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秋霞
二十二、在課堂上
2005年的8月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所班級的同學們,等到了陸佳芳博士和時勘博導聯合給他們上課的時間。陸佳芳教授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管理系,研究方向是工業組織心理學,研究興趣有幾個方面:角色衝突,壓力管理、團隊工作,職業發展。時勘教授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工業與經濟心理研究室主任、心理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兩位教授都是國內研究工業組織心理學方面的知名專家,同學們都非常期待。孫金漢早就想把自己對人性理論的看法與兩位老師交流一下,覺得這次機會更難得。
上午是陸老師首先對於心理科學的幾個重點項目成果:認知機制、意識的產生、合作行為的形成機制等展開,講解《合作性團隊與衝突管理》課題。陸老師的聲音柔和,語速適中,對名詞的解釋分析都很詳細,很容易理解。
教室內,同學們都非常認真地聽講,只聽見沙沙的寫字聲和紙張翻動的聲音。
陸老師說:「在現代社會中,個人的能力有限,必須點在於合作。」,孫金漢一邊記著筆記,心裡產生了問號,在合作中產生的問題怎麼解決呢?
等老師講到一個節點,孫金漢舉手,勇敢地提出了問題:「陸老師,我對這個問題不明白,既然人們因為目標、利益關係而選擇了合作,但是在合作中怎麼解決利己主義和共產主義呢?」
孫金漢的問題剛一說完,立刻成了全班同學的焦點了,像是一塊石頭丟進了平靜的水面上,耳邊傳來同學們的竊笑聲和竊竊私語聲,同桌扭頭怪笑著看他,小聲嘀咕:「呵呵,果然不同凡響啊!居然提出什麼共產主義的問題來了!」
是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兩個詞遠離人們的生活許久了,他今天提出來,似乎在喚起人們的回憶,幾十年前,人們對共產主義是何其狂熱啊!人心齊泰山移,那時候的人們甚至相信我們可以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
孫金漢絲毫不認為自己的提問有問題,他成竹在胸,對那些暗笑的同學嗤之以鼻,心說:「哼,你們懂什麼!我研究這麼久了,我來這裡上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有這樣的機會我還等不及呢!」
陸老師看到了大家的怪異表情,她禮貌又溫和的擺手示意孫金漢坐下,說:「你這個問題比較特殊,我還是第一次遇到,我和時勘教授研究一下,回頭再回答你好嗎?」
接下來是案例講解,比如,某公司引進一信息管理項目,推廣出現困難,如何推動?通過該公司各部門合作上出現的問題,分析人際互動的過程:包括任務獎勵、互相依存、人際互動、態度和感受之間的關係,出現合作、競爭、獨立的情況,在合作的狀態下團隊互動情形是怎樣的?
陸老師還針對課題做了合作性小組實踐訓練的觀摩,比如,由幾名同學組成團隊,各人提出活動目標,溝通是否可以達成合作意向,並找出原因。
臨下課時,陸老師給大家留了作業:運用哪些方法來發展合作性團隊?吩咐作業完成後都交給時勘教授。
孫金漢在筆記本上寫著答案:任務目標的一致性,績效互動、身份認同等,可以發現,合作與目標同希望和利益相關,心裡想:「一塊蛋糕要讓一個人來給幾個人分,怎麼讓他做到公平沒有私心呢?可見,一個人的行為很難受團體意志的左右,不是你希望他怎樣他就能怎樣的。同樣,在團隊合作中,很難讓不同的人達到完全一致,這需要環境、規則、機制來保障。我們理解了合作、競爭、獨立的含義,用各種管理手段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為什麼?我們只研究正確的管理方法而忽視人的本身因素,這是不是片面的?」
他覺得在團隊合作中應該重視人的個體因素,只有搞明白人是什麼、人性是什麼,才能更好的管理人、管理團隊,這應該是團隊合作的基礎。
下午由時勘教授講解衝突管理。
時勘教授一上來就直奔主題:「衝突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什麼是衝突?是不協調的活動而非對立的目標。利益目標的關係是首先要關注的。解決衝突的選擇有哪些?」
比起文靜的陸佳芳老師,時勘教授的講課風格簡潔風趣,課堂氣氛很活躍,同學們感覺很有意思,不知不覺課程講解完畢,最後時勘教授在黑板上留出作業:「做一個合格團隊組織培訓師,需要什麼要求?」
臨下課,時勘教授特意安排了班長孫金漢,總結上午陸老師的講課內容,然後寫出一個總結稿交給他,叮囑要寫出點評,要求精彩一些。
接到這樣的任務,孫金漢是唯一,這分明表示老師對他的重視,他的心裡當然是美滋滋的。
他在課堂上提出的「關於在團隊合作中關於利己和利他」的問題,涉及到哲學層面的基礎理論,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和說法,因為人性是什麼全世界都還沒有一個定論,人性問題用在團隊建設和組織管理上還沒有先例,所以,最後陸佳芳老師和時勘教授沒能給出答案,問題不了了之。也可能是因為孫金漢的問題引起了時勘教授的注意,再加上問題沒有回答,所以給另外孫金漢安排了任務,也算是一種心理上安慰吧!
孫金漢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他的進步是顯著的,在管理學方面,運用人性理論又豐富了《人力資源運營》;在社會價值觀方面,寫出了《社會主義信仰的強化及其文化先進性拓展》。
「一定讓更多的人了解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越性和先進性,讓更多的人對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充滿信心。」這個的想法一直在他心頭縈繞,因為對人性理論有信心,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有信心,他有底氣拿著《社會主義信仰的強化及其文化先進性拓展》論文走進中央黨校,去請教學術界著名的專家教授了。
從管理學到人性論,再到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好像總有一股力量在驅動著孫金漢往前趕,是什麼力量呢?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能去做這些事情嗎?做這樣的事情為了什麼呢?是為名還是為利?
我們應該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就是為了信念而生存的!試想當年,無數革命先輩為了共產主義信念前僕後繼,堅持人間正道,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今天雖然不用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了,但為了尋求科學真理,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奮鬥,依然是催人奮進的動力,這動力就是信念!就是理想!就是真理!
信念的動力,如同在孫金漢的腳下安上了輪子,推動著他停不下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