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論: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

2020-12-11 人民網

內容提要

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是與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密不可分,即便在發達國家中也存在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根據我國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探索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模式的重大創新,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基礎性制度保障。同時也應認識到,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人類經濟發展史表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但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是與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密不可分,不同國家會根據自身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發展出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我國根據自身具體實際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力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綜合國力增強。

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傳統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是以斯密模式為標準的,它有三個基本要素:承認和保護私有產權,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政府作為守夜人僅提供社會經濟運行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其典型代表是1929年經濟大危機前英、美兩國的市場經濟模式。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激化,並頻繁以經濟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衝擊斯密模式的自由市場經濟。特別是1929年經濟大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造成了嚴重衝擊。為應對經濟危機,美國推出以需求管理為核心的「羅斯福新政」,極大地加強了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成立國家計劃署等機構,頒布《美國工業復興法令》等一系列法令,增強經濟生活的計劃性。第二,採取整頓金融秩序、重建金融機構、限制農業產量等措施,加強政府對經濟運行的管理。第三,擴大政府支出,興辦公共工程。第四,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強化政府在公共事務方面的責任。第五,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這一時期出版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理論上闡述了政府干預經濟的必要性和方法手段。後來,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長期被西方各國政府奉為應對經濟蕭條的圭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狀況和形勢對市場經濟模式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各國政府進一步加強經濟幹預。大多數學者認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已被拋棄,促進經濟增長及充分就業等已經成為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科技的發展、經濟複雜性的提高對政府參與和幹預經濟生活也提出了強烈要求。比如,重大科技項目需要政府參與和推動,促進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積極作為,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社會環境離不開政府的作用,等等。還應看到,市場不是萬能的,需要政府解決市場失靈問題。這樣,經過長期演變,典型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是:通過國家投資的形式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通過國家財政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通過放鬆、收緊銀根或「窗口指導」等落實產業政策、影響經濟發展,通過實行各種發展規劃、項目等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等等。

在今天的世界上,斯密模式的自由市場經濟已不復存在。在各個市場經濟國家,市場和政府都在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發揮著作用,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支持,所不同的只是發揮作用的方式各有側重、程度大小不一。

市場經濟模式是多種多樣的

市場經濟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並非只有一種,而是多種多樣的。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因素決定了不同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各不相同,即使在發達國家中市場經濟模式也不相同。例如,法國、德國、日本和韓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不同於英美兩國的市場經濟模式。

法國的市場經濟模式既有堅持私有制、分散決策、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等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同時又具有實行計劃指導等特點。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國歷史上曾長期實行重商主義,主張在國際貿易中多賣少買,推崇國家幹預經濟生活等。這種傳統使法國並不像英、美那樣對自由市場充滿信心,從而發展出了實行指導性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並強調國家幹預和公共所有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強調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適當的貿易保護是必要的,進而發展出一種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相結合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競爭因為能帶來效率和進步而被推崇。也就是說,決定競爭結果的是市場而不是政府。但推崇競爭絕不意味著自由放任,政府需要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比如,提出經濟發展戰略、改革措施,防止私人經濟決策與國家發展目標牴觸,通過國家調控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和社會公平,等等。

日、韓市場經濟模式注重產業政策的重要作用。依靠產業政策實現政府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日、韓市場經濟模式的顯著特徵。日本政府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出臺政策,培育和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比如,在二戰後的發展初期,其產業政策的重點是化肥、電力、採煤、鋼鐵和運輸等產業;經濟發展起來後,產業政策的重點則放在了化學工業、石油工業和其他半成品工業及電子產品上。韓國也是一個依靠計劃和產業政策取得成功的市場經濟國家。韓國從1962年開始持續編制5年計劃、實施產業政策,確定了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並通過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方式對出口能力強的企業進行獎勵。實際上,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包括英、美在內的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過產業政策。

各種市場經濟模式具有一些共同性,如產權明晰、發展能夠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產業和貿易、政府提供公共產品並加強對經濟的規劃和引導等。但由於歷史、文化、現實國情以及形勢和任務不同,各國市場經濟模式又表現出自身的獨特性。總的來看,各種市場經濟模式都是在特定條件下探索政府與市場如何有效結合產生的。有效的經濟模式都是有具體條件的,在此一條件下有效,在彼一條件下不一定有效。不顧本國條件照搬某一種模式,只能是東施效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重要的市場經濟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逐步認識到計劃與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黨的十五大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都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對市場經濟模式的重大創新,為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提供了基礎性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市場經濟的普遍特徵:具有產權明晰的市場主體,公有制企業與非公有制企業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提供經濟社會運行所必需的公共產品,並對經濟發展進行規劃和引導。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起來,達到了「1+1>2」的效果。

當前,國際上有人以中國存在國有企業、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和實施產業政策等為藉口,否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這根本站不住腳。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我國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當今各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國有企業,只是數量和所佔比重有所不同,而這主要是由各國國情特點和發展階段決定的。其次,政府干預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會通過立法和行政命令幹預經濟運行。例如,今年2月初美國政府提出的「美國人工智慧倡議」,要求「集中聯邦政府資源發展人工智慧」,並提出五個重點領域。還應看到,市場並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會失靈,需要政府來彌補市場失靈、規範市場秩序、穩定經濟運行。最後,制定和執行產業政策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如美國提出《美國先進位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和《國家製造業創新網絡》、德國提出「德國工業4.0」等,都是為了發展本國經濟、提升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由此可見,藉口國有企業、政府干預和產業政策來否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的說辭是荒謬的,本質上是為在國際經貿活動中採取歧視性做法甚至遏制中國發展製造輿論。

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模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國有企業改革、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有力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但也應認識到,根據我國現實國情和發展階段的變化,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9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陳世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是怎樣形成的
    而東亞模式中政府對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只是在市場還沒有充分發育時期的一種階段性的替代辦法。因此,他們更傾向於以歐美類型的成熟市場經濟,即自由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目標模式。在1980年代中期,在模式(1)和模式(2)的影響逐漸消退的同時,模式(3)和模式(4)佔了上風。大體說來,在後兩種模式中,東亞模式往往為官員們所鍾愛,而歐美模式則為具有現代經濟學知識的學者所嚮往。
  • 學者新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什麼樣經濟
    今天,我要談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這個話題,誰都懂,誰都不懂,常讓社會感到困惑。本人也只是從「問題角度」來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那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濟?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照搬西方經濟理論進行「實驗」的市場經濟。
  • 認識市場經濟的主觀價值論
    文 朱海就只有真正認識價值的主觀性,才能真正認識市場經濟,否則市場經濟就是空中樓閣。門格爾對此進行了充分的說明,他從欲望,一個基本的主觀概念出發,說明滿足欲望需要財貨,財貨滿足欲望的屬性要被認識,所以財貨也是一個主觀概念。不同財貨之間根據滿足消費欲望的遠近,區分為高級與低級財貨,如低級財貨是主觀的,那麼高級財貨也是主觀的。對欲望來說具有不同重要性的財貨之間產生交換,在交換基礎上產生價格。
  • 20世紀30年代危機時期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與人民的苦難
    其中布希說,共產主義想抹消「受難者」的記憶,而「共產主義受難者紀念碑」「的落成,就是要歸還他們的人性,重建他們的記憶。他們將永遠不會被忘記。」實際上,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才給廣大勞動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為使人民更多知道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並逢今年10月是美國30年代經濟危機爆發90周年,所以貼出此文章。】
  • 論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
    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系統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進一步解放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而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加速全面推進改革開放。 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要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 張馨 | 「市場失效論」和「公共產品論」不成立嗎——論市場經濟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
    與此同時,市場經濟逐步形成的過程,也就是政府和財政被納入法律約束與控制的過程,是整個社會法治化的過程。所有這些,在幾百年的發展之後,最終形成了「市場失效論」、「公共產品論」和「公共選擇論」,構成了財政學奠基性的前三章,是公共財政學具有市場性的根本表現,決定了公共財政學具有完全的市場經濟基點。相應的啟示是,中國財政新理論的構建,應當以市場經濟為根本出發點,緊密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和相聯繫。
  • 財政大爭論 | 張馨:「市場失效論」和「公共產品論」不成立嗎——論市場經濟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
    與此同時,市場經濟逐步形成的過程,也就是政府和財政被納入法律約束與控制的過程,是整個社會法治化的過程。所有這些,在幾百年的發展之後,最終形成了「市場失效論」、「公共產品論」和「公共選擇論」,構成了財政學奠基性的前三章,是公共財政學具有市場性的根本表現,決定了公共財政學具有完全的市場經濟基點。相應的啟示是,中國財政新理論的構建,應當以市場經濟為根本出發點,緊密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和相聯繫。
  • 越南的改革實踐再次表明:民主和市場經濟並非西方「專利」
    不管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和通聯」性。所以,市場經濟也不是西方國家「獨有」。最近一段時間,關於越南改革的話題很多。吃瓜群眾討論的熱情也比較高,似乎成為了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為了更客觀的分析越南的改革,有必要「捋一捋」越南改革的時間節點和具體措施。
  • 何日生:試論市場經濟中的善性與道德
    ,這也導致對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的研究出現了結構性盲點。經濟學家更多的時間探討整體經濟結構與運作機制,與其對市場秩序、交易模式、資本家利益、工人利益等所產生的相關影響。經濟社會學家關心的是結構而非個人道德(個人包括資本家、消費者、工人或專業人士)。  (一)經濟學中善性動機的缺位  在對資本主義結構產生極深影響的《國富論》一書裡,闡述了這樣一種基本觀念:私利的極大化,必然導致最大的公共利益。
  • 人民要論:零和思維沒有出路
    零和思維看似有經濟學模型的支持,實質上是一種建立在錯誤哲學基礎上的形上學思維方式,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博弈論關於零和的模型,只是對抗性博弈在絕對封閉狀態下的一種理論情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絕對零和的現象。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如何上升為基本制度的?
    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講話中已經有針對性地指出,要用「兼顧」和「統籌」的辦法,處理和解決當時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他認為,「統籌兼顧,各得其所」原則,是「我們歷來的方針,在延安的時候,就採取了這個方針。這是一個什麼方針呢?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力量,為了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戰略方針」。
  • 哈耶克:市場經濟的堅定捍衛者
    哈耶克1929發表德文文章《儲蓄的悖論》,指出了「消費不足論」的荒謬。而「消費不足論」是凱恩斯所支持的理論,是其很多政策主張的根基。羅賓斯看到這篇文章後,隨即邀請哈耶克到倫敦經濟學院講課。哈耶克任教期間,主要用新古典的框架來講奧地利學派的理論,這使當時的倫敦經濟學派覺得非常新奇。羅賓斯邀請哈耶克講課的時候,已經想到只有哈耶克的觀點才可以反駁凱恩斯的觀點。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依據於凱恩斯主義
    但有一點卻想指出,即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的制定,既不是依據於新自由主義,也不是依據於凱恩斯主義,而是依據中國的實際。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決定實行計劃經濟模式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初,大約經過了30年。應該說,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一是建成了比較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二是解決了大多數國民的溫飽問題,三是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
  • 鉤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
    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經濟學者劉國光和趙人偉著手研究這個問題,並把研究成果「論社會主義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報送中國社會科學院,接著提交1979年4月間在無錫召開的「商品經濟與價值規律問題
  • 改革開放破除了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傳統認知
    改革開放極大激活並發揮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形態,一旦被注入現代化的各種元素,必然帶來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一旦聚焦於全力推進現代化建設,必然產生巨大成效,充分發揮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同時,在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指引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成果又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 《資本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指導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7頁)這就從理論上徹底否定了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搞市場經濟的思想認識,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  3、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上的本質區別及聯繫  大家經常要問,資本主義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搞市場經濟,二者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有的人甚至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掛著「社會主義」招牌的資本主義經濟,二者沒有區別。
  • 社會主義本質論: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要諦
    這就明示,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要諦就是社會主義本質論。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百年歷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0年的光輝歷程及40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全面領會這一要諦,方能深化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地位。本文以「坐標」「升華」「動力」三個層次闡釋。
  • 石冀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失業問題的理論適用性
    這兩種理論儘管本質上截然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失業問題為對象。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全新的,並且頗具探索性的經濟模式。這一模式中的失業問題作為理論研究對象事實上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 胡鈞:「中國模式」的實質和特點
    關於國有企業的競爭力,2008年 7月著名國際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主辦的《麥肯錫季刊》刊文《重新評估中國國有企業》,認為歷經改革的中國國有企業比私營企業要更加成功,更能適應國際競爭。他提出用開放度評價中國的企業,認為在中國就像在其他任何地區一樣,私有權並非成功的保證,因政府改革而釋放的市場力量正在推動中國國有企業變得更加開放,而開放就意味著成功。
  • 吳敬璉:構築2.0版的市場經濟體制
    如今我們則要建立2.0版的市場經濟體系,努力消除舊體制所留下的遺產。  投資時報:也就是說,1.0版的市場經濟是有一種缺陷的體系。那麼它的缺陷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吳敬璉:主要表現為三大問題:一是市場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