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大師》
滄海流雲 著
(冊)1.(章)1.(節)4.(部分)2
「用儘可能淺顯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去闡釋世界上最艱澀難讀的康德及其哲學。」「如果您關注我,將是我堅持寫下去的最大動力。謝謝。--滄海流雲」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
邏輯學,嚴格意義上來說,形式邏輯,就是亞里斯多德的首創和發明。雖然在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裡已經有了影跡。
邏輯學是一個工具。什麼工具呢?即對分析某門科學所涉及到的問題時,對語言加以正確組織的工具。其實就是語法規律。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要想演示或證明什麼,也就是說得到某個認識,對象,首先是需要的。這個跑不掉。比如說,馬都是四條腿的。那麼我們說的是馬。不是雞和魚。這就是對象。但是一旦確定了這一特殊對象,立馬就得給這個對象加上屬性和原因。這就是範疇。他第一個提出了範疇這一概念。而對任何一個事物的認識,都是由兩大部分組成的,即主詞和謂詞。所謂的主詞,或者實體。所謂的謂詞,就是它的屬性,或叫偶性。比如提到「人」這個對象,人,是主詞,然後我們很多想到了這個人多高、多大、多重、是男是女、是幹什麼的、能力如何、品德如何等等無窮無盡的屬性,就是謂詞。
為何這些謂詞、屬性,又叫「偶性」呢?那是因為它們都是偶然發生的。不是不變的。比如這個人今天120斤,可能過段時間是125斤;今天是40周歲整,明天就不是了。隨時在發生變化。
那麼,萬事萬物的這種種屬性,也就是謂詞,無窮無盡,是否有規律呢?有。把它們的本質找到、分門別類,這就是範疇。範疇,可以說,就是本質性的屬性。亞里斯多德經過用心考察,認為,種種屬性性質,也就是範疇,本質上大概有九種。分別是:量、質、處所、關係、時間、狀態、所有、活動、以及遭受。
這些範疇沒必要一一解釋,後期哲學家逐步深入研究後,也發現了亞里斯多德的這九種範疇,並不精當。比如康德,就精緻地揭示出,作為知識的實體的屬性的範疇,其實一共就四種。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其他那些看起來像範疇的,還沒有資格作為本質性的範疇。但為了便於理解不妨舉例。這就像我們今天為弄清一件事情的「5H法」一樣:WH0-主體?WHERE-地點?WHEN-時間?WHY-原因?WHAT-內容?這些東西的性質,就叫範疇。
而範疇是有等級的。有三級:屬、種、個體事物。有些範疇是屬於個體的,他只能用來認識這個個體。比如蘇格拉底第二顆牙齒有一個三歲零一天時形成的兩毫米的洞。只有蘇格拉底是這個情況。有些範疇是屬於整個種類的,它則可以用來認識這個種類。比如黑馬都是黑色的。那麼黑色的馬,都可以用來認識黑馬。有些範疇是屬於整個屬的,則可以用來認識整個屬。比如人是會思想的動物。那麼,會思想的動物就是人。
因為範疇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是事物本身隱含的。所以我們運用它,也不是什麼心靈的創造。就是發現和陳述而已。範疇,是事物的規定。
事物、規定事物、用語言表述出來。這就是知識。真知識,即科學的求索,必須遵循這個規律。要想這個規律的運行不出錯,靠的就是邏輯。也即「三段論推理」。他將之定義為:「
一段論說已經被陳述了的某些事實,而其他陳述可以由其必然推導出來。」比如:
大前提:所有人都是會死的。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所以,蘇格拉底是會死的。
這個沒有人會不同意,問題要害在於,大前提如何確定。亞里斯多德考察了種種大前提的確定,發現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辯證的推理、詭辯的推理、演正的推理。而最後一個演正的推理,是亞里斯多德自己發明的。
那麼,它們分別又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辯證的推理,指的是大前提是被普遍接受的意見的推理;但被普遍接受未必正確,可以找到非普遍的但卻是相反的意見。因此被稱為是辯證的。
所謂的詭辯的推理,指的是大前提是看起來像是普遍的,多了一個「看起來」,其實是被忽悠了。
所謂的演正的推理,指的是大前提是絕對正確的第一原理。通過它推出的結論,也必然是正確的。
但第一原理如何獲得呢?亞里斯多德的回答是:通過觀察和歸納。多次的觀察和歸納。比如人都是會死的,那是因為,祖祖輩輩至今都未發現人能不死。所以就可以作為絕對具有普遍性的第一原理了。
當然如果我們要再繼續追問「第一原理」為何就是正確的呢?亞里斯多德就會說,沒有問什麼?它的本質就是這樣的,它不能再進一步被演證。人心中存在一個「理智直觀」的本能賦予它的。但,第一原理又是來自觀察和歸納,可見。觀察和歸納,便成了他心中真理的源頭。
雖然兩千年後的康德,將會就此對亞里斯多德進行痛批。
但關於第一原理,亞里斯多德並不是就提出觀察和歸納、理智直觀幾個概念便就此結束。為了弄清它到底是什麼,他花了大量精力,創建了關於它的一門學科,這就是形上學。
最近5篇連載:
唯物主義特點的亞里斯多德?——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4.1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哲學王——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5
柏拉圖眼中的善與惡——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4
柏拉圖的理念論——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3
柏拉圖其人其書——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