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 | 「市場失效論」和「公共產品論」不成立嗎——論市場經濟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

2021-02-11 財貿經濟

總括起來,「兩論」爭議集中在以下幾個基本問題上,由此可以得出若干結論,它們可以為中國目前正在探索的財政理論創新提供一些基本啟示。

首先,「兩論」爭議的根本問題,其實是財政理論是否應當建立於市場經濟基點之上的問題。

財政學有著鮮明的市場經濟基礎,它緊密地依託市場經濟而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與內容,從而形成了清晰的「市場有效→市場失效→公共產品→公共選擇→政府各項收支活動」的主線。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就不多說了,這裡從歷史進程角度談談可能的啟示。

最初的市場經濟的產生,是市場自身的力量衝破封建束縛的結果,經濟學從純市場經濟入手構建整個理論體系,是有著歷史與現實的堅實基礎的。而眾所周知的「小政府」、「小財政」和「夜警國家」、「廉價政府」,則是對「市場失效」與「公共產品」問題的最初探索,在古典經濟學家尤其是約翰·穆勒那裡得到了很好的論證、概括與描述。與此同時,市場經濟逐步形成的過程,也就是政府和財政被納入法律約束與控制的過程,是整個社會法治化的過程。所有這些,在幾百年的發展之後,最終形成了「市場失效論」、「公共產品論」和「公共選擇論」,構成了財政學奠基性的前三章,是公共財政學具有市場性的根本表現,決定了公共財政學具有完全的市場經濟基點。相應的啟示是,中國財政新理論的構建,應當以市場經濟為根本出發點,緊密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和相聯繫。

其次,「兩論」爭議的核心問題,是財政理論如何看待和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

「兩論」爭議皆直接間接地涉及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市場和政府兩者相生相剋,又共存共榮,在恩恩怨怨之中已走過數百年的歷程。公共財政論集中反映和研究了這一問題,諸如兩者之間的邊界劃分等,則是其典型。

在市場和政府關係中,政府失效是癥結問題。就市場而言,真正對它具有致命和否定威脅的只有政府。換言之,政府對市場的危害,才是最大和最根本的「政府失效」。古代中國之所以沒能自發走入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因為封建皇權過於強大;而西歐之所以能夠自發轉型成功,根本的原因在於市場因素控制了政府,從而防止和避免了政府對市場的根本危害。總之,沒有「政府失效」的根本克服,就沒有市場經濟。即使這樣,在市場經濟不斷健全完善的數百年中,政府掙脫市場束縛、違背市場意願行事的事例仍然不是少數,即「政府失效」始終是一個現實存在,仍然需要市場去約束和控制。而中國正處於健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如何防止和避免政府失效,還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市場失效」在中國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關鍵和癥結,從來都是政府,都是政府是否願意、是否能夠按照市場的要求自我革命的問題。在中國,市場天生患有軟骨病,缺乏自我發展成為獨立的經濟體制形態的能力與力量。計劃經濟時期對市場因素的否定是極為有力的,因為這是強大的政權力量的作用;改革開放時期市場因素和市場體系的蓬勃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的「初步建立」,也完全是政府批准和支持的產物,或者說是政府對市場培育和推動的結果。40多年來,市場化改革能改什麼,能走多遠,從根本上看仍然是政府作用的結果,而健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是政治決議的要求和決定。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和市場經濟制度,仍然有種種缺陷和不足,其中還有許多是中國所特有的市場失效,二千多年的「重農抑商」文化對市場骨子裡頭的歧視和鄙視,更是有著強烈的負面影響。為此,如何確保市場發揮自己的決定性作用,而不是僅靠政府去推動改革以培育和健全市場,是當前改革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相應地,財政新理論也應當在這方面做出貢獻。

再次,「兩論」爭議的深層問題是公共財政論是否成立的問題。

「兩論」是「公共財政論」的理論基石,對這兩個理論的否定,就抽空了公共財政論的根基,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公共」財政論。西方財政學之所以一開始就全力以赴、一環扣一環地描述和論證市場失效、公共產品和公共選擇問題,就因為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具體分析、概括與總結,系統地總結了財政的「公共性」,給出了市場經濟下政府和財政的活動領域、作用範圍、運行方式、運行機理以及基本特徵等,對此時的財政是「公共」性質的財政做了最基礎和系統的肯定與論證。一旦這幾個理論被否定,也就談不上什麼「公共」財政及其理論了,由此形成的新理論,不管冠以什麼名稱,都不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理論和財政學體系。那將不是公共財政論的進一步創新與深化,而是否定;反之,堅持「兩論」,在「兩論」基礎之上提出新看法,形成新理論,則是對中國公共財政論的完善與發展。

最後,「兩論」爭議的癥結問題,是「公共產品」概念及其相關的理論問題。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公共產品」之所以在中國引起很大混亂,不準確的譯詞是一個重大原因。既然是「公共產品」譯詞的問題,那麼,是否以新名詞替代之,使之「名正言順」呢?我試圖這樣做,也一直期待著年輕教師和學生們能夠給出更準確的譯詞,因為他們英語遠比我們好,接受新觀念的能力也遠比我們強。但至今為止,似乎還沒有發現更好的譯詞。既然這樣,可能還是繼續使用「公共產品」譯詞為好:(1)就相對最為準確的「公共利益」一詞而言,它的適用範圍過於寬泛,並不適合作為專門的學術用語。(2)也可以採用「共用品」譯詞,它比其他各種以「公共」作定語的譯詞相對更準確一點,但它的主詞仍然是「品」,這就存在與「產品」等譯詞同樣不準確的問題。(3)「公共產品」一詞經過30年的使用,人們早已司空見慣,早已相沿成習,沒有必要去改變。

其實,譯詞問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Public Goods」一詞的含義,這就是「具有共同消費性質的系統性服務」,或「公共利益系統」,並進而在此含義的基點上去弄懂弄通「公共產品論」問題。對該詞以及相關理論的誤解,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不同於西方的國情、環境和文化。在數百年的市場經濟氛圍薰陶下,西方社會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市場文化,而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還時日過短,計劃經濟的影響和痕跡仍然存在,決定了理解公共產品問題仍然有很大的困難。因此,轉變思維觀念和研究角度,可能是中國實現財政理論創新的前提條件之一。

在財政學中,公共產品論與市場失效論和公共選擇論是相互聯繫的整體,在整個理論鏈條中處於核心地位,正因如此,它也成為爭議的癥結問題。為此,在探索財政新理論的時候,不應孤立地看待公共產品問題,而應當聯繫市場失效論和公共選擇論,聯繫整個公共財政論,去考慮和研究問題。否則往往會得出許多似是而非的結論,產生誤解就不可避免了。

以上所講的並不是什麼新東西,但在目前的狀況下還是有必要寫下來,希冀能對當前的財政學教學和財政理論研究有所助益。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新時代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但創新的取向是建立與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即新時代的公共財政制度。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失效論」和「公共產品論」等基礎理論仍起著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財政大爭論 | 張馨:「市場失效論」和「公共產品論」不成立嗎——論市場經濟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
    財政學有著鮮明的市場經濟基礎,它緊密地依託市場經濟而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與內容,從而形成了清晰的「市場有效→市場失效→公共產品→公共選擇→政府各項收支活動」的主線。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就不多說了,這裡從歷史進程角度談談可能的啟示。最初的市場經濟的產生,是市場自身的力量衝破封建束縛的結果,經濟學從純市場經濟入手構建整個理論體系,是有著歷史與現實的堅實基礎的。
  • 認識市場經濟的主觀價值論
    計劃經濟在二十世紀的流行,意味著古典自由主義遭受嚴重挫折,這一挫折或許與它錯誤的價值理論有關,即客觀價值論不能在根本上為自由市場辯護,不能駁倒導致權力擴張的思想潮流。同樣,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名義上的主觀價值,或者說,它只是心理意義上的主觀價值,而不是個體選擇意義上的主觀價值,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個體只是對約束條件做出最大化的反應。
  • 西方財政學理論基礎的演變及其借鑑意義
    London:George Routledge & Sons,Ltd.,1922,PP7—15.)此後,作為微觀經濟學分支的福利經濟成為西方財政學的理論基礎,關於公共產品最佳供應問題的分析,最終落實到社會福利函數所確定的最大效用點上。這使得西方經濟學關於公共經濟學的效率分析,與私人經濟學的效率分析一樣,都統一到福利經濟學基礎上來了。這是西方財政學完全建立於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理論表現。
  • 廈大財政學著名教授鄧子基逝世,為我國財政學的奠基人和開拓...
    鄧子基教授為中國財政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國務院早期「政府特殊津貼」和國際、國家、省部級獎勵50多項。2017年,榮獲首屆中國財政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財政理論界的最高獎項。 鄧子基教授是我國社會主義財政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財政學界主要學派「國家分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學者新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什麼樣經濟
    就不完全是那回事了。以國企改制來說,「以賣光國企」為主要特色的「改制」的理論是什麼樣的經濟理論呢?以什麼樣的理論指導改革?我認為,以「賣光理論」指導下的「國企改制」就是一種「不根據中國國情,只是照搬西方的自由經濟理論」的「改革」,而且其背後還隱含有這樣的「理論假定」:社會主義是搞不好國有企業的,共產黨的幹部是搞不好國有企業的,一切的一切還是私有制好。  我們不是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標準」嗎?
  • 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基本理論
    國家對產教融合的高度重視,需要加強相關理論研究,為此提出了人力資源開發論、工作場所教育論、人才供需適應論、技術技能創新傳承論、資源優化配置論等五論,以便更好地深化對產教融合內涵的理解。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基本理論
  • 公共經濟學第1章學習題
    3.奧地利學者薩克斯、 義大利學者潘塔萊奧尼、瑞典學派的創始人威克塞爾及其學生林達爾都是公共產品論 形成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4.1920年,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一書出版,他對政府支出作出了轉移性支出和消耗性支出 的區分,對於西方公共財政學的支出理論和政策分析等,都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 「兩山」論的理論品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論)提出15年來,學界對它的內涵、發展脈絡和時代價值做了深入研究,本文擬就「兩山」論的理論品格進行探討。 中國化的理論品格「兩山」論是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又指導這一實踐的中國化的綠色發展理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兩山」論的萌發、形成和發展與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實踐密切相關。
  •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
    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並將博弈論系統地應用於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1950年~1951年,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動點定理證明了均衡點的存在,為博弈論的一般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摘要:文章就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展開述評。首先闡釋了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概念,然後對當代哲學觀點做出評述。在此基礎上,對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進行分析。
  • 論權利失效原則
    瑞士在吸取了德國與法國的學說判例成果的基礎上,將禁止權利濫用法理推向了一個新時代。此後,絕大多數國家都效仿德國或瑞士的立法例,在民法典中確立了禁止權利濫用的法律原則。我國《憲法》第51條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是我國法律禁止權利濫用的立法上的根據。
  • 呂煒:簡論我國公共經濟與政策研究定位
    公共經濟學研究始於西方。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建立,近年來有關公共經濟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熱點,受到廣泛關注。公共經濟與政策的出現本質上是「政府—經濟」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轉化為「政府—市場」關係的產物。作為一個建立在對公共經濟與市場實證認識基礎上的學科領域,市場體制的演進和制度條件的不同,使研究本身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本文通過與西方經濟學比較,論證剩餘價值理論同樣適合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我們知道,西方經濟學的整個理論大廈建立在「經濟人」假說的基礎之上,我們在批判它嚴重脫離現實時,也不能不看到它也許是對市場經濟中人類經濟行為最好的抽象。
  • 《科學的人性論》——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
    文/朱秋霞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孫金漢在黨校負責培訓班的策劃、組織和管理。職責就是要把教學做好,把學員帶來的思想問題、認識問題都儘量在黨校培訓期間解決掉,讓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心態回到工作崗位上,服務於社會實踐。
  • 【財政理論探索之路27】安體富:公共財政的實質及其構建
    但是如果從經濟運行的角度來看,大家又都承認資本主義經濟是成熟的市場經濟,經濟決定財政,建立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公共財政當然是市場經濟財政。公共財政實質上是市場經濟財政,突出表現在公共財政理論的核心是市場失靈論。公共財政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場,而不是政府。
  • 翻譯理論 | 目的論
    一、翻譯階段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於德國。其發展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凱薩琳娜·萊斯首次把功能範疇引入翻譯批評,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繫,發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係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從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
  • 論會計職能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導致人類的會計思想與理論由「核算工具論」轉變為「管理工具論」,使「管理工具論`成為在早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階段佔支配地位的思想與理論。   把簿記看作管理的工具,認為它是為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服務的觀點,最初可以從盧卡·帕喬利的《簿記論》一書中看到。
  • 【財政理論探索之路24】陳共:關於「公共財政」的商榷
    當然,不在於稱謂的改變,而在於內容發生了時代性的變化。公共經濟學主要是充實和增添了以「公共物品」為基礎的支出理論,如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公共物品的最佳提供、成本—效益分析、公共定價、公共選擇理論,還有社會保障制度和財政政策等,同時,在這本書中首次提出了市場經濟下財政的「三大職能」學說,即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和經濟穩定職能。
  • 錢滿素:福山的「終結論」和亨廷頓的「衝突論」經得起檢驗嗎
    這兩本書都名列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國際政治著作,代表了西方世界在冷戰出人意料地結束後的心理變化和對未來的預測。轉眼之間,冷戰結束快二十年了,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白駒過隙,然而大量可預見與不可預見的事件已經衝擊了世界,預示了後冷戰的世界走向。現在再來審視福山的「終結論」和亨廷頓的「衝突論」,可以有點檢驗的意思了,它們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嗎?
  • 王鳳雨:概率論與相關領域學科綜述
    通過研究倒向隨機微分方程,引發了非線性期望的概念的產生和相關理論的建立。非線性期望是以金融市場的基本特徵為基礎而對傳統的數學期望所進行的必要推廣。它在繼承數學期望的重要性質的同時,排除了對於線性的限制,從而具有更廣泛的應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