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姓是一個有2000多年漫長發展演變歷史的姓氏,其發展演變史頗為複雜,特別是進入當代以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勢頭,人口激增、分布廣泛、名人眾多、遷移不定、觀念淡化等都是主要表現,姓氏影響力也隨之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在分布上,由於生活的穩定,人們安土重遷觀念的進一步淡薄,加上就業和生活的需要,許多人開始離開祖輩世代生活的家鄉,逐漸在異鄉定居下來,從農村流向城市、從內地流向邊疆沿海、從國內流向港澳臺和海外各地也成為一種趨勢。在此背景下,其在海內外又表現出有所不同的分布狀況。如在我國各地,所呈現的基本是一種較為廣泛的分布格局,在這種格局中又以南方的福建、浙江、廣東,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等省較為集中。根據有人對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的抽樣調查,發現鄭姓在被抽查的537421人中所佔的比例是0.78% ,並因此佔被抽查出1042個姓氏的23位。根據這一結果,鄭姓人口約有930多萬。而根據另外一種對174900人的抽樣調查結果,鄭姓有1756人,佔被抽查姓氏的1.004% ,居第22位。此外,還有一種對570822人的抽樣調查,以及把這次抽樣與上述兩次抽樣結果綜合在一起的研究成果,其中鄭姓在各姓氏中居第21位,佔被抽查人口總數的0.87548% 。上述儘管只是一些抽樣調查結果,但所得出的是較為接近的結論。另外,由於從明清開始鄭姓陸續有人遷居臺灣或被稱為「南洋」的今東南亞一帶,以及朝鮮半島、琉球、日本、歐美等國家或地區,以致其今天已生活在世界許多地方,並在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 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其姓氏也從而成為有影響的華人大姓之一。對於上述基本特點,以下即進行一系統考察。
(一)華北、東北地區鄭姓
華北、東北地區,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省市,是鄭姓人遷居較早和分布較為廣泛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對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研究結果表明,鄭姓人口在北京佔人口總數的0.797%,在遼寧佔0.567%,分別位居兩個城市的第22和第31位。而據公安部戶籍資料,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北京93315人,天津73390人,河北504857人,山西194802人,內蒙古113944人,遼寧276017人,吉林185985人,黑龍江271902人,山東688479人。
1、山東鄭姓
鄭姓人向華北和東北地區的遷徙,以遷入山東的為最早。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弟子鄭國居住的邴邑即在今山東境內,他大約還是目前所知在當地居住最早的鄭姓人。至於在此以後不同時期的鄭姓聚居地,歷史上主要有北海高密、任城、臨淄、泰山、兗州、濟寧、剛縣、寧陽等,當代又有掖縣、臨沂、日照、淄博、寧津、益都、沂南、臨朐、棗莊、章丘、揭縣、濟南、蓬萊、東平、巨野、黃縣等地。其中如電影藝術家鄭重是掖縣人,原炮兵副司令鄭惕是臨沂人,山東總工會主任鄭幹是日照人,原東北義勇軍旅長鄭興是淄博人,原東北聯軍某師政治部主任鄭友榮是寧津人,原中共益都縣委書記鄭心亭是益都人,華東野戰軍某團政委鄭玉傑是沂南人,中共益都縣委書記鄭亦尼是臨朐人,戲劇導演鄭亦秋是棗莊人,山東政協副主席鄭緯尼是揭縣人,田徑名將鄭鳳榮是濟南人,抗日烈士鄭增信是蓬萊人,中共鄆北縣委書記鄭魯山是東平人,抗越功臣鄭憲桐是章丘人,鄭寶武是巨野人,醫學名家鄭麟蕃是黃縣人,等等,其籍貫所在的地區都頗為廣泛,幾乎遍及山東全省。
2、山西鄭姓
山西省鄭姓入遷時間較早,在漢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們在本書《秦漢鄭姓尋根》一章中所及的漢武帝舅衛青之父鄭季,家於平陽,是山西鄭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後,鄭姓又在永濟、河東、陽城、祁縣、太原、朔州等地獲得了發展,並相繼出了唐代太子太師鄭霸、鳳翔節度使鄭注、後周韓國公鄭仁誨、後唐司徒鄭琢、宋代太僕卿鄭本、元代劇作家鄭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鄭崇儉等著名人物。其中鄭注家於絳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棗園村),本姓魚,時稱「魚鄭」,以剪除藩鎮割據、兵敗甘露之變而知名。至於當代的山西鄭姓人,在血緣上大多與他們有關,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區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臺、黎城等地,共同成為山西鄭姓的幾大居住中心。
3、河北鄭姓
河北鄭姓的來源最早與滎陽鄭氏由中原地區到這裡避亂有關,後來又因為一些政治和社會原因不時有人遷居這裡。在當代以前,鄭姓人在河北已分別居住在魏縣、永年、邯鄲、棗強、滄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間等地,並有唐代宰相鄭愔、五代鳳翔節度副使鄭阮、元代昭永大將軍鄭溫、明朝兵部尚書鄭洛、御史鄭銘、清代江蘇巡撫瑞鄭瑞、直隸提督鄭魁士等人知名於世。其中鄭端是今天的棗強人,平時生活簡樸,為官清正,所到巡查之處吏民歡迎,因而名聞遠近。近代以後,鄭姓人又在灤南、新城、深縣、靜海、豐南、東光、玉田、蠡縣、安新、寬城等地繁衍發展。
4、北京鄭姓
北京鄭姓來源比較複雜,歷代遷入、遷出不斷,自元朝以後逐漸引起重視。由於這裡長期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全國許多地區的鄭姓人到這裡從事政治、經濟、文化事業。只是因為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貫相稱,去世後也幾乎全部歸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為籍貫的歷史人物並不多。只是到了近現代以後,留居下來的鄭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為籍貫,在注籍時也以北京籍登記,才使這裡的鄭姓人顯著增加。如在1982年進行全國人口普查時,有人對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況作一調查,發現其中有198人姓鄭,這種結果,使鄭姓在北京大姓中成為第22大姓,並佔被調查總數的0.794%。當然,居住在北京一帶的鄭姓人也並非絕對是在近現代以後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興人鄭永寬由於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孫也都分別在朝中擔任都指揮使等職務,便是一個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東部一帶,也相繼出了明代御史鄭己、清朝湖南布政使鄭源、山東既墨令鄭鳴岡等人著名人物,說明至少在明代時已有鄭姓人落籍北京。
5、東北鄭姓
在東北地區,遼寧省約在宋代以後開始有鄭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鄭宏及其子鄭京、鄭子聃等人知名於金代,分別官至金源縣令、吏部侍郎,其所在的家族也是當地早期最有影響的鄭姓家族。到了明清時期,由於滿清政府實行向關東地區的移民政策,致使不少生活在山東、河北等地的鄭姓人入遷遼寧,其中的一些甚至還從這裡進一步遷到東北的其他地區。如著名的清朝遺老鄭文焯原籍山東高密,其祖先在清朝時遷居奉天鐵嶺(今屬遼寧),遂落籍為奉天鐵嶺人。至於當代,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抽樣調查資料,在25029個遼寧人中有142人姓鄭,佔被調查總數的0.567% ,排在遼寧大姓的第31位。這些鄭姓人主要分布在大連、瀋陽、遼中、安東、建昌、海城等地,家族歷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時期,並各有人知名於世。
另外,在吉林、黑龍江、天津、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也都有一定數量的鄭姓人分布。其中在黑龍江穆陵、海倫,吉林舒蘭、伊通、珠河等地,還分別有一些出自鄭姓的知名人物。而在吉林省南部和內蒙古不少地方,分別生活著一些出自朝鮮族或蒙古族的鄭姓人,他們也都是當代鄭姓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華東地區鄭姓
華東地區是鄭姓人遷居較早和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鄭姓在福建各大姓氏中位居第13位,在上海位居第36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黃鄭排滿街」的說法,可見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廣。另外,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鄭姓也都擁有廣泛的影響。根據公安部的戶籍資料,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福建有930947人,江蘇349106人,浙江1021358人,安徽498713人,江西390265人,上海87016人。
1、福建鄭姓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為鄭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與鄭姓在歷史上不斷地向這裡的遷徙和繁衍有關。其中龍驤將軍鄭昭西晉末年向今福州一帶的遷徙,以及中原地區的人在唐高宗時期和唐朝末年的遷入,我們都已在以前各章的有關章節中提及,而當地的研究者也稱鄭姓歷史上向福建的移民至少有三次。根據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三次移民在時間上也與我們此前所述一致,即分別在西晉末年、唐初和唐朝末年。其中第一次向福建的遷移也與當時的移民大潮有關,《建甌縣誌》卷19的「禮俗志」中也記載:「晉永嘉末,中原喪亂,士大夫多攜家避難入閩。建為閩上遊,大率流寓者居多,時危京刺建州,亦率其鄉族來避兵,遂以佔籍。」《福州府志》卷75還對《建甌縣誌》中所言中原士大夫流寓為何姓氏作了明確說明:「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際、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鄭姓入閩的人來自北土中州,即以河南為中心的滎陽鄭氏後裔。至於鄭姓第二次入閩,是在唐高宗時,主要遷居閩江流域或沿海平原地區。其原因是由於在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玉鈴衛左郎陳政奉命擔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5000人入閩。這次隨他入閩的將領相傳有58姓,其中就包括鄭姓。後來,在五代亂離之際,光州固始王潮、王審知兄弟乘唐末大亂之機率兵轉戰江西、廣東後入閩,並建閩國,當時也有鄭姓人隨軍,從而形成第三次入閩高潮。在此後的閩國統治福建時境內相對安定,加上其統治者又注意羅致人才,拓展良田,發展生產,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這裡也成了動蕩年代人才的喘息避難之地。隨軍和前來避難的人不僅僅是中原士人,還包括「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賈,多避亂於此」。《全唐詩》卷763也記載:「時中原人士楊承體、鄭麟、韓渥、歸傅懿、楊贊圖、鄭戢等皆避亂入閩。」在這些被提到的名人中,鄭姓就佔了二位。加以當時「武夫悍卒,氣焰逼人,閩人戰慄自危,謾稱鄉人,冀其憐憫,或猶冀其拔用」,本來就是滎陽世族的鄭姓人因出身高貴更使福建居民敬仰,以致有不少當地人前來聯宗,從而使鄭姓在當地的數量進一步增加。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鄭姓人南遷入閩,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鄭姓在福建得到了充分發展,以致人口數量大量增加,分布地區不斷擴大,進而擁有廣泛影響。僅分布上看,鄭姓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帶,以後又陸續從這裡遷往長樂、閩侯、晉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鄭姓人內部被稱為福州鄭氏的分別尊鄭昭和五代後梁宰相鄭珏為祖先,莆田鄭氏則起源於鄭昭裔孫中的「南湖三先生」——鄭露、鄭莊、鄭淑,進而又由「三先生」的後代分衍出泉州鄭氏、漳州鄭氏等,散居於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龍溪等地。至於汀州、建州、建寧、寧德、連江、霞浦、崇安、將樂、寧化等地的鄭姓人,也都各有源流,並擁有同樣多的鄭姓人口和影響。
再者,從人口數量上看,儘管目前還沒有人對福建全省的鄭姓人口進行具體統計,但對個別縣市的人口統計卻有人進行。如有人曾對福安縣甘棠堡數十姓調查,發現鄭姓居第三位,其祖先分別在唐宋之際入閩,並與林、蘇、陳等姓一起發展成為當地望族。此外,在同安縣的44個自然村中,共有鄭姓人口11794人;晉江有鄭姓1萬餘人,福州6萬餘人,福清13萬餘人,長樂7萬餘人。其中福清、長樂兩地的鄭姓人數量,都超過了當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僅據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中的25244人抽樣調查,就有439人姓鄭,佔全部被調查人數的1.739%,鄭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佔據第13的顯要位置。再者,福建鄭姓人還有許多遷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擁有海外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總的來看當代以前的福建鄭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為中心,並呈逐漸向南發展趨勢,如今則以閩中、閩南為中心。歷史上和近現代的福建鄭姓人才絕大部分都出在這些地區,如唐代的文學家鄭鹹是福州人,宋代的鄭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鄭成功是南安人,近代的鄭孝胥是閩侯人,現代文學家鄭振鐸是長樂人,等等,無不如此。而當鄭姓人遷居這裡並在各地發展繁衍以後,由於本來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也對各地的文化和經濟發展作出過不少貢獻。同時,不少人還繼承了家族的尊祖敬宗、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注重家族內部的文化建設,建造祠堂和編修家譜,使家族內部始終保持一種雍睦有禮的和諧氣氛。其中如在周寧縣浦源村,由於其始祖朝奉大夫鄭尚八世孫鄭晉在宋代由滎陽遷來,為紀念先祖而建造了浦源鄭氏宗祠,從後歷代都進行維修或擴建,1996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地整修。該宗祠造型獨特,形同古船,其形狀相傳是因其先祖鄭尚的一個夢而來。鄭尚當年曾在宗祠旁的柳杉樹下小憩,夢見自己乘一巨舟,從者無數,財寶滿舵,醒後以為吉兆,遂立下遺願,要以此樹為船桅,建祠如舟形。後果子孫滿堂,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望族。如今,該柳杉樹高十丈,幹粗六圍,樹腹中空而枝葉茂盛,被村人奉若神明,稱為「靈檣」。整個祠堂為三進式殿堂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正廳供奉著其歷代祖宗像及牌位,依次陳列著歷代珍藏的龍頭祖牌,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此外,在福安市前進社區街尾村也有一座鄭氏宗祠。該宗祠是由其始祖鄭孟忠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43年)建成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宗祠分為前座、中座、後座及左右廊廡,全長47米,寬12.3米,面積578.1平方米,磚木結構,歷史上曾被多次重修。
2、浙江鄭姓
浙江鄭姓的歷史頗為悠久,最早大約與西漢初年齊國臨淄鄭姓的南遷有關,分布在會稽山陰(今紹興)一帶。至唐代,又相繼有中原人鄭虔、鄭至道等人遷居浙江,其後裔也分布於台州、臨海、寧海、仙居、三門、天台、黃巖等地。宋代以後,又有一些其他地區的鄭姓人入遷這裡。如南宋人鄭清之遷居鄞縣,鄭自牖遷居遂安,其後裔都發展成為當地鄭姓中較有影響的支派。另外,又有來自江西上饒的鄭姓人遷居衢州,衢州鄭氏遷居金華、建德、溫州,遂安鄭氏遷居浦陽,等等,也都為浙江鄭姓的發展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後來也在各地有較大發展。總計在當代以前,鄭姓已分布於省內的永嘉(溫州)、湖州、歸安、嘉興、海鹽、平湖、杭州、寧波、茲溪、蘭溪、義烏、處州、括蒼、浦江等地,並各有一些代表人物知名於世。如漢代太尉鄭弘是山陰人,宋代太師鄭清之是寧波人,國子監丞鄭彥是嚴州人,朝請大夫鄭宗強是金華人,鄭汝岡是處州人,龍圖閣直學士鄭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學者鄭忠是嘉興人,明代禮部尚書鄭沂是浦陽人,學者鄭圭是杭州人,鄭伉是衢州人,御史鄭公智是寧海人,清代名士鄭宏是海鹽人。在這些人中,鄭伯熊是南宋著名學者,以開明的政治態度和學以致用的學術歸旨聞名於世,也是南宋「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弟鄭伯英也是浙東碩儒,與其兄並稱「大小鄭公」。其季弟鄭伯海、從弟鄭伯謙也都繼承家學,名聞一方,被《宋元學案》譽為「永嘉之學宗鄭氏」。此外,浦江鄭氏從南宋到明朝「九世同居」,是鄭姓史上著名的大家族,明初分財異居後相繼遷到福建、浙江、湖廣、四川、安徽、廣東、江西、河南、雲南、山東、陝西等地,發展嬗變情況在鄭姓中有典型意義。
當代,鄭姓在浙江的分布更為廣泛,僅在東部地區的人口比例就達到3% 以上,而臨海也有2萬多人,被認為是鄭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另外,由於鄭姓人遷居浙江較早並分布較廣,浙江各地還分布著不少鄭姓宗祠。其中除我們此前提到的浦江鄭氏宗祠外,知名的還有寧波鄭氏大宗祠、諸暨鄭氏宗祠、蒼南鄭氏宗祠、遂昌鄭氏宗祠等。寧波鄭氏大宗祠位於鎮海區十七房村,始建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名通德堂,一度被作為興德小學校舍,近年得到修繕,將被闢為民俗文化陳列館。諸暨鄭氏宗祠坐落在浣江東岸金雞山腳下的鸕鷀灣村,譜稱其族人是由浦江義門鄭氏分衍而來的。該宗祠佔地 3畝,是一座典型的「連井三透」結構的建築,粉牆黛瓦。祠前有「學士」、「孝義」二座拱橋,正門高懸「鄭氏宗祠」牌匾,大門兩邊書「宗風永漾」和「德布春光」,院內柱上書「一脈真傳曰忠曰義,兩門正路惟讀惟耕」、「諸山有瑞凡鳥飛來能化鳳;暨水無塵池魚躍去可成龍」等聯。蒼南鄭氏宗祠位於東倉,是一座2層5開間的時尚建築。遂昌鄭氏宗祠坐落在縣中的雲峰鎮長濂村。
3、江蘇鄭姓
江蘇鄭姓入遷較早,當代以前已散處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淮安、吳縣、揚州、興化、江都、江寧、江乘、吳江等地,以後又有較大發展。從入遷時間和血統源流看,江蘇鄭姓的來源最早與孫吳名醫鄭泉和西晉末年滎陽鄭庠的南遷有關,其後裔也散處於京師建康(今南京)一帶。特別是鄭庠,被後人譽為渡江始祖,其後裔也散處於江蘇中南部一帶,並繁衍發展為蘇州鄭氏、揚州鄭氏、興化鄭氏等。至南北朝時期,出自滎陽鄭氏的鄭頤父子遷居彭城,成為徐州鄭氏的開基祖。此後,徐州鄭氏又遷居淮安等地,成為江蘇鄭姓的另一大支派。
歷史上的江蘇鄭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鄭戩(蘇州人)、吏部侍郎鄭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鄭為虹(江都人)、清代畫家鄭燮(興化人)等,近現代則有音樂家鄭覲文(江陰人)、海洋學家鄭重(吳縣人)、物理學家鄭一善(武進人)、原江蘇省長鄭謙(溧陽人)、畜牧學家鄭丕留(太倉人)、醫學家鄭思競(靖江人)、林學家鄭萬鈞(徐州人)等。在人口上,目前僅知泗陽縣有1萬多人,興化市有4000多人,其他各地的情況尚待進一步統計。
在江蘇,也有不少與鄭姓有關的建築或墓葬。如在淮安市王營鎮東淮陰區圖書館院內,有一座鄭文英墓。鄭文英是清朝的藩屬國琉球(今日本衝繩)人,也是遷居琉球的福建鄭姓人後代。他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奉命出使大清,在去往北京途中因病去世,埋葬於王家營彤華宮側(今址)。所葬之地原是廢黃河北岸,與南岸的清江浦相對,是琉球國使者從明代初年以來由東南進京朝貢的必由之道。琉球使臣大多從清江浦北渡黃河,然後北上,日夜兼程半個多月才能抵達京師。由於交通不暢,明代以來常有使臣病逝在這條進京道上,往往就地安葬,明人李東陽《題寄寄亭》詩中所說「楚地山川南北會,漢槎風月往來頻,他年石上看名姓,多是東曹奉使臣」,所指即此,鄭文英墓便是其中之一。該墓在被發現時為東西向,墓中有木棺一具,附近還有碑刻兩塊。其中之一是原碑,四周刻有圖案花紋,正中銘文是「琉球國北京大通事大嶺親雲上鄭文英之墓」;另一碑為1936年所立,碑文正中書「琉球國朝京都通事諱文英鄭公之墓」,另有「公於乾隆五十八年奉使來京,十一月十四日道卒葬此。原石半缺,民國二十五年裡人重立,興化金應元書」等字。該墓對於了解研究歷史上的鄭姓人外遷及琉球國與清朝的關係等都有一定的價值。
4、江西鄭姓
江西鄭姓在歷史上主要由鄰省遷來,或者因做官的緣故而留居當地,著名的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陽、玉山、上饒、貴溪、撫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在當代,鄭姓的分布也較為廣泛,其中心主要在東北部各地,其中尤以弋陽、石城、泰和、橫峰、修水、贛州、瑞金、銅鼓、清江、玉山、興國、萬載、上饒等地為多,影響也較大。今天的鄭姓之所以仍在這些地區知名,並且擁有較多的人口,正是從歷史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5、安徽鄭姓
安徽鄭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鄭氏形成最早,約為秦漢之際由陳郡或宋城分出,逐漸發展成為當地大族。三國時,沛郡鄭氏曾有人隨孫策起兵,從此南遷皖南或江浙地區。歷史上,安徽鄭姓在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則以廬江、定遠、合肥、長豐、宣城、來安、鳳陽、英山、蕪湖、霍丘、六安、歙縣、祁門、桐城等地的鄭姓人較為知名,其中歙縣、宣城、合肥、鳳陽、祁門等地的鄭姓人便是直接由歷史上的鄭姓發展而來的,其他地區的鄭姓則是這些地區遷出和進一步的繁衍發展。
安徽各地的鄭姓知名人物,在歷史上主要有宋代鹽鐵督監鄭昌(宣州人)、元代奉義大夫鄭玉(歙縣人)、明代劇作家鄭之珍(池州人)、禮部郎中鄭居貞(歙縣人)、刑部尚書鄭三俊(池州人)、漳國公鄭亨(合肥人)、名將鄭遇春(鳳陽人)、清代畫家鄭汶(徽州人)、科學家鄭復光(徽州人)、學者鄭相如(涇縣人)等,當代則有哲學家鄭昕(廬江人)、藝術家鄭榕(定遠人)、少將鄭蘭蓀(桐城人)、原安徽人大副主任鄭鎖(長豐人)、基督教名人鄭建業(蕪湖人)等。在這些名人中,元代奉義大夫鄭玉父鄭千齡,家於今歙縣西郊鄭村。他本人是元末高士,隱居鄉裡,不願做官,創辦了師山書院,講經傳學,被尊稱為「師山先生」。由於有恩於鄉裡,他的子孫在明代成化丙戍年(1466年)為他建造了一座紀念建築,又名鄭氏宗祠。整個宗祠由門坊、門廳、寢堂、享堂和天井組成,總面積1838平方米,全部是磚木結構,硬山頂、四合院式,空間高大。宗祠門廳七間,進深八步。兩邊耳室各開一門。享堂面闊五間,深十一步,是族人議事的主要場所。後面寢堂放祖宗牌位。整個宗祠氣勢恢宏,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現被闢為古徽州民俗風情博物館。
6、上海鄭姓
上海鄭姓入遷較晚,早期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區四周各縣,知名家族有明代嘉定鄭氏、清代青浦鄭氏等,代表人物有禮部郎中鄭閎和畫家鄭基成等。近代以後,隨著上海的飛速發展,許多鄭姓人也由於不同原因相繼遷入,並在當地注籍。僅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抽樣資料,在25092人中有159人姓鄭,佔被抽樣總數的0.634% ,居當地大姓的第36位。另據當地人對1994年人口資料的抽樣調查,鄭姓居當地大姓的第32位。
(三)華中、華南地區鄭姓
華中、華南地區,又稱中南地區,包括今天的河南和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6省區,是鄭姓人的發祥地所在,也是鄭姓人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根據近年的人口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鄭姓在廣東大姓中位居第16位,而公安部的戶籍資料顯示,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河南有785364人,湖北263551人,湖南324878人,廣東1487051人,廣西187677人,海南114250人。
1、河南鄭姓
河南作為鄭姓的發源地和宋代以前鄭姓的主要居住地區,自古及今都是與鄭姓的關係最為密切的省份之一。從總體上看,河南各地鄭姓主要出自鄭國和滎陽郡,少數由外地遷回,並且各州縣之間互有遷徙。
正如以前各章所說的那樣,鄭姓人的先祖鄭武公東遷鄭國以後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鄭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區,在鄭國滅亡後又在今河南東部和東南部的淮陽、商丘之間(亦即宋、陳之間)得姓,使這裡成為鄭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區。在秦漢以後,鄭姓又先後在陳郡陳縣(今淮陽)和河南郡開封縣發展成為望族,進而形成滎陽郡開封鄭氏,成為鄭姓早期的核心家族。西晉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時期,以滎陽鄭氏為中心的鄭姓人活動在今開封縣、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滎陽市一帶,並有一些從這裡遷出,進而發展成為各地的鄭姓望族,滎陽鄭氏也因此而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鄭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繼續生息繁衍外,又有一些人遷到省內的宋城(今商丘)、許州(今許昌)、南陽、汝南、相州(今安陽)等地,進而發展成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鄭姓不僅仍在河南大姓中擁有重要地位,而且還在上述地區以外的新鄉、鄭州、洛陽、登封、羅山、潢川、息縣、柘城、商城、信陽、確山、靈寶、虞城等地獲得了較大發展,使之共同構成河南鄭姓的分布地區。
在河南,宋代以前是鄭姓名人最為集中的地區,許多在全國和鄭姓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都出在這裡。宋代以後,由於全國的政治中心轉移,特別是鄭姓人口大量南遷,才使河南鄭姓在全國的地位有所下降。儘管如此,河南鄭姓中仍有不少知名於世。如在宋代,開封人鄭居中是著名宰相,鄭興裔家祖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陽人鄭剛是工部尚書,祥符人鄭自璧是著名直臣,內鄉人鄭培是抗清名將;清代,商丘人鄭廉是著名文學家;當代,鄭州人鄭大林為少將,洛陽鄭文翰為中將,新鄉人鄭維山為原中顧委委員,羅山人鄭遠來原為紅軍獨立團團長,柘城人鄭廷珍原為抗日名將,鄭海霞為體壇名將,等等。
以人口論,在河南中部的滎陽市,1986年人口普查時有鄭姓880多戶、3552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儘管還沒有作過確切的統計,但大抵與滎陽市的情況差不多。另外,尤其應當特別指出的是,近年隨著「尋根熱」的興起,不少居住在全國其他地區甚至海外各地的鄭姓人都相繼到河南尋訪自己的祖根。僅滎陽一市,就先後接待了數批這樣的團體。
2、湖北鄭姓
湖北鄭姓大多是歷史上由中原南遷的鄭姓人後代。根據有關方面的研究,湖北鄭姓最早在漢朝末年從河南汝南遷入,後來又大量從滎陽郡遷入,以及明清時期「江西填湖廣」時由江西等地遷入。在分布上,人口較為集中的是北部的黃安(今紅安)、麻城等地,與河南南部的光山、羅山等地鄭姓人一起組成鄭姓的一個人口較多的居住地區。
歷史上,湖北鄭姓也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主要有五代後周人鄭建中、宋代狀元鄭毅夫、翰林學士鄭獬(安陸人)、明代吏部尚書鄭繼之、大理評事鄭結(黃陂人)、良吏鄭達(廣濟人)等。鄭毅夫和鄭獬都祖籍安陸,屬於安陸鄭氏,也是湖北最為知名的鄭氏家族。至於在當代,鄭姓除在上述地區繼續發展外,又分布在黃安、當陽、武漢、孝感、大冶、大悟、通城等地,並各有名人著稱於世。
另外,在湖北還有不少與鄭姓有關的建築。如在湖北武穴城東北有一座鄭公塔,相傳是唐初一鄭姓官吏所建。明成化三年(1467年)重修。塔為石基、磚身、銅頂,通高30餘米,七級八角,層層設簷,端莊凝重,古樸大方。背後山巒相擁,湖水繞前,湖光山色,更襯託出鄭公塔的雄姿與秀美。又如在鄂東下鄭,還建有一座鄭氏宗祠。
3、湖南鄭姓
湖南鄭姓在歷史上以長沙鄭氏和鳳凰鄭氏較為知名,遷入當地時間都在宋代以前。其中長沙鄭氏在宋代時有鄭應龍進士及第,至清代又有工部尚書鄭敦瑾、良吏鄭敦充、名士鄭曰敬。鳳凰鄭氏則以世襲雲騎尉知名,代表人物是清代抗英名將、處州總兵鄭國鴻。除上述兩支外,當地鄭姓在近現代以後又於石門、益陽、長沙、瀏陽、新田、邵陽、耒陽、平江等地廣為分布。
4、廣東鄭姓
廣東省是中南地區鄭姓人較多的一個省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時,有人對全省25646人的姓氏使用情況作過調查,發現其中有466人姓鄭,佔被調查總數的1.817% ,並因此而名列第16位。從歷史上看,廣東鄭姓大多從宋代開始由福建南部遷入,屬於「南湖三先生」中鄭露或夾漈先生鄭樵弟鄭棲之後,以及由上杭遷入的宋太師鄭清之的後代。他們的居住地區最早在東北部和東部,以後不斷向西遷徙,到達潮州、惠州、廣州、韶州、梅州、海陽、東莞、佛山、歸善、番禺、三水、英德、陽山、新會、中山、順德等地,其中的一些人還進一步遷到香港或東南亞地區,使廣東成為僅次於福建的鄭姓外遷大省。進入近代以後,鄭姓又有人知名於五華、潮陽、澄海、海豐、陸豐、海康、陽江、遂溪、恩豐、吳川、寶安、汕頭等地。
廣東鄭姓的知名人物,在古代主要有唐代節度使鄭愚(廣州人)、宋代理學家鄭南升(潮陽人)、明代按察使鄭安(海陽人)、清代直隸總督鄭大進(揭陽人)、實業家鄭觀應(中山人)等,近代以後則有電影藝術家鄭正秋(潮陽人)、原致公黨中央副主席鄭守儀(中山人)、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鄭群(五華人)等人。
另外,在廣東各地,還分布著不少鄭姓宗祠,其中已知的主要有中山上堡鄭氏宗祠和濠頭鄭氏大宗祠、三水大旗頭鄭氏宗祠、深圳寶安西鄉鄭氏宗祠和南山大湧鄭氏宗祠、福田向南鄭氏宗祠、福田下梅林鄭氏宗祠、福田庵前鄭氏宗祠、福田塘朗鄭氏宗祠、福田湧下鄭氏宗祠等。中山上堡鄭氏宗祠坐落在三鄉鎮平嵐上堡街,又稱鄭氏信道宗祠。該宗祠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面積約500平方米,三開間二進建築,硬山式磚木抬梁架構;濠頭鄭氏大宗祠位於石岐城東五公裡的火炬區濠頭村,其祖先鄭谷彝、鄭谷純兄弟原籍浙江,在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年)從長洲鄉(今中山西區長洲)遷來,後人又建了該座宗祠。現宗祠坐落於濠頭村著名的探花牌坊背後,佔地2600平方米,是一座磚木結構建築,曾被當作學校校址,近年在香港、加拿大等地的濠頭鄭氏宗親提議下進行了修茸,同時也搶救性修復了全村其他18座鄭氏宗祠中的一些;三水大旗頭鄭氏宗祠位於大旗頭村,該村也稱鄭村,村中居民多姓鄭,最早由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出資建造。至於位於深圳的幾座鄭氏宗祠,其寶安西鄉的宗祠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鄉賢鄭姚倡建,供村中子弟讀書之用。其他幾座宗祠分別位於南山區大湧村和福田區的下梅林村、庵前村、塘朗村、向南村、湧下村,其中除在湧下村的宗祠屬於鄭氏三房外,其他都屬於鄭氏長房。
5、廣西鄭姓
廣西主要是少數民族居住地區,鄭姓人的入遷途徑主要是從東部的廣東及北部的湖南而來,在時間上也相對較晚,直到明清時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鄭姓人知名於世。明代的廉州鄭賜、鄭音以功名及第,分別中舉和進士,鄭音弟鄭英則以孝義知名。清代的鄭獻莆出自象州鄭氏,晚清時是著名經學家。
近現代時期,鄭姓人的分布除廉州和象州外,又在桂林、寧明等地有人知名,鄭姓也因此成為少數民族居住區內不多的漢族大姓之一。
6、海南鄭姓
海南鄭姓多由廣東鄭姓分出,人口較少,主要居住在北部和東部一帶,尤以瓊山、文昌、瓊海等地較為集中。近現代時,曾有文昌人鄭介民任國民政府國防部次長,鄭庭笈任國民革命軍49軍中將軍長。當代,文昌人鄭章原任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瓊山人鄭昌中是著名畫家,瓊海人鄭長和是廣東劇協副主席。無疑,他們都是當地鄭姓名人的代表。
近年來,隨著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國不少地方的鄭姓人也隨人才南下大潮遷居海南,從事開發和建設,為鄭姓在當地的發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
(四)西北、西南地區鄭姓
西北、西南地區是鄭姓分布較少的地區之一。據1982年的人口抽樣資料統計,在這一地區人口較多的四川、陝西兩省中,鄭姓人口分別佔總人口的0.848% 和0.580% ,居第26和36位,低於華東、中南地區的人口比例。公安部的最新戶籍資料顯示,全國漢族人口中鄭姓在重慶有253929人,四川737461人,貴州212626人,雲南187138人,西藏696人,陝西246546人,甘肅125750人,青海14840人,寧夏21025人,新疆37839人。
1、陝西鄭姓
陝西是鄭姓始祖鄭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鄭姓在鄭桓公以前的遠祖活動之地,在鄭姓歷史上佔有異乎尋常的意義。其鄭姓的來源相傳與戰國末年幫助秦國開鑿鄭國渠的韓國人鄭國有關,以後在西漢、北朝、唐代等時期都有不少其他地區的人遷入,並有西漢隱士鄭子真(勉縣人)、名臣鄭寬中(鹹陽人)、唐代詩人鄭禺(長安人)、金代寧州知府鄭建充(富縣人)、明代山西右布政使鄭國昌(彬縣人)等人知名於世,在近代以前的分布主要有澄城、褒城、漢中、韓城、華縣、寧強、西安、鹹陽、保安、南鄭、華陰等地,並成為這些地區中較有影響的姓氏之一。當代,外貿部長鄭拓彬(澄城人)、鐵道部成都局長鄭志章(寧強人)等都是陝西鄭姓人中的著名人物。
2、四川、重慶鄭姓
四川和重慶鄭姓的來源有兩種,其中一是南鄭君的後裔,戰國時由漢中遷來,但其在發展中衰落不顯,人數相對較少;另一是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由滎陽郡遷入,人數較多,至今的不少當地鄭姓家譜上都明確記載他們出自滎陽鄭氏。據研究,由滎陽郡遷入的鄭姓人遷入的原因大約有三個:一是到當地作官,留居當地;二是因獲罪朝廷,被發配到這裡;三是因躲避戰亂,遁入當地。入遷的他們主要分布在成都、重慶、資中、白玉、南溪、富順、宜賓、南川、潼南、達州等地,並有多人知名於世。僅在當代,就有原西藏政協副主席鄭英(白玉人)、教育家鄭集(南溪人)、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鄭必堅(富順人)、中國電影製片廠顧問鄭用之(富順人)、中共四川省委委員鄭佑之(宜賓人)、畫家鄭洪流(南川人)、司法部副部長鄭紹文(潼南人)、醫學家鄭鈴才(達州人)、書法家鄭誦先(富順人)、中共成都市委組織部長鄭俊(資中人)等等代表人物。
3、貴州鄭姓
貴州鄭姓相傳主要出自滎陽鄭氏的「中祖」 鄭氏,直接祖先與唐代宰相鄭畋有關。譜稱鄭畋之子鄭凝績曾任壁州刺史,任滿後留居當地,以後便成為當地鄭姓的一位重要祖先。至明清時的南方各省大移民中,又有不少來自廣東、湖南、四川等地的鄭姓人遷居於此。明朝時,思南人鄭安民是位對維護當地秩序有突出貢獻的人,被贈與四品官銜。至清代,遵義人鄭珍是一位著名文字學家。近代以後,鄭姓在當地也獲得了一定發展,僅在正安縣就有5.3萬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10%多。
4、雲南鄭姓
雲南鄭姓最早與相州(今河南安陽)人鄭回擔任瀘縣縣令並出任南沼執政官有關,其裔孫鄭買嗣後來又建立大長和國,使鄭姓人的勢力在當地有了較大發展。明代,由於著名航海家鄭和有功於國,他所在的昆陽鄭氏也逐漸興起。此來,在明清時期,又有來自浙江、廣東等地的鄭姓人相繼因故遷來。如今,雲南鄭姓大多自稱是鄭回的後代,或自稱出自昆陽鄭氏,主要分布在昆明、晉寧、寶山、陸良、石屏等地,並有原保山邊防區政委鄭剛(保山人)、民革中央委員鄭祖志(陸良人)等人知名於世。
另外,在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還有一座鄭氏宗祠。鄭營村因有鄭姓人居住而得名,譜稱其祖先祖籍浙江,是在明初隨沐英入滇而定居這裡的,到清光緒八年(1882年)又建造了這座宗祠。該宗祠佔地1452平方米,由祠門、中殿、正殿、偏殿組成四合院。宗祠中殿及正殿面闊均13.1米, 進深9.3-10米。梁柱門窗雕鏤精緻,藝術價值很高。清朝末年,這裡曾被鄉賢陳鶴亭倡議辦學堂。
除上述各省以外,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區的鄭姓人又在甘肅、青海等省以及寧夏、新疆、西藏等自治區有一定數量的分布。如在甘肅省,早在南北朝時就有滎陽鄭氏的鄭濤一支遷居隴西,譜稱「西祖」 鄭氏,後裔也在當地發展繁衍。
(五)港澳臺鄭姓
鄭姓一向是一個勇於開拓進取的姓氏,具有不落人後的優良傳統。早在明清時期,伴隨著由鄭和開創的走向世界之風的日益昌熾,一批又一批的鄭姓人也從自己的祖居地走出,去飄洋過海闖世界。他們在當時到達的地方,除大陸對面的臺灣島以外,主要還有被稱為「南洋」的今東南亞一帶,以及琉球、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如今,鄭姓人早已在這裡生根開花,而香港、澳門等地也有他們生活的空間。
1、鄭姓向臺灣地區的遷移
在鄭姓人在大陸各地進行不斷遷徙、發展的同時,一些富有開拓精神的人還相繼走出大陸,飄洋過海到臺灣,進而把鄭姓人的生活空間拓展到祖國的寶島之上。其足跡到達臺灣的歷史,目前所知最早的一次是在明朝永樂五年(1407年),即鄭和在下「西洋」歸國途中遇風飄落到臺灣島的一次。不過,由於他那次在島上僅停留了兩個多月,事後也沒有鄭姓人留居下來,因此還不能算是鄭姓人向臺灣的遷居。直到明朝中葉以後,由於東南沿海一帶發生了地廣人稀、日食不繼的生存危機,特別是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才使一些生活在閩南、粵東地區的鄭姓人離開故土、遷居臺灣。其中可考最早的一次是在明朝天啟、崇禎年間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鄭聯長、鄭二、鄭武、鄭彩等人遷居臺灣澎湖白沙通梁村。此外,據《賜姓始末》、《海上見聞錄》、《小腆紀年》等書記載,在崇禎初年,福建同安縣一帶發生饑荒,鄭芝龍奏請福建巡撫熊文燦將當地饑民數萬人遷到臺灣赤嵌、臺灣城一帶墾荒,獲得批准,即由鄭芝龍負責實施。儘管書中沒有提到在這些移民中是否有鄭姓人,但鑑於鄭姓人在當地的人口比例頗高,其中的一些饑民隨之遷臺並非沒有可能。大約30年後,鄭成功率眾收復臺灣,不僅使他所在的石井鄭氏遷居臺灣,而且還有鄭長隨軍遷居八芝蘭堡(今臺北士林附近),鄭華興與林杞一起入墾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鄭旭遷居今臺南,鄭耀德入墾臺南,從而使鄭姓在當地的人數大增。此後,在鄭成功及其子孫開發臺灣時,鄭成功部將黃愷、劉國軒等人曾先後兩次到福建永春招兵,從而有不少鄭姓人隨後遷到臺灣。到清朝進入臺灣後,儘管有一些鄭成功的後裔被強行遷回大陸,但更多的鄭姓人仍然留居當地。其中如出自石井鄭氏鄭維新之後的鄭恭夾、鄭恭衍兄弟又入墾新竹,鄭喜入墾香山,都進一步擴大了鄭姓人在當地的分布範圍。同時,又有不少人以尋找親人為由而遷到臺灣,以後還有一些宦遊不歸的鄭姓人在此定居下來。所以,在明未清初之際,以鄭成功收復臺灣為標誌,鄭姓人也形成了一次遷居臺灣的高峰。
進入清代以後,特別是在清朝前期的康、乾、嘉時期,隨著海禁的被解除,一些生活在閩粵沿海地區的鄭姓人又陸續遷到臺灣。如在康熙初年,金門人鄭彩遷居西立澳緝馬灣社。至四十二年(1703年),又有海澄人鄭維謙入墾今臺北士林區。四十六年(1707年),廣東潮州府饒平人鄭清雅入墾新竹。六十年(1721年),廣東人鄭雲雯入居下淡水。雍正時,漳州府和平縣鄭友嵩、鄭新魁、鄭德嘉、鄭三、鄭國等入墾臺北各地。乾隆時,又有鄭某與張、蔡等姓的人於十八年(1753年)遷居屏東東港市街,廣東人鄭某於三十七或三十八年(1772或1773年)遷居苗慄二堡石頭坑莊,鄭某於四十一年(1776年)入墾新竹竹東鎮舊員山子番子湖,鄭大謀於五十年(1785年)入墾竹北二堡雲霄社,鄭珍於五十二年(1787年)入墾海山堡北投莊,鄭國珍和鄭其華於同年入墾今新竹關西鎮鹹菜硼,廣東潮州府大鋪人鄭於純、鄭鼎周於六十年(1795年)入墾臺中石崗。嘉慶時,泉州同安人鄭文漠於十八年(1813年)入墾新竹。此後,在道光八年(1828年),鄭武力入墾今新竹縣橫山鄉。鴉片戰爭後,由於沿海各地戰亂不斷而臺灣相對安定,沿海各地的鄭姓人同樣有不少陸續遷入臺灣。如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商人鄭尚入墾卑南鄉新莊(今屬臺東)。鹹豐年間(1851—1861年),鄭勒先入墾埔裏社堡(今屬南投)。同治初年(1862年),鄭吉來由仁壽裡進墾泰慶裡(今屏東平城)。光緒十二年(1886年),鄭有勤入墾新竹山地馬武督。
另外,還有一些時代不明的鄭姓人入遷臺灣活動。如漳州府南靖縣鄭昌興入墾臺中,五龍溪縣鄭先殿入墾新園,泉州浯江人鄭懷仁、鄭國慶、鄭崇廣、鄭崇和入墾後龍、新竹,同安人鄭六郎、鄭答入墾苑裡,鄭奇龍入墾新竹,鄭道、鄭同入墾苗慄、苑裡,鄭公聘入墾臺南佳裡,南安人鄭廷語、鄭廷餘、鄭廷從入墾新竹,惠安人鄭光恩、鄭光吉、鄭光蒲入墾臺北景美,晉江人鄭勒先入墾南投埔裡,揭陽人鄭振先入墾新竹北,鄭振科入墾芎林,鄭振潘入墾新竹東,嘉應州鎮平人鄭建議、鄭建策入墾桃園中壢,鄭連洪入墾桃園楊梅,梅縣人鄭阿吉入墾苗慄,惠州府陸豐人鄭泰容入墾桃園新屋,鄭奕祥等入墾臺中北屯,鄭尚贊入墾臺中外埔,鄭永俊入墾芎林,海豐人鄭遂兆入墾苗慄竹南、卓蘭,等等。
總的來看鄭姓人向臺灣的遷徙,在時間上開始於明朝末年,最盛於明末和康乾嘉時期。從遷出地區上看,最初是閩南沿海的漳州、泉州二府的漳浦、南安等縣,以後又波及到海澄、同安、平和、南靖、惠安、安溪、晉江等縣,以及廣東潮州府的饒平、大埔、揭陽,嘉應州(今梅州)的鎮平、梅縣,惠州府的陸豐、海豐等縣。從遷入地區的分布上看,早期主要集中在臺灣的北部一帶,以後又波及到南部和中部。這些人在陸續遷入臺灣以後,在不斷為當地的開發和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還加強了宗族內部建設和同姓宗親之間的聯誼活動,並最終使鄭姓在當地發展成為擁有較大影響和人口較多的姓氏之一。
2、當代臺港澳鄭姓
在明清以來不斷遷徙的基礎上,鄭姓如今已是臺灣大姓之一,在臺灣的人口比例位居全國各省之首,遍及臺灣全島。另外在香港和澳門,鄭姓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分布。目前這些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與大陸鄭姓分割開來,但作為我國鄭姓的組成部分,骨肉相連的血緣親情永遠割不斷。
(1)臺灣鄭姓
臺灣鄭姓是當地的第12大姓,由於人口眾多,分布遍及全島。早在1954年人口普查時,全島有鄭姓17552戶,其中臺北市552戶,基隆1162戶,陽明山178戶,臺中市591 ,臺南市1474戶,高雄138戶,臺北縣2813戶,宜蘭81戶,新竹1669戶,苗慄1156戶,臺中縣272戶,南投539戶,彭化1400戶,嘉義1785戶,臺南縣2493戶,屏東351戶,花蓮290戶,澎湖578戶。至1970年時,臺灣鄭姓人口有316635個,至今的人口則應在50萬左右。
生活在臺灣全島的鄭姓人還成立了宗親會和聯誼會。這種宗親會大約有20個,分布在臺北、基隆、桃園、新竹、花蓮、臺中、臺南、苗慄、嘉義、屏東、金門、高雄、臺東、白河等地。由於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擁有重大影響。這類的宗親會有時還被稱為「國姓會」。在這些宗親組織中,成立最早的是基隆鄭姓宗親會,成立的時間是清鹹豐五年(1855年),其宗旨是敦親睦族,慎終追遠,祭祀祖先。至1928年時,臺灣又成立了全臺鄭氏宗親會,並建立了鄭姓大宗祠,於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盛大祭典、活動。此後,其他各地的鄭姓人也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宗親會,並建立了自己的宗祠。其中如臺北市鄭氏宗親會,所建宗祠座落在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故官博物館對面山坡上,佔地2000餘米,稱為滎陽鄭氏大宗祠暨鄭成功廟,十分莊嚴壯觀。
另外,在臺灣島上,還有一個世界性的鄭姓宗親組織,稱為世界鄭氏宗親會。這一宗親會成立於1974年,總會址設在臺北滎陽鄭氏大宗祠內,下轄臺北、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香港、美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等33個國家和地區的鄭姓宗親組織,大約每年召開一次墾親大會。總會的一些事務性工作由理監事會負責處理,理監事會的成員由各地鄭姓宗親會中選出,多是一些在政治、工商、經濟、文化、教育、藝術等領域中有較大影響的人物。如在第四屆世界鄭氏宗親總會的理監事會中,理事長鄭彥芬曾任臺灣國民黨政府司法部長、總統府秘書長、國策顧問,副理事長鄭午樓是泰國著名實業家和慈善家,鄭耀諧是菲律賓慶上坊織印染廠董事長,鄭鏡鴻是新加坡拿督斯裡,鄭永津是香港荃灣區成員,鄭耀榮是美國鄭氏宗親總會會長,鄭清泉是馬來西亞源宗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秘書長鄭義燕是臺北三重市格致中學校長,副秘書長鄭祺耀是臺北清隆企業公司董事長;監事長鄭為元是臺灣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副監事長鄭克禧是香港金源塑膠絲花廠東主;名譽理事長鄭龍溪是菲律賓合眾銀行董事長,顧問鄭本基是原臺灣聯勤總司令部副總司令,鄭嘉武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校長,鄭森雄是臺灣海洋學院院長,鄭周敏是菲律賓亞洲信託投資公司董事長,鄭光秀是馬來西亞沙撈越合作官,等等。從這些人的身份和地位上,我們多少可以看出世界鄭氏宗親總會是一個由海外鄭姓中的上層人物組織的,旨在加強各地鄭姓宗親之間的聯誼和團結的宗親組織。
由於鄭姓人口較多,各地鄭姓人也在全島建造了多座宗祠。除前述著名的臺北鄭氏大宗祠外,又如僅在新竹縣,就有兩座著名的宗祠。其中之一位於芎林鄉下山村,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是一座宗廟和住宅相結合的客家建築,石砌地基,雕龍畫棟,其匾額對聯、燕尾翹脊、山牆馬背、鳥踏、竹節窗等的規模形式與華麗程度都被認為在芎林首屈一指。另一座位於關西鎮北鬥裡明德路56號,建造1930年,坐北朝南。該宗祠建造者是鄭清雅的子孫,每逢年節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
(2)香港鄭姓
香港鄭姓大多由廣東東部的潮州、惠州、梅州等地的鄭姓人遷入,人數較多。特別到了近代,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又有許多內地鄭姓人遷徙而來,鄭姓人口迅速增加。由此,為了同族之間的團結,香港也同樣成立有鄭姓宗親總會和鄭姓分會。其較有影響的鄭姓宗親會有南莆祖五大房宗親會和旅港鄭氏宗親總會等。其中南莆祖五大房宗親會的成員都是當年遷居於福建莆田等地的「南湖三先生」的後代,尊「三先生」為始祖,大多是先由福建播遷廣東、最後定居香港的。該宗親會的歷任會長有鄭國良、鄭陸煌、鄭維欽等,理事長有鄭池等,副理事長有鄭照年、鄭鏗富等。鄭氏宗親總會則有名譽會長鄭金源、鄭材、鄭翼雄,會長鄭永津、鄭亮鈞、鄭蘊奇、鄭全、鄭裕訓、鄭鏡泉、鄭木清、鄭良、鄭航、鄭光德,理事長鄭克禧,副理事長鄭水乾,審查主任鄭森,監事長鄭永寧等。另外,香港還有保安南鄉鄭氏宗親會,其理事長是鄭元。至於香港鄭姓的知名人物,則有實業家鄭裕彤等,他曾被公認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3)澳門鄭姓
澳門地區的鄭姓人也以來自廣東各地的鄭姓為多,其血統多與莆田鄭氏或「南湖三先生」有關。近年,澳門鄭姓也積極參與海外各地的鄭姓活動,並有不少人回到大陸尋根,以自己之力促進著海內外鄭姓之間的聯誼和團結。
「本公眾號不是萬事通,什麼都知道,本公眾號會盡力收集有用資料分享給大家閱讀。」
團結中華鄭氏宗親,凝聚天下鄭氏力量
揚正氣 傳家風 鑄族魂
關注鄭氏文化公眾訂閱號,閱讀鄭氏傳統文化資源。
請用微信掃描添加關注
以上資料來自先輩口傳、族譜書籍、網絡採摘如有出錯,宗親追根考證和討論後請留言發表意見,增加宗親對宗族文化知識,傳承宗族血脈和文化的重要方式,對先祖的追根問源研究。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鄭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