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華:形上學的歷史與命運

2020-12-25 人民網

對哲學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形上學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個範疇,指的是孤立、靜止、片面地認識事物的一種哲學立場、觀點和方法。不過,形上學還有另外一種涵義,是指探求事物的共性及一般發展規律的學問,與哲學大致相當。從這種涵義上說,形上學的歷史與命運也就是哲學的歷史與命運。

從詞源上考察,形上學最早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一部著作的名字,其原名乃是《物理學後諸篇》(拉丁文metaphysica)。日本近代哲學家井上哲次郎借用我國哲學經典《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將書名翻譯為《形上學》。這一譯名在之後的中文哲學譯作和著作中得到廣泛採用,並日益為人們所熟知。

《形上學》一書研究的是自然萬物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質或共相,代表了古希臘本體論哲學的最高成就。這部著作帶有明顯的二元性:一方面,反對柏拉圖把永恆不變的「形式」或「理念」作為事物的本質,主張從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中,從形式與質料、本質與現象、一般與個別的密切聯繫和統一中來認識事物,因而被列寧譽為「到處都是辯證法的活的胚芽和探索」;另一方面,卻設定了推動者對於運動者、形式對於質料的優先地位和決定作用,並確立了「無限後退不可能」的原則,由此推導出所謂的「第一推動者」或「純形式」(神),因而又窒息了辯證法思想的生命力。

西方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沿著古希臘本體論哲學的路徑,繼續討論一般或共相是否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問題,並形成了長達300多年的唯名論與實在論之爭。其中,實在論者如託馬斯?阿奎那等從亞里斯多德關於運動與變化、潛能與現實尤其是原因與結果的學說出發,對上帝這個「最高的共相」和「終極因」進行了證明。這種證明遭到了以康德為代表的西方近代哲學家的批判。康德認為,這是一種獨斷的、教條主義的形上學,它以因果律為普遍必然規律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但上帝作為「終極因」卻超越了因果律,這使它陷入自我否定的矛盾中。造成這一後果,關鍵在於它將因果律這一基於經驗的法則運用到了先驗的領域,從而形成了所謂「先驗的幻象」。除因果律外,康德還從宇宙論的角度,對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是單一的還是複雜的、宇宙是必然存在還是偶然存在等幾組最「形上學」的命題進行了探討。他通過論證表明:一旦理性超越經驗領域涉足這些問題,就必然陷入二律背反之中,即上述每組命題中兩個提法都可以得到證明,但它們在邏輯上卻是彼此矛盾、無法相容的。因此他認為,作為科學認識論的形上學應該放棄這類「先驗的幻象」,把注意力集中到經驗所能把握的現象界中。

黑格爾高度肯定了康德關於理性的超驗運用必然導致矛盾或二律背反的思想,認為這是對舊形上學的釜底抽薪,是西方近代哲學最重要和最深刻的進步。但康德把矛盾歸結為理性思維自身的本質,並僅從宇宙論的角度列舉了四種矛盾,則表明他對矛盾缺乏深刻的研究。黑格爾認為,矛盾不僅僅存在於思維之中,而且廣泛存在於現實事物之中,認識事物的矛盾特性就是哲學(形上學)思考的本質。基於這一認識,黑格爾不僅將矛盾對立統一、辯證發展的思想貫穿到他的邏輯學中,而且貫穿到他的自然哲學、法哲學和歷史哲學中。在他看來,自然和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都不過是一種既是實體又是主體的「絕對精神」辯證發展的外化過程。然而,這又使他的辯證法思想陷入客觀唯心主義的泥沼。馬克思主義哲學抓住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並把它從理念的「天國」拉回到現實實踐的「大地」上,確立了唯物辯證法,從而在根本上超越了獨斷的、教條主義的形上學。

追求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真理)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形上學的根本旨趣。雖然現當代西方哲學大都反對「絕對真理」意義上的形上學,而從「現象學」、「語言遊戲」、「猜想與反駁」、「約定論」等多個角度來定位哲學或科學理論(真理),但這些哲學都可以看作溫和的形上學,而不是徹底的反形上學。事實上,徹底的反形上學在現實生活中也行不通,因為科學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需要基本的共識和規範。毋寧說,我們將永遠走在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發展的路上。這就是形上學的命運,也是人類認識的規律。

(人民日報2010年6月4日第七版) 

相關焦點

  • 《形上學》: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
    「形上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那些所謂「高大上」的問題。它曾經是西方哲學的核心部分,長時間內被認為是人類所有知識的根基,一個「形上學」概念就能串起一部西方哲學史,但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它始終未到一般的確定性,哲學家們對於其研究的問題與對象從未達成共識,由於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盛名在外,被認為是走進西哲入門之作。與此同時,恩格斯將形上學作為辯證法相對的思維方式,即「孤立」、「靜止」的概念,鑑於馬主義的影響之深,更導致了形上學概念的固化。
  • 張志偉丨形上學的概念及其歷史演變
    然而,儘管形上學的歷史如此悠久,但是它的概念卻是不夠清晰的,始終未能達到一般的確定性。換言之,哲學家們在形上學究竟研究什麼問題、它的對象是什麼等等這樣一些構成了一門學科的基本規定的問題上從來就沒有達成過普遍的共識,這就使形上學在哲學中乃至人類知識的領域中形成了一道十分奇特的景觀。
  • 形上學的三次翻轉
    所以,存在的意義無法通過這種在場的形上學而彰顯出來。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在場形上學必定會被新的形上學理論所取代。 「那麼,對於柏拉圖來說,理念之本質以及存在之本質的最終根據在哪裡呢?答曰:在一個創造者的安排中。」在這裡,海德格爾實際上指出了柏拉圖主義的歷史命運。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要想了解形上學到底是什麼意思,就要讓我們追根溯源從它誕生時說起。形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古希臘文是τ μετ τ φυσικ,拉丁文是metaphysica。
  • 彭國華:四種思潮背後是「四個陷阱」
    彭國華:四種思潮背後是「四個陷阱」 2017年04月28日 15: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彭國華 字號 內容摘要:當前,無論在網絡虛擬空間還是在現實世界,
  • 哲學會講:形上學的可能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旖增)12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哲學會講:形上學的可能路徑——『《第一哲學的支點》(以下簡稱《支點》)引發的思考』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趙汀陽先生的哲學思想、哲學的根本問題、形上學的可能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我們怎麼來研究形上學,怎麼定義形上學的基礎?我們又怎麼把「什麼』是』什麼」這種判斷的句子抽象成一個概念呢?這時候,亞里斯多德出現了,他看到了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的研究,發現了無論把什麼東西從哲學研究裡抽離出去都仍然存在於哲學中的那種東西。
  • 窺探形上學的層級性訴求
    一種喪失了對形上學追問的哲學是不堪一擊的,所謂的形上學訴求就在於人們力圖透過他們認為的不確定表象把握作為知識最為基礎的深層結構的信念。由反形上學起家的分析哲學所歷經的這場死去-活來的涅槃,其中的奧秘也正在於其難逃形上學層級性訴求這樣一種信念。
  • 形上學|目的論
    書裡用了大量的小故事來闡述理論關於每一種理論的介紹篇幅也不長非常推薦給對哲學感興趣的同學作為日常讀物裡面的black jokes讓理解哲學變得更輕鬆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形上學中的目的 論形上學首先從這些大問題入手:  是存在?
  • 亞里斯多德:什麼是「形上學」?
    例如井上哲次郎將metaphysical漢譯為「形上學」,嚴復則譯為「玄學」。兩種譯法都無法準確說明metaphysical的意思,反而混淆了朱熹的「形上學」和王弼的「玄學」,傷害了母語。又如十八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都反對笛卡爾和萊布尼茲的形上學,但國內的教科書卻把他們稱為「形上學唯物主義」者,這種「形上學唯物主義者」反對「形上學」的說法,顯得十分彆扭和矛盾,其實他們應該叫「機械唯物主義者」才是。為此,我們有必要弄清楚究竟什麼是西方人所說的「形上學」?
  • 形而上者與形上學,是什麼意思?
    老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繫辭上傳》。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處於道的層次,比層次處於器的形而下,層次更高,形而上是個褒義詞。形而上,即使不能看成褒義詞,但至少也不會是個貶義詞。但自從有了「形上學」這個詞之後,在現代普遍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就成了一個貶義詞。若有誰給你下個形上學的結論,那就絕不是在表揚你,而是認為你只看形式不看實質。
  • 不理解「形上學」?來看看佛怎麼說
    一提起形上學,人們最先想到的一般都是西方哲學,以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因為亞里斯多德曾經有過一部哲學著作就叫做《形上學》。而至於為什麼後來被翻譯為《形上學》,其實是日本人幹的。日本明治時期,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有個日本哲學家讀完這部《物理學之後著》之後發現這個脫離物理科學之後研究的課題,與中國古代典籍《易經·系傳》中所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中的「道」非常相似,於是便將著作命名為《形上學》。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因為哲學本來就是概念、定義、思考的學問,如果詞彙不能精準,很容易導致思緒混亂,所以哲學詞彙的翻譯應該是更注重「信達雅」的一類。
  • 形上學在牛頓力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上學在牛頓力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11月14日 17:57 來源:《求實》 作者:羅詩裕 周小方 邵明珠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對馮友蘭形上學體系的改進和補充
    馮友蘭開創的這一語言分析的形上學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但其論證尚有一些缺陷,並留下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對馮友蘭的形上學體系給以分析和改進,並增加一組「形而中學」的命題。改進的關鍵措施是區分語言世界和經驗世界,讓理、氣、道體和大全存在於語言世界,從而把僅僅涉及語言世界的形上學與經驗世界隔離開來,實現形上學的「語言學轉向」。
  •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以及道德、政治和宗教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Rationalist metaphysics)    認識論關心我們如何認識真實的東西,形上學關心什麼是真實的東西,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相互影響。因此,正如理性主義者在認識論上存在相同點,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在形上學上的共同之處。    首先,關於我們剛剛提到的理想世界。
  • 周振忠:實在論、形上學和語義
    周振忠:實在論、形上學和語義 2017年04月21日 16:43 來源:《世界哲學》 作者:周振忠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西方哲學史 |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分為三部分:存在論、實體論、神學原因論原因論是指構成事物存在的原因,在亞里斯多德時期的原因論更接近於一個事物存在所必需或者說必備的
  • 多一點實證主義,也多一點形上學
    導語:實證主義與形上學都希望抵近「真理」,前者運用實驗和數學的方式,安營紮寨,向著微觀和宏觀的層面一代又一代地接力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現如今,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論述,涉及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馬克思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包括後現代主義的關係。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