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部分考試內容中,有關教育目的有很多不同的理論流派,在考試過程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考察重點在於人物及觀點的對應以及核心觀點的理解。主要流派如下:
1.宗教本位論
西歐中世紀盛行,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
所謂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論,就是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將教育為神學服務、以神壓抑人道推到了極端的地步。
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表現為:
第一,在中世紀漫長的時間內在西方教育思想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並對近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第二,這種教育目的論強調教育對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認為教育需要,也能夠淨化人們的心靈,教育對人們的良知具有喚醒功能。
2.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由來已久,《學記》中就曾談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中國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為本,但修身的最終目的是「治國平天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一個完美的理想的國家必須由三部分人組成:哲學家、軍人和勞動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和選拔這些人,使其各司其職。教育因此成為社會政治的附庸。
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柏拉圖、孔德、涂爾幹等。
主要觀點: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主張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滿足社會的需要,個人沒有價值,不能作為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倡導民族主義,培養愛國主義精神。該觀點強調社會需要,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國家主義的教育目的觀,即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把為國家服務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
3.個人本位論
代表人物有:盧梭、羅傑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
主要觀點: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使個人自我實現。
「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具有如下特點:
(1)重視人的價值、個性的發展及其需要,把人的個性發展及需要的滿足視為教育的價值所在;
(2)認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於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發展,使其需要得到滿足;
(3)主張應根據人的本性發展和自身完善這種「天然的需要」來選擇確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發展需要來規定教育目的。
考試過程中,出現考頻較高的就是對於社會本位論和個人本位論的辨析,需要區分兩個理論流派的特點,在考試題幹中若出現「社會人」「社會價值」等強調的是社會本位論,若出現「自然人」,強調個人價值則對應的個人本位論。
4.教育無目的論
由杜威提出來的。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強調的是教育過程內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並非主張教育完全無目的。基於這樣的教育目的觀,杜威倡導兒童「在做中學」,不僅使兒童有興趣,而且能調動兒童的學習自主性。
杜威強調的教育無目的論 不等於教育是沒有目的的,因而在答題過程中若出現教育無目的論等同教育是沒有目的的,該說法是錯誤。
5.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論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從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自身發展需要兩方面出發。
該部分知識點主要內容如上,需要辨析出各理論流派的區別點,把握其中重點知識點。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