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人性論》——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

2020-09-05 霞光秋色

文/朱秋霞

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

孫金漢在黨校負責培訓班的策劃、組織和管理。職責就是要把教學做好,把學員帶來的思想問題、認識問題都儘量在黨校培訓期間解決掉,讓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心態回到工作崗位上,服務於社會實踐。

比如,一個培訓班經過孫金漢的策劃組織,搭建完成之後,他還要根據課程需要選擇合適的老師來上課,通常邀請中央黨校行政學院、清華、北大的著名教授及社會各界的知名專家。在老師的授課過程中,他需要現場聽課,然後根據教學要求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溝通交流,進行課程的設計、矯正和完善。另外還要經常組織學員以集體或小組形式,對社會問題或課題進行討論、研究,從中發現學員在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問題,然後這些問題反饋給教師去解決,或者通過學員共同研討找出解決辦法。

有時候孫金漢自己也要去做輔導工作,幫助學員梳理問題、分析問題,逐步解決他們的思想偏差和理論認識的誤區。

孫金漢邀請了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的一位知名教授來給學員講課,這位教授主講的課題是《資本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邏輯》,包括分配、價值等理論,對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面臨的一些問題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孫金漢按照培訓要求,多次完整地聽了教授的課,感覺整體上講得非常好,解決了很多現實的認識問題,但是站在人性理論的角度看,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經濟活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為目的,以商品的生產、分配、流通、交換、消費等方式,完成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的所有活動均來自於對生存需求的渴望,生存需要驅動著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國古人把經濟學稱作經世之學,重視的是它的實用性而非功利性。

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一些自然動機所推動的,人的本性是懶惰的、自私自利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在《國富論》中寫道:「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

亞當.斯密倡導經濟自由主義,主張實行以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為主導的經濟政策,提出了「經濟人」假設,「經濟人」的特點就是唯利是圖,追求利益最大化,人都是希望以儘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穫,並為此不擇手段。可以這樣說,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是在人性本惡的認識基礎上創立的。

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係為研究對象,從社會學的角度,客觀地闡明了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經濟規律。

馬克思花費了四十年的心血做科學研究,完成了經濟學巨著《資本論》,他的剩餘價值學說指出了,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被不付出勞動的資本家所剝削,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為私人佔有,隨著產品的社會化發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發作。馬克思提出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就是實行計劃經濟。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因此形成了兩種社會制度下的兩種經濟體制的認知,即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體制,資本主義經濟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打開了固化思維,認識到無論市場還是計劃都只是經濟發展中的手段和工具。



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後,從一開始的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逐步進入到全面的市場經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取得的豐碩成果可以說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那麼,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怎麼用?社會主義怎麼用?這就像一把刀可以用它切菜,也可以用它來搶劫一樣。我們實行市場經濟必須用社會主義價值觀來做指導,我們社會運行的判斷標準就是科學的以人為本,要講人性的本質,這一點要講明白。

於是,下課後,孫金漢把經濟學教授請到辦公室,進行了一次鄭重的溝通,他委婉的建議說:「您的課講得確實非常好,很有應用價值。因為《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著作,我們在講課的時候,僅僅講經濟學是不夠的,應該把政治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貫穿進去。社會學理論就是對人的看法問題,在講《資本論》的時候,首先要講西方古典經濟學的人性假設,亞當.斯密「經濟人」的人性假設的前提就是「人性本惡」,要講透這個。馬克思主義是以重視人的「社會性」為理論前提的。馬克思寫《資本論》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是因為馬克思的人性假設是社會性的人性假設。首先要把這個教給大家,大家就更好理解《資本論》的社會批判意義了。

在講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馬克思的人性理論進一步深化,就是要與時俱進,怎麼與時俱進呢?就是要把馬克思的人性論講透,馬克思著重強調的人的社會性,雖然他也談過「人的需要就是他的本質」,這就是說馬克思的人性論本身是完整的,只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和他鬥爭的需要更強調了社會性,我們今天講馬克思的人性論就要講全面的,就是講人性的兩個方面。

教授表示認同孫金漢的觀點,說這種理念以往課程中沒有涉及過,感覺很有價值,可以嘗試一下。

孫金漢介紹了他對人性的看法,並把自己的《公民視點》一書送給了教授。

教授回去後就在課題中加入了孫金漢的建議,也就是,在講《資本論》之前,先講西方古典經濟學的人性假設以及馬克思的人性假設,講社會主義對人性的看法,不是人性本惡,也不是人的動物性,講人的社會性,使學員們更多地看到了一個全面的人性理論。

由教授來講解的《資本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邏輯》課程,由於增加了這些基礎內容,學員們對政治經濟學理論更好理解了,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教授的課也更受歡迎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他與孫金漢成為了好朋友。

相關焦點

  • 《科學的人性論》——十六、在學習中不斷探索
    文/朱秋霞十六、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在初步取得了人性理論的研究結果之後,孫金漢面臨的問題是:首先,從學術界來講,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推論是不是科學的?第二,這個結論如果是成立的,那麼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也就是說在學術上、在世界範圍內,別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上究竟到了哪一步了?或者說自己所現在看到的問題,是不是別人已經看到了,或者人家論文已經發表了?
  • 人性論
    《人性論》是休謨的哲學著作,寫於1732~1736年,全書3卷,1739年後分卷出版。第三卷「論道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其中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屬於倫理學的內容;第二章討論「人為的德 」——既是倫理學的內容,也是政治學的內容;第三章討論的是「自然的德」。《人性論》是休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對於人類思想史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貢獻。
  • 塞耶斯從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角度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無論是古典的行為功利主義,還是當今精緻的功利主義,如規則功利主義,都建立在一個趨樂避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固定人」的前提假設上,潛在的抽象人性論不但在理論上為功利主義帶來了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問題,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實踐中的正義觀念缺失、歷史意識匱乏、感性追求至上的負面危害。
  • 《科學的人性論》——二十二、在課堂上
    時勘教授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工業與經濟心理研究室主任、心理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兩位教授都是國內研究工業組織心理學方面的知名專家,同學們都非常期待。孫金漢早就想把自己對人性理論的看法與兩位老師交流一下,覺得這次機會更難得。
  • 休謨的人性科學
    在《人性論》的引論中,休謨認為人性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如果認識了人類知性的範圍和能力,我們就能在科學中取得重大的突破。因此,他說:「哲學研究不再是採取迂迴曲折的老方法,而是直搗這些科學的首都或心臟,即人性本身;一旦掌握了人性以後,我們在其他各方面就有希望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了。」———這就是他寫人性論的目的。
  • 社會生物學探求人性的方法論缺陷 ——論菲利普·基切爾的社會生物學批判
    由于波普爾相信,在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可證偽性,真正的科學是可以證偽的。因此,「達爾文主義不是一個可檢驗的科學理論,而是一個形上學的研究綱領」[4],進化論在這種方法論的意義上是一種可疑的理論。
  • 《人性論》
    今天終於看完了《人性論》,本來希望去年完成的,結果工作繁忙,生活中也很多事,未能如期完成。
  • 大衛.休謨 人性論導讀(轉)
    二、《人性論》的核心理論 休謨的代表作就是這部《人性論》。在《人性論》中,休謨的策略都是把牛頓式的實驗方法融入英國經驗主義對人類心智的力量和原則的探究之中,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種關於人性的真正的實驗科學。這種科學試圖提供一塊試金石,以檢驗理性主義形上學各種武斷的假設。在《人性論》的引言中,年青氣盛的休謨甚至宣稱「提出一個建立在幾乎是全新的基礎上的完整的科學體系,而這個基礎也正是一切科學唯一穩固的基礎。」
  • 人性的局限性與可塑性——論菲利普·基切爾對社會生物學的人性觀批判
    摘要:社會生物學依循「威爾遜階梯」的總體思路,運用廣義適合度、進化穩定策略、博弈論分析等概念或方法來刻畫與界定人性。通過細緻分析,基切爾揭示了社會生物學在探求人性過程中犯下的一系列方法論謬誤,並在研究結論中混雜了大量迎合新右翼政治立場的階級偏見、種族偏見與性別偏見。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有趣的人性假設理論
    這是學術層面我國最早去對人性進行的思考。而今天寧夏華圖教育輔導專家就帶著各位考生們一起來從管理學的角度學習人性假設理論。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因為整個管理學思想主要是誕生於資本主義社會,所以今天要給各位考生分享的也是來源西方的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理論。主要有這麼兩大理論:其一就是麥格雷戈的X-Y理論,其二則是沙因歸納的四種人性假設理論。
  • 人性是什麼?人性本善嗎?
    一直以來,我都想寫一篇有關人性的文章。關於人性是什麼的問題困惑著我,對人性的客觀認識一直也是我想追求並提高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筆者閱歷尚淺,涉世不深,走入社會工作的這些年來,對人性有了一點點認識。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
  • 人性論是什麼
    就好比,中土自古所推行的仁義禮智信。這就是一種根本性資本所在。可以決定你的投資是善性的,還是惡性的。 為什麼呢。 首先,關於人類社會行為與社會循環機制的理論,其根本是人性論。 那什麼是人性論呢。人性本善本惡之論。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的價值論。 紫師:人性,就是人的屬性,性質,特性。 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繼而源於相應的感受,會做出如何的行為。 那仁義禮智信,是什麼。
  • 《禮記·樂記》的人性論之再反思
    而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一方面將《樂記》歸為公孫尼子的著述,另一方面又依據王充《論衡,本性》中的一段話,即「宓子踐、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人,皆言性有善有惡」,以此來判定《樂記》人性論的性質。然而,我們通過對《樂記》原文中關於人性論的論述作一仔細、深入的考察,卻發現問題遠沒有如此簡單。《樂記》中關於人性論的內容雖然並不多,卻頗為深刻、複雜。
  • 討論人性,鑽研貪婪
    人性具有多樣性、隱蔽性、變化性三個特點:社會在不斷發展,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背景、出身家庭、所受的教育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等等諸多因素,影響著人們心靈,很多因素已經在人們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工作、生活中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徵。人的本性不是簡單的善或惡的問題。
  • 順人性與逆人性是個偽命題
    對人性的探究不是要在組織中玩厚黑學,而是要儘可能地去激發人性中光明和善意的一面,抑制人性中陰暗和惡意的一面,讓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讓讓工作富有成效,讓員工有成就感,讓企業有前途。優秀的企業家都是人性大師。華為的任正非、聯想的柳傳志、阿里巴巴的馬雲、海底撈的張勇等莫不如此。什麼是人性大師?
  • 餘清臣:論教育理論的實踐化改造
    除了限制教育理論在實踐應用中的各種資源因素之外,很多教育研究者還看到了其他很多問題:教育理論的品質問題、[1]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缺乏範式轉化或中介研究的問題、[2]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主體性問題,[3]等等。毋庸置疑,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對這些方面的改進都會增進教育理論的應用效果。
  • 人性決定教育的作用?韓愈的想法太驚人
    ,成為其教育學說的理論基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人性決定教育所起的作用;人性存在等級差別,教育對不同的人性發揮不同的作用。還有主張主要的教育對象為中品的人。 其次,由人性而規定教育的權利;人性等級不同,教育作用不同,教育的實施只限在一定範圍內,沒有必要遍及每一個人。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此說既是荀子駁斥孟子性善論的理論基礎,也是其論證禮義之必要性與國家起源諸說的理論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論的理論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說、性樸說與其性惡論分屬不同的理論層次,相互之間更無任何矛盾可言。本文認為,在明確荀子性惡論之真實意涵的前提下,以性惡論定位荀子的人性論仍是最合理的做法。
  • 亞里斯多德人性論思想淺析
    【關鍵詞】亞里斯多德 人性 理性 非理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是世界思想史比較有影響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對於亞里斯多德的人性論思想,很少有人研究。人性論的認識有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資產階級要求解放「人」的過程。它是一個由自然人性論發展到理性人性論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書中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正確認識並處理人與世界和同伴的關係,也試圖影響人的生活模式。這不是一本淺顯的心理學入門書籍,而是一本能很好闡述阿德勒心理學觀點的著作,所以,如果不了解他的理論觀點,一開始讀起來會有點費力。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社會意識」。 他在個體心理學中指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