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娟 | 康德的真無限概念

2021-02-07 哲學研究

在《純粹理性批判》(以下簡稱《純批》)先驗宇宙論的第一個二律背反的正題注釋部分,康德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無限性的真實的(先驗的)概念(Der wahre[transzendentale]Begriff der Unendlichkeit,以下簡稱真無限)。這一概念就像自由概念一樣可以被看作隸屬於世界理念的二級概念。但相對於自由概念,真無限在康德哲學中的篇幅並不多,而且在學界受到的關注也較少。


目前,國外學術界對康德無限概念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認識論領域。其中,對無限概念做專題研究的主要有查爾斯·帕森斯(Charles Parsons)、拉斯洛·騰格伊(László Tengelyi)、西爾維婭·德·比安奇(Silvia De Bianchi)、阿瑟·梅爾尼克(Arthur Melnick)等人。他們都觸及同一個問題:先驗宇宙論中的無限概念包含的是潛無限還是實無限?帕森斯與騰格伊認為,康德在此處所論及的無限概念就是一種潛無限。梅爾尼克認為,「康德在這裡捍衛一個真實的無限整體的概念」(Melnick,p.331),而其中所包含的恰恰是一種潛在的無限觀念。儘管比安奇注意到了康德哲學中同時存在著潛無限和實無限,但是對他如何處理這兩種無限並沒有充分論述。此外,阿利森揭示了康德在「無限性的真實的(先驗的)概念」和「一個給予量的無限性的不完善的概念」之間的區分,前者並不包含任何矛盾,後者卻只能「使人在無窮的立場上獲得一個輕鬆但虛假的勝利」。(Allison,p.369)吉爾·萬斯·布洛克(Jill Vance Buroker)也指出:「在一個真實的無限整體的理念中並沒有內在矛盾;矛盾存在於一個完備的無限序列的觀念中」。(Buroker,p.234)總體來看,在無限論題尤其是潛無限與實無限的關係問題上,帕森斯、騰格伊的觀點有失偏頗。雖然其他幾位學者已經留意到康德對真無限概念的肯定,也揭示了其中所包含的潛無限思想,但並沒有充分發掘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實無限的觀念化」因素。筆者認為,康德在真無限概念上表達了先驗觀念論與經驗實在論的統一性立場。該立場是對哲學史乃至數學史上潛無限與實無限之爭的回應,即以觀念化的實無限引導經驗中潛無限的進行中的、不可完成的接續活動。這種調和性的真無限不僅符合其認識論的思想基調,甚至在其歷史哲學等思想部門中也得到了潛移默化的運用。


目前國內學界尚缺乏對康德真無限概念的關注,而對其無限思想的分析也主要局限在實踐領域、審美領域等。(參見方向紅;王峰)在筆者看來,真無限是一個蘊藏巨大思想能量卻又被低估的概念。本文將專注於研究這一概念,首先從康德自身哲學的橫向語境和哲學史的縱向語境中闡明它的確切內涵,其次澄清真無限及其思維方式在他的普遍歷史觀、歷史的開端和終結等問題上的廣泛運用,由此揭示康德哲學體系中時間學說、宇宙論、歷史哲學等部門思想的融貫性。


參考文獻:

[1]丁三東,2005 年 : 《從康德的觀點看: 歷史哲學是否可能?》,載《世界哲學》第1 期。 

[2]方向紅,2006 年 : 《無限好客與永久和平——與德希達一起思考勒維納斯與康德在和平觀上的對立》,載 《南京大學學報》 ( 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第6 期。 

[3]黑格爾,1966 年 : 《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

[4]康德,2005 年 : 《康德著作全集》第4 卷,李秋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2010 年 : 《康德著作全集》第8 卷,李秋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2017 年 : 《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人民出版社。 

[7]劉鳳娟,2020 年 : 《康德宏觀視角下的時間與歷史》,載《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1 期。 

[8]王峰,2015 年 : 《「神聖」的無限——對康德審美神秘性的維根斯坦式批判》,載 《清華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5 期。 

[9]休謨,1980 年 : 《人性論》上冊,關文運譯,鄭之驤校,商務印書館。亞里斯多德,1982 年 : 《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 

[10]餘玥,2019 年 : 《「這個」與無限——黑格爾耶拿邏輯學與形上學中獨特的真無限問題》,載 《雲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1 期。 

[11]詹世友,2017 年 : 《康德歷史哲學: 構建原則及其道德趨歸》,載《道德與文明》第6期。 

[12]張駿,2018 年 : 《康德歷史理論中的批判哲學因素》,載《社會科學戰線》第9 期。 

[13]Allison,H. E. ,2004,Kant' 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4]Bianchi,S. D. ,2015,「When Series Go in Indefinitum,ad Infinitum and in Infinitum Concepts of Infinity in Kant's Antinomy of Pure Reason」, in Synthese 192. 

[15]Buroker,J. V. ,2006,Kant' 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An Introduc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Kant,1997,Lectures on Metaphysics, trans. and ed. by K. Ameriks and S. Narag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2002,Theoretical Philosophy after 1781,ed. by H. Allison and P. Heath,trans. by G. Hatfield,M. Friedman,H. Allison and P. Heath,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2005,Notes and Fragments,ed. by P. Guyer,trans. by C. Bowman,P. Guyer and F. Rauscher,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Melnick,A. ,1989,Space,Time and Thought in Kant,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Parsons,C. ,1964,「Infinity and Kant's Conception of the『Possibility of Experience』」, i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73 ( 2) . 

[21]Tengelyi,L. ,2005,「Experience and Infinity in Kant and Husserl」,in Tijdschrift voor Filosofie 68. 

[22]Watkins,E. ,2005,Kant and the Metaphysics of Causalit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相關焦點

  • 從世界公民概念看康德的普世主義思想
    二、在康德文本中世界公民概念與普世主義的直接關聯      在《論通常的說法: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上是行不通的》一文中,康德不僅對普世主義概念的含義作出了界定,而且明確地把自己對於理論和實踐關係的普世主義的考察,與世界公民概念聯繫了起來。
  • 鄧曉芒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個層次
    直到第四個二律背反:「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沒有任何自由,在人那裡,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正是這個二律背反,把我從獨斷的迷夢中喚醒,使我轉到對理性本身的批判上來,以便消除理性似乎與它自身矛盾這種怪事。」自由和必然的關係問題是康德考慮一切哲學問題所圍繞的核心。然而,到底什麼是自由,它和必然具有什麼意義上的相關性,這卻是長期以來康德研究者們聚訟紛紜的一個難題。
  • 康德時空直觀形式觀辨正
    第三,前面提到康德對時空直觀形式的形上學闡明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闡明時空不是經驗性的,而是先驗的觀念。第二部分闡明時空是直觀而非概念。在此,對於第一部分不再贅述。這裡需要回顧第二部分闡明。康德的第二部分闡明主要從時空的單一性和無限性論證時空不是概念而是直觀。
  • 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物自體概念的一些思考
    康德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並將他的哲學理論建立於物自體概念和時空觀念的基礎上。簡單來說,感性就是接受現象的能力,知性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理性就是推理的能力。康德認為這樣的外部現象是真實的,而且必定有一個依存之物,那就是這棵樹的本體。但我們是無法逾越這些外部現象認識到物自體的,這便是人類經驗外部對象時無法逾越的一道鴻溝。可以想像沒有這樣的物質體概念似乎也並無大礙,但對於康德這樣的先驗批判哲學家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請看如下。
  • 康德美學思想梳理(精選)
    雖然他自己的美學著作還是很粗淺的,規模初具,內容貧乏,他自己對於造型藝術及音樂藝術並無所知,只根據演說學和詩學來談美。他在這裡是從唯理主義的哲學走到美學,因而建立了美學的科學。美即是真,儘管只是一種模糊的真,因而美學被收入科學系統的大門,並且填補了唯理主義哲學體系的一個漏洞,一個缺陷,那就是感性世界裡的邏輯。
  •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2017年03月17日 09:39 來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楊小剛 字號 內容摘要:
  • 美學散步 | 康德美學思想評述
    另一方面,概念的認識滲透進事物的內容,而直接觀照的、和情緒相接的對象則更多在物的形式方面,即外表的形象。鑑賞判斷不象理性判斷以真和善為對象,而是以美,亦即形式。藝術家創造這種形式,把多樣性整理、統一起來,使人一目了然,容易把握,引起人的情緒上的愉快,這就是審美的愉快。藝術作品的直觀性和易把握性或「思想的活潑性」,照鮑姆加登的後繼者G.E.Meyer所說:是「審美的光亮」。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理性在宇宙論問題上的四組二律背反:靜態:①第1組二律背反(關於時間與空間)正命題:宇宙在時間上有起點,在空間中也有限制。反命題:宇宙沒有起點,在空間中也沒有任何限制;它在時間與空間中都是無限的。
  • 一起看看大哲人康德怎麼說
    從質的方面來看美康德認為美的特點或者說美的本質在於「無利害」,它不涉及慾念和概念。從量的方面來看美的本質,康德認為美不涉及概念但是會使人普遍感到愉悅,從關係方面來看,美沒有明確目的卻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進而從方式來看,康德替美下了如下定義:「凡是不平概念而被認為必然產生快感的對象就是美」。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數理邏輯專門有一種運算方法——布爾代數,用代數方法對邏輯真值進行運算,從這裡對真值的運算中可以看到,我們的電腦其實靠的就是數理邏輯。這種數理邏輯的運算能夠算真和假,但是絕對算不了善和惡,也算不了美和醜。電腦可以做出很多的計算,但是它在人類的社會科學、心理科學方面,價值有限,沒法算,它不能算。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從哲學的視域說,康德對這兩個領域的關注,目的是為了解決自然科學與道德倫理如何可能的問題。由於這兩者分別涉及到的是人的兩種根本能力―――認識能力與道德行為能力,因此這兩大問題又可升華為「人是什麼」這一康德哲學的最終主題(這一主題還包括「我能希望什麼」,即宗教的問題,但宗教在康德那裡最終還是屬於道德的問題,這一點最後會講到)。康德對於這一主題給出的答案,可以歸結為兩個概念,即「理性」與「自由」。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首先康德的時空概念從哪裡來?從經驗性概念中提取,按照普遍必然客觀的原則提取。 有沒有否認感覺質料的存在呢? 沒有。感覺因為其相對性的本質,因而不能作為認識因素,所以被康德排除。 但只是因為其相對性的性質,不能滿足知識普遍性必然性的原則的需求。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康德在其著名的表述中從根本上表達了這一點,根據這一表述,「沒有直觀的概念是空的,沒有概念的直觀是盲的」,對此,科耶夫在《黑格爾導讀》中斷言,「康德的整個構想都被概括(在這裡)了」。科耶夫在《論康德》一開始就對此作了如下介紹。把對象給予知性的是直觀(不論哪種直觀),是它讓對象可以進入「知識」(即可以為真)。
  • 西方哲學史初識——康德之偉大
    由於文化的差異,西方哲學深奧難懂,哲學概念繁多,理論非常抽象。所以說,只能把握一個整體概念,對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和主要理論有粗淺的了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耐心讀下去,無興趣的朋友權當笑談,因為學習哲學確實是一件辛苦事情。筆者感覺,西方哲學中康德的貢獻最大,學說構架宏大,體系完整,推理嚴密,治學嚴謹,實屬偉大的哲學家。
  • 康德首次區分形式邏輯與範疇邏輯
    雖然康德所處理的哲理範疇是傳統形上學所處理的東西,但他關於這些範疇的把握與傳統形上學有根本性差異。如同形式邏輯研究純形式思維法則一樣,先驗邏輯就是研究由純概念(範疇)形成的先驗知識的來源、範圍與客觀正確性的科學,其所把握的是這些範疇的「認識論內容」,他將之稱為對傳統形上學的「哥白尼式轉向」。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理性在康德那裡是指一種要求把握絕對的、無條件的知識,即對自在之物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所謂自在之物在康德看來是存在於人感覺和認識之外的客觀實體。康德認為理性雖然有一種要求認識自在之物的傾向,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只能把握現象世界而不能把握物自體,如果人們真要去把握物自體,只有藉助知性的十二個範疇,此外別無他法。
  • 康德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家嗎?
    因而問題只在於康德是否明確聲稱「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康德的先驗時空概念從理論上來看,康德的先驗時空的概念經是過精心的籌劃,按照普遍必然客觀的原則從經驗中提取。這種先天的機能是從經驗的概念分析得出的,等於說康德首先面對的是一個經驗性的哲學認識,這種認識是唯理主義和經驗主義的。 現在,把經驗概念條縷分析還原事物本來的面貌並還原人的認識能力。 通過二分法將被認識的客體和認識主體分開來,最後客體向我們展現的形式因而被我們感知的部分我們稱之為「質料」,質料是怎麼來的呢? 康德有說明。
  • 康德:道德原則的理性追尋者
    總結康德有關道德哲學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康德認為,道德原則必須是通過先天綜合而得來的知識,在方法上我們稱之為尋找道德原則的先驗方法。第二,絕對命令是無條件和無限定的理性要求,其無條件性和無限定性根本上源於它出自理性這個本質特徵。在康德看來,在具體情境中我們把「不要撒謊」、「禁止殺人」等作為絕對命令原則,根本上是因為它們是理性的不矛盾性所要求的。當批評者試圖通過「不要撒慌」、「禁止殺人」等道德原則都存在例外表明絕對命令原則為虛假時,把「不要撒謊」、「禁止殺人」看作是具體的道德要求和把它們看作是絕對命令這二者之間是存在差異的。
  • 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在說什麼?
    在昨天《叔本華:審美直觀》的最後我們模擬了一位具有深度懷疑精神的學者不停與叔本華進行辯論,我們發現哲學家真不是輕易能夠被擊敗的。但,如果我們願意死纏爛打的話,叔本華也總有招架不住的時候。比如,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來解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經典問題。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既不是雞生蛋,也不是蛋生雞,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因果律,而因果律以時空為基礎,時空又是主觀認知的「有色眼鏡」,所以無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都是錯覺。
  • ——康德先驗哲學的引出
    康德首先認為,物體本身即物自體是無法被我們認識的,我們可以認識到的只是它表現出的各種現象,這些現象經由感官進入我們的內心形成表象,在這些表象的基礎上形成概念,概念之間可以進行聯結、組合等,也可以再由概念推想出其表象,這些都還是在經驗的範圍之內的,而在經驗之外還能有可為人類認識到的某種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