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道的教育理論: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

2020-12-25 軍軍工作室

追求理解的教育

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始終關注的核心問題。託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當今時代正從工業時代轉向資訊時代。身處第三次浪潮,對人的培養提出了嶄新的要求。為未知而教,為未知而學。那面向未來的教育是怎麼樣的呢?

自2010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觀已經開始轉變。80-90年代父母對孩子最理想發展路徑是通過高考進入名校---畢業後進入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捧上鐵飯碗享受體面的工作,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家庭教育的關注點則轉移到比較隱性的成功要素上來了。思維能力就是其中的隱性的成功要素之一。

思維是高級的認知過程,而不是簡單機械記憶的低級認知過程。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從低到高,可以分為六個層次: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對於知識的記憶處於認知的低階。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是知識的記憶,而是培育孩子的思維能力。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這要求我們必須著眼於追求理解的教育。

追求理解的教育是理解大概念的教育。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強調:「被引入兒童教育的主要觀念,應該少而重要。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不管是主要觀念還是普遍的原理,其實指向的都是學科的大概念。大概念是為理解而教的核心。那什麼是大概念呢?大概念可以是一個詞、一個短語、一個句子或者一個問題,它能夠使離散的事實相互聯繫並有一定的意義。相比於碎片化的學習,知識是零散的、缺乏聯繫的。而圍繞大概念的學習,則不同。大概念是一種有效的概念性工具,用於強化思維,整合碎片化的知識,連接不同的知識片段,使學生具備應用和遷移的能力。

追求理解的教育是解決真實情境的教育。理解是關於知識遷移的。知識的遷移離不開教學情境。如果學生具備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夠將我們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甚至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強調:「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各呈其貌的生活。理解原理在他現實生活此時此地情境中的應用,記起在即刻的境況中如何應用這些原理。」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教師設計有真實挑戰性的遷移任務。真實的挑戰包含現實的情境,也就是說該任務的情境要儘可能地接近真實世界中的機遇和困難。

我以自己的教學為例,說明追求理解的教育。

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課《與世界共發展》中的大概念為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迎接挑戰、步步向前的過程。為了讓學生理解在當下,我們仍然會面臨各種風險與挑戰的考驗。圍繞「中國的機遇和挑戰」的大概念,我精心創設了真實性的情境和問題。2020年2月,美媒《華爾街日報》發布標題「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文章。無獨有偶,3月2日美國福克斯新聞臺主持人傑西·沃特斯播出的一檔節目中要求中國人就新冠疫情「正式道歉」。「新冠病毒起源於中國,而我至今沒聽到中國人說一個字,哪怕是一句『對不起』。」假設你是外交部發言人,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撰寫一份駁斥「陰謀論」和「道歉論」新聞發言稿。

中學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教育者應當著眼於立德樹人,注重價值引領,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價值引領上,要摒棄說教的方式,通過真實性的情境,學生在分析、推理和論證的過程中,在深入理解之後自然而然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同時面對困難和挑戰,也更加有堅定的信心。

其實當學生丟掉了教科書,忘記了為考試而用心背熟的細節,但他學會了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原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最後以懷特海的一句話總結:追求理解的教育就是「理解抽象的思維,分析具體的事實。

附錄: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教授大量科目,而每個科目只教一點點,結果是學生對無關聯觀念的被動接受,沒有被活力的火花啟明。那些被引入兒童教育的主要觀念,應該少而重要,讓它們被投入每一種組合的可能性之中。兒童應該把這些觀念化為自己的,應該理解它們在他現實生活此時此地情境中的應用。在教育的一開始,兒童就應該經驗發現的樂趣。兒童必須做出的發現應該是一些普遍性的觀念,這些普遍性觀念將給出一種理解,理解他生命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理解他的人生。」(《教育的目的》第三頁)

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這些原理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具體細節。在隨後的實踐中,這些人將會忘記你教他們的那些獨有的細節。但他們會記起在即刻的境況中如何應用這些原理,憑他們潛意識的判斷力。直到你丟失了教科書,燒掉了你的聽課筆記,忘記了你為考試而用心背熟的細節,你才算是真的學會了。(《教育的目的》第三十四頁)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談教育:如何培養有創造性思維的孩子?
    跟國內外老師交流後共同的體會也是,中國教育最大的欠缺是沒有培養出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事實上,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特別重要,這暗含了一種思考能力,一種批判精神,一種創新潛力,是一種創造性思維,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並創造出不一樣的世界。當前中美衝突加劇,未來中美的競爭就是卓越創新人才的競爭。
  • 哈佛校長: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一堆知識,而是掌握科學思維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更多的知識,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就像Wallace在演講中說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
  • 教育目的的理論
    在特崗考試中,教育目的的理論是一個重要考查部分,其中考查最多的是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和教育無目的論。主要以單選題、多選題等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通過代表人物的對應、概念反選等角度進行考察,因此需要考生對此知識點進行重點備考,充分理解每一個理論的含義。
  • 教育資訊丨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思維教育?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裡非常明確的指出,科學的認知方式有三個要素,第一個是事實依據,第二是邏輯關係,第三是審辯性思維,也就是批判性思維。那什麼是事實依據呢?就是說所有科學結論,都要建立在一個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證據之上,然後我才能夠相信。科學的領域內,一個理論是一定有事實去支持它的。
  • 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這背後,是大前在對國際趨勢專業研判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的教養思維——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在大前看來,現在時代變化速度極快,新資訊革命,已經完全破壞了原本的秩序。透過考試所認定的優秀,在接下來的社會幾乎完全排不上用場。
  • 為什麼說教育的目的是學會一種思維?
    前段時間有一篇題目為《哈佛大學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的網上轉的很火熱主要觀點是:&34;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34;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 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
    一、考情介紹教育學中教育目的這一章整體來看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因此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也是以客觀題備考即可,主要考察每一種理論的觀點和代表人物以及出自每一位代表人物的名言之類的句子。下面我們對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的知識點進行簡單梳理。
  • 機器人編程教育是如何塑造孩子思維能力的?
    隨著機器人編程教育在一線城市的大眾化,許多家長也紛紛跟隨著趨勢送孩子去學習,但其實大部分的家長都還不太清楚什麼是機器人編程教育?機器人編程教育對孩子到底有什麼好處? 什麼是機器人編程教育呢?
  • 「AR沙盒教育」教你如何培養孩子數學思維
    當你用心帶孩子的時候,你會發現周邊的世界完全被數學環繞,你有無數的機會引導孩子理解並逐漸愛上數學。訓練數學思維比成績更重要數學講究的是方法的運用,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學好數學。;方法三:當你買東西的時候,就讓孩子數數數量算算價錢;方法四:當你整理家務的時候,就讓孩子認識單位算算加減……這就是生活即數學,沒有高深的理論,也沒有嚴密的體系,也不需要專門的練習。
  • 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
    在教師招聘部分考試內容中,有關教育目的有很多不同的理論流派,在考試過程中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考察重點在於人物及觀點的對應以及核心觀點的理解。主要流派如下:1.宗教本位論西歐中世紀盛行,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
  • 【教育心得】如何耐心引導,培養幼兒敏銳的思維能力.
    如何耐心引導,培養幼兒敏銳的思維能力wawachina.cn家長在用具體的物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時,應該提出要求,要求其通過思考掌握那些不能直接感覺的東西,而不能只滿足他們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特點。 孩子對感興趣的活動常抱有很高的積極性,老師應善於利用這一特點,對其進行巧妙的引導,以利提高孩子的思維水平。孩子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到其興趣的支配。因此,老師或者家長在指導孩子進行思維活動時,應向孩子提出明確的目的。
  • 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聽聽孩子的聲音
    當我們習慣了專家、成人們對學校和老師的定義,是時候聽聽孩子的聲音了,來聽聽幾位青少年的回答。學生自述: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The Purpose of Education—According to Students本文作者:Magdalena Slapik
  • 常考的教育目的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屬於常考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進行考察。考察的內容涉及理論的代表人物、核心觀點的匹配。有關教育目的確立的理論有很多,比如宗教本位論、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教育無目的論、生活本位論、文化本位論等等,不同的人價值取向不同,那麼在考試中需要大家重點掌握的是以下這幾個觀點。
  • ​孩子為何需要編程教育?遊樂場化的教育能否培養計算機思維?
    類似的邏輯同樣回答了編程教育是否必要的問題——「看情況」。少兒編程教育就像一個遊樂場,它給孩子們提供了許多學習、成長、探索和創造的機會,幫助掌握新技能和思維方式。我們並不需要總是把孩子帶去遊樂場;因為還有其他地方能夠參觀,同樣除了編程還有其他技能可供選擇開發。但是去遊樂場時,我們還是希望這是一個能有所收穫、適宜成長的領域。
  • 第五講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
    區別;教育方針所含的內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為誰培養人。培養了什麼樣的人」的問題;而教育方針除此之外,還含有「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教育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方面要求較為明確,而教育方針則在「辦什麼樣的教育」「怎樣辦教育」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 教師招聘考點之教育目的的理論
    教育目的部分,有一個重要的考點就在於教育目的的各種理論,這一部分在考察時主要考察每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的對應,因此大家在學習時也要做好對應的學習和整理。(一)宗教本位論1.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2.基本觀點:宗教本位論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的辨析
    在教育理論考試中,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很容易混淆。兩個概念既有聯繫也有區別。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看看如何辨析。結合我國的教育目的來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我國教育方針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 美國留學的你不可不知道的K-12教育及學校類型!
    01美國留學不可不知道的K-12教育!相信正在為孩子找歐美留學的學校,你一定對K-12這個詞彙不陌生。但是你知道K-12是什麼嗎?K-12是一個教育體系嗎?還是一個學制?K-12 這個名詞多用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是幼兒園、小學、中學教育結合在一起的一個統稱詞彙。
  •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這是教育的目的嗎?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誰教育?……近些年來,關於教育的討論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之一。我們不得不重新折回到教育的原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傳統教育導向中,媽媽越忙、越積極,老師越努力、越有愛心,則說明家長和老師越負責任,越敬業。而結果卻截然相反--孩子完全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教育方法,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兒童的成長。
  • 【教育雜談】 培養知識生產者需要重視思維教育
    筆者認為,僅就所提的問題而言,廣益中學歷史教師設計的問題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面,已有明確的標準答案,學生只要背過或找到相關的信息點就可回答。這樣的發問,對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缺少助益。美國西部高中這位教師的問題針對的是「為什麼」,這需要複雜思維,能夠鍛鍊學生價值判斷和認知判斷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