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性觀上,亞里斯多德認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徵,同時他還認為人性中包含著理性和非理性兩個方面。正因為人類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應該用代表理性的法來規範認得行為,這樣可以減少非理性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只有全方位理解和掌握亞里斯多德的人性觀,才可以客觀全面評價亞里斯多德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關鍵詞】亞里斯多德 人性 理性 非理性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是世界思想史比較有影響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對於亞里斯多德的人性論思想,很少有人研究。人性論的認識有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資產階級要求解放「人」的過程。它是一個由自然人性論發展到理性人性論的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文章試圖對亞里斯多德的人性論思想作初步探析。
人性在於理性論
在古希臘哲學家中,亞里斯多德對人性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古希臘的人性理論中,可分為三個主要派別,即以普羅泰戈拉為代表的人性在於人的感性慾望的個性解放論;以德謨克裡特為代表的人的理性為人的本性,通過理性認識外界事物、指導自己行動的原子決定人性論;以柏拉圖為代表的人的理性為人的本性,人只有節制、排除欲望的幹擾,才可以達到絕對的普遍的善本性的理念決定人性論。亞里斯多德在總結各派人性學說的基礎上,對各派的人性學說進行了分析評論、適當取捨,從而建立了自己的人性思想化體系,這就使他的人性思想理論超越了前人。
亞里斯多德從他所代表的中等奴隸貴族的立場和現實生活實際出發,提出了他的人性觀點。他在總結前人關於人性成果的基礎上,第一次把人與動物加以區別,肯定了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得出了「人是理性的動物」和「人是政治的動物」兩個重要命題。
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個命題中,亞里斯多德主要是指人是具有主動選擇理性生活的能力,即能夠過道德生活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亞里斯多德強調有道德生活,是人的生活和動物生活的本質區別。他說:「人們分為靈魂的德性或優點兩種」。對德性來說,它是人們具有的區別於動物特有的功能,而這種特有的功能可以讓人們表現為善良的人。「德性」基於只有人才特有的性能—理性思維能力上,「德性」是人的「優越」或「特點」才是明顯的。因此,他認為人類的善「就應該是心靈合於德性的活動」,或者說是與美德相一致的靈魂活動。這就是說,人的激情和欲望自然地服從於理性的權威,即服從行為正確調解者的權威。
亞里斯多德認為:對每一事物是本己的東西,自然就是最強大、最使其快樂的東西。對人來說這就是合於理智的生命。如若人以理智為主宰,那麼,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①德國哲學家加達默爾認為,亞里斯多德為人定義了一個充滿靈性的概念,從而說明了人也是具有邏各斯的生物。在西方文化中,人的定義成為一種規範被廣泛推廣。這充分證明,人既然是一種有理性的生物,應在思維和行為上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②為了更加準確規範人的定義,亞里斯多德更進一步將語言和發音進行了區分,使語言同人的智慧關係更加緊密。語言在不同的場合、環境等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含義。根據語言人類可以辨別事情的是非、善惡、好壞,從而給人傳達各種信號使人趨利避害。在自然界中,人作為萬物中的高級動物,做事前通過思維活動來對事情進行判斷是否有必要做。聲音是所有生物的一種本能,生物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可通過發出不同的聲音,來表達當時的苦樂等,語言的偉大之處在於能把事情的利與弊充分表達出來,和其他動物相比,人不但能通過思維區分好與壞、對與錯、公平與不公平以及其他事物的判斷。家庭和城市作為這類生物的有機結合體,對人類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③
使行為合乎道德,這就是幸福和快樂。因為合乎理性的生活是最合乎道德的生活,所以是最好的生活。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是具有理性的,要實現幸福,就必須充分發揮理性活動的作用。理性活動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理性作為一種理論的活動,其結果,就是理智的德性。另一方面,理性活動表現在實踐上,就是理性對人的行為的控制,其結果是道德的德性。
亞里斯多德的人性理論道德原則是為其代表的奴隸主階級服務的。他提出:「人類在本性上,也是一個政治動物」。他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因此是具有理性的動物。把人作為政治動物來考察,就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在「人是政治的動物」這個命題說明,人從不可以獨立的以人的方式存在,只有在城邦和國家中,人能夠滿足個人的需求,這充分說明了人的本性。人類生來就是群居動物,孤獨存在不符合人類本身特點。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說:「一個人如果離開國家而生存,他不是野獸,就是個神。」亞里斯多德認為的自然本性就是群居。
亞里斯多德把事物的本性看成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而始終認為人都是群居在一起生活的;語言和理性能「揭示正義和不義」,動物中只有人「知善與惡、正義與不正義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而在這些方面的合作關係造就了家庭和城邦,必須要對這些合作關係進行好的管理,從而實現人的優良生活,從而在城邦中始可獲得完全的自給自足。對於人的自然潛能的實現至關重要。他斷言,這種實體、性質或形式的內涵和本質的東西常常存在於事物之中,它既可以理解為現實與潛在兩種不同方式,這種觀點,改變了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柏拉圖等人從外面尋找事物的觀點,實際上其不僅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生」、「長」的活動性,使運動的觀點更具有客觀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的過程就是「生」、「長」的過程,體現了自然觀的客觀性,證明了生命的脈動是萬物之源。從另一個方面講,萬物有靈體現了生命的存在,我們不是一個舞臺上的木偶,我們應該善待跟我們一樣有靈的萬物,互相之間精心呵護,平等友善,達到有靈萬物之間的和諧相處。自然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前提,是生命活動和組織的有機結合。自然的目的是自身善的一種表現,它表現是自己,跟其他任何物沒有關係。這就告訴我們自然不是一種手段或工具,我們不應該把它充當奴役使用,當作發財致富的客體進行無限制的掠奪,從而破壞它自身的目的善的實現,也滅絕我們自身的善。他第一次較為樸素地揭示了人的社會屬性,「人是政治動物」較為正確地洞見了人的社會歷史性。亞里斯多德很早就認為,人在生活關係中具有複雜的社會關係,城邦的建立不只是為了滿足人民之間的交換,減小相互之間的損壞等。城邦的發展推動了道德的發展,實現了通過城邦來協調各人的功能,創造了人類的美好生活。對於人類和城邦來說,獲得美好的生活是最終的願望,也是城邦區別於其他社會團體的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