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的演進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編者按

 

    知識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認識自然、社會以及自身所形成的理論成果,而邏輯學則是知識體系的分析工具和建構工具。如何認識邏輯學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邏輯學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演進過程?邏輯應用的範圍是什麼?現代邏輯有著怎樣的前沿課題和發展方向?本版今天特組織刊發3篇文章,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與討論。

 

    邏輯學是關於論證分析與評價的學科,關注的是如何把好論證與差論證區別開來。作為論辯的工具,亞里斯多德邏輯具有明顯的實踐取向,關注的是從語義、語形和語用三維度來探討論證分析與評價。但亞氏之後,主流邏輯學家拋棄語用分析維度與實踐取向,大力推崇形式邏輯,符號邏輯使形式邏輯發展到極致。然而,17世紀歸納邏輯的提出以及20世紀後半葉非形式邏輯的興起,使語用維度又被重新拽回,開啟了邏輯學的實踐回歸。

 

實踐開端

 

    邏輯學曾分別源自古希臘、古中國和古印度三大古代文明,只不過,古希臘邏輯最終發展成了國際公認的主流邏輯。

 

    在三大古代文明中,邏輯學均作為論辯的工具而產生。亞里斯多德的追隨者直接將亞氏的相關邏輯論文彙編成《工具論》,該書由《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辯篇》和《辯謬篇》六篇論文組成,彰顯了邏輯之論辯工具性。所謂「論辯」,即論證、辯護,是一種基於多主體互動的論證綜合體。換言之,論辯即多主體論證,故稱廣義論證。與之相對,狹義論證通常是指單主體論證與零主體論證。零主體論證是形式邏輯學家們所關注的形式論證,其評價與語用要素無關。單主體論證與多主體論證是非形式邏輯學家們所關注的非形式論證,其評價總需考慮語用要素。

 

    古希臘邏輯之主體是亞氏邏輯,本質上以多主體論證為其研究對象。亞里斯多德被後世稱為「邏輯學之父」,他對邏輯學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詞項邏輯。詞項邏輯的核心是三段論,故人們有時把亞氏邏輯等同於三段論邏輯。詞項邏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演繹邏輯體系,它關注的是從真前提出發何以能保證必然推導出真結論,該保證只與推理形式有關,與推理內容無關,其目的在於尋求一種論證評價之普適性標準。

 

    從《工具論》可以看出,亞氏邏輯學是以實踐目標為己任,即其邏輯學是以真實論證的評價為目標。在《後分析篇》中,他探討的是科學論證,與內容密切相關;在《論辯篇》中,他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非形式論證,離不開語用分析;而《辯謬篇》的實踐目的則是要與被稱為「詭辯家」的智者劃清界限。

 

    亞氏之後的斯多葛學派則發展了命題邏輯,其研究範圍更廣,不僅包括論證形式分析,而且還包括修辭分析、語法分析、概念理論、命題理論、認識論、語言哲學等。因此,在他們那裡,邏輯學被認為包含修辭術和論辯術兩個部分。總體來看,古希臘邏輯的實踐取向顯而易見。

 

科學轉向

 

    雖有斯多葛邏輯出現,但與亞氏邏輯相比,它並無多大影響。中世紀時,阿奎那、奧康和司各脫等經院哲學家的邏輯貢獻也只是在註解《工具論》,並且完全忽略了斯多葛邏輯。文藝復興時期,把邏輯學作為理性探究之基礎的看法有所復甦,但當時的學者仍然是只推崇亞氏邏輯(如《王港邏輯》),因為他們堅信亞氏邏輯已經相當完美。

 

    文藝復興後,人們開始覺察到亞氏邏輯無法處理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因果問題,因為三段論是從一般性前提出發演繹出結論,而自然科學則需根據個別現象概括出一般性結論,以解釋現象間的因果關聯。為此,邏輯學出現了首次大轉向——科學轉向。這導致了歸納邏輯的誕生,其標誌是1620年培根《新工具》的出版。顯然,一看書名便知,他要把自己的工作與亞氏邏輯學相提並論,但其目標是尋求面向自然科學的邏輯。

 

    到19世紀,英國哲學家穆勒將培根方法發展成為完整的求因果聯繫方法,人稱「穆勒五法」。在《穆勒名學》中,穆勒明確將其視為不同於演繹的邏輯方法,這已成為科學邏輯的基本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自然科學研究之中。

 

    亞氏邏輯關注的焦點只是詞項,並不涉及命題。早在公元前3世紀,克裡希波就提出了命題邏輯,後來斯多葛學派又對其進行了擴充,但由於亞氏邏輯的強勢地位,使得這種邏輯並沒有受到人們關注。

 

    培根之後,歸納邏輯在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在邏輯學的地位仍飽受質疑。甚至到了18世紀,康德還在認為,亞氏之後邏輯學就再也沒有什麼可值得發展的了。不過,這一斷言很快就被邏輯學的發展證偽。

 

數學轉向

 

    17世紀中葉,青年萊布尼茨有個夢想:先創造一種能夠把人類思想還原為計算的普遍語言,再製造一個能執行該計算的強大機器。其構想其實是要製造出推理演算器,也就是後來的計算機,這被稱為「萊布尼茨之夢」。為了追尋萊布尼茨之夢,1847年,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布爾在《邏輯的數學分析》中引入了一種代數方法,現稱「布爾邏輯」,它成為了數字電路設計與程式語言的基本算法,從而開啟了邏輯學的第二次轉向——數學轉向,形成了形式邏輯的現代版——符號邏輯。

 

    符號邏輯是現代邏輯大廈的基礎,包括命題演算和謂詞演算。布爾邏輯就屬於一個命題演算系統,只不過現在人們所常用的命題演算系統是指希爾伯特和阿克曼在1928年給出的。1879年,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中通過引入量詞,將命題演算擴充成了謂詞演算系統,完成了符號邏輯體系的構建,從而實現了「萊布尼茨之夢」,把邏輯學的數學轉向推向了高峰,並徹底證偽了康德斷言。

 

    利用謂詞邏輯,亞氏邏輯和斯多葛命題邏輯不僅能夠被有機地整合在同一框架內,而且中世紀邏輯學家所關注的關係多重一般問題也能得到有效的處理。因此,亞氏三段論邏輯顯得有些多餘了。於是,有些現代邏輯學家提出,既然有了謂詞邏輯,再講亞氏邏輯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數理邏輯是符號邏輯在數學中的應用,通常包括集合論、模型論、遞歸論和證明論,合稱「四論」。隨著「四論」的提出,數理邏輯成為了數學的一個分支,並在數學中確立了其重要地位,邏輯學的數學轉向最終完成。1910年至1913年間,懷特海與羅素合作的《數學原理》三卷本相繼出版,邏輯學家們的注意力幾乎完全被引向了數學領域,數理邏輯似乎成了唯一的邏輯。

 

    與科學轉向相比,數學轉向更為徹底。20世紀前半葉,「數理邏輯」幾乎成了「形式邏輯」的代名詞,而「形式邏輯」又成了「邏輯學」的代名詞,甚至有邏輯學家就公開提出,邏輯學應直接從弗雷格開始,這一提法從根本上完全忽略了亞里斯多德邏輯的存在。

 

實踐回歸

 

    然而,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有人開始挑戰數理邏輯在邏輯學中的絕對優勢地位。比如,1948年,比利時哲學家佩雷爾曼實施了一項偉大工程,他試圖用符號邏輯來為價值判斷提供邏輯證成,但其研究結果卻是認為這不可能,但與此同時,他也發現,可以從古希臘論辯術和修辭術中找到價值判斷的證成辦法,進而,他提出了以論辯術為評價核心的新修辭學。1950年,美國哲學家比爾茲利出版了《實踐邏輯》,試圖把邏輯學研究從數學那裡重新引向實踐,進而開啟邏輯學的實踐轉向,但其工作並沒有受到當時邏輯家們的重視。1958年,英國哲學家圖爾敏在《論證的運用》一書中提出,那些研究實踐推理的邏輯學家們應當將其關注點從數學領域轉向法學領域,但這一看法卻被當時的主流哲學家們視為大逆不道。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形式邏輯、論證理論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興起,邏輯學的實踐轉向才基本實現,並且至今都仍在繼續之中。實際上,這個轉向並不只是與非形式邏輯學家相關,形式邏輯學家所發展的模態邏輯本身也是實踐轉向的一種表現。隨著認知邏輯、語言邏輯、人工智慧邏輯等分支學的蓬勃發展,可以說形式邏輯也實現了其實踐轉向。

 

    然而,與前兩次轉向不同,邏輯學的實踐轉向並非真正轉向,而是實踐回歸。如前所述,古希臘邏輯的實踐取向非常明顯,而且中國古代邏輯和古印度佛教邏輯也歷來都彰顯著其實踐取向。可以說,從古希臘的論辯邏輯到形式邏輯的演進,是一個拋棄語用要素而追求普適性論證評價的發展歷程,而從形式邏輯到非形式邏輯的演進,則是在追求普適性論證評價的目標下,重新接納和重視語用評價要素的發展過程,即是邏輯學自身的實踐回歸。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熊明輝教授南開談邏輯學的演進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梁健楠)11月18日下午,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和哲學系教授熊明輝做客南開,在哲學院為師生們帶來了題為「邏輯學的演進」的講座。講座梳理了邏輯學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並且突出介紹了非形式邏輯發展相關的歷史,旨在呼籲邏輯學工作者要對非形式邏輯研究給予足夠的重視,提倡邏輯學的實踐回歸。
  • 邏輯學概論(一)什麼是邏輯學?
    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推理」,是用來區分正確的推理與不正確的推理的方法和原理。正確的推理往往有著許多客觀的標準,如果不了解這些標準,也就無法運用它們。邏輯學的任務就是去發現這些標準,去表述這些標準,並且去研究這些標準的基本原理。
  • 邏輯學非常重要,為什麼學校不教邏輯學?
    但奇怪的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教育不僅在中學階段不教邏輯學,甚至對大學文科和理科的邏輯學教育也開始進一步刪減弱化。1988年,中學語文教材刪除了有關邏輯學的教學內容,一些「專家學者」進而又提議取消師範院校課程中的邏輯學。進入90年代,情況變得更為慘澹。
  • 《簡單的邏輯學》:邏輯學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開篇用書中原文的一句話來簡述學習邏輯學的重要性:邏輯學被認為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或者是一項技能,也可以被認為是三者的綜合體。實際上邏輯學和人類理性的原理是相同的,邏輯學的涵蓋範圍更廣泛。邏輯學有四個基本原理:
  • 邏輯學在中國
    因此,20世紀初,邏輯傳入中國後,教育界將邏輯學納入到了正規課程之中。1902年,清廷頒布《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政科」三年須開設邏輯課(名學),每周兩學時。1904年的《奏定高等學堂章程》,將邏輯課(辨學大意)列為「經學科」、「文學科」、「商科」的必修課;《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則把邏輯學列為公共課程,共一學年,每周3學時。
  • 邏輯學是一門重要的應用型學科,學會了邏輯學成功將不再遙遠
    導語:邏輯學是一門重要的應用型學科,學會了邏輯學成功將不再遙遠。那麼邏輯學的用處有多大?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運用,只是沒思考過這是一門符合科學的理論學科。小到買東西壓價,大到選擇人生方向邏輯學都是非常實用的。學會了邏輯學,你的成功將不再遙遠。
  • 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礎
    西方邏輯學發展歷程  在整個西方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中,邏輯學不僅是科學的基礎,而且也是整個西方知識體系乃至整個文化的基礎。這個傳統從古希臘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  亞里斯多德是多個學科的奠基者,也是公認的邏輯學創始人。儘管邏輯不在亞里斯多德的知識分類中,但是他認為邏輯學對知識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邏輯學是普遍適用於一切科學知識的工具,是知識體系的基礎與根基。正如他評價蘇格拉底時所指出的那樣,「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於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這兩樣東西都是科學的出發點」。
  • 邏輯學研究的社會化趨勢
    鞠實兒: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邏輯、語言與計算研究所是世界頂尖的邏輯學研究機構之一,這個中心的研究宗旨是在數學、計算機科學、哲學和語言學交叉的背景下研究邏輯學。最近幾年,它開始關注認知科學研究,這和我們所的研究方向比較接近。通過長期的人員往來與學術交流,雙方在2005年建立了正式的合作關係。這次雙方主辦會議的特別之處就是強調邏輯學在社會科學方面的應用。
  • 邏輯學專業介紹與解讀
    今天和各位家長說一下這個邏輯學專業,邏輯學專業是屬於哲學大類裡面一個專業。在說這個專業之前,首先跟大家說一下,有一部分家長和同學們的誤區,有的同學可能有的同學和家長認為邏輯學是屬於數學範疇,實際上不是。這個邏輯學家是屬於哲學範疇,並不是說孩子們在高中學過這個邏輯,就認為這個邏輯是數學的範疇,這是錯誤的。
  • 邏輯學教育在中國
    ——黑格爾《邏輯學》 邏輯學是教人如何正確地思考和表達的科學。 因此,20世紀初,邏輯傳入中國後,教育界將邏輯學納入到了正規課程之中。1902年,清廷頒布《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政科」三年須開設邏輯課(名學),每周兩學時。1904年的《奏定高等學堂章程》,將邏輯課(辨學大意)列為「經學科」、「文學科」、「商科」的必修課;《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則把邏輯學列為公共課程,共一學年,每周3學時。
  • 《歷史哲學》的邏輯學及其批判
    >摘 要:黑格爾認為,邏輯學是歷史哲學中最富有生氣的靈魂,以思辨的哲學的邏輯學可以構造世界精神的現象學。這種歷史學的原則正是思辨的邏輯學,是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稱為「邏輯的泛神論」和「理念的神秘主義」的學說。我們要重視邏輯學的純粹意義在構造歷史哲學中無可替代的作用,如黑格爾所說,邏輯學是純粹思維規定的體系,那麼別的部門的哲學科學,似乎就是應用的邏輯學,因為邏輯學是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中富有生氣的靈魂。
  • 邏輯學在中國遭難
    20世紀30年代,邏輯學相繼取得了三個劃時代的成果(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形式語言真理論、圖靈機及其應用理論),為現代邏輯學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隨著現代邏輯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日益廣泛的應用,邏輯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 邏輯學在中國遭難
    ——黑格爾《邏輯學》邏輯學是教人如何正確地思考和表達的科學。01「邏輯」幼兒遭受寒流利瑪竇與徐光啟明末的傳教士利瑪竇教授徐光啟邏輯與數學,並通過歐裡幾德幾何學的翻譯出版,把邏輯知識傳授給了中國的士大夫。
  • 邏輯學公開課集
    http://open.163.com/special/ntu/luoji.html②華南師範大學公開課【邏輯學】38集,陳曉平主講。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494938/③中山大學公開課【邏輯學導論】46P,熊明輝主講。
  • 關於「邏輯學」的學術報告
    比如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人為什麼會死」,這是個哲學問題,哲學家思考過後的智慧,就是邏輯學。所以說,邏輯學是哲學的子系學科。哲學負責生產智慧,邏輯學負責解構智慧。可能還是有人不理解,那麼看完這段你就完全懂了。難道只有古希臘有哲學家、邏輯學家嗎,不,我們中國也有。
  • 邏輯學、科學哲學界的奧林匹克
    「可以說,這次大會就是邏輯學、科學哲學界的奧林匹克。」第13屆國際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大會的主要組織者,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見到記者時,疲憊之下難掩內心的興奮,「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該會議首次在亞太國家舉辦」。
  • 邏輯學,正在清華「開花結果」
    他們為清華學子「量身定製」了 4 門邏輯學課程,課程全英文教學,由淺入深、以跨學科的視角呈現邏輯學的經典內容和最前沿的研究。系列課程以「邏輯、語言與哲學」為基礎,延伸到不同的學科空間。,培養邏輯學人才、進一步推動邏輯學的跨學科交叉發展。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批判性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也受到不少邏輯學教師的青睞,甚至有的高校把邏輯學課程改名為批判性思維。此種易幟的效果可謂「皆大歡喜」——學生覺得所學有用、有趣,教師也不必苦於講授許多學生不感興趣的邏輯推理和演算。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提出「應用假說」關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的關係,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日常應用
    批判性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歡迎,也受到不少邏輯學教師的青睞,甚至有的高校把邏輯學課程改名為批判性思維。此種易幟的效果可謂「皆大歡喜」——學生覺得所學有用、有趣,教師也不必苦於講授許多學生不感興趣的邏輯推理和演算。那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到底是什麼關係?提出「應用假說」關於批判性思維和邏輯學的關係,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 邏輯學有什麼作用
    關於邏輯學的價值和意義,有一種「社會功能說」,即強調邏輯學的社會功能,比如能夠培養科學精神和提高人文素質,有利於道德教化和心理調節,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等。這種「社會功能說」有一定道理,但總給人一種抽象、空洞的感覺,不知道這麼重要的社會功能在實踐中怎樣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