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論是什麼

2021-02-08 紫覺大學堂

你活著,總得選擇一種活法。

只是,無知的選,無知的活。

其中的惑,就會導致相應的種種煩惱痛苦。

因為,不明因果。

學習,明理。為的就是這個。



紫師:昨天講到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什麼。意義何在。

 

道法術,心法用。

 

術是什麼。怎麼用。

 

技巧的意義是什麼。

 

眾弟子:實際操作改變的方法理論。

效率更高。

可能要分2個階段,一個是求道證道的階段,那這裡方方法論就是在學習成道系統後,使用具體方法,而趨向證道。第二階段,應該是證道以後,偏向運用的階段。

 

紫師:那,講道理的意義是什麼。

 

眾弟子:明白朮的原理。

使用術的時候不至於跑偏,知其所以然。

講道理是為了讓人明白理法,明白了理法才能發生相應改變,並用出來。

清楚根本,找到相應的術解決問題。

 

紫師:本體論與系統論的格局大小,決定了什麼呢。

 

眾弟子:決定了方法技巧的有效性。

決定高度和完成的程度。

決定了術用的方向與程度。

 

紫師:農場主跟射手的故事,想要告訴人們什麼呢。

 

眾弟子:拓寬眼界的重要性。不能只局限在當前層面。有局限性的本體論和系統論帶來的結果不夠長遠。

有限的格局,只能做出有限格局下的用,一旦維持這個有限的相應因緣不在,就會崩盤。

 

紫師:比如,人工作,投資,奮鬥。為的是什麼。

 

眾弟子:為了生存,生活。

為了活著,乃至於活得更好。

 

紫師:收益。

 

術用,技巧的意義是什麼。

 

更快速便捷的獲得收益。

 

而獲得收益的本意是什麼。

 

是給自己的未來埋地雷嗎。

 

眾弟子:不是。

 

紫師:格局,眼光的意義是什麼。

 

眾弟子:不給未來埋地雷。

為了長遠的收益。

更好的收益。

 

紫師:為了不做本末倒置的顛倒之事。

 

每個人生來具有的資本都是不同的。


享有的同時,也在負擔著相應的代價。

 

明因果,知道理。

 

為的就是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所享有的,與需要負擔的。這個世界種種人事物之間的關係,規則,運行機制,原理。

 

然後,才能進行正確的投資。

 

因為,如果你搞混了因果關係,不說收益,還會欠一屁股債。

 

就好比,中土自古所推行的仁義禮智信。這就是一種根本性資本所在。可以決定你的投資是善性的,還是惡性的。

 

為什麼呢。

 

首先,關於人類社會行為與社會循環機制的理論,其根本是人性論。

 

那什麼是人性論呢。

 

眾弟子:順益自他為善。

人性本善本惡之論。

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的價值論。

 

紫師:人性,就是人的屬性,性質,特性。

 

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繼而源於相應的感受,會做出如何的行為。

 

那仁義禮智信,是什麼。

 

眾弟子:善性感受指令。

建立共益的群受體。

 

紫師:仁義禮智信,就是源於人性論,社會論而有的方法論。

 

為什麼呢。

 

眾弟子:可學習操作。

人的本性是追求那一如真性的。

 

紫師:因為,這是人類善性行為的歸納。只有在此善性行為之下,社會才會趨於穩定,和諧。

 

五常。

 

為什麼稱之為五常。

 

常,為什麼常。

 

眾弟子:相對於無常而有。

綱常不變。

 

紫師:三綱五常的意義是什麼。

 

眾弟子:維穩。

達成體系循環為常。循環的軸心為綱。

約束。

 

紫師:這樣的方法論,是源於私心,肆意妄定出來的嗎。

 

眾弟子:不是。

No,公心。

看是什麼層面的私心。最大的私心是公心。

 

紫師:力學結構的穩定度,來源於什麼。

 

眾弟子:平衡。

 

紫師:人類社會,是一個力學結構嗎。

 

眾弟子:是。

平衡。

暫時性的。

 

紫師:那種種人事物在人類社會當中的力學比重,怎麼去衡量。

 

如果不清楚這些比重,又如何去平衡。

 

而三綱五常,是源於什麼樣的比重,被建立起來的。

 

比如,國家總統說的話,跟一個普通老百姓說的話,分量一樣嗎。

 

眾弟子:願意接受教化的群類。

不一樣。

 

紫師:又是為什麼呢。

 

眾弟子:總統代表國家,老百姓代表個人。

支配資源的權限大小不同。

 

紫師:代表。

 

所以,綱常是人類社會現象的方法論總結。是人性在社會現象當中的表達式。

 

就有著相應的作用。

 

在人類社會當中,有著種種的規則、潛規則。這都是源於社會的資源架構,運行機制,循環模式,人性的體現。

 


那,明白這些道理,有什麼用呢。

 

眾弟子:悠遊於君臣而不變。

可以直接運用,也可以用來參悟更深的道理。

 

紫師:而立,不惑,知天命。

 

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為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三十歲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會經歷什麼,得到什麼樣的經驗。

 

而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五十歲的時候,又會經歷哪些。

 

眾弟子:身心發展規律。

因緣和合,種子成熟的過程。

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脫離家長孩子的角色,作為個體獨立承擔自己的人生

階段,次第,明白人得以印證。

 

紫師:社會現象時空學。

 

人類社會的核心是人類。而人類的壽命,決定了人類的社會架構。

 

不同的生命階段,人會有的行為現象,參差交叉,就衍生出了人類社會的循環模式。

 

不惑,為什麼而不惑。

 

如果,到了四十歲還惑,意味著什麼。

 

眾弟子:心理童蒙。

意味著五十難知命。

看不到,不理解,其他生命階段的行為動機。

沒活明白。

積累和經歷還不夠。

 

紫師:為什麼四十不惑。四十歲,代表著應該經歷了什麼呢。

 

眾弟子:傳統上應該成家立業有子女。

四十,應該看清了社會結構和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為何會形成這個結果 否則將還是被社會被動推著走。

而立,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位置為參照也能知道別人為何會處在該處的位置了。

 

紫師:為什麼是而立之後,不惑。

 

人類社會的資源都掌握在年長者的手裡。

 

年輕,意味著什麼。

 

而立,又意味著什麼。

 

權力資源的傳承交替,怎麼發生。

 

還在奮鬥時,心態是什麼樣的。

 

而真正上位之後,心態又會如何。

 

眾弟子:資歷積累不夠,各種關係解析不夠,沒有理清。

奮鬥時利用規則,上位後建立規則。

 

紫師:人類社會當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就是這麼發生的。

 

不惑,是而立後的承擔,經歷,經驗總結。

 

知天命,也就是做好傳承交替的心理準備。

 

承上,啟下。

 

你們而立了嗎。不惑了嗎。知天命了嗎。

 

眾弟子:未立,仍惑,不知命。

木有。

未立,仍惑,不認命。

沒。

擔負起家庭了,也快不惑了。

好像,而立是什麼我還沒搞懂,是立個什麼?是立業嗎?怎麼才算立業?有工作就算嗎?

 

紫師:嗯,建功立業。

 

擔負起家庭,國家,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真正進入到社會的核心架構當中,擔負相應的責任。

 


那,方法論到底是什麼。

 

明白了這些道理,怎麼用到實際的生活行為當中。

 

遇人遇事怎麼想,如何決斷,怎麼說話,如何行事。

 

你就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所認同的道理,以及在踐行的方法。

 

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呢。

 

目的是什麼。

 

實際的行為,與最終的目的,相符嗎。

 

學習,明理,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人在投資的時候,便想著奮鬥三年,享受一生。

 

現實嗎。

 

權勢,名利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你不看清楚這個社會的架構,機制。擁有的越多,腳下的雷便越多。

 

眾弟子:主宰。

承擔責任。

人在雷區走,哪能不踩雷。

 

紫師:記住一點:資源,是屬於社會的資源。而非個人的資源。

 

當你獲得了社會的相應資源時,就代表著社會的相應責任。如果,你履行不了責任。自然會有人將資源取回去。

 

這還都是在合法的檯面上而言的。

 

沒有社會責任做保障,你擁有越多,危險就越大。

 

因為,臺面下的世界,都在瞅著那些沒有承擔相應社會責任,卻又擁有著過多資源的人。

 

檯面上的世界,允許你擁有個人財產,不論多少。

 

但臺面下的世界,不是這樣的。

 

權勢名利,代表的是漩渦的中心。擁有的越多,漩渦越大。

 

身不由己。

 

只有你求的越少,生活才更容易安穩。但,這也僅僅只是相對而言的。

 

因為,你生活所需資源的多少,源於你所處的社會階層。

 

你的認知,決定了你對生活的態度,要求。

 

而這些又決定了你會做什麼工作,獲得多少的錢財,進行如何的錢財支配。

 

社會的穩定結構,會極其巧妙的將你所擁有的與需要負擔的進行合理安排。維持在一個平衡上。

 

一旦你妄圖打破這個平衡,迎來的就是崩潰。

 

這意味著什麼呢。

 

眾弟子:資源越多牽扯越大。

改變認知不僅是認知,可能面臨的是生活上的聚變重組。

責任始終第一。

能力決定地位,思考模式,生活現實的一切。

 

紫師: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也是沒有所謂捷徑的。

 

不勞而獲,是危險的。

 

顛倒的行為,是源於無明。

 

也便是本意是想要如何的,但源於無知,結果並非那樣。

 

而如果是已然清楚了各種各樣的結局,然後去選一個。就不是顛倒了。

 

比如,選擇了名利權勢,就坦然接受名利權勢所帶來的一切負面,惡性存在。那便不是顛倒了。

 

不惑,知命,認命。

 

經歷這個過程,感受這個過程。

 

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

 

你活著,總得選擇一種活法。只是,無知的選,無知的活。其中的惑,就會導致相應的種種煩惱痛苦。

 

因為,不明因果。

 

學習,明理。為的就是這個。

 


從今天的課程當中,你們可以總結出來什麼樣的方法論呢。

 

眾弟子:可以先預設各種結局,選擇自己期待且能接受的。再據此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行為方式。

先要確定本體也就是到底想要什麼,然後學習構建通向目的的系統路徑,再依照系統在當下做符合目的的選擇。

明理才能坦然的立於世,不疑惑,知天命的活著,明理方能經世致用。明理為經世致用提供理論依據,經世致用就是明理後的方法實踐。

 

紫師:怎麼預設結局,你怎麼知道怎麼做,會有怎麼樣的結局。

 

眾弟子:消化吸收不出來方法論。

積累要達到結局需要的相應因緣。如想要名利就得積累名利的人財勢。想要健康就要積累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自律行為。在積聚因緣的過程中承擔相應的正明和負面,瞭然一切。收穫得到,坦然失去。

也是。因緣和合無常。或許應該說是目標。

居其位,謀其事。

聚集能達成目標的因緣。比如學習相應的知識。一萬小時法則。

方法論---素位而行,安貧富而行,盡責而行。

方法論—承擔承受,知足常樂。

 

紫師:社會現象的背後,有著其原理。

 

掌握了原理,就可以主動促成相應的現象,改變相應的現象。

 

至少,先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環境,現象。

 

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為什麼。怎麼發生的。

 

如果,不想處於被動,又該做什麼。

 

這都是方法論的總結來源。

 

你的年齡,你人生當中所處的階段,需要履行的責任,乃至於需要努力的方向。

 

怎麼去統一協調。

 

這都需要看清,實施。

 

誰來舉一反三一下。

眾弟子:未到而立。

俺51,按印度人生階段規劃,已到行腳期,縱國王也讓位太子而行腳,故逐漸不盡世間責任,雖未出家,也頭陀大蟒行。遍尋真理而行腳,遍尋真理而頭陀。遍尋真理而森林,遍尋真理而瘋狂,猶如犀角單挑行!

師父今天講的正是最近思考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不能認同得到的正反雙面,就必然顛倒煩惱痛苦。暫時還沒參明白,再多看幾遍

已處而立之年,然而慚愧的是而立未立。目前的責任,成家立業,擔負家庭責任,確立自身的事業方向。是一個逐漸往身上加擔子增強能力的階段。是「積極入世」期。

感覺這個問題有點龐大複雜,細想了一下 有點多。抓不住重點。先聽其他師兄高論。

從家庭角度來說,想維持家庭的基本穩定,就要滿足家庭成員的主要需求,平時看起來因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往往是因為主要需求沒有滿足,而導致的積累。比如小孩目前階段主要社會責任就是學習,如果他學的不好,看似我對他,他對自己沒有要求,但實際社會對他是有要求的,從而各方面其實對他有隱性顯性壓力,從而會引起他跟社會和其他成員間的小矛盾。從而影響我,影響家庭整體氛圍,那麼看清這個原理,如果你要改變,那麼有幾個選擇,一,想辦法讓他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二,改變家庭或社會關係成員對他學習的隱性壓力。三,我可以承受家庭氛圍壓力,甚至小範圍的奔潰。

急急忙忙趕過來的不惑,沒有天命。感恩師父,感恩師兄們。不惑之年遇到了紫覺,漸漸被吸引,體會人生,認識自己,當下生活工作都是老司機了。還知道了未來方向,一切的一切,夢幻空花,看破放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學習著慢慢不去計較,不去分別,不去抓取,不去造作,不去預測。步入修行的人生,了知此道才是真想要的,也是此生無憾了。

看清了,才有方向。一點一滴的獲取,代表一點一滴的承擔付出。如此而立,不惑,知天命。

像清平樂裡皇后,從進宮,就是一步步從皇后的角度而立。皇后統領後宮,一國之母。她收起了曹家姑娘的俏皮,叛逆,甚至對官家的兒女私情。一切按規章辦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自我感情受傷,沒時間顧,馬上去準備要開始的慶典。地震災害,沒管上享受皇上的護佑,馬上呼叫護駕,開始保護人事的各種措施。張貴妃剛好是反例。全憑對官家一己私情,不管不顧周遭一切人事物規矩,做了個妃子位置。德不配位。以自我滿足為目的。註定慘澹收場。

張貴妃要的是官家家的寵愛,她也得到了。

一時寵愛吧。

得到自己想要的,承受相應代價。善惡忠奸,不是絕對的。

嗯。不論善惡忠奸,只論而立,不惑,知天命。

我就要三十歲啦。沒學紫覺之前都不算。

師父,這幾日把清平樂追到了 52集 不知道還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紫師:沒有立場,才能這麼說。

 

有了立場,善惡忠奸就是絕對的。

 

而對於世人來說,沒有立場,那不是聖賢,只是奸逆。因為,一個沒有立場的人,在所有有立場人眼中,必然是如此的。

眾弟子:人不好當。學著做。而立之年已過一半。感覺在從張貴妃往皇后的路上。不勞而獲的經歷多了,不懂得承擔的意義,也不知道痛苦的緣由。有師父開示,自己再經歷,發現逃避是沒有用的,只能去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出選擇。去立。選擇修行是需要代價的。實際的行為,與最終的目的,相符嗎。相應的法的心相續不建立是沒法進步的。此刻是懈怠的避開,還是專注所緣?每時每刻的抉擇。一個皇后,吃穿住用行,身口意已經是毫不懈怠了。何況是要承載眾生的大修行人呢?

是啊,世人總要站隊的。這劇看得很壓抑,賈婆婆死的時候,還看哭了,並沒有大快人心之感。

有了立場,那敵我也是絕對的。

比如練字,明白了人體反應機制,字的架構原理後,得出各種練字的方法。如臨,摹,拆解,心字相合等。比如健身,只有明白了人體構造與訓練原理,才能得出各種訓練肌肉的方法。

比如官場商場戰場,明白其運作的原理規律後,得出的所謂經世學,厚黑,帝王術,商戰術,談判學,三十六計等等。比如學習《阿毗達摩》等法理後,會明白四界差別,入出息念,不淨觀,十隨念等等都是入不同層次禪定的方法。擇法覺支的生起也是依於方法論。道法術,心法用。本體論與系統論是方法論的前提。明理的程度決定了的格局大小。方法論決定了可能性和主動性的大小。可以,能夠,改變的程度大小。理論,論,來自於理,明了理才會有方法論,方法行之於實踐才會有相應的結果。知行需合一。

紫師:問問自己,在這個群裡做什麼。直接看公眾號,不香嗎。

眾弟子:腦細胞不夠用,正在補。

在試圖舉一反三的時候,掉進受體的一堆破事裡出不來了。

遲一些補上在督導中還沒下課。

剛剛補課。感恩師父

終於跟上了課。。一晃眼已而立,但真的立了嗎?自認為並沒有。反省目前的人生狀態,是自我心力意志與家庭慣性意志、社會慣性意志的雜合。自己的心力意願不強,就會被家庭意願的力所推動,而家庭意願基本就是社會運行下的慣性分支延伸。自己的心力意願夠強,就是抵擋家裡施加的力,也等於在抵擋社會施加過來的力。比如,自己沒有上班的意願,家裡認為應該上班,社會讓家裡認為應該上班。自己沒有堅定的意願,就順從了。比如,自己不願吃肉,堅定了不吃肉,抵抗各種勸導、洗腦、誘惑。家裡就順從了個人。單位同事習慣了,也就這樣了。目前的人生,是自我意志心力與家庭、社會慣性力的交織角力的結果。自我心力是別業、社會慣性是共業。所以,人生也可以說是,別業與共業的角力顯化。雖然,自我個人的意願,也只是一時因緣和合的產物,但畢竟作為凡夫,此我的執取仍舊如此真實。想要讓自我的人生,變得更為不那麼感受到被動。所能想到的是,加強自我別業的力量強度。

也就是明理、修行定力、增長智慧。最終匯聚成強大的心力,可以面對一切,可以解決一切的心力。給自己多一點信心與動力,心力能夠自主生死了,那自然可以笑傲王侯,真正視這世俗名利如同一場電腦遊戲。而立,而立,建功立業。這世俗,給人們的認知,是偏向於成家立業、事業有成,能夠獨立生存。心中的而立,是生死自主,勉強可以稱呼一聲真人,不再是一個不知所謂的假人。這是於自我而言,最真實的建功立業。這是對於而立的認知,自我定義的而立之標準。而沒有這個作為生命的底氣,沒有這個心力的基礎,想要探索見證宇宙時空的真相真理,想要真正的走向不惑、走向天命。那,可能只能做一場美夢吧。自勉。

修行要實證,實證從當下開始!

這兩天身心確實不在狀態。慚愧!昏沉乏力,努力調整中。

本體論決定系統論,系統論衍生方法論。本體論夠究竟才有夠究竟的系統論,否則就如射手農場的故事,認知局面當做真理。而夠究竟的本體論能得出精緻微信的系統論,如究竟空性得出的五十陰魔的層層次第。在此前提下衍生的方法論就極致有效。我們修行也好,生活也好,如果沒有究竟的本體論基礎,系統就不夠系統,沒有嚴格的階梯層次。方法也就是偏頗。就難以行之有效。行動和目的不符。頭腦和行動不符。修行是有次第的。根基沒落好。入門就難。社會像一個龐大的轉筒,而各個階層,職位的人都是它的一個部件。有的部件大,有的部件小,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複雜有的簡單,但每個都承擔它該有的部分,社會這個轉筒才能良好運轉。部件沒有一個可以任意妄為,如果私自變動形狀,運轉就會被阻礙,其部件就會被碾壓,淘汰。而方法論,源於轉筒部件的性質研究。部件怎樣才能更平穩的運轉下去。人於社會,有點像細胞於人。發揮作用,生不由己,系統運作。大環境決定小環境。人能順應天命大環境,像一個優秀細胞一樣,可以頤養天年。否則成了癌細胞,就要被清除。所以,明理很重要啊。有方法論在手,就能而立不惑知天命。方法論怎麼來的?以人性為本體,社會為系統,人類社會,中心是人,一個穩定的社會源於符合人性受體平衡,也就是於人而言的善性行為歸納。師父提到中土方法論總結:三綱五常。父子,夫妻,君臣。仁義禮智信。

世界是公平的。沒有捷徑。顛倒行為,源於無明。一環套一環。道理這麼來的,因果這麼來的。實際中人的行為是如何的呢?符合方法論嗎?目的明確嗎?目光短淺者,只顧眼前利益者,人本身的壽命局限性。昨天講究竟的本體論,系統論,方法論。今天講以人為本的方法論。格局縮小了。但僅僅仁義禮智信做到人也少,格局受限啊!

看公號,不香。正處「不惑」,卻惑得很!在世間與出世間拉鋸。半解封狀態,偷溜回家。盡母親與女兒的職責,心安。但回家也意味著每日功課的危機。心依舊不能淡定。拉鋸中,好難。現在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培養兼修念佛的功夫。(做事情時,也能佛號不斷)。

不香。跟課的時候能跟著思考。有問題會及時得到修正。雖然離做到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有個規範也是好的。

在群,即是和師父師兄們在一起,不在就不在了。共修共學,已經有了心相續了。如果沒有影響,還是很想讓這個緣相續下去。師父慈悲。為了佛之事業。要去站好隊!繼續三輪止觀打卡。

在群,才有歸屬感。雖然我有時候會掉隊,還是請師父慈悲。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卻還懵懂。站到紫覺講堂的隊伍裡,心裡才安穩。現在人脈圈是越來越狹窄。在課堂上能感受到師父能量。放逸的心才能夠得到約束。

未到而立之年,處於奮鬥階段,尊重、適應著社會已有的規則,而此世間,人類社會,種種規則,看似適應了是一種成功,卻同時也被其塑造;在享有許多資源和機會的同時,也在承擔相應的代價,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獲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同時也承擔了比這點成績更高的社會期待和要求,這個部分同時也在綁架著我,成為了這個領域概念的傀儡身不由己;離世間成功近了,離道遠了。顛倒的行為,是源於無明。提醒自己,別再本末倒置,無比感恩師父。

為了生存,一是腦力,二是體力。表看分開,實是相對。論學歷初中生,而且每次都是倒數幾位的最差學生。對於文字和漂亮的概念,用會略顯簡單粗暴。方法運用則會土些。身心系統,覺知概念束縛會少些。根本受體要求會淡些。但相反也是無明認知也差些。加上身體體質健康又差。對於個人體現價值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一直明白索取要少。而立即單身,初不惑不妄想,知命雖未到,但知世事無常,所以倍加珍惜所有。共業:以前雖然每次考試倒數,但人緣好,素質好,也是乖乖生。在家也是懂事的孩子。但煩惱多。和教育分數無關。

後來會遇紫覺,所以一開始特別開心的緣故,原來可以這樣活,才知道沒有活過。學紫覺前,那半年時間段內。也是以前活著的爆發點所在。跟人講理會偏激,牛角尖。總覺得自己有理就可以這種說這樣做。

目前從而立走向不惑,工作上已經沒有什麼上進心,按部就班即可。因為生育稍晚,女兒尚小,對其養育教導是現在最大的責任和負擔。因特別害怕死亡,所以能夠中陰自主是目前的小目標。日常粗住定就成為最緊要的。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如何協調統一工作和生活,也做過規劃。雖然日常生活被各種瑣事佔據,但每天的按部就班也可以成為修行的助緣,按部就班,風平浪靜的日子,可以讓我清晰的專注於當下,培養定力。每天一睜眼開始,就告訴自己,今天要保持清醒,每一件小事都用專注的心去做。同時,持戒,不讓自己對一些事情上癮,發覺上癮即戒之。忍耐隨順他人,觀察嗔心,控制。以便積些陽德,讓自己更安穩。幾乎不社交,不娛樂,退了大部分微信群,刪除了手機裡的新聞軟體,怕目前定力太弱容易分心。為了不退失修行之心,要每日薰習正法,聞之,思之,否則,幾日不學便有了懈怠之心。修行不易,受師父兩年多的教導,已無太多貪求名利之心,對女兒的教育也更注重品德,教育她的同時也是教育自己。對死亡的憂懼,對所造惡業之恐怖,也日日不敢忘記修行。感恩師父與諸位師兄,如有錯誤,望批評指正。

某乙:師父。弟子比較愚笨!舉一反三,說實話有點難,這兩天的課程提到的概念,弟子都有點斷片,理解有點困難。比如本體論這個概念,總感覺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什麼師父以前講過的相關課程,昨晚翻公眾號的記錄到很晚,能找到蛛絲馬跡,還是不足以解惑。弟子愚鈍,直接看公眾號,有點懸。

同感,本體論和系統論這一塊概念有些模糊。


紫師:本體,就是核心底層。系統,就是在核心底層的法則之上,建立體系。

 

比如,二進位。0,1與進位法則是本體。0,1,10進位邏輯建立的運算體系是系統,運算的應用就是方法。

 

能理解嗎。

 

眾弟子:能。

能理解了!

 

紫師:那究竟空性的本體所建立的系統論,是怎麼樣的。

 

眾弟子:法~有為,無為。有為~三科~蘊界處~三界九地。無為~真如空性。

空性,緣起(無明),心識,四大,因性能相互影響。此生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有為或以名色分,開合不同!

性生心,心生萬法。性空為本體,一心變現為系統。方法論為萬法。

三界六道十法界的架構。



2020/05/08於紫覺講堂

紫覺大學堂

修學古之聖賢所明證,覺悟宇宙萬物之真相。

宣揚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教授


【掃描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人性論
    《人性論》是休謨的哲學著作,寫於1732~1736年,全書3卷,1739年後分卷出版。第三卷「論道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其中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屬於倫理學的內容;第二章討論「人為的德 」——既是倫理學的內容,也是政治學的內容;第三章討論的是「自然的德」。《人性論》是休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對於人類思想史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貢獻。
  • 《人性論》
    今天終於看完了《人性論》,本來希望去年完成的,結果工作繁忙,生活中也很多事,未能如期完成。
  • 《禮記·樂記》的人性論之再反思
    而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一方面將《樂記》歸為公孫尼子的著述,另一方面又依據王充《論衡,本性》中的一段話,即「宓子踐、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人,皆言性有善有惡」,以此來判定《樂記》人性論的性質。然而,我們通過對《樂記》原文中關於人性論的論述作一仔細、深入的考察,卻發現問題遠沒有如此簡單。《樂記》中關於人性論的內容雖然並不多,卻頗為深刻、複雜。
  • 塞耶斯從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角度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無論是古典的行為功利主義,還是當今精緻的功利主義,如規則功利主義,都建立在一個趨樂避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固定人」的前提假設上,潛在的抽象人性論不但在理論上為功利主義帶來了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問題,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實踐中的正義觀念缺失、歷史意識匱乏、感性追求至上的負面危害。
  • 《科學的人性論》——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
    文/朱秋霞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孫金漢在黨校負責培訓班的策劃、組織和管理。職責就是要把教學做好,把學員帶來的思想問題、認識問題都儘量在黨校培訓期間解決掉,讓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心態回到工作崗位上,服務於社會實踐。
  • 大衛.休謨 人性論導讀(轉)
    羅素稱他是英國經驗論的「邏輯終局」,康德則認為「自從有形上學以來,對於這一科學的命運來說,它所遭受的沒有什麼能比休謨所給予的打擊更為致命」。經驗的謙恭與溫和的懷疑不僅是休謨思想的特色,而且是他的人生態度,甚至是英國哲學氣質的寫照。 休謨生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父母皆出自名門望族。休謨從小就被愛好文學的熱情所支配,這種熱情是他一生的主要情感。
  • 《科學的人性論》——二十二、在課堂上
    居然提出什麼共產主義的問題來了!」是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兩個詞遠離人們的生活許久了,他今天提出來,似乎在喚起人們的回憶,幾十年前,人們對共產主義是何其狂熱啊!人心齊泰山移,那時候的人們甚至相信我們可以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孫金漢絲毫不認為自己的提問有問題,他成竹在胸,對那些暗笑的同學嗤之以鼻,心說:「哼,你們懂什麼!
  • 人性是什麼?人性本善嗎?
    一直以來,我都想寫一篇有關人性的文章。關於人性是什麼的問題困惑著我,對人性的客觀認識一直也是我想追求並提高的。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筆者閱歷尚淺,涉世不深,走入社會工作的這些年來,對人性有了一點點認識。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 ---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 編輯註:*偽*= 梁 濤 《性惡》乃荀書中的名篇,其學說卻歷來受學者的誤解和詬病。
  • 人性的局限性與可塑性——論菲利普·基切爾對社會生物學的人性觀批判
    摘要:社會生物學依循「威爾遜階梯」的總體思路,運用廣義適合度、進化穩定策略、博弈論分析等概念或方法來刻畫與界定人性。通過細緻分析,基切爾揭示了社會生物學在探求人性過程中犯下的一系列方法論謬誤,並在研究結論中混雜了大量迎合新右翼政治立場的階級偏見、種族偏見與性別偏見。
  • ——荀子人性論的哲學內涵辨正
    易言之,「心以明善」,「偽以成善」,這便是荀子人性論命題的真義。是荀子人性論的總命題。前半句表「性惡」眾所周知,但後半句論善的宗旨卻長久不顯。人們往往只重荀子言「惡」而忽視荀子同樣注重「善」。造成此偏的原因是什麼?是後半句無善解——「其善者偽也」到底是什麼意思?從論域看是在闡述「何為善」,但問題隨之而來——「善」怎麼能與負面的「偽」相聯繫,甚至進而斷言「善」就是「偽」?!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
  • 我國教育史上人性論匯總
    二、孟子「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有四個善端:仁義禮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擴充善性,培養自己的善性。三、荀子「性惡論」「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
  • 社會生物學探求人性的方法論缺陷 ——論菲利普·基切爾的社會生物學批判
    基切爾憑藉嚴謹的分析論證與過硬的專業知識,敏銳地揭露了社會生物學在探求人性的過程中所犯下的諸多方法論錯誤,進而敦促人們去反思社會生物學諸多謬誤的深層思想根源。二、社會生物學對「達爾文主義的歷史」的倉促判斷雖然基切爾對社會生物學的批判也帶有他的政治動機,但基切爾並沒有沉溺於流俗的政治修辭之中,而是明智地聚焦於方法論層面上的哲學批判。
  • 性惡、性善抑或性樸:荀子人性論重探 | 廖曉煒
    如此一來,荀子的人性論似乎顯得十分模糊,而非一套成熟的、論理嚴密的人性論述。但事實並非如此,上述分歧乃學者混淆荀子不同說法之間的理論分際所導致的結果。因此,本文嘗試在重新釐定荀子言性惡之確切意涵的基礎上,反省弱性善說與性樸論的理論實質及其與性惡說之間的思想關聯,進而對荀子的人性論作一融貫性的解讀。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原標題: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 ——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 編輯註:文章()是上圖「偽」字 三、《性惡》的性惡-善偽說 與《禮論》《正名》不同,《性惡》專門討論人性論問題
  • 《科學的人性論》——十六、在學習中不斷探索
    文/朱秋霞十六、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在初步取得了人性理論的研究結果之後,孫金漢面臨的問題是:首先,從學術界來講,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推論是不是科學的?第二,這個結論如果是成立的,那麼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也就是說在學術上、在世界範圍內,別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上究竟到了哪一步了?或者說自己所現在看到的問題,是不是別人已經看到了,或者人家論文已經發表了?
  • 陽志平:人性與暴力——論智力侵略
    管中窺豹,簡單回顧人類歷史後;我將接著探討在當今時代大變局下,你可以做點什麼,才能減少決策偏差,以及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這個地球,你可以做點什麼。 1.世界發生了什麼?按照人類意向層次論推演。我們可以將人類理解或社會推理層次劃分為: a. 我知道;b. 我知道你知道;c. 我知道你知道她知道;d. 我知道你知道她知道他知道。 只有人類,可以推論到四階意向層次以上;只有人類才能誕生語言,創造輝煌的藝術。信息倍增,帶來的是什麼?它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的社會認知能力。
  • 休謨《人性論》:「因果律」的質疑與難能可貴的「杞人憂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休謨的《人性論》,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休謨哲學的核心是「懷疑」,他的哲學思維裡試圖將我們熟悉的「因果律」給徹底打破。今天我們接著從這裡出發,來看一看休謨的哲思。因為從當代科學的角度上來說,確實無法保證之前的物理定律,適用於以後,至於這個以後什麼時候發生?誰也不知道,或許一秒,或許10萬億年,畢竟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所有物理學定律在某一個時刻都將全部失效,就如同大爆炸之前的奇點一樣。休謨有一句很著名的名言:「習慣是人生的最大指導。」
  • 什麼是人性,正確認識人性,善用人性規律
    人性的話題總是沉重的,但又無法迴避。人性總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善惡的展現,不在於人,而在於環境。所謂的好人,在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惡念,甚至做壞事;所謂的壞人,適當環境的誘導下,也會心起善念,甚至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