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起形上學,人們最先想到的一般都是西方哲學,以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因為亞里斯多德曾經有過一部哲學著作就叫做《形上學》。
但其實這部著作原名叫做《Metaphysics》,直接翻譯過來應該叫做《物理學之後著》,該著作中探討的內容是超越物理學學術範疇的問題,也就是科學以外的問題。
而至於為什麼後來被翻譯為《形上學》,其實是日本人幹的。
日本明治時期,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有個日本哲學家讀完這部《物理學之後著》之後發現這個脫離物理科學之後研究的課題,與中國古代典籍《易經·系傳》中所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中的「道」非常相似,於是便將著作命名為《形上學》。
後該名傳入中國,形上學的概念也就廣為流傳開來。
所以「形而上」這個詞其實是咱們老祖宗孔子發明的。
二
其實說起形上學,大部分人很耳熟,但卻總覺得不太理解。
那麼到底什麼形上學呢?
根據亞里斯多德原著的名稱理解,《物理學之後著》也就是脫離了物理世界的範疇而提出的範疇,簡而言之人們在探索宇宙萬物到底是什麼,宇宙萬物到底是在怎麼變化的時候,物理世界的科學跟不上了,解釋不了了。
那怎麼辦呢?只好再創造出一套理論用來解釋這些問題。
於是,聰明的哲學家們來了一套預設法,預設在一切事物之上有一個絕對的真理,這個真理是永恆的,是不變的,是它在推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以此為基準點進行發揮,那些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都能解決了。
這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形上學不好理解了?
因為沒有人知道形而上是什麼?
孔子說是「道」,「道」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都說了,「道」是什麼,說不出來。
形而上這個東西就是這樣,沒有樣子,沒有概念,沒法表述,也沒辦法定義,所以形上學這個名字在傳入中國之前也被稱為「玄學」,因為這個東西真的很玄乎,老子所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這個意思了。
其實道家的「道」,儒家的「天」,西方的「上帝」,以及外傳佛家的「如來」「佛」等等,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人主觀設定的一個絕對概念,並以此為基準點來解釋事物,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創造出合理的理論體系。
這就是形而上。
可能有人會說:「說是這麼說,但形而上到底是什麼還是想不太明白。」
那我們不妨去參考參考佛家的方法。
我們知道佛家那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莊嚴淨土」、「如來」、「明心見性」等等概念其實就屬於形而上的範疇,而佛家講這些概念的時候很少去主動描述,而是通過遮擋的方法來引導人們自己去品悟。
比如讀過《金剛經》就會發現,佛在為須菩提說法的時候,經常是先從一個角度進行講解,一旦須菩提看似領悟,佛就立刻否定,然後換另一個角度繼續說,等須菩提明白了之後,佛又來一個否定,總是似是而非的吊著須菩提。
結果讀著讀著不僅須菩提懵了,我們也跟著懵了,到底佛想說什麼呢?
但是繼續讀下去,我們會發現佛這樣左也不對、右也不對的遮擋一番,我們心中似乎反而越來越清晰通透了。
恍然大悟原來佛是在用遮擋的方法來為我們講法,把不對的全都擋住了,心中剩下的感受也就是佛法的真諦了。
到這裡覺得自己頓悟了吧?
錯!
當你剛覺得似乎感覺對了的時候,佛又來了:「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又給你否定了。
為什麼?因為你又偏了,你那一瞬間頓悟的感覺,是著了佛法的相了。心執著在佛法上那就又不對了。
所以,正如佛家說的那樣,什麼是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好像要來,好像要來那就是還沒有來,但是還沒有來卻又好像是來了,所以既不是來也不是沒來,好像來了又好像沒來,那到底是來了還是沒來呢?
不知道,不知道也就無所執、無所住了,也就是真的如來了。
禪宗六祖惠能也曾告誡弟子們說法要講究「三十六對法」,說長必說短,說邪必說正,說痴必說慧,說愚必說智等等。
也就是只要開口就必須提一下對立的方面。
比如說了黑暗,那麼就要說光明是本源,與黑暗相對,光滅則暗生,來去互為因果。
為什麼這麼說,為了把兩頭擋死,兩頭擋住你也就保持在中間,兩不相住,不會走極端了。
所以「形而上」怎麼去理解,千萬不能鑽進去思考它是什麼,它什麼樣子,只要知道它什麼都是,什麼也都不是就可以了。
三
近代以來,形上學在西方遭到了種種批判,我們國家的儒釋道文化也漸漸暗淡下去了。
主要原因在於黑格爾提出了辯證法,對立形上學,而後來馬克思更是將物質的客觀存在性絕對化,提出了唯物辯證法,在近代歷史的舞臺大放異彩。
所以現在很多人對形上學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見,覺得是迷信,甚至全盤否定形上學意義,當然這種觀念很大程度上來自因形上學而衍生出來的宗教信仰。
但我認為拋開範疇將其全盤否定也是不對的。有人可能好奇,在這個講科學的時代,形上學還能有什麼價值呢?
沒錯,就社會價值來講,確實客觀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可以更好的解決和處理社會問題。但就個人精神層面來講,形上學更為可靠。
我們人有的時候會突然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時間到底是什麼?人生到底是什麼?人死去是就此消失,還是會有轉生等等,這種問題至少現在的科學是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的。
但科學解釋不了,不代表它就不是問題,很多時候這些問題會對我們產生困擾,這個時候就要靠形上學了。
比如一個女子的胎兒流產了,這個時候科學只能為她分析病因,治療身體,但身體可以很快恢復,心呢?
顯然不能,女子很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釋懷。
這時候若是引入形上學的概念,或許她就能釋然。
比如佛家就有羅漢一說,羅漢即是開悟之人,是到達淨土的成就之人,羅漢果位共有四果。其中二果羅漢雖已是成就之人但卻還需要迴轉人間一次,說白了還在凡間欠了那麼一點親情債。如果說這個胎兒即是二果羅漢迴轉人間,那麼流產之後,這一生快速度過,親人一哭,債也還了,頓證果位。
你說還有什麼好想不開的呢?甚至應該高興,因為你成就了他的果位。
所以,現在人都學辯證法,都講客觀看問題,那麼對於形上學是否也應該客觀辯證看待,不盲目否定呢?
形而上的誕生源於人的思考,那麼形而上的價值自然也不能脫離人。
人再努力保持理性,終究還是有感情的人,有感情就必然存在著感性,有了感性那麼形而上也就有著價值。
所以隨和點講,人啊,只要不著了魔,其實有點信仰挺好的,至少可以給心找一個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