准西疇、廣南、麻慄坡、馬關、文山等縣「餘」「夥」等姓約2000餘人恢復為蒙古族。(2)峨山縣人民政府批准本縣寶泉鄉2個村旎姓約100餘人恢復為蒙古族。(3)通海縣人民政府在1982一1991年先後數次為旗、華、夥姓共計24戶,139人恢復為蒙古族①。本世紀90年代初,曲靖地區(現為市),為餘姓蒙古族100餘人恢復民族成分。其中,1992年6月14日,曲靖市民族事務委員會為餘紅友等31人恢復了蒙古族民族成分。80年代以來,居住在昆明、鎮源等地蒙古族同胞也先後到有關部門辦理了民族成分恢復,體現了黨對少數民族的關懷。
1953年,蒙古族分布在全省範圍內只有6個縣,因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主要以申報人的申報為主,難免有疏漏。之後,經全國範圍的大規模民族識別工作後,1962年,第二次普查時蒙古族分布達62個縣,這個變化也與因工作、學習、支援邊疆建設而由省外進人云南的各地蒙古族有關係。
1982年一1990年人口普查中,蒙古族在全省範圍內分布由腸個縣上升為104個,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是本世紀80年代以來省內各地州、市、縣一部分蒙古族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民族成分得以恢復,故使雲南蒙古族的分布達104個縣。當然,陸續從內蒙、東北及西北各省區進人云南工作的蒙古族人數,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聚居與散居、混居並存的現象是雲南蒙古族人口分布的總體格局,與一些居於某些地域、傾向性十分明顯的民族相比,有一定差異。如基諾族(1990年有17851人),同樣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但其人口分布聚居性最強,全省基諾族人口的94.46%集中在景洪縣,而其中基諾山鄉就聚居了人口的58.07%。獨龍族也如此(1990年有5539人),全省89.81%的獨龍族人口聚居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與蒙古族人口較為接近的德昂族(1990年,蒙古族人口為13 148人,德昂族為巧399人),分布於全省30個縣,而蒙古族分布於104個縣(1990年),分布形態差異較大。基諾、獨龍、德昂族主要集中分布於一個或幾個縣,離散出去的較少,分布面很狹窄。1990年時,蒙古族有人口13 148人,主要聚居於滇中玉溪地區,全區共有5831人,僅通海縣就有5 391人,其中興蒙蒙古族鄉就聚居了4841人。另外,在滇東南的文山州有3 695人,其中麻慄坡有1211人①。蒙古族的主流為聚居,如玉溪地區聚居了全省44.34%的蒙古族,文山州聚居了全省28.1%的蒙古族,二項合計達72.44%,擴散分布在其餘地州、市、縣的僅佔27.56%.但分布面較廣,這是一個突出的特點。
聚居、散居、混居局面是蒙古族,也是構成雲南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的總格局,這說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居住區域,都有其發展不同、選擇不同居住方式的各個部分。每個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由生活於這個地區的各個民族共同推動的,孤立的生存方式和單一的發展模式並不存在②。
雲南蒙古族人口分布面的增加及擴散的增強,打破了民族居住地域的局限性,黨的民族政策又為蒙古族與其他兄弟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為「共同進步、繁榮「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職業構成基本上反映了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人口群體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展的進程越快,其在業人口會越較集中於第二、第三產業。而且,第三產業人口的比重將隨著這個民族或地區及這個人口群體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有所增加。在職業構成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商業工作人員及服務性行業的從業人員比重也會越來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