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有先於一切經驗的知識嗎?——康德先驗哲學的引出

2020-12-19 哲學的旅行

康德認為,人類是具有先於所有經驗的知識的,但這又如何可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見解。

仔細思索,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認識好像全都是來自經驗的,無論是視覺的、聽覺的或味覺的認識等全都在經驗中有其來源。因此,如果說人類可能具有先於一切經驗的知識,我們必定會感到十分困惑。站在康德哲學的角度,這卻是一個基本觀點,即人類具有先驗(先於一切經驗)的知識,它們並不起源於經驗,而是人類認識能力本身的要求。

康德首先認為,物體本身即物自體是無法被我們認識的,我們可以認識到的只是它表現出的各種現象,這些現象經由感官進入我們的內心形成表象,在這些表象的基礎上形成概念,概念之間可以進行聯結、組合等,也可以再由概念推想出其表象,這些都還是在經驗的範圍之內的,而在經驗之外還能有可為人類認識到的某種東西嗎?

首先,我們用我們的感官可以觀察到世間萬物的各種現象,並形成它們的表象,但我們的感性能力會是無限的嗎?——不大可能。雖然我們可以借感官知覺到很多很龐雜的現象,但這些現象難道不是需要滿足某些基本形式才能被提供給我們嗎?

這個想法很可能是對的,但問題是這些基本形式會隱藏在現象中嗎?我們可以從各種現象中看出它們必定符合的某些基本形式嗎?康德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現象不可能提供出它自身必定滿足的基本形式,就像自然界的運動不可能自行提供出其基本規律一樣。這個解決辦法要到人本身的認識能力中去尋找,即找到那些完全不依賴於經驗的對現象必須滿足的基本形式的要求,而這就引出了康德的先驗感性學說。

同樣,康德說我們的許多概念都形成於人類接受現象所形成的表象之後,這是沒有多大問題的,這被稱為是知性的能力。

但是他認為從這些表象中是找不出各不同的概念間進行聯結、組合等關聯的必要形式的,也就是說,這些形式是不依賴於這些表象進而不依賴於經驗的,而必須要到人類的認識能力本身中去尋找那些先於經驗的所有形式,這就引出了康德的純粹知性形式的理論。

康德先驗哲學的一大疑問就在於人類的知識是否全都起源於經驗,這個基礎而重大的問題也許仍舊沒有完滿的解決。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它是經驗性知識後面得出來的知識,即先驗的知識。就是說,康德這個先驗哲學,是不摻雜任何經驗性的知識的,他是對人類心性的認識能力做一個純粹的考察,他說的那個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有在經驗性的知識上反轉來思考,才能體會到康德這個先驗的知識。所謂的「先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前的知識。然而,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沒有經驗,何來知識?這個先驗知識,是什麼樣的知識?
  • 康德哲學系列三:這個世界存在真理嗎?康德是這麼說的
    我來給一個最簡單的結論,康德問:「先天綜合判斷如何成為可能」,這句話其實康德試圖在問,是否有普遍的,必然的知識存在呢?更進一步,我們簡單理解,康德想要搞清楚的是:真理是否存在?「先天」對應的是後天,表示在邏輯上先於經驗的,表示邏輯的必然性,比如時間和空間就是先天的直觀,也就是我們感性認識的一切表象,都必然是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去思考的,它們是先於經驗而存在的。
  • 宇宙產生之前有時間嗎?——康德先驗哲學對時間的變革
    康德的先驗哲學,變革了時間觀,作為感性純直觀的時間,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了另一種路徑。01雖然宇宙產生於爆炸是非常晚近的理論,然而對宇宙產生之前的困惑,卻不是現代科學獨有的困惑,在中世紀,這個問題的形式為「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有沒有時間?」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經驗不能感知到普遍的定理,定理也絕不是先天的認識。④先驗的——先於經驗的認識。勿與超驗混淆。⑤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論——從人的認識有兩個來源來劃分,感性直覺和理智。4、先驗分析論①感性和知性知識是如何得以實現的?康德說,一切思想、一切概念都來自於我們的直觀所能感知的對象。
  • 「休謨問題」與先驗哲學
    但是,如果就此追問康德與胡塞爾的先驗哲學對休謨具有何種「繼承」的話,我們將會面對一個複雜的局面:首先,學界在如何理解「休謨問題」上存在頗多爭議。簡單歸總如下:「休謨問題」是歸納問題抑或因果性問題?這些理解在休謨那裡是否確有依據,還是它們各自僅僅關注了「休謨問題」的某些層面?對此,我們當然首先要回到休謨本人對相關問題的闡述。
  • 康德的「圖型」說將先驗和經驗統一起來
    康德的「圖型」說將先驗和經驗統一起來 2017年08月29日 11: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蜀人 字號 內容摘要:但是,如果我們再深入地研究康德先驗哲學中一些專題性問題,就會發現,康德的先驗哲學不僅宏大磅礴
  • 時間和空間真實存在嗎?——康德時空觀念的引出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將人類的認識能力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其時空觀念主要是針對感性提出的。感性是接受外部現象的能力,它能藉助外感官和內感官經驗到各種外部和內部現象(在康德哲學中,物體本身即物自體是無法被認識的,我們認識到的只是物自體表現出的各種現象)。
  • 非歐幾何對康德先驗哲學的超越丨及對康德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批判
    近現代數學的發展打破了歐幾裡得的時空觀,對於其中公理的不證自明的絕對真理性受到了嚴重動搖,人們發現公理不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公理竟然也存在經驗性質,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它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以來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對於公理合法性的思考,應該如何為公理正名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的再思考
  • 米塞斯方法論的康德哲學背景
    米塞斯的經濟學方法論明顯受到了康德哲學先驗論的影響。康德認為,對我們的理解而言,概念的先驗演繹是最重要的智力運動,它建立在事物的表象和事物自身內在的區分之上。人類認知可以分為我們完全無需經驗而理解的概念和我們只能通過經驗來理解的概念。康德論證道,人類理解中出現的問題是我們主觀的思維狀況如何獲得客觀的有效性。他堅持認為,這個問題是通過先驗演繹來解決的。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雖然我們講的是純數學,但實際上我們只是以數學為研究對象,通過純數學來引出「先驗感性論」。在這一部分中,康德討論了純數學的可能性,證明了即使在大多數人認為與經驗有關的感性認識中,也存在先驗知識。知識不等於對象,但與對象有關的知識必然與對象有某種聯繫,因此這種直覺是知識與對象聯繫的過程或行為。但直覺只有當物體被給予我們時才會發生,而這種事情,至少對我們來說,只有當物體以某種方式刺激心臟時才有可能發生。通過物體刺激我們的方式獲得圖像的能力叫做感覺。然後康德引出了感性的定義。實際上,感性和直覺是一對概念。
  • 走出先驗與經驗之爭的陷阱
    同樣是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代表的黑格爾,在康德生前就醞釀了對康德哲學的變革(康德死於1804年,黑格爾在1806年完成《精神現象學》書稿)。黑格爾試圖由經驗(前邏輯學即現象學)超入先驗(邏輯學),再返還到經驗(應用邏輯學即法哲學、歷史哲學)之中,並將康德一次性設定的先驗原則變革為範疇、概念的自我否定、自我設定的矛盾運動。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就是因為人是整個自然進化過程中最高的層次,所以人的複雜性,超越了一切其他生命的複雜性,超越了其他一切物質的複雜性。複雜在人的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神經系統,這洽恰就印證了康德先驗論的正確性。因為這個大腦並不是人自己生出來的,大腦是大自然賦予人的,是經過了40 多億年,整個太陽系、整個地球、各種生態的進化才達到人的階段,然後才有了人腦的結構。這個結構是經驗的嗎?是你自造的嗎?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我生性是一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不斷地要前進,有所發明才快樂。曾有一個時期,我相信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嚴的,我就輕視無知的群眾。盧梭糾正了我。我臆想的優點消失了,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勞動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力。」
  • ——康德哲學學習筆記
    康德的批判哲學,運用先驗論思想深入系統地研究和論述了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認知原理和邏輯,並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驗知識論體系。在知無知裡,在學習《純粹理性批判》的過程中,使我對有關人類的感性、經驗、知識、理性及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和邏輯關係有了初步認知。從而產生了從認識論的角度思考「我是誰?」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理論·原理分析理論
    理性只能歸結為辯證的部分,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有明白康德為辯證法的定義,即從一些否定的內容來驗證理論。因此先驗分析理論包含了概念分析和原則分析,分別對應於理性和判斷。在先驗分析之後,康德中有一部分叫做先驗辯證法,他是關於理性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弄清楚大章之間的關係《純粹理性批判》。
  • 先驗論、經驗論與約定論
    在這種教育印象中,唯心主義就是錯的,而唯物主義雖然正確,但是,如果是僅僅停留在經驗論層次就是機械的、片面與狹隘的。這幾乎形成了國人的一個定勢思維。有必要在這裡加以詳細區別開來。 第一,先說,先驗論。先驗論認為人的知識是先於感覺經驗、先於社會實踐的東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稱先驗主義、唯心主義先驗論。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它在內容上可分為二大部分: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主要討論知性問題,在先驗辯證論中主要討論理性問題。康德所謂的知性是指主體自我對感性對象進行思維,將特殊的、沒有聯繫的感性對象加以綜合,使之成為有聯繫有規律性的科學知識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
  •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在康德看來,以往的形上學錯就錯在它們通常總是武斷地論定,卻很少去考察我們的理性究竟有沒有這樣的認識能力。因此,康德主張在對事物下判斷之前,先要分析我們的認識能力。對於理性認識能力的考察,就是所謂的純粹理性批判。考察理性,必然離不開知識。知識的基本單位是判斷。判斷可以分成兩大類: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分析判斷無法為我們增添新的知識。
  • 先驗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綜合哲學形態
    正如康德哲學中的先驗自我構建我們的經驗對象那樣,這種富有生機的、嵌入實踐活動的主體參與構建我們的意義世界。實用主義心靈哲學之所以同時又是先驗的,在於皮爾施特霍姆對先驗哲學的特殊理解和改造。對於康德而言,先驗論證是為了說明經驗得以可能的前提條件,其結果就是作為知識、經驗、經驗對象的可能性條件的先驗自我。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的一點是康德的學說首先不是本體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唯心主義或者唯物主義,康德的哲學是認識論意義上的。接下來我們針對唯心的定義和康德的哲學開端進行詳細說明。正文:康德的確提出了以先驗感性,純粹知性為自然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