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2020-12-17 玲瓏文史

庾信出身於南朝的文學世家,他的創作之所以能在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除了自身具有非凡的天賦和深厚的累積外,還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學環境緊密相連。

他年少才高,很早就以綺豔的宮體詩聞名於梁朝宮廷,但他個人在文學創作上的真正成熟,應是在北遷後。此時,他的作品才更接近於「完成品」。

他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他出使東魏時,因梁亡而被迫羈旅北朝,成為粉飾政教的工具,從此有去無歸,被迫流落異鄉。

亡國之痛、羈旅之苦,再加上子女夭折之悲,使得庾信後期的作品,風格為之一新。他的文風不再綺豔,而轉變為迥然不同的蒼勁、高古、悲壯、雄逸。

庾信青少年階段,剛好是蕭梁國力全盛之時,天下承平,文風盛行。

他出身貴族,生長在書香門第、文化氣氛濃厚、生活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庾肩吾是當時太子蕭綱的老師,因此,他能夠享受到宮廷中的特權——教育、社交和政治方面的特殊待遇。

優質的教育,再加上本身天資聰穎又能博覽群書,為他日後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琅琊榜》中的「梁帝」以梁武帝為原型

《北史》說庾信「尤善《春秋左氏傳》」,從他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他運用各類典故純熟自如,便可知此說並非虛語。

這樣的文學家庭,給予他很深厚的文學根底和學識修養,在少年時代,他就已經開創了自己的文學道路。

梁武帝大通元年,庾信十五歲,被選為昭明太子的東宮講讀。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蕭綱繼位為皇太子,他又與父親肩吾、徐摛父子一起選為文德省學士。

他真正的文學之路,應該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因為像《奉和泛江》、《奉和山池》這類與蕭綱唱和的詩,都是其詩早期的代表。

當時在梁朝宮廷,他與徐陵並為東宮抄撰學士,生活在宮廷文學與帝王恩寵的中心,恩禮莫與之比。兩人文名早著,每有一文,眾人無不競相傳誦,而兩人當時所寫許多淫靡綺麗的宮體詩賦,世稱之為「徐庾體」。

庾信在南朝,仕途一帆風順,官職累遷,由學士而尚書度支郎中,而通直常侍、正員郎等官。

庾信雕像

他因為「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而擔負使命,在三十二歲那年出使東魏,果然不負所望,順利歸來仍為東宮學士,此時的皇太子蕭綱就是後來的簡文帝。

蕭衍、蕭統、蕭綱和蕭繹父子四人,乃一代風雅之君,而當時歌舞昇平、政局安定,所謂「五十年中,江表無事」,可以說,東宮時期是庾信一生之中最平順、得意的階段。

「侯景之亂」前,庾信的仕途生活是平靜而得意的。但這無憂無慮的縱樂生活持續不了多久,在他結束東魏之行返回蕭梁後僅三年,他就眼睜睜地看到自己的國家陷入滅亡之災。

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亂起。一個叛離東魏投奔蕭梁的將軍,直接導致梁朝的覆亡,也改變了庾信的命運。

東魏司徒侯景欲率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不聽反對意見,並封侯景為大將軍、河南王。隔年,侯景便起兵造反。梁武帝篤信佛教,三次捨身禮佛同泰寺,武備不修,所用非人,武帝諸子侄各懷野心,坐觀時變,侯景很快兵臨梁朝的都城建鄴。

當時庾信任建康令,奉命率兵防守朱雀航,結果梁都失守,他臨陣脫逃,未戰先奔,這也是他一直被後世所撻伐的地方。

《琅琊榜》中的「梁帝」以梁武帝為原型

「侯景之亂」,對蕭梁王朝、庾信一家、乃至庾信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轉折。

庾信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死於兵禍,建康陷落,他九死一生,西奔江陵。

蕭綱之弟蕭繹在江陵建立了一個與侯景對抗的朝廷,庾信一路上顛沛流離,備嘗旅途風霜,又目睹沿途地方殘破,心中感慨萬千。他在《哀江南賦》中對這段經歷有相當傳神的敘述:

庾信逃往江陵之後,梁元帝承制,他重新入朝輔佐梁元帝,並與其父庾肩吾相逢。原本是戰亂重逢的喜悅,卻因庾肩吾不久即逝世,而使庾信頓失父怙。

這一連串的挫折,使庾信嘗到世態炎涼的滋味;而遭父喪,更為庾信提示了人世的無常。

庾信至此才逐漸面對人生艱苦的一面,而這些遭遇,恐怕不是在東宮時期所能預料和想像的。

江陵時期的庾信,雖然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會,但在仕途上的發展,仍與東宮時期相差無多。

昔日在金陵時,賓客盈門;失勢後,賓客盡去,門可羅雀;在江陵就任新職後,賓客復至,逢迎巴結唯恐不及。

梁元帝蕭繹畫像

當時梁元帝為了鞏固江陵小朝廷的統治地位,亟欲改善與西魏的關係,由此想到庾信曾出使東魏,頗有外交才能與經驗,遂派他出使西魏。

東宮時期的庾信,出任使臣,不但為梁室贏得外交上的勝利,也為自己博得更高的聲譽。然而,誰也沒料到,江陵時期的庾信,擔負出使西魏的任務,卻無法順利完成。

西魏之行,非但沒有對南北國誼有所貢獻,反而將自己的命運推向最坎坷、最不堪的處境。

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間,形勢的發展急轉直下。

梁元帝承盛三年,宇文泰以梁請據舊圖以定疆界,又連結於齊,言辭悖慢無禮為釁端,遣宇文護、于謹等人南侵。不久,西魏軍攻破江陵,梁王朝又一次陷入皇室內部無休止的謀殺和背叛中,梁元帝被殺,群臣或死或被俘,百姓被擄者不計其數。最後,西魏另立新主於江陵,梁朝覆亡。

在出使期間江陵既破,庾信遂無法南歸,他以梁朝使節的身份,被強留在長安。

庾信羈留北朝,雖是萬不得已,但至少得以倖免身為俘虜的屈辱。假若魏兵陷城之日,庾信身在江陵,以當時負有盛名的一般文士之遭遇而論,他恐不免長安一行。

當時被俘至長安的盛名文士人數不少。因為庾信本是江南名士,西魏實際當權者宇文泰對他早有耳聞,因此不僅把從江陵俘虜來的家屬、部下送還給他,還讓他作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這樣的高官。

宇文泰劇照

然而,這種楚囚相對的情景,徒使庾信更覺悲痛。

庾信流落北國之初,人地兩生,在政治上、經濟上處境皆相當困難,歸無常處,如木梗之隨波逐流,背井離鄉、望南興嘆,加上錢糧兩空,生活無著,他不但有眷戀故國之悲,低首異國之恥,而且水土不服,一時適應不了嚴寒的天氣,度日如年,生活維艱。

因為他目睹了現實的動亂,所以視野開闊了;因為他長期被留在北方作官,喪失氣節的行為使他深深感到內疚,所以對故國和鄉土的懷念,使他的感情變得深沉起來,從而使得他後期作品,在思想藝術上達到了新的境界。

庾信作品的內容和前期迥然不同,一反往日那種欣然自適的情調,而變為抒寫愁苦悲痛的情懷。

此時,他雖也寫過一些華麗空虛的應酬之作,但多數作品有比較充實的內容,而抒寫「鄉關之思」,則成了其中的最重要主題。其風格也由華麗、輕靡,一變而為沉鬱、悲涼。他的代表作《小園賦》、《枯樹賦》等,都作於這一時期。

北朝君臣一向傾慕南方文學,庾信又久負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強迫,又是被器重地留在了北方。而後北周伐魏,他遂被羈留長安。

陳武帝陳霸先

不久,梁敬帝禪讓給陳武帝,陳有天下後,與北周通好,曾交涉將南北流落之士歸還故國。然而,庾信卻不得回南方。

當時南返的人,基本上都是陳氏宗室、陳氏故交與幕僚,以及有親人在陳朝為官者。這些人之中,有人以地為賂,有人以子為質,但北朝方面遣返與否,主要是從政治角度去考量的。

庾信既無力以地賄賂,又與陳非親非故,陳氏所建立的政府對庾信而言是陌生的;

而北周愛庾信文才,留之以為粉飾政教的工具。

故庾信一方面身羈北朝,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另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異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

他南歸的願望,遂散入消逝的時光中,成為永不能挽回的往事前塵。如此至老,死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卒年六十九。

庾信流落關中,懷才難展,而江南故國又面目全非,江陵已無歸路,建康已異其主,家書無地可寄,因此可以說,庾信的鄉國之思,在很大的層面上是與梁朝興亡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正是他後半生朝夕憂慮、鬱鬱寡歡的重要原因所在。

庾信一生歷梁、魏、周、隋四朝。江陵覆滅時,庾信四十二歲,此時是他人生和文學創作的轉捩點;四十二歲以後,他做了北朝的官,先仕西魏,後又仕北周,在北朝歷任二朝五帝,度過了二十八個年頭。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前期居承平之時,他的生活視野比較狹窄;後期為亡國羈旅,流落北國,處境相當困窘。

他經歷了客居異朝、不許南歸的痛苦,也失去了原來君臣情趣相投的生活環境,而且家產蕩盡,親人死於戰亂,生活發生重大變化。

正是這些,造就了他迥然不同於早期以綺豔為主的另一種文風。此時的創作得以全面展現他的才氣,既能以綺豔之筆抒歡愉之情,又能以蒼涼之筆訴悲痛之苦,更能融柔婉宏壯之風,成渾然一體。

相關焦點

  • 人物誌:蕭瑟生平,老成詩賦,庾信和他的創作之路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他善於綜合前代作家和同時代南北作家積累的藝術經驗,敢於突破業已形成的藝術蕾籬,使自己的詩賦創作,成為南北朝文學的終結,隋唐文學的先聲。公元513年,庾信出生於荊州江陵的一個門閥之家。江陵,是一個繁華的商業都會,文化生活素稱發達,正蘊育著、傳唱著「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 庾信一生曲折,既經歷了榮華富貴,又飽嘗社會動蕩之苦
    在歷史上南北朝中後期,就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既是南北文化融合,特別是反映在詩歌創作上的傑出代表,又對燦爛無比的唐代詩歌創作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影響深遠。而且,這位詩人一生曲折,既經歷了榮華富貴,又飽嘗社會動蕩之苦,生活的複雜也為他的文學創作增加了超越同時代作家的深度,所以他的文學作品作為我國古代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是當之無愧的,千百年來,受到後人的推崇與稱讚。
  • 庾信從南到北的人生中,造就的是什麼?
    這是庾信《哀江南賦》中的幾句話,風格較為哀婉清冷,《哀江南賦》中以史為線索,記述了他半生的經歷,不過其中主要是講南梁因侯景之亂後,自己的所感所悟。公元548年,也就是侯景之亂的開始,梁朝臺城失陷,而當時在江陵的蕭繹手握重兵,並沒有積極勤王,導致梁武帝蕭衍與梁朝皇室都被侯景大肆屠殺。
  • 半生寫盡半世秋,半世滄桑半生愁,悲歡離合人間世
    導語:半生寫盡半世秋,半世滄桑半生愁,悲歡離合人間世,紛紛擾擾何時休,半輪明月半壺酒,半世滄桑半白頭,一縷清風一個人,一生浪漫一黃臉。半世滄桑半世痴, 一生心事只山知,經歷了半輩子滄桑,半輩子痴呆,一輩子心事,只有山脈知道,歷經半輩子的滄桑,也付出了半輩子的痴心,到頭來一 生的心事無人可訴,也只有告訴山知。
  •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全集分集劇情介紹(第1-42集)小說大結局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是由靳東、馬伊琍、袁泉等人主演,此部劇口碑還是非常的好,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於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全集分集劇情介紹(第1-42集)大結局。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劇情簡介  《我的前半生》是新麗電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都市情感劇,由沈嚴執導,靳東、馬伊琍、袁泉、雷佳音、吳越領銜主演。
  • 40歲人生感悟:走過前半生,方知人生不過3個字
    40歲才知道,看著自己「如戲如歌」表演的人很多,真正為了自己亮相「姿態」指正的人很少,錦上添花鼓掌的背後,是意想不到竊竊私語的假好人,雪中送炭嚴厲呵斥的背後,是極其稀有的、關懷備至的真好人。40歲從前半生悟出後半生的活法,這是一種睿智和豁達,萬般煩惱由心起,萬般自在在人心。
  • 曠世奇才的多舛宿命:幾番身體自戕,一休兩喪妻室,殘喘枯槁半生
    14歲那年,徐渭的母親病故,他便只好寄住在大哥家中。然而,這位大他37歲的哥哥並不喜歡這個吃白飯的弟弟。為了生計,徐渭只能向生活低頭,選擇「賤賣」了自己,做了上門女婿。起初,嶽父惜他之才,夫妻琴瑟和鳴,無奈本就患有肺癆的妻子潘氏因生子加重了病情,第二年便撒手人寰。
  •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馬伊琍袁泉成「閨蜜」
    原標題:馬伊琍袁泉成「閨蜜」 正在上海熱拍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昨日首發概念海報及劇照。該劇改編自亦舒的同名小說, 由靳東、馬伊琍、袁泉、雷佳音、吳越等人主演,透過海報,各個主演的造型風格也首度曝光。 《我的前半生》講述了養尊處優的家庭主婦羅子君(馬伊琍飾),遭醫生丈夫拋棄後,在閨蜜唐晶(袁泉飾)及其精英男友賀涵(靳東飾)的幫助下,一步步重新站起來並再度尋找到幸福的故事。
  • 高曉松:半生倏忽而過,請學會與自己握手言和
    當年,他與夕又米離婚的時候我就想:對這個傲嬌的男人而言,估計這是他人生為數不多的「滑鐵盧」吧。這算不算,最鬱悶的失敗?因為,在我印象中的高曉松向來順風順水。他出生良好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鄰居還有大名鼎鼎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那個年代,此處無異於天堂。而且,還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文化世界。接著,高曉松玩音樂、高曉松拍電影。
  • 小青柑工藝名詞解釋:生曬、烘焙、半生曬
    在茶界被寵稱為「小心肝」的小青柑,是茶友們的心頭愛,但市面上商家的說辭卻是眾說紛紜,讓人無從辨別,接下來新曬將和大家絮叨絮叨最常聽到的三個名詞:生曬、烘焙以及半生曬,那麼,我們開始吧~但由於生曬方式的風險和成本極高,產量也不能保證,企業一般不採用生曬的方式,所以你懂了吧,對市面上的「生曬小青柑「一定要格外留心。
  • 庾信:長安望不到江南,夢裡回不了故鄉,他一生只想回家而已
    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北國的壯闊蕭瑟,無半點江南的婉轉秀麗,淚水從渾濁的雙眼中流出。這位被稱為「窮南北之勝」的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的詩人將在他鄉匆匆結束自己的一生,他所念的故鄉早已被鐵蹄踐踏,另一個輝煌的朝代也悄然開啟。
  • 劉德華的前半生:《十七歲》毫不掩飾男人四十的滄桑和坦白
    收錄在專輯《如果有一天》中的歌曲《17歲》,是由劉德華和徐繼宗作詞,徐繼宗作曲的一,。劉德華參與了這張專輯幾乎全部歌詞的創作,整張專輯毫不掩飾男人四十的滄桑和坦白。年紀,歲月,一切過往和現實的擔負都成為了坦然訴說的東西,專輯在一派明亮寧靜的氛圍當中,聽來頗為安祥舒展。
  • 「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真正原因,其實就這一點兒
    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又在《詠懷古蹟》中說:「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說明庾信的成就是在後朝,他的生活遭遇促其詩賦創作走向成熟。庾信是南陽新野(河南南野)人,出生貴族,其父庾肩吾曾在梁作過東宮通事舍人以及諮議參軍等官。《庾信集序》說他是「文宗學府,智囊義窟,,鴻名重譽,獨步江南」。
  • 庾信的三十歲
    出身官二代,託了文學家父親庾肩吾的庇蔭,庾信的文學啟蒙生動而隆重。據說,他十五歲時就成為了蕭統編輯《文選》的秘書,而後,又轉去蕭綱的身邊做文字工作,蕭綱比起蕭統,更多一點小清新的細膩情思,他擅寫神秘又性感的愛情。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是蕭綱筆下情人的睡顏。也許是老闆的風格使然,庾信的同事徐陵後來編了一本情詩集子——《玉臺新詠》。
  • 全本溥儀:《我的前半生》版本流變 可信的"自傳"
    如果說1964年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帶有某些時代痕跡的話,現在出版的《我的前半生》(全本)則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風格,更真實地揭示了末代皇帝溥儀跌宕沉浮的命運和艱難改造的心路歷程,使這部作品更具有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  命題作文  「《我的前半生》很像是一篇命題作文的題目。」「全本」的責編孟向榮介紹。當時戰犯紛紛撰寫「我罪惡的前半生」之類的交代材料。
  • 半生陽光半生冷:詞國皇后李清照被家國巨變改寫的人生
    據說,千年之前,十八歲的李清照和二十一歲的趙明誠就玩起了大雪天攜手出門踏雪尋詩的,至今仍為文藝青年們效仿的浪漫情調。總之,他們倆就是當時的人們所能想像得出的最迷人、最般配的情人。一時間,這對志趣相投、琴瑟和鳴的夫妻就像這個乏味塵世裡一抹美麗的幻影,在文壇傳為佳話。
  • 此人前半生是「侏儒」,後半生是「巨人」,一生受盡白眼和痛苦
    不過,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在世界上有這麼一個人,他的前半生是一個身高只有1米22的「侏儒」,後半生則迅速變成一個身高高達2米16的「巨人」。此人,便是奧匈帝國格拉茨市的亞當·雷納爾。那麼,此人的前半生是何樣子呢?
  • 《我的前半生》:劇情和劇名一樣俗
    用此法我可以準確預測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更進一步預測它能否有教好的市場效益和經濟前景。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我知道它很久了,一打開娛樂視頻網站,就會映入眼帘,然而一直未引起我的關注。看到這個劇名,我還以為是當年溥儀的自傳又重新改變成了電視劇,而我討厭這種又長又臭的懶婆娘裹腳式的回憶類電視劇。因此,《我的前半生》沒有得到我的關注。
  • 南北朝文學集大成者——庾信 ◇餘大中
    庾信是南北朝時期傳奇官員,受到南北雙方器重;庾信是著名詩人,「宮體詩」代表人物之一;庾信是知名文學家,世稱「南北朝文學集大成者」。庾信在荊州生活、工作和創作,留下故宅遺址和傳世篇章。庾信的生平事跡,見諸於唐代令狐德棻主編的《周書·列傳·卷四十一 》和唐代李延壽編撰的《北史·列傳·卷七十一》等史料之中。庾信出身於官宦和文人世家,「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
  • 高曉松50歲發文感嘆前半生:不完美的江湖,下輩子我還來
    文/雪姐說情原創作品:抄襲必究今天是高曉松五十歲的生日,為此高曉松特地發文「半生倏忽而過」來感嘆自己前半生所有的所思所想與感悟。我現在的微博頭像,就是我英俊的爸爸和漂亮的媽媽。作為生在知識家庭的小孩,可能高曉松的童年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是冰冷的。但是無論如何,這樣的家庭環境,最終依舊教育出了一個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小孩子總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別的小孩總是擁有的各種溫情,我卻不曾擁有?所以高曉松一直記恨著父親沒有給他的童年更多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