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愛好者:雁南飛獎講歷史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哲學點亮智慧的燈塔,照亮人生的幸福之路。我們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智慧,破山中賊,破心中賊難,歷史的一些哲學思考的光輝,仍然是我們脫離蒙昧的最大憑籍,願我們能保持嚴謹和開放,跟著小編一起來重溫歷史的精彩。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史,希望我們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從而超越虛無與喧囂,安頓我們的心靈。
由於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希臘思想達到了其頂峰。他的著作,帶給邏輯學、心理學、自然史、物理學、形上學和倫理學的研究以新的深度與深刻性。亞里斯多德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尼科馬庫斯的兒子。大約在公元前367年,亞里斯多德進入柏拉圖的雅典學園,直留在那裡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圖逝世。但是,學園的領導權沒有交給亞里斯多德,而是交給了柏拉圖的侄兒和繼承人斯珀西波斯。毫無疑問,這個事件是亞里斯多德決定離開雅典的一個因素。公元前342年,馬其頓的腓利普二世,邀請亞里斯多德做他的13歲兒子、後來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家庭教師。
亞里斯多德負責亞歷山大的教育,大約持續了3年。公元前335年,亞里斯多德創辦了呂克昂學校,成為柏拉圖學園的競爭對手,吸引了一些後來非常著名的成員。學園強調數學,呂克昂學校注重生物學和科學研究。亞里斯多德努力建立一座重要的圖書館。他在一個帶頂的長廊進行教學。亞里斯多德習慣於在散步中教學,由此產生了逍遙學派一詞,該詞後來被用來指亞里斯多德的跟隨者們。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去。此時,雅典發生了帶有反對馬其頓人色彩的暴亂。亞里斯多德和他的一些跟隨者一起,逃到了加爾西斯。次年,他死在那裡,享年62歲。
亞里斯多德早期追隨柏拉圖,以對話形式撰寫他的著作。但是,除了後來的著作家保留的幾個片段外,這些對話早已遺失了。流傳下來的著作,實質上都是教科書,它們基於亞里斯多德本人為他的學生準備的筆記或備忘錄。亞里斯多德20世紀的學生們,曾對如下的問題展開過激烈的爭論:在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中,能否辨認出某種發展模式。沃納·耶格爾發現了一個逐漸的發展過程,它以熱情讚揚柏拉圖為開端,以放棄柏拉圖的形上學為結束。不過,某些著作標明的不同的日期,以及對某些關鍵段落的不同解釋,導致他人不同意這種觀點。現在看來很清楚的是,亞里斯多德對柏拉圖的批評是與日俱增的。他最後徹底拒絕了柏拉圖的一些觀點。亞里斯多德本人的哲學,是要竭力明確表達種種關於物理和形上學的實在的更令人滿意而系統的觀點。
在他的著作《論題篇》中,亞里斯多德把知識分為三類:理論的、實用的和創製的,至於某種精確的科目應當適合哪一種分類,雖然亞里斯多德隨時改變他的看法,但是他關於各種科目的分類持續影響了直到現在的思想。理論知識包括邏輯學、形上學和數學。在應用知識中,包括這樣一些科學的科目,它們是出於應用的行為和倫理的目的而被研究。創製的知識包括修辭學和詩學。換言之,它包括我們今天稱為文學的東西。這裡,我們並不想按照亞里斯多德對知識的分類來評價他的思想的全部領域。相反,我們只是注意和我們的中心論題相關的許多思想要點。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著作,為他後來有關的全部著作奠定了基礎。邏輯學這個術語,源於希臘語詞邏各斯。它的意義包括「理性」、「言說」、「話語」和「言」。在廣義上,邏輯學是研究推理與論證的結構。然而,亞里斯多德為這個科目選擇的命名,與其說是「邏輯學不如說是「分析學」。他把它當作是對知識的各種分支的初步研究,稱其為一種研究工具工具這個術語,後來用來總稱亞里斯多德的各種邏輯學著作,包括他的《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題篇》和《辯謬篇》亞里斯多德關於邏輯學著作的思想的核心,是他對三段論的研究。一般說來,人們認為三段論是論證的三個步驟: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由這些前提的真理得出的結論。通常引用的例證如下: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是要死的。
亞里斯多德本人把三段論當作邏輯演繹推理方法。他在寬泛的意義上為它下了定義。一個三段論式,是一種論述方法,其中,某些事實被陳述,另一些被陳述的事實之外的事實,將必然從它們的存在前提中引出來。我的意思是,因為某些被陳述的事實便會得出最後的結論,也就是說,為了得出必然的結論,無需再要求任何外部的詞項。什麼因素構成合理的邏輯推理,這個問題在亞里斯多德的有關著作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在關於科學的結構即《後分析篇》裡,亞里斯多德證明了各門學科的自主性。他否認有適合一切學科的共同的方法論。例如,幾何學這門學科的實證方法,就不能簡單地轉換並應用於另一門如算術的學科。人們無法通過這樣的交叉證明任何東西。這樣做,將會犯我們今天所謂的範疇錯誤。亞里斯多德稱它為「異種嫁接」,亞里斯多德的證明,是對混淆種種範疇之危險的嚴正警告。
小編認為哲學是一種思考方式,是對生活的反思,其實可以從哲學裡面學習到很多東西,只是我們都沒有認真對待,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對未來感到迷茫,因為他們很少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信息垂手可得的時代裡,人們連思考都懶了。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