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理論 | 目的論

2021-02-08 MTI資料與資訊

一、翻譯階段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於德國。其發展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凱薩琳娜·萊斯首次把功能範疇引入翻譯批評,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繫,發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係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從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萊斯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是綜合性交際翻譯,即在概念性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方面都與原文對等,但在實踐中應該優先考慮的是譯本的功能特徵。


第二階段:漢斯·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為,這一行為必須經過協商來完成,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於首位。也就是說,譯文取決於翻譯的目的。此外,翻譯還須遵循「語內連貫法則」和「語際連貫法則」。前者指譯文必須內部連貫,在譯文接受者看來是可理解的,後者指譯文與原文之間也應該有連貫性。這三條原則提出後,評判翻譯的標準不再是「對等」,而是譯本實現預期目標的充分性。弗米爾還提出了翻譯委任的概念,即應該由譯者來決定是否,何時,怎樣完成翻譯任務。也就是說,譯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採用相應的翻譯策略,而且有權根據翻譯目的決定原文的哪些內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調整或修改。

     弗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採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言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對於中西翻譯史上的歸化、異化之爭,乃至近二三十年譯界廣泛討論的形式對等與動態對等,「目的論」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釋。翻譯中到底是採取歸化還是異化,都取決於翻譯的目的。


第三階段:賈斯塔·霍茨—曼塔裡借鑑交際和行為理論,提出翻譯行為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功能派翻譯理論該理論將翻譯視作受目的驅使的,以翻譯結果為導向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該理論和目的論有頗多共同之處,弗米爾後來也將二者融合。


第四階段:克裡斯汀娜·諾德全面總結和完善功能派理論。克裡斯汀娜·諾德首次用英語系統闡述了翻譯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慮的內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礎上制定切合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克裡斯汀娜·諾德對功能派各學說進行了梳理,並且提出譯者應該遵循「功能加忠誠」的指導原則,從而完善了該理論。


二、目的論三原則

目的原則(skopos rule)

     目的論認為,所有翻譯活動遵循的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即翻譯應能在譯入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因此,譯者應在給定的翻譯語境中明確其特定目的,並根據這一目的來決定採用何種翻譯方法 — 直譯、意譯或介於兩者之間。


連貫性原則(coherence rule)

連貫性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並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


忠實性原則(fidelity rule)

忠實性原則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這相當於其他翻譯理論所謂的忠實於原文,但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於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


三、評價標準

至於翻譯的標準,目的論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為評價譯文的標準。在目的論理論框架下,充分性指譯文要符合翻譯目的的要求,「在翻譯過程中以目標為基礎選擇實現翻譯目的的符號」。這是一個與翻譯行為相關的動態概念。等值指譯語文本與源語文本出於不同的文化語境但實現了相似的交際功能。等值只是充分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描述翻譯結果的一個靜態概念。從上述分析中我們了解到,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並不是普遍適用的,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以目的原則和忠誠原則為指導,用合適作為評價譯文的標準。

     與傳統「等值觀」不同,德國功能目的論注重的不是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而是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以譯文的預期功能為出發點,根據各種語境因素,選擇最佳處理方法。也就是說,譯者的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即所謂的「目的法則」。在注重譯文功能的同時,該理論同時強調譯文在譯語環境中的可讀性,即「連貫法則」,以及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際連貫,即「忠實原則」,但後兩者都必須服從於目的原則。

相關焦點

  • MTI備考 | 目的論 | 翻譯理論
    萊斯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是綜合性交際翻譯,即在概念性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方面都與原文對等,但在實踐中應該優先考慮的是譯本的功能特徵。第二階段:漢斯·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將翻譯研究從原文中心論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為,這一行為必須經過協商來完成,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於首位。
  • 翻譯目的論與文學翻譯
    在功能翻譯學派中,漢斯·弗米爾的影響十分深遠,他提出「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譯文的好壞不僅取決於譯文是否準確地傳達了原作者的意圖和信息,也取決於譯文是否達到了譯者本人想達到的交際目的。不同的翻譯目的可能導致同一譯者對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譯。  在《翻譯基本理論框架》中,弗米爾提出了翻譯的三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誠原則。
  • 目的論與外宣翻譯
  • 從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看林語堂的自譯
    本文將從功能主義目的論出發,解讀林語堂的自譯散文作品,功能主義目的論為我們看待林語堂的自譯現象提供了更為開放的視角。中國的自譯家有張愛玲、蕭乾、林語堂等,本文對林語堂的自譯作品進行探討,林語堂的雙語散文很多都是自作自譯的,而且翻譯後的譯文,不少地方都對原文做出改動,按照傳統的翻譯理論來看,譯文與原文是「不等值」的,我們該如何看待評價這種現象呢?這是對原文的「不忠實」嗎?本文主要以錢鎖橋先生編輯的《林語堂雙語文集》為個案,從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角度對林語堂自譯作品進行探討,並會對林氏的自譯作品提出自己的觀點。
  • 書評|王洪林:翻譯模因論之元理論研究—— 切斯特曼《翻譯模因論:翻譯理論中的思想傳播》(修訂版)評介
    在序言部分,作者開宗明義地提出模因論及其由來。作者從詞源學的角度討論了英文theory,即理論一詞的來源。在古希臘,真理、知識及天諭都來自哲人,而由官方派遣去諮詢哲人的人被稱作theoros(Liddell & Scott,1940:s.v.,轉引自 Chesterman,2016:IX)。
  • 從目的論視角看林語堂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浮生六記》英譯本為例
    在吸收國外翻譯理論的同時,中國翻譯者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主張並將它們付諸實踐。其中,目的論作為翻譯功能理論的一部分,在翻譯實踐中地位舉足輕重,在中國知網中輸入關鍵詞「目的論」檢索到了66104個條目。《浮生六記》創作時間較早,語言帶有古文風格,不如現代語言易懂,而英語是一種主要由形式來表達的文字,兩者轉化具有一定難度,也十分考驗譯者的雙語水平。
  • 翻譯理論
    他認為不同的文本應該用不同的翻譯方法(紐馬克把翻譯方法分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種。前者強調忠實於原作「原作者」:後者強調忠實於譯作「讀者」),不同的評價標準,不同的「等效」要求。7. Vermeer 的「目的論」:通常情況下,「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
  • 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翻譯理論
    然而,在中國聲音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沒有國家層面的整體規劃,有關中華思想文化的整理、譯介與傳播沒有相對一致的理解與闡釋,更沒有規範的翻譯標準和統一的操作規程,譯法紛紜,水平參差,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聲音傳播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探索或建構講好中國故事的翻譯理論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關於文化翻譯研究主要由三大理論做指導,包括闡釋論、多元系統論和目的論,這三個理論各有優劣。
  • 2021翻碩 | 翻譯理論考點
    漢語寫作和英語寫作,要選擇高頻題目模擬動手寫;詞條翻譯和百科部分,總會考到翻譯理論相關內容,以下是重點考點的梳理!按源出語(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可分為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語內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2.
  • MTI複試 || 翻譯理論之翻譯標準的定義匯總
    翻譯的標準概括為言簡意賅的四個字:「忠實(faithfulness)、通順(smoothness)」。忠實指的是忠實於原文。通順指的是譯文的語言必須合乎規範、通俗易懂。2. 嚴復對翻譯曾經提出「信(faithfulness)、達(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標準:「譯事三難:信、達、雅。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
    多數研究者將其定位於「思想」,常冠以「論」「觀」「說」等標記,即便如此,論及其翻譯思想時也有不一致之處,如例(1)中「論」「觀」並用, 還出現了「『神似' 論翻譯觀」疊用。又如例(5)中「理念」與「理論」同指。與傅雷不同,嚴復的翻譯思考則是另一種待遇。他的「信達雅」三字說,歷經百年, 因眾多名家推崇, 儼然成了「翻譯理論」, 嚴復自然成了翻 譯理論家。
  • 教育目的的理論
    在特崗考試中,教育目的的理論是一個重要考查部分,其中考查最多的是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和教育無目的論。主要以單選題、多選題等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通過代表人物的對應、概念反選等角度進行考察,因此需要考生對此知識點進行重點備考,充分理解每一個理論的含義。
  • 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
    一、考情介紹教育學中教育目的這一章整體來看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因此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也是以客觀題備考即可,主要考察每一種理論的觀點和代表人物以及出自每一位代表人物的名言之類的句子。下面我們對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的知識點進行簡單梳理。
  • 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
    翻譯史和研究雖然與翻譯理論研究有部分重疊,但隨著我們對翻譯現象日益深刻的認識,更加廓清了二者的不同之處。「史」與「論」的分道揚鑣必然提上議事日程。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西方翻譯理論的話語必須區別於翻譯作為歷史本身的活動。前者是對翻譯的現象、本質、特徵、範疇、規律、規範、語境和接受等共時方面的研究,後者指的是翻譯活動的真實敘事,突出的是譯者、譯作、事件、時間的歷時探究。
  • 略論翻譯風格與翻譯目的論
    也許正因為不好解決,才引起無數人「求解」的思考和探索,這也正是我們發表這篇文章的目的。 參考譯文:Shall we 「dance」 to work?雖然如此,翻譯最終又必須具有整體觀,所以這又給經驗型譯者提供了良機。下面著重談一談其中的幾個隱喻所涉及的翻譯問題。就隱喻的翻譯而言,documentary translation往往不是十分關注對源語喻體的保留,直接譯出其含義的比較多。但這正是單一方法的危險性。Wiseme06部分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比如把「解」翻譯成「solution」。
  • 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
    在教師招聘部分考試內容中,有關教育目的有很多不同的理論流派,在考試過程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考察重點在於人物及觀點的對應以及核心觀點的理解。主要流派如下:1.宗教本位論西歐中世紀盛行,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
  • 劉軍平: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
    翻譯史和研究雖然與翻譯理論研究有部分重疊,但隨著我們對翻譯現象日益深刻的認識,更加廓清了二者的不同之處。「史」與「論」的分道揚鑣必然提上議事日程。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西方翻譯理論的話語必須區別於翻譯作為歷史本身的活動。前者是對翻譯的現象、本質、特徵、範疇、規律、規範、語境和接受等共時方面的研究,後者指的是翻譯活動的真實敘事,突出的是譯者、譯作、事件、時間的歷時探究。
  • 翻譯碩士複試:常考翻譯理論知識點學習
    目的論(Skopos Theory)是西方功能學派翻譯理論裡一個重要的概念,在翻譯碩士複試的理論問答環節也一直是一個熱點,四川外國語大學、天津大學等都曾在複試中考察過這一考點,常見問題有:弗米爾在功能翻譯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率先提出了目的論(Skopos Theory)。
  • 常考的教育目的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屬於常考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考察的內容涉及理論的代表人物、核心觀點的匹配。有關教育目的確立的理論有很多,比如宗教本位論、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教育無目的論、生活本位論、文化本位論等等,不同的人價值取向不同,那麼在考試中需要大家重點掌握的是以下這幾個觀點。
  • 形上學|目的論
    從書名和封面可以看出它並不是嚴肅地談論著理論書裡用了大量的小故事來闡述理論關於每一種理論的介紹篇幅也不長>非常推薦給對哲學感興趣的同學作為日常讀物裡面的black jokes讓理解哲學變得更輕鬆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形上學中的目 的 論形上學首先從這些大問題入手:  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