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康德哲學學習筆記

2021-02-08 知無知

「我是誰?」這是來自亙古的天問。這也是發自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曠野呼告」。它與「我在何處?」「我將何往?」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困境中的恆切之問。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求知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疑,擁有知識的能力是人也是作為人的「我」最本質的特徵和要素。所以在哲學上探究知識的認識論問題,也意味著對「我是誰?」的追問。


康德的批判哲學,運用先驗論思想深入系統地研究和論述了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認知原理和邏輯,並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驗知識論體系。在知無知裡,在學習《純粹理性批判》的過程中,使我對有關人類的感性、經驗、知識、理性及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和邏輯關係有了初步認知。從而產生了從認識論的角度思考「我是誰?」的想法,其主要的考慮在於圍繞這一追問給康德哲學的學習提供一個抓手,有助於擺脫目前的學習困境,也給作業賦予一個主題性的表達形式。需要說明的是,康德研究論述的對象是「人」而不是個體的「我」,以致採用「我是誰?」這個題目似乎既有偏離概念之嫌又有不自量力之虞。為了追求學習效果且姑妄為之吧!


下面我將循著康德認識論的思想路徑開始這場「我是誰?」的學習與追問之旅!



1. 先驗感性論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對感覺的喜愛就是證明。」這是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導言中的第一句話也是說「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從經驗開始」。這有點像《聖經》開篇創世紀「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那樣。


在康德那裡,經驗的發生需要兩方面的條件:先驗性的主體和外我而在的對象現象。主體的先驗內容有,作為感性條件的時間和空間,以及作為知性的12個概念範疇及其統覺綜合能力。對象的現象是指,外在於我們的客體對象作為物自體是不可知的,我們可知的只能是它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現象,而這種所謂現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由我們先天的感性能力來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先天具有什麼感性能力,對象才可能把什麼現象呈現給我們。如果我們的感性不具有的能力,我們就無法感受和接收到對象所呈現的現象(就像盲人無法看到物像那樣),因此它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知的(卻是可以思考的),客體現象的可知性就是我們一切知識的源頭活水,其不可知性也就成為了我們知性的邊界。


當對象刺激我們的感官時,感性通過其獲得事物現象的能力感受到了被給予的對象。而這種感受(接受)是被動的、直觀的。關於直觀,康德說「我們的一切直觀無非是關於現象的表象」。就像我們直接用雙手接受一件禮物那樣,只不過這裡的直觀是通過感官與時間和空間「這雙手」來接受對象的「禮物(帶盒)」罷了。我們把感官被對象刺激的接受稱之為經驗性直觀,把時間和空間作為先天條件的形式稱之為純粹直觀,二者統稱為感性直觀,是人類知識的門戶和起點。這裡的直觀得到的還不是關於對象的現成知識,只是有關客體現象的雜多。這種雜多所形成的表象是知性進一步加工成經驗和知識的毛坯和原料。雖然混沌倒也雜多,雖不成形但已是血肉。因而我向「我」邁出的決定性的第一步。由此認知的大門為之開啟了。


以上是我對學習先驗感性論這 部分內容的粗淺理解。並以下圖加以概括示意:

相關焦點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現代性問題,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現代性的批判,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而康德哲學則是這方面研究的一個焦點。一些有著世界性影響的哲學家,如福柯、哈貝馬斯、利奧塔等,都對康德的現代性哲學提出自己的詮釋。福柯把康德有關啟蒙的論述譽為「現代性態度的綱領」,利奧塔則把「康德」這一名字視為「標誌著現代性的序幕與終曲」。
  • 我的哲學筆記
    這不意味著他們擁有我所學一切哲學認識,而是在我的個人經歷中給了我起點。整個大學四年級,除了準備畢業論文,自己主要的時間是從頭到尾,艱難啃下了一本英文版的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然後又從頭到尾,細嚼慢咽的讀完了一本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廣州 510275  內容提要:文章主要探討了希望概念在康德哲學體系中的兩種含義,即作為道德行為的動機和作為對終極目的的想像,它們分別在早期的道德哲學和晚期的宗教哲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早期的道德動機理論失敗後,希望所獲得的第二種含義顯示出更重要的意義。
  • 《謀殺理性批判》:康德哲學的盲點
    那這個城市的人,他們有個習慣,很多人家裡面是不用對表的,他們每天就看康德走過了,再趕快去對表,為什麼呢?因為康德的哲學是非常嚴謹,嚴謹到枯燥的地步,他是個非常講究理性的一個哲學家,但是他的生活作風跟他的哲學風格是完全一樣的,是非常無趣跟沉悶的,他每天都有散步的習慣,而這個散步,是每天固定的非常準時的在一個鍾數,他要出門。
  •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也許有人會質疑,兩百多年前的哲學,與現代的電腦科學技術有什麼聯繫,這不是什麼胡扯吧?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檢討康德的哲學,你會發現,康德的哲學,確實是電腦如何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下面我們就康德的先驗論進行分析,看是否與電腦的程式理論技術有關,是不是電腦軟體成為可能的理論基礎?什麼是先驗哲學?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康德在柯尼斯堡的弗裡德裡克學校學習了7年,他說他對課程沒興趣,感興趣的是自然科學和哲學。1740年,康德16歲,他進去柯尼斯堡大學學習,期間在一個貴族家做了九年家庭教師,他獲得了人情世故,獲得了細緻的哲學知識。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三、《純粹理性批判》的個人性:從休謨到盧梭先看兩段康德的原話:「我坦率地承認,就是休謨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條主義的迷夢,並且在我對思辨哲學的研究上給我指出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我根本不贊成他的結論。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通過一系列相關的資料,我假設某個命題為真,經過一系列的運算之後,我把結果中真的東西留下來,把假的東西排除掉,真假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計算,而且可以精確地計算,但善惡呢?沒法計算。因為善惡在很大情況下是相對的,在你認為是善的東西,我可能認為是惡的。
  • 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我就經常聽到街上的居民說,不可能到七點了,康德教授還沒有走過吶。」晚年時的康德,每天的日程安排非常呆板。他的一位朋友寫道:「不管冬夏,康德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僕人四點三刻準時來到床前叫醒他,直到主人起來後才離去。有時,康德睡意正濃,請求再讓他休息片刻。但按照康德事先的命令,僕人從不讓步。」起床後,康德便開始在書房裡學習,然後去上課,機械而準時。下午和朋友們一起吃飯,用餐時間一般很長。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詳解
    西方從建立資本主義一直到進入現代工業社會 , 歷經了好幾百年 , 在這樣的過程中 , 他們的道德觀發生了很大變化 , 特別是從西方啟蒙運動時期以來這種變化最為顯著。促成這一重要轉變的思想上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學。 因此 , 假如中國當代社會生活也要經歷這樣一條發展道路的話 , 那麼筆者認為 , 我們應該可以從近代西方理性主義吸收很多值得借鑑的、 對於國人來說將完全是嶄新的東西。
  •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人們通常一談到康德哲學, 立刻就想起了康德那晦澀的文句和高度抽象的思辨概念。康德的道德哲學在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明確表示,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勞動者有用, 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
  • 從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看《天國王朝》
    康德用同樣的結構來解釋一個人行為的結構,包括了準則、情境,還有結論。比如:我不會闖紅燈(準則),交通燈是紅色的(情境),所以我停下(結論)。亞里斯多德這三個元素中,康德認為你只能確定其中一個。首先,你不能決定結論,因為它會自動隨著準則和情境的改變而改變。其次,你也不能決定情境。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尋求美德共相、善的理念開始,直到中世紀經院哲學,至善一直在西方哲學中佔據著核心地位。它不僅是真理和價值的根源,而且也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的。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
  • 康德哲學系列三:這個世界存在真理嗎?康德是這麼說的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大哲學家康德的思想,今天我分享康德哲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先驗。康德哲學也被稱之為「先驗哲學」,他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純粹理性批判》,被譽為是哲學界的天生,其中包括兩個部分: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都是以「先驗」開頭的,什麼是先驗?
  • 康德哲學叫你去認識自己
    對於他們與康德哲學之間的關係,人們現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黑格爾才是康德真正的繼承者,有人認為黑格爾和叔本華分別從人的理性和意志兩方面批判和發展了康德的哲學思想。不管怎麼樣,他們都認為康德是個非常 偉大的、承前啟後的哲學家。當代分析哲學家雖然極力貶斥黑格爾,但非常尊敬康德,把康德哲學作為-.個主要的研究對象。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通過對三種先天地為自己立法的高級認識能力的分析,康德在認知、道德和審美三個領域建構起他的批判哲學。這三種高級認識能力都可以被歸屬於最廣義的理性。理性學說可以說是康德哲學的核心,相關的論述也成為康德研究中的主體部分。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
    本文最後對康德的道德哲學進行了簡要的評論。人們通常一談到康德哲學,立刻就想起了康德那晦澀的文句和高度抽象的思辨概念。康德的道德哲學在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明確表示,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即要提供一種對普通人有用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