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長安望不到江南,夢裡回不了故鄉,他一生只想回家而已

2020-12-17 寸絲成縷

隋開皇元年(561年),帝都長安的一座府邸裡,行將就木的庾信掙扎著從病榻上坐起,他透過窗牖門縫,再一次將目光投向自己心心念念的江南。曾經的望穿秋水,夢囈鄉語,都將隨著自己的離開而成為此生的意難平。從靡麗綺弱的宮體詩,到帶有北國詩歌風格的蒼涼蕭瑟,北國的風霜雪劍切斷了庾信煙雨朦朧的江南夢,也切斷了他想回家的路。

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北國的壯闊蕭瑟,無半點江南的婉轉秀麗,淚水從渾濁的雙眼中流出。這位被稱為「窮南北之勝」的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的詩人將在他鄉匆匆結束自己的一生,他所念的故鄉早已被鐵蹄踐踏,另一個輝煌的朝代也悄然開啟。

有人將庾信和徐陵所開創的文體稱之為「徐庾體」,而庾信也被認為是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的詩人,徐陵望之莫及。其實和徐陵相比,庾信多出了24年的異地他鄉。如果縱觀庾信的一生,你會發現,顛沛流離二十餘年,從靡麗綺弱到蒼涼剛健,他用血淚磨礪出千古名句,實現了自己詩風的蛻變,為唐詩的繁榮開先路。但在他內心深處,在歲月流失中,他最想念的還是江南的一抹春色,他只想回家而已。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蹟五首》中曾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庾信那些以血淚和成的詩句,打動的不只是江關南北,還有一代代命運如浮萍般不由自主的詩人們。

作為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的詩人,庾信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後的詩壇明珠,但和他詩歌上的成就相比,他的命運可謂是一言難盡。

庾信出身於名門望族之後, 其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詩書傳家之風也依然得以延續。出生於簪纓世家的庾信,自幼便隨父親出入於蕭綱的宮廷,十五歲便入宮陪伴太子蕭統讀書,十九歲時又擔任東宮抄撰博士。恩寵禮遇之勝,一時之間,無人能比。 在南梁,他的前途可謂一片光明,不可限量。

祖上曾有著書作詩之傳統,庾信自幼聰敏,博覽群書,通曉《春秋左氏傳》,加之少年得志,在南梁的庾信可謂出盡了風頭。與同時代的徐陵置身東宮時所作的風格綺豔流麗的詩文共同稱之為「徐庾體」,每每寫成一篇文章,都受到京師的傳誦。

若沒有後來的候景之亂,庾信便可靠著祖上的庇護和自身的努力,在那江南溫柔富貴鄉裡安然無恙的度過一生。自古以來,流連他鄉的詩人不少,而鄉愁也是中國文人們繞不過去的情結。但像庾信這般大半生都被軟禁的詩人卻又少之又少。

南北朝一代,名士如雲,豪傑如雨,但如庾信這般出身名門、少年得志的人物就鳳毛麟角了。但儘管人生之路並不順暢,卻也並不影響庾信成為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的詩人。

從承聖三年起,庾信便開啟了異地他鄉的生活,這一待,便是24年。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生活使得庾信更加思念南方的溫柔水鄉,儘管如此,庾信也從未放棄寫詩,跟一般詩人作詩的風格不同。庾信的筆下既有北方的蒼涼蕭瑟,也有南方的婉轉秀麗,粗狂中有細膩,褪去了靡麗的風氣,衝破了宮體詩的桎梏。

也正是在這樣「既有寒木,又發春華」的處境之中,庾信從徐庾體中脫離,開啟了只屬於庾信的高光時刻。

庾信流落長安的詩作多是表達他的鄉關之思。此時的庾信不僅忍受著氣候的不適,而且屈節做了西魏的官,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使得他更加思念江南的溫儂軟語。他流落長安時期的詩作的主要是抒寫自己的身世遭遇、屈節仕敵的慚愧以及懷念故國的感情。

「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以項羽自刎,比喻梁滅亡,表達了欲回故國而不得歸的心情。唯戀江南的一抹春色,可鐵蹄無情,那一抹春色也被踏破。春已至,卻無家可歸。

江南城的繁華早已湮沒在噠噠的鐵蹄之下,長安城的繁華也是踏著江南的春色得來的。曾將的醉生夢死,歌舞昇平,到現在的異地他鄉,背井離鄉,多少人讀起庾信的《擬詠懷》組詩都會聯想到自己的身世,也不禁悲從中來,情難自已。

如果說《擬詠懷》是表達庾信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那麼《哀江南賦》則是庾信對過往生活的追憶之情。似水流年終成過往,故國早已不復存在,他無法力挽狂瀾救故國,也不能救萬民於水火之中。他只能在敵國忍氣吞聲地生存下來,他不是個捨生取義的烈士,他只是個普通人,他只想在他的江南飲酒賦詩、尋歡作樂,他只想在亂世活下來。

羈留西魏都城不過三年而已,西魏政權便已衰落,庾信親眼目睹了西魏政權的覆滅,但庾信並沒有報復的快感。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臺之上,我想,庾信是無能為力的。自以為是、權力無邊的王侯將相,也不過是命運之神手中的玩物罷了,江南容得下的只是金戈鐵馬,容不下愛恨情仇,更容不下庾信的點點鄉思。

也許庾信的名聲太大,西魏政權覆滅之後,北周政權悄然取代。陳朝與北周交通互好,寄居他鄉的江南人士,都允許回歸故裡,陳朝請求放還庾信、王褒等人,北周未曾允諾。此後,庾信再也沒有回到江南的機會。

青年俊秀,文採驚人,少年成名。這樣的庾信,北周怎捨得放還?此後的庾信,人生仿佛開掛一般,與宇文王氏成員如同布衣之交,北周公卿的墓碑墓誌,也多託庾信撰寫。恩寵一時盛極朝野,身居高官。可高處不勝寒,世人只看得見他表面的風光無限,他背後的苦痛寂寞又有幾人能知?

周靜帝大象初年,庾信因病離職。

次年,北周靜帝禪位於楊堅,北周政權覆滅。楊堅,定國號為「隋」。

隋開皇元年,歷經四朝的庾信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在他走後的許多年,即將迎來歷史上最為穩定和繁華的王朝,也許在這個王朝,他可以從長安出發,行至洛陽,前往建康,可以回到他令他魂牽夢繞的江南,可惜命運待他不公,他並沒有等到那一天。

二十四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也許早已使他絕望。他在長安,望不到江南,他在夢裡,回不了故鄉。

在庾信走後的131年,我國另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曾多次寫詩稱讚庾信: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戲為六絕句》「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東。」 ——《詠懷古蹟五首》「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春日憶李白》

同樣的顛沛流離,同樣的詩採驚人,同樣的客死他鄉。

杜甫懂庾信筆下的故鄉情思,也懂庾信筆下的回首悵然。

其實庾信本不必執意歸鄉,因為他的筆下,有無限的江南春色。

相關焦點

  • 長安:到不了的遠方,回不去的故鄉
    ——finale樓每位詩人,都曾做過一個關於長安的夢。夢裡那座城,總是流光溢彩,車水馬龍。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那個世界的喧囂與繁華,從來不屬於他。他曾經置身其中,但終究只是匆匆過客。這座醉生夢死的城市,卻容不下一個心中有夢的人。實際上,在這個喧囂的城市中鬱鬱寡歡的,又何止李白一人。他的好友孟浩然亦是其中之一。
  • 庾信的三十歲
    溫柔鄉不能常留,南京城破,庾信出逃江陵投奔蕭繹。不過,他沒有在蕭繹的庇佑下過到多少時候,就被派去北周,而後一去不得回。然後,國恨家仇斟滿,就該是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庾信文章老更成」了。        其實庾信在北周的日子倒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寄人籬下。他並非南朝皇族,不遭人嫉恨。且早有才名,北方的少數民族皇帝在自卑其沒文化的時候巴不得有一個如庾信般拿得出手的大才子在身邊撐場面。
  •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韋莊:夢裡的江南終究成了回不去的故土
    因此當想要科舉應第的韋莊遇到領兵攻入長安的黃巢,不幸運的只能是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韋莊想要「一日看盡長安花」最終只等來「滿城盡帶黃金甲」,生不逢時,對一個才子來說是個不幸運的開始,註定了輸在了起跑線。
  •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但這無憂無慮的縱樂生活持續不了多久,在他結束東魏之行返回蕭梁後僅三年,他就眼睜睜地看到自己的國家陷入滅亡之災。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亂起。一個叛離東魏投奔蕭梁的將軍,直接導致梁朝的覆亡,也改變了庾信的命運。東魏司徒侯景欲率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不聽反對意見,並封侯景為大將軍、河南王。隔年,侯景便起兵造反。
  • 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一百零五)庾信
    只可惜他沒能成為一代武聖,還在軍事上栽了大跟頭。庾信之父庾肩吾,是蕭綱、蕭繹兄弟的座上賓,對當時盛行的宮體詩有著極大的影響。而庾信自己,也借著這一層關係,早早步入仕途,成為了南朝宮廷裡的一位御用文人。早年得意之時,庾肩吾父子進出宮禁有如無人之境,皇帝、太子兩宮對其恩寵無以復加。
  • 「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真正原因,其實就這一點兒
    梁簡文帝就命他率領宮中文武數千人在朱雀航駐營抗敵,但其部下望敵而逃,全軍潰散,朱雀航失守,他即潛跡西奔江陵(今湖北江陵)。公元552年梁元帝即位江陵,庾信轉右衛將軍,封武康侯,加散騎常侍。公元554年庾信由江陵出使西魏,被強留在長安。北周代魏後,庾信曾進爵義城公,作過驃騎大將軍開府、司憲中大夫、麟趾學士等官。
  • 夢江南--江南夢,終歸是一場夢
    不止酒可以用來泡茶,就像冬日裡的雪也可以用來泡『梅花茶』,只可惜江南無雪,實為憾事。」「今日,在江南卻有另一樁憾事,便是品醉心茶時,聽不到宛兒姑娘的琴聲。」「顧叔叔這般說了,宛兒今日只能獻醜了。」 「宛兒,和我一起回京城好嗎?"沈宛低頭不語,容若繼續說:「我知道你的顧慮和擔憂,你放心,回到京城我就求阿瑪和額娘,你人這般好,他們一定會喜歡你的。在江南的這些日子裡,我發現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我的心才是自由的。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希望能有你陪伴在我身邊,我們一起填詞論畫,一起彈琴下棋,可以嗎?「沉吟良久的沈宛抬頭,唇含笑眼含淚:」京城的雪漂亮嗎?」
  • 回不去的故鄉,回不去的從前
    故鄉,別了;從前的時光,別了;那些溫馨的歲月,再也回不去了。「故鄉是一壇陳年老酒,在我心裡擱置的時間越久,它的味道就越醇香;故鄉是一杯龍井綠茶,在我心裡泡的時間越長,它的味道就越濃鬱。」其實牛兒不需要人管的,只需牽到山坡上,而我們便像脫了線的風箏一樣,撒著丫子在山上亂跑。或比賽爬樹,看看誰爬的最高,看看誰能掏到樹梢上的鳥蛋;或從紙盒中拿出蟋蟀,相互鬥著,叫喊聲,喝彩聲,連綿不絕;或在池塘洗澡,看誰憋氣憋的最久。
  • 南北朝文學集大成者——庾信 ◇餘大中
    祖父庾易,在齊國不應朝廷徵聘,受人尊崇;父親庾肩吾,曾任梁國散騎常侍、中書令,亦是著名文學家。庾易和庾肩吾,《南史》中都有傳。庾信出生時,他的家已由新野遷於荊州江陵。庾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其通曉《春秋左氏傳》。庾信身高八尺,腰帶長達十圍,形貌優雅、舉動疏慢,不拘禮法、非同常人。庾信15歲隨父親庾肩吾出入蕭綱宮廷,為太子伴讀。
  • 100句思鄉詩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王維《雜詩三首·其二》 7、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 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 8、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 不曾有過詩與遠方,只有回不去的故鄉
    你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有怎樣的理由,背上行囊離開你的故鄉。人在列車上,行李在搖晃,你對著父母親說,爸媽,我要出去闖蕩。與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各奔東西,都懷揣各自的理想。你一路向南,踏遍萬水千山總有一地他鄉,憑著豪言壯志,好幾年擠在大城市裡的十米平方。
  • 庾信一生曲折,既經歷了榮華富貴,又飽嘗社會動蕩之苦
    在歷史上南北朝中後期,就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既是南北文化融合,特別是反映在詩歌創作上的傑出代表,又對燦爛無比的唐代詩歌創作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影響深遠。而且,這位詩人一生曲折,既經歷了榮華富貴,又飽嘗社會動蕩之苦,生活的複雜也為他的文學創作增加了超越同時代作家的深度,所以他的文學作品作為我國古代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是當之無愧的,千百年來,受到後人的推崇與稱讚。
  • 懷舊: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農村生活讓人懷念!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多少人就這樣,一直在路上,卻再也回不到夢裡的故鄉。繁華的城市有著自己養家餬口的工作,城市容不下靈魂,農村放不下肉身,因此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農村的生活讓人懷念。如果真的有時光機,好像回到童年。
  • 他還有一天就能到長安,在即將飛黃騰達之際,卻寫詩說我想回家
    但他並沒有在名利場裡羈絆太久,最終告病回老家潤州(今江蘇鎮江一帶)隱居。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是許渾第一次從家鄉遠上長安時所寫下的作品,詩名叫做《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闕」在《說文》中的解釋是「門觀」,即宮殿門前的瞭望臺,而此處則代指唐朝皇宮的所在地——長安。從許渾的故鄉到長安,潼關是必經之地。
  • 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忘不掉的江南,回不去的故國
    韋韞愣了下,隨後低頭兀自苦笑:是啊,他們韋氏雖然還頂著個名門望族的頭銜,但是時至今日已衰落,之前宅院裡的僕人大多作鳥獸散,只餘幾名無處可去的粗使老僕,這個孩子現在到來,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江南是真好,山水清麗旖旎,美人溫柔,酒亦醇香,在這如畫如夢的美景中,韋莊一顆飽經滄桑的心慢慢地被撫慰著,在這裡他找到了很多的快樂,也曾想過就在此終老,只是不知為何他總還是會想到年少時的長安,暫居過的洛陽。
  • 「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用一生寫下的悲劇,你讀懂了嗎?
    他坐著驢車、帶著乾糧,走出長安城門,向東南而去。他的目標是老家——浙江紹興。在這之前,朋友、同事都不建議賀知章回家。李白說:「一把老骨頭別折騰了,安心在長安呆著吧,這裡醫療條件好,飲食、住房都不錯。」唐玄宗說:「老賀啊,長安有醫保哦!」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問題二來自三四句,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果在室內的床上,那麼如何舉頭望明月?在就寢的床上,一個人思故鄉時應該不是低頭而是仰頭吧?有人說李白靠著窗,即使靠窗,舉頭也很牽強,也未必能看到月亮。也有人猜床指的是胡床,說李白當時坐在門口或廊下。這倒有點接近,但胡床就是今天的躺椅,有休閒消遣的意味,與詩中情緒不合。
  • 望雲峰|劉曉平:故鄉四章——桃花幾度夢裡紅
    還有幾個較小的菜市場和一個雜亂不堪的農貿市場,那是周圍數十裡的鄉民們喜歡匯聚的地方。當然,有一條公路穿街而過,還有臨河灣裡的一個碼頭,泊了些烏逢船和帆船。據說就是靠著它們,聯通著邵陽(舊時名寶慶),聯通著外面的大世界,什麼上海的寶慶路、武漢的寶慶街,都住著些由此而外出的硬漢子。除此以外,我想不出這樣一個叫坪不是坪的地方,還有些什麼優勢,竟成了隆回縣的縣城。
  • 庾信的詩有哪些?庾信的詩詞全集32首
    南北朝詩人庾信,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並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當你想家時,會想起哪一句詩?
    故鄉安置不了肉身,從此有了漂泊,有了遠方。異鄉安置不了靈魂,從此有了歸鄉,有了故鄉。小時候,故鄉陪我們長大,那門外雀鳥,河邊的蓮花,池裡的魚兒,都曾刻下我們的記憶。當我們漸漸長大,離家遠行,故鄉於我,只有冬夏再無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