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秋霞
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
孫金漢在黨校負責培訓班的策劃、組織和管理。職責就是要把教學做好,把學員帶來的思想問題、認識問題都儘量在黨校培訓期間解決掉,讓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心態回到工作崗位上,服務於社會實踐。
比如,一個培訓班經過孫金漢的策劃組織,搭建完成之後,他還要根據課程需要選擇合適的老師來上課,通常邀請中央黨校行政學院、清華、北大的著名教授及社會各界的知名專家。在老師的授課過程中,他需要現場聽課,然後根據教學要求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溝通交流,進行課程的設計、矯正和完善。另外還要經常組織學員以集體或小組形式,對社會問題或課題進行討論、研究,從中發現學員在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問題,然後這些問題反饋給教師去解決,或者通過學員共同研討找出解決辦法。
有時候孫金漢自己也要去做輔導工作,幫助學員梳理問題、分析問題,逐步解決他們的思想偏差和理論認識的誤區。
孫金漢邀請了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的一位知名教授來給學員講課,這位教授主講的課題是《資本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邏輯》,包括分配、價值等理論,對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面臨的一些問題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孫金漢按照培訓要求,多次完整地聽了教授的課,感覺整體上講得非常好,解決了很多現實的認識問題,但是站在人性理論的角度看,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經濟活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為目的,以商品的生產、分配、流通、交換、消費等方式,完成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的所有活動均來自於對生存需求的渴望,生存需要驅動著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國古人把經濟學稱作經世之學,重視的是它的實用性而非功利性。
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一些自然動機所推動的,人的本性是懶惰的、自私自利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在《國富論》中寫道:「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
亞當.斯密倡導經濟自由主義,主張實行以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為主導的經濟政策,提出了「經濟人」假設,「經濟人」的特點就是唯利是圖,追求利益最大化,人都是希望以儘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穫,並為此不擇手段。可以這樣說,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是在人性本惡的認識基礎上創立的。
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係為研究對象,從社會學的角度,客觀地闡明了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經濟規律。
馬克思花費了四十年的心血做科學研究,完成了經濟學巨著《資本論》,他的剩餘價值學說指出了,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被不付出勞動的資本家所剝削,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為私人佔有,隨著產品的社會化發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發作。馬克思提出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就是實行計劃經濟。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因此形成了兩種社會制度下的兩種經濟體制的認知,即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打開了固化思維,認識到無論市場還是計劃都只是經濟發展中的手段和工具。
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後,從一開始的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逐步進入到全面的市場經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取得的豐碩成果可以說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那麼,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怎麼用?社會主義怎麼用?這就像一把刀可以用它切菜,也可以用它來搶劫一樣。我們實行市場經濟必須用社會主義價值觀來做指導,我們社會運行的判斷標準就是科學的以人為本,要講人性的本質,這一點要講明白。
於是,下課後,孫金漢把經濟學教授請到辦公室,進行了一次鄭重的溝通,他委婉的建議說:「您的課講得確實非常好,很有應用價值。因為《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著作,我們在講課的時候,僅僅講經濟學是不夠的,應該把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貫穿進去。社會學理論就是對人的看法問題,在講《資本論》的時候,首先要講西方古典經濟學的人性假設,亞當.斯密「經濟人」的人性假設的前提就是「人性本惡」,要講透這個。馬克思主義是以重視人的「社會性」為理論前提的。馬克思寫《資本論》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是因為馬克思的人性假設是社會性的人性假設。首先要把這個教給大家,大家就更好理解《資本論》的社會批判意義了。
在講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馬克思的人性理論進一步深化,就是要與時俱進,怎麼與時俱進呢?就是要把馬克思的人性論講透,馬克思著重強調的人的社會性,雖然他也談過「人的需要就是他的本質」,這就是說馬克思的人性論本身是完整的,只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和他鬥爭的需要更強調了社會性,我們今天講馬克思的人性論就要講全面的,就是講人性的兩個方面。
教授表示認同孫金漢的觀點,說這種理念以往課程中沒有涉及過,感覺很有價值,可以嘗試一下。
孫金漢介紹了他對人性的看法,並把自己的《公民視點》一書送給了教授。
教授回去後就在課題中加入了孫金漢的建議,也就是,在講《資本論》之前,先講西方古典經濟學的人性假設以及馬克思的人性假設,講社會主義對人性的看法,不是人性本惡,也不是人的動物性,講人的社會性,使學員們更多地看到了一個全面的人性理論。
由教授來講解的《資本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邏輯》課程,由於增加了這些基礎內容,學員們對政治經濟學理論更好理解了,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教授的課也更受歡迎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他與孫金漢成為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