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這是來自亙古的天問。這也是發自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曠野呼告」。它與「我在何處?」「我將何往?」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困境中的恆切之問。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求知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疑,擁有知識的能力是人也是作為人的「我」最本質的特徵和要素。所以在哲學上探究知識的認識論問題,也意味著對「我是誰?」的追問。
康德的批判哲學,運用先驗論思想深入系統地研究和論述了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認知原理和邏輯,並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驗知識論體系。在知無知裡,在學習《純粹理性批判》的過程中,使我對有關人類的感性、經驗、知識、理性及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和邏輯關係有了初步認知。從而產生了從認識論的角度思考「我是誰?」的想法,其主要的考慮在於圍繞這一追問給康德哲學的學習提供一個抓手,有助於擺脫目前的學習困境,也給作業賦予一個主題性的表達形式。需要說明的是,康德研究論述的對象是「人」而不是個體的「我」,以致採用「我是誰?」這個題目似乎既有偏離概念之嫌又有不自量力之虞。為了追求學習效果且姑妄為之吧!
下面我將循著康德認識論的思想路徑開始這場「我是誰?」的學習與追問之旅!
1. 先驗感性論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對感覺的喜愛就是證明。」這是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導言中的第一句話也是說「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有點像《聖經》開篇創世紀「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那樣。
在康德那裡,經驗的發生需要兩方面的條件:先驗性的主體和外我而在的對象現象。主體的先驗內容有,作為感性條件的時間和空間,以及作為知性的12個概念範疇及其統覺綜合能力。對象的現象是指,外在於我們的客體對象作為物自體是不可知的,我們可知的只能是它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現象,而這種所謂現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由我們先天的感性能力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先天具有什麼感性能力,對象才可能把什麼現象呈現給我們。如果我們的感性不具有的能力,我們就無法感受和接收到對象所呈現的現象(就像盲人無法看到物像那樣),因此它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知的(卻是可以思考的),客體現象的可知性就是我們一切知識的源頭活水,其不可知性也就成為了我們知性的邊界。
當對象刺激我們的感官時,感性通過其獲得事物現象的能力感受到了被給予的對象。而這種感受(接受)是被動的、直觀的。關於直觀,康德說「我們的一切直觀無非是關於現象的表象」。就像我們直接用雙手接受一件禮物那樣,只不過這裡的直觀是通過感官與時間和空間「這雙手」來接受對象的「禮物(帶盒)」罷了。我們把感官被對象刺激的接受稱之為經驗性直觀,把時間和空間作為先天條件的形式稱之為純粹直觀,二者統稱為感性直觀,是人類知識的門戶和起點。這裡的直觀得到的還不是關於對象的現成知識,只是有關客體現象的雜多。這種雜多所形成的表象是知性進一步加工成經驗和知識的毛坯和原料。雖然混沌倒也雜多,雖不成形但已是血肉。因而我向「我」邁出的決定性的第一步。由此認知的大門為之開啟了。
以上是我對學習先驗感性論這 部分內容的粗淺理解。並以下圖加以概括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