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4.2

2020-12-14 寂寞山雨
三段論著作

《康德大師》

滄海流雲 著

(冊)1.(章)1.(節)4.(部分)2

「用儘可能淺顯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闡釋世界上最艱澀難讀的康德及其哲學。」「如果您關注我,將是我堅持寫下去的最大動力。謝謝。--滄海流雲」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

邏輯學,嚴格意義上來說,形式邏輯,就是亞里斯多德的首創和發明。雖然在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裡已經有了影跡。

邏輯學是一個工具。什麼工具呢?即對分析某門科學所涉及到的問題時,對語言加以正確組織的工具。其實就是語法規律。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要想演示或證明什麼,也就是說得到某個認識,對象,首先是需要的。這個跑不掉。比如說,馬都是四條腿的。那麼我們說的是馬。不是雞和魚。這就是對象。但是一旦確定了這一特殊對象,立馬就得給這個對象加上屬性和原因。這就是範疇。他第一個提出了範疇這一概念。而對任何一個事物的認識,都是由兩大部分組成的,即主詞和謂詞。所謂的主詞,或者實體。所謂的謂詞,就是它的屬性,或叫偶性。比如提到「人」這個對象,人,是主詞,然後我們很多想到了這個人多高、多大、多重、是男是女、是幹什麼的、能力如何、品德如何等等無窮無盡的屬性,就是謂詞。

為何這些謂詞、屬性,又叫「偶性」呢?那是因為它們都是偶然發生的。不是不變的。比如這個人今天120斤,可能過段時間是125斤;今天是40周歲整,明天就不是了。隨時在發生變化。

那麼,萬事萬物的這種種屬性,也就是謂詞,無窮無盡,是否有規律呢?有。把它們的本質找到、分門別類,這就是範疇。範疇,可以說,就是本質性的屬性。亞里斯多德經過用心考察,認為,種種屬性性質,也就是範疇,本質上大概有九種。分別是:量、質、處所、關係、時間、狀態、所有、活動、以及遭受。

這些範疇沒必要一一解釋,後期哲學家逐步深入研究後,也發現了亞里斯多德的這九種範疇,並不精當。比如康德,就精緻地揭示出,作為知識的實體的屬性的範疇,其實一共就四種。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其他那些看起來像範疇的,還沒有資格作為本質性的範疇。但為了便於理解不妨舉例。這就像我們今天為弄清一件事情的「5H法」一樣:WH0-主體?WHERE-地點?WHEN-時間?WHY-原因?WHAT-內容?這些東西的性質,就叫範疇。

而範疇是有等級的。有三級:屬、種、個體事物。有些範疇是屬於個體的,他只能用來認識這個個體。比如蘇格拉底第二顆牙齒有一個三歲零一天時形成的兩毫米的洞。只有蘇格拉底是這個情況。有些範疇是屬於整個種類的,它則可以用來認識這個種類。比如黑馬都是黑色的。那麼黑色的馬,都可以用來認識黑馬。有些範疇是屬於整個屬的,則可以用來認識整個屬。比如人是會思想的動物。那麼,會思想的動物就是人。

因為範疇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是事物本身隱含的。所以我們運用它,也不是什麼心靈的創造。就是發現和陳述而已。範疇,是事物的規定。

事物、規定事物、用語言表述出來。這就是知識。真知識,即科學的求索,必須遵循這個規律。要想這個規律的運行不出錯,靠的就是邏輯。也即「三段論推理」。他將之定義為:「

一段論說已經被陳述了的某些事實,而其他陳述可以由其必然推導出來。」比如:

大前提:所有人都是會死的。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是會死的。

這個沒有人會不同意,問題要害在於,大前提如何確定。亞里斯多德考察了種種大前提的確定,發現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辯證的推理、詭辯的推理、演正的推理。而最後一個演正的推理,是亞里斯多德自己發明的。

那麼,它們分別又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辯證的推理,指的是大前提是被普遍接受的意見的推理;但被普遍接受未必正確,可以找到非普遍的但卻是相反的意見。因此被稱為是辯證的。

所謂的詭辯的推理,指的是大前提是看起來像是普遍的,多了一個「看起來」,其實是被忽悠了。

所謂的演正的推理,指的是大前提是絕對正確的第一原理。通過它推出的結論,也必然是正確的。

但第一原理如何獲得呢?亞里斯多德的回答是:通過觀察和歸納。多次的觀察和歸納。比如人都是會死的,那是因為,祖祖輩輩至今都未發現人能不死。所以就可以作為絕對具有普遍性的第一原理了。

當然如果我們要再繼續追問「第一原理」為何就是正確的呢?亞里斯多德就會說,沒有問什麼?它的本質就是這樣的,它不能再進一步被演證。人心中存在一個「理智直觀」的本能賦予它的。但,第一原理又是來自觀察和歸納,可見。觀察和歸納,便成了他心中真理的源頭。

雖然兩千年後的康德,將會就此對亞里斯多德進行痛批。

但關於第一原理,亞里斯多德並不是就提出觀察和歸納、理智直觀幾個概念便就此結束。為了弄清它到底是什麼,他花了大量精力,創建了關於它的一門學科,這就是形上學。

最近5篇連載:

唯物主義特點的亞里斯多德?——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4.1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哲學王——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5

柏拉圖眼中的善與惡——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4

柏拉圖的理念論——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3

柏拉圖其人其書——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1

相關焦點

  • 唯物主義特點的亞里斯多德?——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4.1
    亞里斯多德《康德大師》滄海流雲 著(冊)1.(章)1.(節)4.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哲學王——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5柏拉圖眼中的善與惡——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4柏拉圖其人其書——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1
  •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
    ——(剃利 《西方哲學史》P83 邏輯學 商務印書館)從以上引述的部分我們可以大致看出亞里斯多德,他的邏輯學並沒有意識到「先驗」和「經驗」這樣的區別,他只是大致的認為通過歸納法,將某些經驗歸納起來,在某一時刻,這些歸納的內容通過理性思維而得到整理,從而產生了普遍的判斷。
  •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起源
    但是,在亞里斯多德以前這並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哲學的起源是因為人類嘗試從個別的、具體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普遍的道理的思考能力,並且從一定程度上使人類脫離了蒙昧狀態。在亞里斯多德之前不是沒有思考,只是這種思考處於一種混亂不堪的狀態。他的貢獻在於第一次讓思考成為了一個體系,一門學科和科學,規範了思考的形式和方法,這就是邏輯學。
  • 亞里斯多德,形式邏輯學,前提與邏輯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主要一個以三段論的邏輯描述為主,所謂三段是指包含三個陳述,這三個陳述分別為,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我們可以用一個實例來考察。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一般邏輯學上為了避免陷入上述的詰難,所以邏輯在前提方面做了兩個關於前提的設想或結論,一是邏輯學認為世間必須存在一個或一系列不證自明的前提,稱為公理,因為公理是不需要證明,所以公理可以作為一切邏輯推理的前提,那麼哪些東西可以作為公理呢?公理的特質很明顯,從直觀上就不包含任何矛盾的東西,就比如A=A,1+1=2,很顯然不矛盾。
  • 邏輯學的演進
    作為論辯的工具,亞里斯多德邏輯具有明顯的實踐取向,關注的是從語義、語形和語用三維度來探討論證分析與評價。但亞氏之後,主流邏輯學家拋棄語用分析維度與實踐取向,大力推崇形式邏輯,符號邏輯使形式邏輯發展到極致。然而,17世紀歸納邏輯的提出以及20世紀後半葉非形式邏輯的興起,使語用維度又被重新拽回,開啟了邏輯學的實踐回歸。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邏輯導論1,一般邏輯
    然後,為了純度和經驗,對康德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他遵循一對哲學概念「質料」和「形式」,因為亞里斯多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內容和形式。在先驗感性中,我們已經知道感覺是感性認識的物質,而純粹的直覺是形式。所以以此類推,純概念也應該是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應該有相應的材料。
  • 劉鳳娟 | 康德的真無限概念
    本文將專注於研究這一概念,首先從康德自身哲學的橫向語境和哲學史的縱向語境中闡明它的確切內涵,其次澄清真無限及其思維方式在他的普遍歷史觀、歷史的開端和終結等問題上的廣泛運用,由此揭示康德哲學體系中時間學說、宇宙論、歷史哲學等部門思想的融貫性。參考文獻:[1]丁三東,2005 年 : 《從康德的觀點看: 歷史哲學是否可能?》,載《世界哲學》第1 期。
  • 邏輯學、科學哲學界的奧林匹克
    他告訴記者,本屆大會8月9日開幕,15日結束,共有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50名學者參加,在大會請到的54名特邀演講者中,包括阿道夫·格倫鮑姆、尤德·盧索夫斯基、約翰·塞爾等3位國際上公認的大師。 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每4年一次。「它的級別很高,近年在中國召開的、可以媲美這次大會的國際學術會議並不多。」蔡曙山介紹說。
  • 《簡單的邏輯學》: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開篇用書中原文的一句話來簡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邏輯學被認為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或者是一項技能,也可以被認為是三者的綜合體。實際上邏輯學和人類理性的原理是相同的,邏輯學的涵蓋範圍更廣泛。邏輯學有四個基本原理: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布爾經常被說成是數學家,但他自視為哲學家,是亞里斯多德的門徒。 布爾在《思維規律》的開篇闡明了自己的目標,就是要探究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 接著,布爾致敬了對其著作產生重大影響的亞里斯多德——邏輯學的開山鼻祖。 試圖改進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這堪稱一個大膽之舉。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在兩千多年的學術原則中佔據著核心位置。
  • 邏輯學專業介紹與解讀
    邏輯學就是一門研究思維的科學,是研究思維的形式、思維的規律和思維的方法的科學。第1個建立系統的邏輯學的人,亞里斯多德,說亞里斯多德關於演繹邏輯學的理論,特別是關於三段論的部分,直到今天還是非常有價值的。現代邏輯學與數學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數理邏輯是現代邏輯學的一個主流。那麼邏輯學、專業都要學習一些什麼樣的內容?
  • 邏輯學對象的第三次轉變
    期 原發期刊:《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 年第 04 期 第 26-30 頁 摘要:亞里斯多德促成了邏輯學對象由修辭術到論證形式的第一次轉變,近代邏輯學把研究對象轉變到心理的、認識的規律,現代邏輯學家弗雷格完成了邏輯學對象的第三次轉變,將邏輯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命題形式
  • 康德的二律背反和黑格爾的邏輯學的建立之間的關係
    康德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指對同一個事物所形成的兩種學說,雖然邏輯上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康德的二律背反,特指下面四對命題:正命題一:宇宙在時間上有起點,在空間中有限。康德對這兩派的意見進行了分析批判,指出各自問題的根源:經驗派的問題是把現象當作自在之物,理性派的問題是把自在之物當現象。明白這一點,其它的就容易判斷了。康德的主要興趣在命題三「自由意志」這個問題上,以後有機會在談《實踐理性批判時》再詳細討論。
  • 從《小邏輯》到《邏輯學》
    這種學習辯證法大師的過程也許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辯證法。新譯本無疑是有進步的。但是在我看來,新譯本的進步主要不在於第一次從德文原版譯出,也不在於一些具體翻譯細節上的改進,更不在於將書名恢復為《小邏輯》,而主要在於它所體現出來的學術理念和學術精神。  新譯本的序是張世英先生寫的。
  • 讀《世界哲學史》3-2——古希臘哲學之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囊括了邏輯學、自然科學、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與修辭學各方面,他的思想很理性,以嚴格的邏輯求證為原則。亞里斯多德思想內容1、邏輯學邏輯學是亞里斯多德創立的一門獨立學科,它是關於人們正確思維的學問
  • 康德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還收錄了他在1781年後發表的論文,及由康德學生根據其講義或手稿編輯而成的三部著作:《邏輯學》、《自然地理學》和《教育學》。
  • 邏輯學為什麼會失敗
    1.
  • 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礎
    201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每年的1月14日定為世界邏輯日。這充分說明邏輯學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普遍關注。1953年,愛因斯坦在給斯威策的信中指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裡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愛因斯坦所說的西方科學得以發展的基礎正是西方傳統邏輯的演繹與歸納。
  • 厲害: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連續3年排名中國內地高校第1!
    哲學專業世界排名宗教學專業世界排名QS排名的結果來自94000位全球權威學者對學科的全面評估、44000家頂尖僱主對大學畢業生全球就業競爭力的綜合評價,以及對最大文摘資料庫Scopus中2250萬篇研究論文以及1.62
  • 我逍遙,我哲學——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的授課特點和中國的孔子較為相似,喜歡一邊和學生散步,一邊討論問題,所以他的學派也被人們稱為「逍遙派」。把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也不為過,他幾乎涉獵了當時的所有學科,他研究過哲學、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邏輯學、數學等相關學科,並在每一科上都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