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育
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始終關注的核心問題。託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當今時代正從工業時代轉向資訊時代。身處第三次浪潮,對人的培養提出了嶄新的要求。為未知而教,為未知而學。那面向未來的教育是怎麼樣的呢?
自2010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觀已經開始轉變。80-90年代父母對孩子最理想發展路徑是通過高考進入名校---畢業後進入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捧上鐵飯碗享受體面的工作,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的關注點則轉移到比較隱性的成功要素上來了。思維能力就是其中的隱性的成功要素之一。
思維是高級的認知過程,而不是簡單機械記憶的低級認知過程。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從低到高,可以分為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對於知識的記憶處於認知的低階。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是知識的記憶,而是培育孩子的思維能力。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這要求我們必須著眼於追求理解的教育。
追求理解的教育是理解大概念的教育。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強調:「被引入兒童教育的主要觀念,應該少而重要。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不管是主要觀念還是普遍的原理,其實指向的都是學科的大概念。大概念是為理解而教的核心。那什麼是大概念呢?大概念可以是一個詞、一個短語、一個句子或者一個問題,它能夠使離散的事實相互聯繫並有一定的意義。相比於碎片化的學習,知識是零散的、缺乏聯繫的。而圍繞大概念的學習,則不同。大概念是一種有效的概念性工具,用於強化思維,整合碎片化的知識,連接不同的知識片段,使學生具備應用和遷移的能力。
追求理解的教育是解決真實情境的教育。理解是關於知識遷移的。知識的遷移離不開教學情境。如果學生具備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夠將我們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甚至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強調:「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各呈其貌的生活。理解原理在他現實生活此時此地情境中的應用,記起在即刻的境況中如何應用這些原理。」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教師設計有真實挑戰性的遷移任務。真實的挑戰包含現實的情境,也就是說該任務的情境要儘可能地接近真實世界中的機遇和困難。
我以自己的教學為例,說明追求理解的教育。
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課《與世界共發展》中的大概念為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迎接挑戰、步步向前的過程。為了讓學生理解在當下,我們仍然會面臨各種風險與挑戰的考驗。圍繞「中國的機遇和挑戰」的大概念,我精心創設了真實性的情境和問題。2020年2月,美媒《華爾街日報》發布標題「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文章。無獨有偶,3月2日美國福克斯新聞臺主持人傑西·沃特斯播出的一檔節目中要求中國人就新冠疫情「正式道歉」。「新冠病毒起源於中國,而我至今沒聽到中國人說一個字,哪怕是一句『對不起』。」假設你是外交部發言人,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撰寫一份駁斥「陰謀論」和「道歉論」新聞發言稿。
中學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教育者應當著眼於立德樹人,注重價值引領,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價值引領上,要摒棄說教的方式,通過真實性的情境,學生在分析、推理和論證的過程中,在深入理解之後,自然而然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同時面對困難和挑戰,也更加有堅定的信心。
其實當學生丟掉了教科書,忘記了為考試而用心背熟的細節,但他學會了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原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最後以懷特海的一句話總結:追求理解的教育就是「理解抽象的思維,分析具體的事實。」
附錄: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教授大量科目,而每個科目只教一點點,結果是學生對無關聯觀念的被動接受,沒有被活力的火花啟明。那些被引入兒童教育的主要觀念,應該少而重要,讓它們被投入每一種組合的可能性之中。兒童應該把這些觀念化為自己的,應該理解它們在他現實生活此時此地情境中的應用。在教育的一開始,兒童就應該經驗發現的樂趣。兒童必須做出的發現應該是一些普遍性的觀念,這些普遍性觀念將給出一種理解,理解他生命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理解他的人生。」(《教育的目的》第三頁)
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這些原理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具體細節。在隨後的實踐中,這些人將會忘記你教他們的那些獨有的細節。但他們會記起在即刻的境況中如何應用這些原理,憑他們潛意識的判斷力。直到你丟失了教科書,燒掉了你的聽課筆記,忘記了你為考試而用心背熟的細節,你才算是真的學會了。(《教育的目的》第三十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