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形上學」?來看看佛怎麼說

2020-12-15 讀經論道

提起形上學,人們最先想到的一般都是西方哲學,以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因為亞里斯多德曾經有過一部哲學著作就叫做《形上學》。

但其實這部著作原名叫做《Metaphysics》,直接翻譯過來應該叫做《物理學之後著》,該著作中探討的內容是超越物理學學術範疇的問題,也就是科學以外的問題。

而至於為什麼後來被翻譯為《形上學》,其實是日本人幹的。

日本明治時期,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有個日本哲學家讀完這部《物理學之後著》之後發現這個脫離物理科學之後研究的課題,與中國古代典籍《易經·系傳》中所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中的「道」非常相似,於是便將著作命名為《形上學》。

後該名傳入中國,形上學的概念也就廣為流傳開來。

所以「形而上」這個詞其實是咱們老祖宗孔子發明的。

其實說起形上學,大部分人很耳熟,但卻總覺得不太理解。

那麼到底什麼形上學呢?

根據亞里斯多德原著的名稱理解,《物理學之後著》也就是脫離了物理世界的範疇而提出的範疇,簡而言之人們在探索宇宙萬物到底是什麼,宇宙萬物到底是在怎麼變化的時候,物理世界的科學跟不上了,解釋不了了。

那怎麼辦呢?只好再創造出一套理論用來解釋這些問題。

於是,聰明的哲學家們來了一套預設法,預設在一切事物之上有一個絕對的真理,這個真理是永恆的,是不變的,是它在推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以此為基準點進行發揮,那些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都能解決了。

這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形上學不好理解了?

因為沒有人知道形而上是什麼?

孔子說是「道」,「道」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都說了,「道」是什麼,說不出來。

形而上這個東西就是這樣,沒有樣子,沒有概念,沒法表述,也沒辦法定義,所以形上學這個名字在傳入中國之前也被稱為「玄學」,因為這個東西真的很玄乎,老子所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這個意思了。

其實道家的「道」,儒家的「天」,西方的「上帝」,以及外傳佛家的「如來」「佛」等等,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人主觀設定的一個絕對概念,並以此為基準點來解釋事物,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創造出合理的理論體系。

這就是形而上。

可能有人會說:「說是這麼說,但形而上到底是什麼還是想不太明白。」

那我們不妨去參考參考佛家的方法。

我們知道佛家那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莊嚴淨土」、「如來」、「明心見性」等等概念其實就屬於形而上的範疇,而佛家講這些概念的時候很少去主動描述,而是通過遮擋的方法來引導人們自己去品悟。

比如讀過《金剛經》就會發現,佛在為須菩提說法的時候,經常是先從一個角度進行講解,一旦須菩提看似領悟,佛就立刻否定,然後換另一個角度繼續說,等須菩提明白了之後,佛又來一個否定,總是似是而非的吊著須菩提。

結果讀著讀著不僅須菩提懵了,我們也跟著懵了,到底佛想說什麼呢?

但是繼續讀下去,我們會發現佛這樣左也不對、右也不對的遮擋一番,我們心中似乎反而越來越清晰通透了。

恍然大悟原來佛是在用遮擋的方法來為我們講法,把不對的全都擋住了,心中剩下的感受也就是佛法的真諦了。

到這裡覺得自己頓悟了吧?

錯!

當你剛覺得似乎感覺對了的時候,佛又來了:「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又給你否定了。

為什麼?因為你又偏了,你那一瞬間頓悟的感覺,是著了佛法的相了。心執著在佛法上那就又不對了。

所以,正如佛家說的那樣,什麼是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好像要來,好像要來那就是還沒有來,但是還沒有來卻又好像是來了,所以既不是來也不是沒來,好像來了又好像沒來,那到底是來了還是沒來呢?

不知道,不知道也就無所執、無所住了,也就是真的如來了。

禪宗六祖惠能也曾告誡弟子們說法要講究「三十六對法」,說長必說短,說邪必說正,說痴必說慧,說愚必說智等等。

也就是只要開口就必須提一下對立的方面。

比如說了黑暗,那麼就要說光明是本源,與黑暗相對,光滅則暗生,來去互為因果。

為什麼這麼說,為了把兩頭擋死,兩頭擋住你也就保持在中間,兩不相住,不會走極端了。

所以「形而上」怎麼去理解,千萬不能鑽進去思考它是什麼,它什麼樣子,只要知道它什麼都是,什麼也都不是就可以了。

近代以來,形上學在西方遭到了種種批判,我們國家的儒釋道文化也漸漸暗淡下去了。

主要原因在於黑格爾提出了辯證法,對立形上學,而後來馬克思更是將物質的客觀存在性絕對化,提出了唯物辯證法,在近代歷史的舞臺大放異彩。

所以現在很多人對形上學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見,覺得是迷信,甚至全盤否定形上學意義,當然這種觀念很大程度上來自因形上學而衍生出來的宗教信仰。

但我認為拋開範疇將其全盤否定也是不對的。有人可能好奇,在這個講科學的時代,形上學還能有什麼價值呢?

沒錯,就社會價值來講,確實客觀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可以更好的解決和處理社會問題。但就個人精神層面來講,形上學更為可靠。

我們人有的時候會突然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時間到底是什麼?人生到底是什麼?人死去是就此消失,還是會有轉生等等,這種問題至少現在的科學是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的。

但科學解釋不了,不代表它就不是問題,很多時候這些問題會對我們產生困擾,這個時候就要靠形上學了。

比如一個女子的胎兒流產了,這個時候科學只能為她分析病因,治療身體,但身體可以很快恢復,心呢?

顯然不能,女子很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釋懷。

這時候若是引入形上學的概念,或許她就能釋然。

比如佛家就有羅漢一說,羅漢即是開悟之人,是到達淨土的成就之人,羅漢果位共有四果。其中二果羅漢雖已是成就之人但卻還需要迴轉人間一次,說白了還在凡間欠了那麼一點親情債。如果說這個胎兒即是二果羅漢迴轉人間,那麼流產之後,這一生快速度過,親人一哭,債也還了,頓證果位。

你說還有什麼好想不開的呢?甚至應該高興,因為你成就了他的果位。

所以,現在人都學辯證法,都講客觀看問題,那麼對於形上學是否也應該客觀辯證看待,不盲目否定呢?

形而上的誕生源於人的思考,那麼形而上的價值自然也不能脫離人。

人再努力保持理性,終究還是有感情的人,有感情就必然存在著感性,有了感性那麼形而上也就有著價值。

所以隨和點講,人啊,只要不著了魔,其實有點信仰挺好的,至少可以給心找一個歸宿。

相關焦點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我們這次活用這個詞語辯的對方說不出話來,但萬一下回碰見一個學霸,兩三下懟了回來,那可如何是好。所以在和別人抬完槓後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學習的。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
  • 《形上學》: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
    「形上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那些所謂「高大上」的問題。它曾經是西方哲學的核心部分,長時間內被認為是人類所有知識的根基,一個「形上學」概念就能串起一部西方哲學史,但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它始終未到一般的確定性,哲學家們對於其研究的問題與對象從未達成共識,由於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盛名在外,被認為是走進西哲入門之作。與此同時,恩格斯將形上學作為辯證法相對的思維方式,即「孤立」、「靜止」的概念,鑑於馬主義的影響之深,更導致了形上學概念的固化。
  • 亞里斯多德:什麼是「形上學」?
    掌握多種語言只能表明說話者能夠用不同方式來表達同一個對象,但不等於他理解了那個對象,就好比老司機知道通往終點的路線有多少條,但他不一定熟悉作為終點的那個地方。而且多種表達方式往往會干擾我們對對象的理解,有時候還會傷害到自己的母語。例如井上哲次郎將metaphysical漢譯為「形上學」,嚴復則譯為「玄學」。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我們怎麼來研究形上學,怎麼定義形上學的基礎?我們又怎麼把「什麼』是』什麼」這種判斷的句子抽象成一個概念呢?這時候,亞里斯多德出現了,他看到了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的研究,發現了無論把什麼東西從哲學研究裡抽離出去都仍然存在於哲學中的那種東西。
  • 形上學的三次翻轉
    海德格爾並沒有給它下定義,我們只能從他相關的論述中來把握它的含義。海德格爾從其現象學的視角出發,把人的意識中顯現出來的、現成存在著的東西或「外觀」理解為「在場」,並把以在場及在場形式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哲學理論視為在場形上學。
  • 形上學|目的論
    從書名和封面可以看出它並不是嚴肅地談論著理論書裡用了大量的小故事來闡述理論關於每一種理論的介紹篇幅也不長>非常推薦給對哲學感興趣的同學作為日常讀物裡面的black jokes讓理解哲學變得更輕鬆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形上學中的目 的 論形上學首先從這些大問題入手:  是存在?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井上哲次郎不僅是個哲學家、還是個漢學家、儒學家,以他對東西方哲學的了解,為「metaphysisc」取了「形上學」這個名字,算是信達雅的典範。從理論起源來說,「形上學」是指超越物理認知的,超越客觀世界的一些知識觀點。甚至可以認為,人類超出「形而下」這個現實世界的學問,就是「形上學」——如果擯棄鬼神之類的迷信成分,剩下來的不就是人類對世界、對宇宙、對生命的思考嗎?
  • 窺探形上學的層級性訴求
    一種喪失了對形上學追問的哲學是不堪一擊的,所謂的形上學訴求就在於人們力圖透過他們認為的不確定表象把握作為知識最為基礎的深層結構的信念。由反形上學起家的分析哲學所歷經的這場死去-活來的涅槃,其中的奧秘也正在於其難逃形上學層級性訴求這樣一種信念。
  •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④該書指出,「形上學」在20世紀的西方已漸成衰落之勢。此「形上學」即「metaphysics」,大陸流行的譯法是「形上學」,取自《易傳》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最早由日本明治時期的學者井上哲次郎用以翻譯「metaphysics」一詞。
  • 彭國華:形上學的歷史與命運
    對哲學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形上學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個範疇,指的是孤立、靜止、片面地認識事物的一種哲學立場、觀點和方法。不過,形上學還有另外一種涵義,是指探求事物的共性及一般發展規律的學問,與哲學大致相當。從這種涵義上說,形上學的歷史與命運也就是哲學的歷史與命運。
  • 存在之無 | 形上學的困境,存在自身的同一性的問題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存在」,作為一個「最普遍」的形上學概念,其語義所表達的不過是一種意志而不是智慧,不過是一種宗教而不是哲學。其實形上學在認知和言說上的困境並非源自維根斯坦所說「我們對語言的濫用」。形上學的困境,在最根本上,來自存在自身的同一。這種觀點和老子在《道德經》裡面提到一些的觀點似乎不謀而合。人可以在思維和語言中把存在的種種部分分為表示行為的謂語和表示行為的發出或承受者的主語或賓語,而存在本身並無此區別。
  • 周振忠:實在論、形上學和語義
    作者簡介:   傳統上,實在論屬於形上學的研究領域。在分析哲學的語言轉向和形上學復興的背景下,實在論被放置在語言哲學內研究。代表性人物M. 達米特(Michael Dummett)甚至將語言哲學推崇為新的第一哲學,把語言哲學的核心——意義理論——看做形上學的基礎。  這就產生了富有爭議的問題:實在論本質上是一種形上學的學說還是一種語義學說?形上學和語義有何關係?二者的優先性如何?
  • 對馮友蘭形上學體系的改進和補充
    其形上學部分主要在《新理學》中闡述,後來又在《新理學在哲學中之地位及其方法》(1943)等論文中加以引申,並在《新原道》和《新知言》中加以改進。本文著重討論馮友蘭哲學體系的形上學部分。  一、馮友蘭對哲學和形上學的理解及其問題  形上學是哲學中最抽象的部分。
  • 西方哲學史 |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分為三部分:存在論、實體論、神學原因論原因論是指構成事物存在的原因,在亞里斯多德時期的原因論更接近於一個事物存在所必需或者說必備的
  • 哲學會講:形上學的可能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旖增)12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哲學會講:形上學的可能路徑——『《第一哲學的支點》(以下簡稱《支點》)引發的思考』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趙汀陽先生的哲學思想、哲學的根本問題、形上學的可能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 色拉寺:到底值不值得來呢?看看去過的人怎麼說……
    一場奮不顧身轟轟烈烈的愛情不僅要靠你自己還要靠你喜歡的那個人願不願意給你這個機會,但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完完全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裡。或許你已經有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衝動,但是卻找不到一個好去處,今天小編就來為你推薦一下這色拉寺吧!色拉寺與哲蚌寺、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有藏區最著名的辯經儀式。
  • 張志偉丨形上學的概念及其歷史演變
    然而由於這個概念的使用十分複雜,至少本體論不是恰當的譯名。顯然,如果從狹義上看,或者從直接的字面意義看,本體論乃是「關於存在(on)的理論(logos)」,因而譯作「存在論」更為恰當,因而將ontologia譯作「本體論」通常為嚴謹的哲學史研究者們所不取,他們主張嚴格準確地譯之為「存在論」(亦有學者如王路主張根據tobe的系詞用法譯之為「是論」)。
  • 形而上者與形上學,是什麼意思?
    老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繫辭上傳》。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處於道的層次,比層次處於器的形而下,層次更高,形而上是個褒義詞。形而上,即使不能看成褒義詞,但至少也不會是個貶義詞。但自從有了「形上學」這個詞之後,在現代普遍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就成了一個貶義詞。若有誰給你下個形上學的結論,那就絕不是在表揚你,而是認為你只看形式不看實質。
  •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羅素
    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文/羅素 閱讀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家,而尤其是閱讀亞里斯多德,我們有必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他
  • 「模特走T形臺、走秀走貓步」英語怎麼說?
    「模特走T形臺、走秀走貓步」英語怎麼說?二、訓練你用Yahoo解決今後忘記「模特走T形臺」,「模特走貓步」的英語怎麼說時如何從Yahoo上「找回來」的英語能力。三、訓練你如果「不知道」英語「模特走T形臺」,「模特走貓步」怎麼說時,如何通過運用學過的英語在Yahoo上把「模特走T形臺」,「模特走貓步」的英語Yahoo出來的英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