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哲普小餐推文和以往有點不同
文章內容來自這本書:
<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 >
從書名和封面可以看出它並不是嚴肅地談論著理論
書裡用了大量的小故事來闡述理論
關於每一種理論的介紹篇幅也不長
非常推薦給對哲學感興趣的同學作為日常讀物
裡面的black jokes讓理解哲學變得更輕鬆了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形上學中的目 的 論
形上學首先從這些大問題入手:
是存在?
實在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有多少天使能在針尖上跳舞?
(引申為糾結於研究細小奇怪沒多大用處的東西)
……
如果你查字典,你會發現「形上學」其實是亞里斯多德研究在自然科學以外的抽象問題的著作名稱,後面被證實源於拉丁文中人們熟知的一句「post hoc hokum(事後的廢話)」。事實上,以「形上學」命名這本書的人並不是亞里斯多德,而是公元前一世紀時負責收集亞里斯多德作品的安德羅尼柯。他之所以選這個題目,是因為這本冊子排在亞里斯多德研究事物具體形態變化的《物理學》(physica)一書之後。
迪米特裡: 塔索,我最近一直被一些事情困擾著。
塔索: 什麼事?
迪米特裡: 所有這些的意義是什麼?
塔索: 所有什麼?
迪米特裡: 你看:生命、死亡、愛情——甚至一片葡萄葉子
塔索: 為什麼你要思考它們的意義?
迪米特裡: 因為它們必須有意義,不然的話我們的生命就只是……
塔索: 只是怎樣?
迪米特裡: 還是給我一杯酒吧……
宇宙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嗎?
亞里斯多德認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它們應該達到的內在目的。一顆橡子有它的目的:長成一棵橡樹,這是「命中注定」的。鳥也有目的,蜜蜂也有,甚至有人說在波士頓的一粒豌豆也有目的。這是實在的特有組成部分。
如果這聽起來有些抽象,接下來這位戈德斯坦女士的故事會讓「目的」兩字的理解更接地氣。
一位戈德斯坦女士和她的孫子孫女在路上走著,一個朋友遇見了她,停下來問她的兒孫們多大。
她回答說:「這個律師七歲,這個醫生五歲。」
人生有目的嗎?
亞里斯多德認為有。他認為人生的目的就是幸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他的這個觀點被其他的哲學家反覆討論。聖奧古斯丁在七世紀後提出人生的目的是「愛上帝」。二十世紀的海德格爾則認為人的目的應當是不拒絕真實的人類境況而生活,尤其是死亡。幸福?多麼膚淺!
人們在討論生活的意義的同時
也衍生出了許多笑話
催生了許多哲學家
一個追尋者聽說印度最智慧的古魯(古魯:印度北部錫克教地區最初十名領袖之統稱。)住在印度最高的山峰,於是他翻山越嶺,經歷了無數次的跌倒,滿身傷痕,最後終於登上了山頂。此時他看見古魯正盤腿坐在他面前的洞穴中。
「啊,最智慧的古魯,」這個追尋者說,「我來向你尋求生活的秘密。」
「噢對,說到這個生活的意義」,古魯說,「生活的意義就是一個茶杯。」
「一個茶杯?!我走這麼遠來追尋生活的意義,你就告訴我它是個茶杯?」
古魯聳聳肩說。「那它可能不是一個茶杯吧。」
這裡古魯承認要明確地表達生活的意義和目的是很難做到的,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去做這件事。
這裡有一個關於生活目的的區別:人類註定要去做的和一個特定的個體想要做的。在接下來的故事中,牙醫薩姆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糾結到底是去尋找普遍化的人生目標還是簡單地做他想做的事的人。但對於兒子的人生目標,很明顯,他的母親有自己的想法。
一個費城的牙醫薩姆•利普希茨為了找尋生活的意義去了印度。
幾個月過去了,他的母親沒有收到任何音訊,於是她飛去了印度,她問當地最有智慧的人在哪裡?人們把她帶到了一個靜修處,那裡的守衛告訴她,她如果要見古魯,就要等上一個禮拜,而且只能對古魯說三個字。
薩姆的母親答應了,耐心地等待並且仔細斟酌她要說的那三個字。當她終於見到了古魯的時候,她對他說:「薩姆,走!」
快戳後臺告訴我們吧!
著者|Thomas Cathcart and Danielklein
翻譯|段文昕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