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

2021-01-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

2017年11月13日 12: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軍平

字號

內容摘要: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劉軍平翻譯的歷史與語言的歷史一樣久遠亙古,自從人類有了語言交往的能力,就開始了翻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問題是,翻譯活動持續這樣久遠,翻譯標準百花齊放,翻譯高潮反覆迭起,翻譯作品目不暇給,翻譯前言和後跋如影隨形。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翻譯史的研究替代了翻譯理論史的研究,這一切指向一個事實:西方翻譯理論研究一方面有必要澄清有關概念術語,一方面亟待重建其翻譯學的理論框架結構,彰顯其各個部分的關係和作用。總的來說,「翻譯理論需要系統地研究雙語轉換規律,通過描述翻譯過程,總結一定的原則、理論與模式,以解釋和預測一切在翻譯範疇之內的現象,從而構建一套宏觀結構框架和微觀操作原則的翻譯理論體系」。

關鍵詞:翻譯理論;西方翻譯;文化;翻譯研究;語言;譯者;學科;翻譯活動;劃分;歐洲

作者簡介:

  翻譯的歷史與語言的歷史一樣久遠亙古,自從人類有了語言交往的能力,就開始了翻譯。可以說,人類的翻譯活動伴隨著人類的文化、文明一同進化發展。一種文化文明能否歷久彌新,與翻譯有著密切的淵源。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鑑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佔庭帝國,無不顯示著翻譯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說,翻譯作為一種互鑑互賞,把自家的「良辰美景」介紹出去,把別人家的「賞心悅目」引進來。

  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問題是,翻譯活動持續這樣久遠,翻譯標準百花齊放,翻譯高潮反覆迭起,翻譯作品目不暇給,翻譯前言和後跋如影隨形,然而,伴隨著每一部譯作,迄今為止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翻譯」這個語義非常簡單的術語,在不同人心目中,產生的共鳴和反應竟如此不同。它可以指一種活動、一段歷史、一種產品、一種過程、一種身份、一種功能,甚至一種隱喻。此外,翻譯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一門方興未艾的學科,正在不斷拓展著其豐富的含義。翻譯概念本身的內涵和外延越來越指向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所說的滑動漂浮的所指,且不說外行人,就是翻譯研究專家談及翻譯史的劃分,無論是奈達(Eugene A. Nida)和斯坦納(George Steiner)的四個時期的劃分, 還是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十二個時期的劃分或譚載喜先生的六個時期的劃分,一般總是把「翻譯」看成一種歷史活動。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翻譯史的研究替代了翻譯理論史的研究,這一切指向一個事實:西方翻譯理論研究一方面有必要澄清有關概念術語,一方面亟待重建其翻譯學的理論框架結構,彰顯其各個部分的關係和作用。翻譯史和研究雖然與翻譯理論研究有部分重疊,但隨著我們對翻譯現象日益深刻的認識,更加廓清了二者的不同之處。「史」與「論」的分道揚鑣必然提上議事日程。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西方翻譯理論的話語必須區別於翻譯作為歷史本身的活動。前者是對翻譯的現象、本質、特徵、範疇、規律、規範、語境和接受等共時方面的研究,後者指的是翻譯活動的真實敘事,突出的是譯者、譯作、事件、時間的歷時探究。前者是一種理論自覺和反思,後者梳通古今翻譯活動之變遷。總的來說,「翻譯理論需要系統地研究雙語轉換規律,通過描述翻譯過程,總結一定的原則、理論與模式,以解釋和預測一切在翻譯範疇之內的現象,從而構建一套宏觀結構框架和微觀操作原則的翻譯理論體系」。

  在筆者看來,西方翻譯理論大致可分為三個大的時期:一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19世紀末的語文流派;二是從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的發展階段;三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巔峰階段。

  西方翻譯理論研究萌發階段,指的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19世紀末期。這一時期所有關於翻譯的探究可以歸結為語文學(或前語言學)研究,因為這一時期無論是譯者,還是研究者,或者是二者合二為一,對翻譯的認識還處於一種感性、印象式和非系統性階段,所涉及的無非是就譯事的標準、類型或方法而論辯。西方翻譯自公元前250年宗教典籍肇始,有2260多年的歷史。然而,在20世紀以前西方有翻譯理論自覺意識的人鳳毛麟角。從傑羅姆(347—420)的忠實於原文的翻譯主張、奧古斯丁(354—430)的翻譯指號論、多雷(1509—1546)的五種翻譯方法、德萊頓(1631—1700)的翻譯三分法、泰特勒(1747—1813)的翻譯三原則到施萊爾馬赫(1768—1834)的解釋學翻譯觀,其主要涉及的內容不是宗教文本翻譯就是文學翻譯。古羅馬的賀拉斯、西塞羅、昆體良把翻譯看作一種徵服和修辭力量,他們的觀點可看作一種變奏曲。其探討的主要問題是直譯或意譯、等值或風格、忠實或背叛等方面的問題,有的譯家如法國翻譯家多雷甚至把翻譯標準、譯者的要求、翻譯的風格等作為翻譯方法而混為一談。奧古斯丁的翻譯的指號論雖然給後期索緒爾語言符號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其理論性與系統性不能與後者相提並論。後期的泰特勒和施萊爾馬赫雖然具有一定的理論覺醒意識,這種嶄露頭角、有點現代翻譯理論自覺意識的苗頭,由於其研究缺乏一套明晰的翻譯學話語概念,其深度和廣度尚有待拓展。這一切直到索緒爾(1857—1913)《普通語言學教程》的出現才有所改變,彼時語言學作為一門正式學科的確立給現代西方翻譯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是翻譯理論嶄露頭角階段。二戰以後,世界各地興辦的大批翻譯專業見證了西方翻譯理論的成長和勃興。現代西方翻譯理論的開拓者如雅各布遜、卡特福德、紐馬克和奈達具有深厚的語言學涵養,紛紛借鑑語言學理論的概念術語,將傳統的譯技蛻變上升為現代翻譯理論,將翻譯實踐和片斷思考上升為系統的翻譯理論。其中,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旗幟鮮明地提出建構現代翻譯理論,一生孜孜不倦著述40多部,撰寫翻譯研究論文250多篇,為現代翻譯學科的建立研精覃思,居功甚偉。德國的功能學派學者賴斯、弗米爾、諾德等藉助功能語言學及目的論(Skopostheory)的理論資源,異軍突起,提出翻譯的目的論理論,一時被應用文本研究者奉為圭臬。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是翻譯理論量變到質變的階段。隨著特拉維夫描寫學派的佐哈爾、圖裡等人的崛起,其提出的「多元系列理論」一時大行其道,給翻譯研究的文化學派以極大的啟迪。西方翻譯理論者巴斯內特、勒費弗爾、赫曼斯等人聚嘯山林,以英國華威大學「翻譯與比較文化中心」為大本營,奔走大西洋兩岸,與歐洲大陸、北美學者遙相呼應,搖旗吶喊。他們不僅探討了語言與文化的關係、翻譯的等值、不譯與不可譯等方面的問題,更提出了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研究的一系列關鍵概念和形態,如「折射」、「操作」、「意識形態」、「詩學」、「改寫」、「共謀」、「偽翻譯」等,他們紛紛著書立說,探幽發微,推陳出新,促使西方翻譯理論研究實現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此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學科或不同的視野,紛紛提出了構建西方翻譯理論的主張和洞見。北美的斯皮瓦克、巴巴、韋努蒂、根茨勒、羅賓遜等人從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理論出發,思考翻譯的自我與他者、混雜與同質、主宰與臣服、歸化與異化、抵抗與接受、中心與邊緣等同翻譯研究密切相關的概念和學科範式。上述研究極大地豐富了翻譯學、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等領域,拓寬了跨學科的研究主題。英國、愛爾蘭及北歐等國的譯者如貝克、克羅寧、切斯特曼則另闢蹊徑,將定量與定性、微觀與宏觀、語料庫與實證、民族與敘事、文本與話語等相結合,使翻譯研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進一步夯實了翻譯研究的基礎。近年來,隨著西方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出現,語言學家、計算機專家、神經科學家紛紛匯入了雙語轉換的大潮,機器翻譯給翻譯理論帶來的新的增長,進一步豐富了翻譯理論研究的實質和內涵。這一時期的西方翻譯理論研究力量從個體譯者轉向了專業人士,他們既有大量的翻譯實踐,也擅長理論思辨。

  在全球化與多元主義背景下,當代西方翻譯理論呈現了眾聲喧譁、精彩紛呈的局面。除了傳統的語言文學資源,接受美學、符號學、解釋學、解構主義、批評理論等學術思潮,紛紛匯入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的大合唱。當代西方翻譯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研究議題,通過借鑑吸收不同的文化資本模式,拓展其疆域,在滿足目的語文化訴求的同時,在翻譯的文化、社會、歷史、政治及讀者之間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關係,激發了翻譯研究的範式轉變,給其他學科以極大的啟迪。如今,譯者不再是一個亦步亦趨的僕人,翻譯理論遵循的也不再是單一的等值模式。無論如何,在成功實現「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之後,它的未來走向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賽)

相關焦點

  • 劉軍平: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
    劉軍平: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 2017年11月13日 14: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軍平 字號 內容摘要:翻譯的歷史與語言的歷史一樣久遠亙古,自從人類有了語言交往的能力
  • 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三個時期: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
    此外,翻譯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一項方興未艾的學科,正在不斷拓展著其豐富的涵義。翻譯概念本身的內涵和外延越來越指向德希達所說的滑動漂浮的所指,且不說外行人,就是翻譯研究專家談及翻譯史的劃分,無論是奈達(Eugene A.
  • 西方翻譯理論十大學派
    譚載喜在介紹西方翻譯理論時,將西方翻譯理論分為四大學派:1.布拉格學派;2.倫敦派;3.美國結構派;4.交際理論派。柯平在《西方翻譯理論淺析》一文中介紹了六大學派:1.語言學派;2.交際學派;3.美國翻譯研討班學派;4.文學-文化學派;5.結構學派;6.社會符號學派。下面將一一介紹。
  • 翻譯碩士複試資料:西方翻譯理論十大學派
    譚載喜在介紹西方翻譯理論時,將西方翻譯理論分為四大學派:1布拉格學派;2 倫敦派;3 美國結構派;4 交際理論派。柯平在《西方翻譯理論淺析》一文中介紹了六大學派:1.語言學派;2 交際學派;3 美國翻譯研討班學派;4文學-文化學派;5結構學派;6社會符號學派。下面將一一介紹。
  • 中國文論「走出去」路徑探析
    中國文論「走出去」路徑探析 2019年06月24日 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戴文靜 字號 內容摘要:2019年 06月 24日 08:4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翻譯美學理論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係等。我國當代美學研究在引進、學習西方美學的基礎上,已有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
  • 覃江華:翻譯理論的本質、價值與危機
    翻譯思想≠翻譯理論——以傅雷、嚴復為例[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5).[5]黃忠廉 方儀力. 基於翻譯本質的理論翻譯學構建[J]. 中國翻譯,2017(4).[6]藍紅軍. 譯學理論何為——對我國翻譯學理論研究的思考[J]. 上海翻譯,2015(1).[7]藍紅軍. 「理論之後」翻譯學的理論建構[J]. 中國翻譯,2016(5).
  • 【學科前沿】西方政治學在中國:近30年來學術翻譯的發展與評析
    此後,政治學在現代中國逐漸發展。中國學術界對西方政治學學術著作和相關研究成果的關注、引進和翻譯出版工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30-40年代。「清末的一些維新之士,出於當時政治現實的需要,紛紛從西方政治學中尋找其政治改良的理論依據,在譯介西方政治學著作的同時,開始對政治學進行獨立的研究和教學。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學科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學界,都是近40年以來的事。西方科學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始於美國學者奈達1964年發表的《翻譯科學探索》。在該書中,奈達借用語言學和信息理論等研究方法,嘗試對翻譯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翻譯問題進行科學探索。
  •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探析
    但對於理論的系統性及理論的特徵兩方面,還必須作如下分辨:(一)系統性1.其中所謂的「系統」是指具有客觀性、一致性、聯繫性、合理性的表達。亦即不是一個人或少數人的識見,所論述的內容不會前後矛盾,所論述的內容有彼此的關連性,並且在人類理性發展過程中,符合相對的合理性標準。
  • 西方翻譯理論(1)羅曼·雅格布森Roman Jakobson
    (華西村書j 吳ren bao翻譯)(這個語內翻譯的例子非常典型啊)2.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For example.
  • 西方利基政黨理論:內涵與價值
    關於利基政黨的發展前景,存在著向全方位政黨轉型或保持固有特徵兩種可能,這凸顯了政黨治理訴求與治理能力之間的錯位。利基政黨理論今後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概念的凝練、對象的拓展與視野的平衡。對政黨政治領域的現實發展進行合理解釋和有效預測,是西方政黨理論的價值指向與創新動力。
  • 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發展與思考
    所謂「復調音樂理論」,是西方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通過與專業音樂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密切關聯,根據「對位」概念——結合同時發生的若干不同音樂線條的特定規則,不斷豐富發展,既包括對音樂創作實踐中對位技術技巧運用、表現形態及發展變化特點、風格特徵等方面一般規律的分析研究,也包括對其思維特點、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並最終在此基礎上,於18世紀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自足的系統(包括對位與賦格兩部分)——復調音樂理論體系。
  • 孫宏偉:論威亞爾達非西方國家政治發展理論的「變」與「不變」
    構建法團主義理論20世紀60年代末,發展主義理論衰落,本土主義興起。在本土模式發展過程中,一些非西方國家步入官僚威權主義(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這一範式的代表人物是吉列爾莫·奧唐奈(Guillermo O Donnell),他對發展主義理論提出質疑,認為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高度發展不一定會產生民主政治,而是會產生官僚—威權主義體制。道路。
  • 英語論文翻譯類選題參考
    翻譯過程的有聲思維實驗研究——以「沁州黃」小米說明書的英譯為例   翻譯理論思辨與應用實踐專題   庫恩科學哲學視閾下口譯研究技術範式與技術轉向之名實考辨   翻譯共性中的顯化問題研究   培養優秀翻譯人才 講好中國故事
  • 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
    一、基本信息書名:《高校社科文庫: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作  者: 魏鶴 著 出 版 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ISBN:9787511237064定 價:¥25.00二、內容簡介   《高校社科文庫:西方哲學和社會理論中的自然主義》通過對哲學自然主義及其在社會理論中的作用和表現形式的系統研究,認為自然主義作為哲學一元論,具有反神秘主義、反先驗哲學、科學主義和實踐性等本質特徵。
  •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興起的哲學基礎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西方協商民主理論本身就是當代主體間性哲學和交往哲學發展的產物,是主體間性哲學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對民主理論的創新。     一、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產生的哲學背景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通過語言交往實現主體間理解和形成共識的核心特徵正是當代西方哲學領域語言學和主體間性哲學轉向的體現。
  • 重新認識翻譯理論的作用
    本文將著重從翻譯理論的作用、翻譯標準及語言學與翻譯的關係三個角度對奈達翻譯思想的轉變加以分析;重新闡述理論在譯學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及翻譯理論的意義。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ion practice; descriptive study 一、 奈達思想的轉變及對我國譯界的影響        奈達博士是西方語言學翻譯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五十多年的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探析藏文新詞術語翻譯的若干問題
    探析藏文新詞術語翻譯的若干問題 拉薩市藏語委辦(編譯局)  仁蚌·尼瑪頓珠      【內容摘要】新詞術語規範工作是民族語文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術語規範的簡單問題,更是衡量漢藏翻譯是否標準的基本要素。
  • 西方宗教學與中國當代學術發展——卓新平
    西方宗教學的這些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已為當今整個世界的宗教學研究及發展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基本模式和框架。我國的宗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面展開,並逐步形成了思想理論探討和史料史實探討這兩大不同方向,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中國學者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了對宗教的系統研究:一為宗教心靈層面的研究,二為宗教社會層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