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

2020-12-13 哲學探索

「基本的概念或原則為理性(vos)本身、即靈魂最高尚的部分所固有,是由理性的直接直覺得來的。 它們也可以由歸納來證明,這就是思維由感官知覺或對個體事物的知覺,上升到總的概念或關於一般的知識的過程。 人類理性有從個別事物抽繹出其形式的能力,即抽繹出它和其他同類個別事物一致的東西。 這種形式是事物的本質,是實在的。 但是,它們不僅是事物的原則或本質,而且是理性的原則,潛在於人心中。要使它突顯出來,使理性察覺它們,使人們意識到它們,經驗是必要的。 那就是說,它們隱然地存在於人心中,經驗使之明顯起來,成為現實的。 它們既是思維的形式,又是實在本身的形式」。——(剃利 《西方哲學史》P83 邏輯學 商務印書館)

從以上引述的部分我們可以大致看出亞里斯多德,他的邏輯學並沒有意識到「先驗」和「經驗」這樣的區別,他只是大致的認為通過歸納法,將某些經驗歸納起來,在某一時刻,這些歸納的內容通過理性思維而得到整理,從而產生了普遍的判斷。

其中,他說事物的本質是實在的,這個實在的本質是理性抽譯出的形式,在對雜多的外界的事物進行歸納的時候,亞里斯多德並沒有將理性和客觀事物像「經驗」和「先驗那樣」進行區分,他可能認為那是自然而然的,而且他在後面也只能將這種形式、實在或者本質歸結為潛在的理性。

因而,看起來亞里斯多德口中的本質概念是既屬於經驗又屬於先驗的存在,經驗在這裡成為了引起理性認識的「刺激物」。

就驚豔的作用而言,與柏拉圖有些不同的是: 柏拉圖將經驗世界歸結為理念的影子。 現實的經驗世界的作用只是引起理性的認識的「刺激物」。理念世界是高高在上的,人們其實不必通過外在的太多觀察也能夠認識世界的本質。 相對的,亞里斯多德雖然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現實世界是認識本質的「刺激物」,但卻不得不通過這個世界來認識,且本質和物質表象是存在於同一件事物之上的。 人們不得不通過經驗世界才能認識客觀規律,因而這樣就鼓勵了觀察為主的自然科學。

馬其頓的色雷斯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出生於馬其頓王國色雷斯的貴族家庭, 父親是當時的御醫。18歲時他被父親送去了柏拉圖學園師從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在那裡呆了有二十年,直至柏拉圖去世。其後因為與柏拉圖學園的新院長治理學院的理念不同而選擇離開柏拉圖學園。 那之後受到作為同學的密西亞的統治者赫米阿斯的邀請,由於赫米阿斯本人對學術的重視,因而在那裡居住的幾年內亞里斯多德可以專心從事寫作。在期間由於密西亞發生了動亂,赫米阿斯被叛亂者殺害,因而亞氏離開了密西亞。其後,受到當時的馬其頓國王的邀請 成為年少的亞歷山大的老師。

據古希臘名人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哲學與道德上對亞歷山大思想成形產生了影響,正是在亞里斯多德影響下,亞歷山大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並支持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幫助亞里斯多德完成研究。亞歷山大建立的是中央集權的帝國,這與柏拉圖的反民主政體的觀念趨同,或許亞里斯多德也是與他的老師同樣有著中央集權的觀念,並繼而影響到了亞歷山大的政治觀念。

關於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

結合多本《西方哲學史》的介紹,可以知道亞里斯多德邏輯學的大致面貌。

我們的認識從經驗開始,邏輯學從語言、命題和概念開始。概念的謂意一般是以主謂詞的結構出現,而亞里斯多德總結到:一般的概念的構成或者闡釋都可以用大概10(有時候是8)個範疇概括下來,比如 實體、量、關係、空間、時間、位置、狀態、主動、被動等。也就是說我們認識的存在、我們描述一個物體、認識一件事物基本就可以使用概念並通過這樣一些範疇概括了,範疇囊括了所有需要描述的存在的概括性語言。 而命題與命題之間若要形成一個正確的判斷,它的首要命題必然是正確的,而一個正確結論推演過程往往是三段論式的。

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

比如那個著名的例子: 人是會死的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是會死的。

但我們如何知道大前提的正確性呢?

亞里斯多德認為首先是從經驗開始,而且是以歸納的方法。

也就是說我們總是觀察到「人是會死的」這一事實。

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總能觀察到這樣一個結果呢? 畢竟,人是不可能觀察到所有人的生命終點的,或者向我們常說的那樣,人的經驗畢竟有限,單純依靠經驗是不能獲得穩固的知識的。那麼,結論如何產生呢? 知識如何產生呢?

亞氏認為除了歸納之外,還要有理性能力。

沒有經驗,不可能有知識。但是,通過歸納由經驗得來的真理是不確實的,只有蓋然性。因此,真理必然也是先驗的(a priori),隱然存在於人心中。沒有經驗,不能認識真理,真理不隱然存在於理性中,不能確實。

到這裡,我們可以總結知識的幾個要件:

一是對經驗事實的歸納。

二是激發理性的思考,理性思考之後的認可。

三是將其轉化為語言從而以邏輯將其進行命題化的能力。

《完結》

我們通常所說的規律和邏輯還不是一回事。

規律揭示的是事物的運行法則,雖然我們清晰地描述這種法則時的語言可以是合乎邏輯的,也可以聽起來有道理,描述這些規律的語言多種多樣,但規律/真理則只有一個,所以還不等於規律。 我想,哲學與科學的最終分道揚鑣可能因為哲學家們的經驗和知識不足以使他們做出更有力的思考,也只是說得有道理而不揭示規律罷了。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起源
    但是,在亞里斯多德以前這並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哲學的起源是因為人類嘗試從個別的、具體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普遍的道理的思考能力,並且從一定程度上使人類脫離了蒙昧狀態。在亞里斯多德之前不是沒有思考,只是這種思考處於一種混亂不堪的狀態。他的貢獻在於第一次讓思考成為了一個體系,一門學科和科學,規範了思考的形式和方法,這就是邏輯學。
  • 亞里斯多德,形式邏輯學,前提與邏輯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主要一個以三段論的邏輯描述為主,所謂三段是指包含三個陳述,這三個陳述分別為,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我們可以用一個實例來考察。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一般邏輯學上為了避免陷入上述的詰難,所以邏輯在前提方面做了兩個關於前提的設想或結論,一是邏輯學認為世間必須存在一個或一系列不證自明的前提,稱為公理,因為公理是不需要證明,所以公理可以作為一切邏輯推理的前提,那麼哪些東西可以作為公理呢?公理的特質很明顯,從直觀上就不包含任何矛盾的東西,就比如A=A,1+1=2,很顯然不矛盾。
  •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4.2
    --滄海流雲」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邏輯學,嚴格意義上來說,形式邏輯,就是亞里斯多德的首創和發明。雖然在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裡已經有了影跡。邏輯學是一個工具。什麼工具呢?即對分析某門科學所涉及到的問題時,對語言加以正確組織的工具。其實就是語法規律。
  • 關於「邏輯學」的學術報告
    邏輯(logic)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創造的名詞,在他的老師柏拉圖,師祖蘇格拉底時期是沒有邏輯這個詞的。為什麼要有邏輯這個詞?古希臘三賢師徒三代都是什麼人?哲學家。哲學家的使命是通過思考問題找到智慧,經過學術創作把這些智慧分享給更多人。
  • 邏輯學的演進
    作為論辯的工具,亞里斯多德邏輯具有明顯的實踐取向,關注的是從語義、語形和語用三維度來探討論證分析與評價。但亞氏之後,主流邏輯學家拋棄語用分析維度與實踐取向,大力推崇形式邏輯,符號邏輯使形式邏輯發展到極致。然而,17世紀歸納邏輯的提出以及20世紀後半葉非形式邏輯的興起,使語用維度又被重新拽回,開啟了邏輯學的實踐回歸。
  • 邏輯學為什麼會失敗
    柏拉圖完全把藥方開反了,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試圖糾正這個錯誤。新藥方是邏輯學。在亞里斯多德看來,人類理智以「求真」為目標,違反這個目標的論證是壞的。雄辯術以構造壞論證為目標,是理智的敗壞。為了抵禦這種敗壞,亞里斯多德需要發明一種系統化的方法,以分辨「好的」論證和「壞的」論證。邏輯學由此發端。具體而言,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建設性的,說明正確的論證何以正確;其二是消解性的,說明錯誤的論證何以錯誤。無論如何,二者都以「推理形式」為樞紐,符合特定形式的論證是正確的,否則是錯誤的。於是,邏輯學即形式之研究。
  • 《簡單的邏輯學》: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開篇用書中原文的一句話來簡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邏輯學被認為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或者是一項技能,也可以被認為是三者的綜合體。實際上邏輯學和人類理性的原理是相同的,邏輯學的涵蓋範圍更廣泛。邏輯學有四個基本原理:
  • 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礎
    亞里斯多德是多個學科的奠基者,也是公認的邏輯學創始人。儘管邏輯不在亞里斯多德的知識分類中,但是他認為邏輯學對知識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邏輯學是普遍適用於一切科學知識的工具,是知識體系的基礎與根基。正如他評價蘇格拉底時所指出的那樣,「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於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這兩樣東西都是科學的出發點」。
  • 哲學史:亞里斯多德拒絕了柏拉圖的一些觀點,並對柏拉圖進行批評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史,希望我們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從而超越虛無與喧囂,安頓我們的心靈。由於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希臘思想達到了其頂峰。他的著作,帶給邏輯學、心理學、自然史、物理學、形上學和倫理學的研究以新的深度與深刻性。亞里斯多德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尼科馬庫斯的兒子。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布爾經常被說成是數學家,但他自視為哲學家,是亞里斯多德的門徒。 布爾在《思維規律》的開篇闡明了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探究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 接著,布爾致敬了對其著作產生重大影響的亞里斯多德——邏輯學的開山鼻祖。 試圖改進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這堪稱一個大膽之舉。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在兩千多年的學術原則中佔據著核心位置。
  • 最博學的人: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斯塔基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67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67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但他反對女子教育,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於閒暇。
  • 邏輯學專業介紹與解讀
    今天和各位家長說一下這個邏輯學專業,邏輯學專業是屬於哲學大類裡面一個專業。在說這個專業之前,首先跟大家說一下,有一部分家長和同學們的誤區,有的同學可能有的同學和家長認為邏輯學是屬於數學範疇,實際上不是。這個邏輯學家是屬於哲學範疇,並不是說孩子們在高中學過這個邏輯,就認為這個邏輯是數學的範疇,這是錯誤的。
  • 邏輯學、科學哲學界的奧林匹克
    「可以說,這次大會就是邏輯學、科學哲學界的奧林匹克。」第13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的主要組織者,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見到記者時,疲憊之下難掩內心的興奮,「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該會議首次在亞太國家舉辦」。
  • 帶你認清大學邏輯學專業的真面目
    邏輯學是哲學下的一個二級學科,它是一門以推理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系統的邏輯學說的人是亞里斯多德,他被後人稱頌為「邏輯之父」。亞里斯多德邏輯學除了研究推理,論證及其規律之外,還要研究邏輯方法:一是明確概念的方法,例如定義,劃分,限制與概括等,它們有助於概念的明確和判斷的準確,從而為正確的推理創造條件。
  • 邏輯學對象的第三次轉變
    期 原發期刊:《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 年第 04 期 第 26-30 頁 摘要:亞里斯多德促成了邏輯學對象由修辭術到論證形式的第一次轉變,近代邏輯學把研究對象轉變到心理的、認識的規律,現代邏輯學家弗雷格完成了邏輯學對象的第三次轉變,將邏輯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命題形式
  • 亞里斯多德為何自殺?
    可能是……但絕不是主要原因今天我想聊聊亞里斯多德為何自殺這個話題……我曾曾經讀過一本著作《亞里斯多德關於本體的學說》Aristotle's theory of Ontology書中收錄了他與師傅柏拉圖上萬條的對話……這本書使我對亞里斯多德的印象徹底改觀!
  • 我逍遙,我哲學——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的授課特點和中國的孔子較為相似,喜歡一邊和學生散步,一邊討論問題,所以他的學派也被人們稱為「逍遙派」。把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不為過,他幾乎涉獵了當時的所有學科,他研究過哲學、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邏輯學、數學等相關學科,並在每一科上都有建樹。
  • 亞里斯多德有關實體的幾種分法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著作以《工具論》為總名,包括《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辯謬篇》《論題篇》,它們分別研究了謂詞邏輯、命題邏輯、三段論推理邏輯和辯證邏輯,奠定了形式邏輯的基本理論框架和理論內容。其中與形上學有關的主要是《範疇篇》。
  • 傳統邏輯學的三大起源地,明白這些知識,你就不會「胡思亂想」了
    學習「邏輯學」首先了解其發展史。邏輯學分為「傳統邏輯學」和「現代邏輯學」,傳統的也是經典的,傳統於三個地方也就是「起源地」咯。一是我們「中國」,二是「古印度」,三是「古希臘」。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那是個百家爭鳴的時期,自然有人對「邏輯」進行研究,以墨家為例,兩本書進行闡述,一是《墨經》,二是《正名篇》對邏輯學的貢獻最為顯著。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家創始人「墨翟」被後人尊稱為「科聖」,是古代中國研究自然科學的集大成者,但後世統治者沒有重視這個學問,也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 讀《世界哲學史》3-2——古希臘哲學之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亞里斯多德生於今天的希臘北部,他是柏拉圖最偉大的學生也是對手,十七歲時他來到雅典學園,師從柏拉圖達20年,柏拉圖死後,亞里斯多德去了小亞細亞,後來馬其頓國王菲利普邀請亞里斯多德進宮做王太子的私人教師,這個王太子就是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