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人性論》——二十二、在課堂上

2020-09-04 霞光秋色

文/朱秋霞

二十二、在課堂上

2005年的8月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所班級的同學們,等到了陸佳芳博士和時勘博導聯合給他們上課的時間。陸佳芳教授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管理系,研究方向是工業組織心理學,研究興趣有幾個方面:角色衝突,壓力管理、團隊工作,職業發展。時勘教授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工業與經濟心理研究室主任、心理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兩位教授都是國內研究工業組織心理學方面的知名專家,同學們都非常期待。孫金漢早就想把自己對人性理論的看法與兩位老師交流一下,覺得這次機會更難得。

上午是陸老師首先對於心理科學的幾個重點項目成果:認知機制、意識的產生、合作行為的形成機制等展開,講解《合作性團隊與衝突管理》課題。陸老師的聲音柔和,語速適中,對名詞的解釋分析都很詳細,很容易理解。

教室內,同學們都非常認真地聽講,只聽見沙沙的寫字聲和紙張翻動的聲音。

陸老師說:「在現代社會中,個人的能力有限,必須點在於合作。」,孫金漢一邊記著筆記,心裡產生了問號,在合作中產生的問題怎麼解決呢?

等老師講到一個節點,孫金漢舉手,勇敢地提出了問題:「陸老師,我對這個問題不明白,既然人們因為目標、利益關係而選擇了合作,但是在合作中怎麼解決利己主義和共產主義呢?」

孫金漢的問題剛一說完,立刻成了全班同學的焦點了,像是一塊石頭丟進了平靜的水面上,耳邊傳來同學們的竊笑聲和竊竊私語聲,同桌扭頭怪笑著看他,小聲嘀咕:「呵呵,果然不同凡響啊!居然提出什麼共產主義的問題來了!」

是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兩個詞遠離人們的生活許久了,他今天提出來,似乎在喚起人們的回憶,幾十年前,人們對共產主義是何其狂熱啊!人心齊泰山移,那時候的人們甚至相信我們可以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

孫金漢絲毫不認為自己的提問有問題,他成竹在胸,對那些暗笑的同學嗤之以鼻,心說:「哼,你們懂什麼!我研究這麼久了,我來這裡上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有這樣的機會我還等不及呢!」

陸老師看到了大家的怪異表情,她禮貌又溫和的擺手示意孫金漢坐下,說:「你這個問題比較特殊,我還是第一次遇到,我和時勘教授研究一下,回頭再回答你好嗎?」

接下來是案例講解,比如,某公司引進一信息管理項目,推廣出現困難,如何推動?通過該公司各部門合作上出現的問題,分析人際互動的過程:包括任務獎勵、互相依存、人際互動、態度和感受之間的關係,出現合作、競爭、獨立的情況,在合作的狀態下團隊互動情形是怎樣的?

陸老師還針對課題做了合作性小組實踐訓練的觀摩,比如,由幾名同學組成團隊,各人提出活動目標,溝通是否可以達成合作意向,並找出原因。

臨下課時,陸老師給大家留了作業:運用哪些方法來發展合作性團隊?吩咐作業完成後都交給時勘教授。

孫金漢在筆記本上寫著答案:任務目標的一致性,績效互動、身份認同等,可以發現,合作與目標同希望和利益相關,心裡想:「一塊蛋糕要讓一個人來給幾個人分,怎麼讓他做到公平沒有私心呢?可見,一個人的行為很難受團體意志的左右,不是你希望他怎樣他就能怎樣的。同樣,在團隊合作中,很難讓不同的人達到完全一致,這需要環境、規則、機制來保障。我們理解了合作、競爭、獨立的含義,用各種管理手段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為什麼?我們只研究正確的管理方法而忽視人的本身因素,這是不是片面的?」

他覺得在團隊合作中應該重視人的個體因素,只有搞明白人是什麼、人性是什麼,才能更好的管理人、管理團隊,這應該是團隊合作的基礎。


下午由時勘教授講解衝突管理。

時勘教授一上來就直奔主題:「衝突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什麼是衝突?是不協調的活動而非對立的目標。利益目標的關係是首先要關注的。解決衝突的選擇有哪些?」

比起文靜的陸佳芳老師,時勘教授的講課風格簡潔風趣,課堂氣氛很活躍,同學們感覺很有意思,不知不覺課程講解完畢,最後時勘教授在黑板上留出作業:「做一個合格團隊組織培訓師,需要什麼要求?」

臨下課,時勘教授特意安排了班長孫金漢,總結上午陸老師的講課內容,然後寫出一個總結稿交給他,叮囑要寫出點評,要求精彩一些。

接到這樣的任務,孫金漢是唯一,這分明表示老師對他的重視,他的心裡當然是美滋滋的。

他在課堂上提出的「關於在團隊合作中關於利己和利他」的問題,涉及到哲學層面的基礎理論,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和說法,因為人性是什麼全世界都還沒有一個定論,人性問題用在團隊建設和組織管理上還沒有先例,所以,最後陸佳芳老師和時勘教授沒能給出答案,問題不了了之。也可能是因為孫金漢的問題引起了時勘教授的注意,再加上問題沒有回答,所以給另外孫金漢安排了任務,也算是一種心理上安慰吧!

孫金漢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他的進步是顯著的,在管理學方面,運用人性理論又豐富了《人力資源運營》;在社會價值觀方面,寫出了《社會主義信仰的強化及其文化先進性拓展》。

「一定讓更多的人了解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越性和先進性,讓更多的人對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充滿信心。」這個的想法一直在他心頭縈繞,因為對人性理論有信心,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有信心,他有底氣拿著《社會主義信仰的強化及其文化先進性拓展》論文走進中央黨校,去請教學術界著名的專家教授了。

從管理學到人性論,再到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好像總有一股力量在驅動著孫金漢往前趕,是什麼力量呢?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能去做這些事情嗎?做這樣的事情為了什麼呢?是為名還是為利?

我們應該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就是為了信念而生存的!試想當年,無數革命先輩為了共產主義信念前僕後繼,堅持人間正道,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今天雖然不用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了,但為了尋求科學真理,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奮鬥,依然是催人奮進的動力,這動力就是信念!就是理想!就是真理!

信念的動力,如同在孫金漢的腳下安上了輪子,推動著他停不下前進的腳步。

相關焦點

  • 《科學的人性論》——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
    文/朱秋霞二十九、人性理論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孫金漢在黨校負責培訓班的策劃、組織和管理。職責就是要把教學做好,把學員帶來的思想問題、認識問題都儘量在黨校培訓期間解決掉,讓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心態回到工作崗位上,服務於社會實踐。
  • 《科學的人性論》——十六、在學習中不斷探索
    文/朱秋霞十六、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在初步取得了人性理論的研究結果之後,孫金漢面臨的問題是:首先,從學術界來講,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推論是不是科學的?第二,這個結論如果是成立的,那麼在整個學科體系中處於什麼位置?也就是說在學術上、在世界範圍內,別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研究上究竟到了哪一步了?或者說自己所現在看到的問題,是不是別人已經看到了,或者人家論文已經發表了?
  • 人性論
    《人性論》是休謨的哲學著作,寫於1732~1736年,全書3卷,1739年後分卷出版。第二卷「論情感」是第一卷的繼續,其主題是情感的起源、性質和活動,並為下一卷關於道德問題的討論打下基礎。其中對意志和自由的討論有相對的獨立性。第三卷「論道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其中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屬於倫理學的內容;第二章討論「人為的德 」——既是倫理學的內容,也是政治學的內容;第三章討論的是「自然的德」。
  • 《人性論》
    今天終於看完了《人性論》,本來希望去年完成的,結果工作繁忙,生活中也很多事,未能如期完成。
  • 塞耶斯從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角度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無論是古典的行為功利主義,還是當今精緻的功利主義,如規則功利主義,都建立在一個趨樂避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固定人」的前提假設上,潛在的抽象人性論不但在理論上為功利主義帶來了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問題,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實踐中的正義觀念缺失、歷史意識匱乏、感性追求至上的負面危害。
  • 休謨的人性科學
    在《人性論》的引論中,休謨認為人性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如果認識了人類知性的範圍和能力,我們就能在科學中取得重大的突破。因此,他說:「哲學研究不再是採取迂迴曲折的老方法,而是直搗這些科學的首都或心臟,即人性本身;一旦掌握了人性以後,我們在其他各方面就有希望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了。」———這就是他寫人性論的目的。
  • 大衛.休謨 人性論導讀(轉)
    二、《人性論》的核心理論 休謨的代表作就是這部《人性論》。在《人性論》中,休謨的策略都是把牛頓式的實驗方法融入英國經驗主義對人類心智的力量和原則的探究之中,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種關於人性的真正的實驗科學。這種科學試圖提供一塊試金石,以檢驗理性主義形上學各種武斷的假設。在《人性論》的引言中,年青氣盛的休謨甚至宣稱「提出一個建立在幾乎是全新的基礎上的完整的科學體系,而這個基礎也正是一切科學唯一穩固的基礎。」
  • 社會生物學探求人性的方法論缺陷 ——論菲利普·基切爾的社會生物學批判
    基切爾在方法論上對社會生物學的人性探求進行了深入批判,認為社會生物學的「最優化證明」對「達爾文主義的歷史」做出了倉促的判斷,在社會生物學與最佳科學理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方法論差距,社會生物學拓展理論結論時極大地低估了人類行為動機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社會生物學的方法論缺陷源於那種忽視了科學視角局限性的科學主義。
  • 《禮記·樂記》的人性論之再反思
    上述七條關於「性」的論述,以(1)、(2)兩條最為關鍵,而(7)條所論之「性」與此兩條內涵相同,都是在形而上的層面論「性」,即「天之性」。(3)、(4)兩條內涵相同,都是在形而下的層面論「性」,即情氣之性。(6)條中,「性術」與「人情」對言,亦似有情氣之性的意思,但其在《樂記》中僅一見,具體意思殊難確定。
  • 人性論是什麼
    首先,關於人類社會行為與社會循環機制的理論,其根本是人性論。 那什麼是人性論呢。 眾弟子:順益自他為善。人性本善本惡之論。以人的需求為核心的價值論。 紫師:人性,就是人的屬性,性質,特性。是人性在社會現象當中的表達式。 就有著相應的作用。 在人類社會當中,有著種種的規則、潛規則。這都是源於社會的資源架構,運行機制,循環模式,人性的體現。 那,明白這些道理,有什麼用呢。 眾弟子:悠遊於君臣而不變。
  • 人性的局限性與可塑性——論菲利普·基切爾對社會生物學的人性觀批判
    摘要:社會生物學依循「威爾遜階梯」的總體思路,運用廣義適合度、進化穩定策略、博弈論分析等概念或方法來刻畫與界定人性。通過細緻分析,基切爾揭示了社會生物學在探求人性過程中犯下的一系列方法論謬誤,並在研究結論中混雜了大量迎合新右翼政治立場的階級偏見、種族偏見與性別偏見。
  • 陽志平:人性與暴力——論智力侵略
    人性史與暴力史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 海子《活在珍貴的人間》 研究人性,必然關注暴力,整個人類就是一部暴力史。如果以暴力的尺度,來度量人性的演化。結合信息與信任兩個維度,可以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常態,如下圖所示: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 ---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 編輯註:*偽*= 梁 濤 《性惡》乃荀書中的名篇,其學說卻歷來受學者的誤解和詬病。
  • 科學課堂36計《以逸待勞》(上)
    科學課堂36計《以逸待勞》(上)在《材料準備篇》我提出的第一計是「以逸待勞」——讓孩子自己動手準備科學實驗材料
  • 我國教育史上人性論匯總
    二、孟子「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有四個善端:仁義禮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擴充善性,培養自己的善性。三、荀子「性惡論」「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
  • 知識體系中的科學方法論部分
    哲學與科學的區別是近現代哲學研究的難點,也是哲學家極為稀少的原因,他們都被各種各樣的概念迷花了眼。那麼下面說一下科學方法論,從大家比較熟悉的西方科學方法論開始。科學分成兩個部分,技術和理論。無論技術還是理論,都必須是實用的,科學不尋找真理,或者說,科學與真理是相悖的,科學找的就是實用。科學首先要分類、劃界線,這個工作基本是在方法論裡進行的。第一刀分開了物質和意識,劃分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第二刀分開了死的和活的,劃分出物理學和生物學,然後再繼續劃分。這裡並沒有說數學,因為數學有超然地位。
  • 如何真正讀懂《孟子》的性善論(上)
    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論,是學習中國思想史,尤其研讀《孟子》時首先會遇到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歷史上存在種種不同的解讀。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認為所謂性善乃是指人的本初、初始狀態,人生下來時性是善的,後天受到習染則可能會變得不善。
  • ——荀子人性論的哲學內涵辨正
    易言之,「心以明善」,「偽以成善」,這便是荀子人性論命題的真義。應當指出的是,這個問題客觀上形成了沉重的歷史後果:荀子的人性論總命題因為語義「不通」難以廣泛流傳,導致人們的注意只集中在前半句並以之為荀子人性論的全部。這顯然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頗。須知儒家言性,其歸旨總不離「勸善」,荀子也未曾例外。「其善者偽也」乃是正面闡述「何謂善」、「善何來」的問題。因此,理解荀子的人性論總命題要求我們必須澄清「其善者偽也」的內涵。
  • 科學實在論的進步及走向
    主要著作有:《當代科學實在論》、《科學知識動力學》、《後現代科學實在論》、《後現代科學哲學》、《走向21世紀的科學技術哲學》等。記者:您是怎樣看待科學哲學,特別是科學實在論的呢?郭:隨著當代自然科學越來越遠離經驗的發展,科學理論的構造、解釋和評價問題便在科學哲學研究中愈來愈具有了突出的地位。
  • 梁濤: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三
    原標題:荀子人性論的歷時性發展 ——論《禮論》《正名》《性惡》的性-偽說 編輯註:文章()是上圖「偽」字 三、《性惡》的性惡-善偽說 與《禮論》《正名》不同,《性惡》專門討論人性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