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新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什麼樣經濟

2020-12-13 搜狐網

  對全黨來說,如何「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的確是一個新課題、大課題、重課題。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後發展了二十餘年,但是,沒有一個經濟學家敢說我已經充分具有「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這句話,而對大多數非經濟專業出身的領導幹部,這個「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問題就顯得更大,更迫切。有關部門針對縣級以上幹部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發現66.9%的受訪者坦稱自己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強,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中國社會之所以出現那麼多的問題,恐怕就是與這個「不敢駕馭」、「不會駕馭」、「錯誤駕馭」等「能力不足」聯在一起的。

  如何「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這個題目實在太大,每個人充其量也只能在其研究領域中做點「小文章」。今天,我要談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這個話題,誰都懂,誰都不懂,常讓社會感到困惑。本人也只是從「問題角度」來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那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照搬西方經濟理論進行「實驗」的市場經濟。

  「改革要根據中國國情,不能照搬西方的」這句話,誰都會說,而且是一個比一個都說得響亮,說得理直氣壯。而一到現實之中呢?就不完全是那回事了。以國企改制來說,「以賣光國企」為主要特色的「改制」的理論是什麼樣的經濟理論呢?依我看,它不過是中國上個世紀80年代在西方求學的「新自由主義學派」的自由經濟理論的翻版,以張維迎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的「經濟學理論」主導了中國國企改制的方向,而且是這些人壟斷了改制的「話語權」,影響了相當一批地方的執政者,用「絕對的地方權力壟斷」去強制性推行、實施以「賣光」為主要特色的「改制」,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將企業「賣「給原來將企業搞得一團糟的企業經理人。其結果怎麼樣?就產生了這樣一個「怪胎」:國企改制=「西方的自由經濟理論」+「地方權力的幹預」。中國的國企改制成為了一個由地方權力者實施「海歸經濟學家」的「西方的自由經濟理論」的「大實驗場」。

  在這裡我為什麼用「怪胎」和「大實驗場」這兩個詞呢?有以下三條理由:一是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幹預經濟理論」與「新自由主義學派」完全是對立的。然而在當今的中國,卻將「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幹預經濟」變成了「地方權力的幹預」,而且與「新自由主義學派」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於是「怪胎」本身就變成了所謂的「中國特色」;二是因為當中國的高層試圖了解一些地方的國企改制進行如何時,有的地方的國企已經被「賣」得差不多了,因為中小國有企業改制面已經超過90%,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語);三是因為國資委的權威人士已經肯定了「國有資產流失已經是很普遍的了」這一結果,而且按照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所說:這是由於「國資監管機構還沒有成立」,「一些地方操作過急,加之缺乏規範」所致。國資委的《關於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這個文件好不好?不僅好,而且好得很,因為它是根據中國國情制定的政策,但令人遺憾的是,它的出臺有些晚了。

  國企要不要改革?其實,現在拿出這個命題一點意義都沒有,改革發展了二十餘年,還有人敢說不要改革的?因而這是個「偽問題」。大多數人所要反對的只是導致國資大量流失、損害廣大職工利益的「國企改制」。若「國企改制」於國於民都有利,反它幹嗎?!所以,關鍵是怎樣改革?以什麼樣的理論指導改革?我認為,以「賣光理論」指導下的「國企改制」就是一種「不根據中國國情,只是照搬西方的自由經濟理論」的「改革」,而且其背後還隱含有這樣的「理論假定」:社會主義是搞不好國有企業的,共產黨的幹部是搞不好國有企業的,一切的一切還是私有制好。

  我們不是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標準」嗎?我建議像國資委這樣的高層國家機構,建議擁有「絕對話語壟斷權」的「重量級經濟學家」,不妨到已經改制的國企單位進行認真、深入地調查研究(不要只聽「民營企業家」一方的),看一看廣大職工的反映究竟如何?就會發現這種以「賣光理論」指導下的「國企改制」是如何的不得人心了!

  胡錦濤近日指出:「歷史證明,在中國,照搬西方政治體制的模式是一條走不通的路。」我認為,照搬西方政治體制是「走不通」的,照搬西方經濟體制也肯定是「走不通」的。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不是照搬西方經濟理論進行「實驗」的市場經濟。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只要「效率」不要「公平」的市場經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問題,「效率」是指資源投入和生產產出的比率,「公平」則是指人與人的利益關係及利益關係的原則、制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經濟,當然要重視效率問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沒有效率怎能生存?怎能發展?國企之所以要改革,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效率低下。但是,重視效率或者「效率優先」不等於不要公平,所以它必須兼顧公平,而且只有兼顧公平才能促進效率的提高。

  那麼,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怎樣才能做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呢?那就是必須要有指導「遊戲」進行的「遊戲規則」。在這個問題上,我非常同意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所說的「在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同時,要有一個重造改革的標準,即以相對公正的程序和規則實現國有企業體制的改革。」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在國資委出臺的《關於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這一「遊戲規則」之前,一些地方已經完成了將國有企業賣光的「遊戲」。更應該提出的是這場「遊戲」是在主張西方「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一些經濟學家「創造」的中國式的「經濟理論」——「必須犧牲3000萬老工人利益」的「代價論」、「靚女先嫁論」、「冰棍論」、「爛蘋果論」和「社會財富向『精英』傾斜論」指導下進行的;於是,一些國有企業的「改制」成了「腐敗分子的最後一頓豐盛的、免費的、權力性的晚餐」,於是,中國的一些「暴富式的富翁」的「暴富效率」創造了世界性「吉尼斯紀錄」;於是,在中國的社會結構中出現了量達百萬計的、失去工作權、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的「下崗工人」(失業工人)。

  必須指出的是,由這些前衛經濟學家創造的「經濟理論」之「遊戲規則」是「在當前中國法律缺位、市場規則不健全,各種暗箱操作、尋租行為大量存在的情況下」(陳姝語)發生的,是在「多數人」缺少「話語權」的情況下發生的,因而是一種「少數人」對「多數人」進行掠奪的「遊戲規則」,是對社會財富進行掠奪的「遊戲規則」,因而在這種改制中,「效率」與「公平」應有的關係遭到了嚴重的損害,而這一被「嚴重損害」的「苦果」只能由社會來承擔,由「下崗工人」來承擔。西方研究「效率」與「公平」的專家阿瑟·奧肯指出:「金錢不能購買權利和權力,這必須有詳盡的制度和法律來保護,並對低收入的人進行補償性援助。」但是,在改制後的企業又是怎樣進行這種「補償性援助」的呢?石飛先生在《人民網》發表了一篇《將工人「改革」為「編外」為哪般?》文章,披露了改制後的一種「怪現象」:某壟斷行業下屬一家業務正紅、效益頗佳的200人工廠,其主管部門突然責令停產,大部分職工在一次性「補償」之後被解除了勞動關係,僅留下幾十背景特殊者。一周後,另立門戶,重新開張。他們虛擬了一個勞務中介機構,把清退出門的技工再行介紹進來,同時又補充了一部分新工人。這些「出了門又進門」的老工人和剛入門的新工人,都被列為「編外勞務工」。這對於那些老工人來說,尤其不可思議,人還是原來的人,活還是原來的活,咋就因為「一出一進」,身份就「變」成了「編外勞務工」,工資福利待遇天壤之懸。一個編內員工,月薪近3000元,加上不菲的月獎、季獎、年終獎、項目獎等等,一年純貨幣性收入多達五六萬元;享受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各項社會保險;發放春、夏、冬3套服裝,價值合計3000多元;而一個與之同崗位、同工種、同工齡的「編外勞務工」,月工資僅有800多元,至於各項社會保險、各類獎金、各種福利品則一概沒有。文章發表後,很多網友指出,這種現象決不是個別!

  的確是這樣,「民營企業家」們通過這種方式「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產品的競爭力,企業的生產也許可能會「發展」,然而它卻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職工的利益,增加了職工對「民營企業家」的「仇恨」,亦增加了對社會的「怨恨」。「郎顧之爭」為什麼會引起中國社會這麼大的反響?重要的原因之一,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係已經處於嚴重的失調狀態,這個問題若不再妥善解決,必將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不是只要「效率」不要「公平」的市場經濟。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一些地方政府可以「各自為政、自以為是」的「諸侯經濟」。

  為說明我的這一「不是」,我先舉以下兩件事:

  第一件事:江蘇的「鐵本事件」。一個註冊資本僅為3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為80%江蘇小型鐵本鋼鐵有限公司,於2002年初籌劃在常州市和揚中市建設設計能力為840萬噸的大型鋼鐵聯合項目,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嚴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越權分22次將投資高達105.9億元的項目分拆審批,並違規審批徵用土地6541畝,違規組織實施徵地拆遷。

  第二件事:今年夏天發生的「電荒現象」。2003年的電荒讓高速增長的各地經濟著實緊張,而且這種緊張將在2004年進一步加劇。權威專家認為,中國的電力供應短缺已經「告別局部性和季節性,成為全局性和全年性的問題」。

  第三件事:「逃稅現象」。據審計署最新公布的審計結果表明,從去年至今,審計署組織有關特派員辦事處對17個省(區、市)稅源比較集中的35個地、市2002年至2003年9月稅收徵管情況進行了審計調查,結果發現在被調查的788戶企業中,2002年少繳稅款133.85億元,2003年1月至9月少繳119億元,總計252.85億元。而這些企業大多是「財務制度比較健全,管理相對較好」的重點稅源大戶,其中年實現稅收超百萬元的企業佔90%以上。

  我舉這三件事想說明什麼?想說明以下三種現象:

  第一種現象:在發展經濟中漠視中央權威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江蘇「鐵本事件」背後凸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膽子太大,幾個部門「一聯合」,就敢明目張胆地欺騙黨中央、國務院,根本不將國家政策放在眼裡,不惜違反黨紀國法,硬是要「闖紅燈」,而且從全國反映的情況來看,類似江蘇「鐵本事件」的現象決不是孤立的,以發展地方經濟為藉口,漠視中央權威,將中央政策視為兒戲,已經成為一些地方領導難以改正的痼疾。

  第二種現象:投資過熱、重複建設,經濟過熱、發展失衡幾乎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種通病。為什麼會出現電力荒?就是因為一些地方政府投資建設過多,上馬項目太多,低水平重複建設太多,形成了各自獨立運行的、分割的「地方政府經濟圈」,巨量耗能項目實在太多,最後都需要「電能」的支持,「瓶頸效應」就立即顯現出來了。

  第三種現象:千方百計地與中央進行「利益搏奕」,想盡辦法要掏空國家財政,甚至不惜採取違法亂紀、腐敗的方式,252.85億元,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啊,而且僅僅是788戶企業,又是比較好的單位,若將中國的企業徹底查個遍,又會怎麼樣?真不敢想像,肯定是個天文數字,中國的財政哪能禁得起這種幾百億、幾千億地與中央「利益搏奕」?問題的嚴重就嚴重在這兒。

  正因為存在上述這三種現象,所以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的任務非常之重,非常之艱巨。何謂「宏觀調控」?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動用國家力量將經濟過熱、投資過熱的現象強制性降到結構合理、科學的水平,就是要糾正一些地方政府的「各自為政、自以為是地發展市場經濟」的傾向和做法,這個任務實在是繁重得很哪!

  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沒有這一條,就是亂鬨鬨,各行其是,怎麼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對策』,不能搞違背中央政策的『對策』,這話講了幾年了。」他還說:「黨中央、國務院沒有權威,局勢就控制不住」、「我們要定一個方針,就是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深化改革。」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發展自由市場的經濟,必須要強化中央的權威,必須要強化國務院的權威,必須要反對地方割據的「諸侯經濟」,反對大大小小的「地方政府經濟圈」,反對各自為政的地方保護主義,反對龍頭老大的行業壟斷,反對部門割裂的地域經濟的非貿易壁壘,讓經濟增長「回歸」到國家和社會正常的、合理的需求中去,回歸到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規律中去。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不是一些地方政府可以「各自為政、自以為是」的「諸侯經濟」。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陳世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是怎樣形成的
    吳敬璉之所以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沒有本質的區別,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是市場經濟的標準模式,是因為他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是對現有世界上已經存在的市場經濟模式選擇的結果,而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和人類文明碰撞的結晶。
  • 人民要論: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
    內容提要 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是與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密不可分,即便在發達國家中也存在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根據我國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探索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模式的重大創新,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基礎性制度保障。
  • 鉤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
    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經濟學者劉國光和趙人偉著手研究這個問題,並把研究成果「論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報送中國社會科學院,接著提交1979年4月間在無錫召開的「商品經濟與價值規律問題
  • 石冀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失業問題的理論適用性
    這兩種理論儘管本質上截然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失業問題為對象。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全新的,並且頗具探索性的經濟模式。這一模式中的失業問題作為理論研究對象事實上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隻手」
    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成功經驗,關鍵一條就是我們堅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深刻理解把握。
  • 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麼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顯然,社會主義的中國當然應該要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哲學來闡釋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什麼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市場經濟;所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市場經濟。比如,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綠水青山」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比如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精準扶貧」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比如有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第三產業」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 《黨史知識大講堂》第九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
    在這個文件裡面,就明確了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二屆三中全會雖然就開了短短的一天,但這一天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所以在第二天舉行的中顧委的會議上,鄧小品同志就講,這個文件他沒有寫一個字,但是寫得特別好。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說了一些老祖宗沒有說過的一些新話,是一本新版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科書。他對這個文件的評價非常高。陳雲同志也表示,這個文件非常的重要,是一個好的文件。
  • 《資本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指南
    《資本論》的思想既有助於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助於認識如何更好地發揮國家的經濟作用。《資本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指南,也是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任何社會生產都以佔有和支配剩餘為目的。既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獲取剩餘的物質前提,生產關係則服務於對剩餘的佔有和支配。
  • 高放:國外學者眼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本書參考並引用了20多本上述兩個方面的專著,其中國外名家的專著有基辛格著《論中國》、傅高義著《鄧小平時代》、約翰·奈斯比特著《中國大趨勢:新社會的八大支柱》等等;國內專家的代表作有呂增奎主編的《執政的轉型:海外學者論中國共產黨的建設》,馬啟民著《國外鄧小平理論研究評析》,文曉明、楊建新編著的《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概述》等等。
  • 考點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鮮明的特徵;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基本特徵。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②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③能夠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如何上升為基本制度的?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作出新的概括,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 廣西教師資格筆試: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多筆試技巧關注中公教育(wuzhougongkao)1、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依據於凱恩斯主義
    但有一點卻想指出,即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的制定,既不是依據於新自由主義,也不是依據於凱恩斯主義,而是依據中國的實際。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決定實行計劃經濟模式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初,大約經過了30年。應該說,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一是建成了比較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二是解決了大多數國民的溫飽問題,三是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
  • 論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
    有些人講起來都是市場經濟,搞起來全是官僚經濟那一套。 計劃經濟也好,市場經濟也好,都只是經濟運行的一種形式和手段而已,而跟特定的社會制度性質與形態之間並不存在任何內在的本質聯繫。換句話說,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不存在任何本質的聯繫,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也不存在任何本質的聯繫。
  • 學習筆記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隻手」
    ——2014年5月26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學習筆記」:不論何時何地,政府和市場關係一直是市場經濟體制演變的不變主題,一部市場經濟理論史,就是一部政府和市場關係爭論的歷史。在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定語之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世界未有過的全新探索,也是一個需要大膽理論創新去解決的難題。當前,理順二者關係,是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條主線和核心問題。可以說,在推動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只有先解決了全局性、牽引作用的大問題,才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全面推動各領域改革縱深開展,解決好經濟體制中的深層次問題。
  • 王昌林: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新發展階段和國際形勢複雜深刻變化作出的重大抉擇,標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新發展階段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與取得的輝煌成就,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深化對市場和政府關係的理論認識並在實踐中更好地處理兩者關係。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 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氣。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形成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好局面,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激發國有企業活力。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一些學者認為西方經濟學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成果,要建設「市場經濟」,怎麼能離開揭示了市場經濟「普遍規律」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呢?!這一點可以從王東京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培訓班上的講話中清楚地看出(王東京,2004)。而另一些學者對西方經濟學不屑一顧,認為它除了意識形態和描述表面現象外,毫無可取之處,應該將它扔進「歷史的垃圾箱」中。
  • 《資本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和用好政治經濟學」,就是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講,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武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資本論》在中國現階段的實際運用和創新發展。
  •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四五」時期,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之際,我們要繼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我國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的積極作用,促進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