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翻譯理論的作用

2020-12-25 湖北自考網

     摘要:奈達的譯學思想在中國翻譯界一向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他本人最近宣布「我的觀點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奈達學術觀點的這一變化無疑會給我們目前譯學建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本文將著重從翻譯理論的作用、翻譯標準及語言學與翻譯的關係三個角度對奈達翻譯思想的轉變加以分析;重新闡述理論在譯學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及翻譯理論的意義。

     關鍵詞:翻譯學;翻譯理論;翻譯實踐;描寫性研究

Abstract: Nida’s ideas on transla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His recent statement-」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will sure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reasons for Nida’s change of views on translation. It will also give a re-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ion practice; descriptive study

一、 奈達思想的轉變及對我國譯界的影響

       奈達博士是西方語言學翻譯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五十多年的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至今他已發表了40多部專著,250餘篇論文。自八十年代初奈達的理論介紹入中國以來,到現在已經成為當代西方理論中被介紹的最早、最多、影響最大的理論。「他的功績在於:1、把資訊理論與符號學引進了翻譯理論,提出了『動態對等』的翻譯標準;2、把現代語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翻譯理論中來;3、在翻譯史上第一個把社會效益(讀者反應)原則納入翻譯標準之中。」 (周儀、羅平,1999:32-33)尤其是他的動態對等理論,一舉打破中國傳統譯論中靜態分析翻譯標準的局面,提出了開放式的翻譯理論原則,為我們建立新的理論模式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國內無數翻譯理論研究者與翻譯教師對之趨之若鶩,中國翻譯界形成了「言必稱奈達的局面」。這些現象足以表明奈達在中國譯界中的地位。

        奈達本人對其理論進行了不斷修改與發展,從描寫語言學階段到交際理論階段,進而發展到社會符號學階段。對理論進行不斷的修改與深入,這是理論研究的一條必然的道路。然而仔細分析我們即可看出,奈達最根本的變化還是在對待翻譯學的態度上。1964年奈達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旗幟鮮明地打出了翻譯科學的旗號;在1974年,《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認為「翻譯遠遠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譯說到底是一門藝術」;1991年「翻譯的可能與不可能」一文中說道,「我們不應把翻譯變成一門科學……大多數成就顯著、富於創造精神的翻譯家很少用得著、或者根本用不著翻譯理論……」。在「與奈達的一次翻譯筆談」(見張經浩,《中國翻譯》2000年第5期,以下簡稱《筆談》中,奈達正式宣布「我的觀點已發生根本變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從最初首先提出翻譯科學到完全放棄翻譯科學,可謂是一個根本上的變化。鑑於奈達在中國譯界乃至世界翻譯界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他的思想轉變對譯學理論者至少會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時給我們正在積極興建的翻譯學科構成一次不小的衝擊。

       在這種情況下,對奈達的思想轉變作以詳細的分析,找出造成奈達本人放棄理論及翻譯科學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則我們的翻譯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工作就等於後院著火,自己亂了陣腳。本來這樣一項工作應由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來做,不過筆者迫不及待要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當前的一些模糊認識,還懇請譯界各位前輩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以時代視野展延翻譯理論的新維度
    翻譯》一書從「政治與翻譯」、「文化軟實力與翻譯」等維度,重新觀察了翻譯實踐中的語言文化現象,重新解讀了翻譯理論中的基本學理概念。例如,在「文化軟實力與翻譯」一章中,作者對軟實力的緣起、西方學者對軟實力的探討、我國古代文化中蘊含的軟實力及文化軟實力思想、國內文化軟實力的研究現狀、翻譯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關係,等等,分層次地進行了探討、挖掘,繼而把「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引入翻譯研究領域。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
    對其翻譯文本的深入研究不多,原因有二:其一,國內法語學者不多, 法漢翻譯研究者更少, 鍾情於傅譯者屈指可數;其二,不懂法語如我者研究傅譯,只能是隔靴搔癢,以至於譯學界人人皆知「神似」說,人人引用,卻不能產出系統的研究成果。傅譯研究是理論行為,那麼傅雷本人對翻譯的思考是思想還是理論? 推而廣之, 翻譯家嚴復又如何呢? 翻譯思想與翻譯理論有無界限? 若有, 具體何在? 分清二者有何作用?
  • 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
    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 2015年11月28日 09:12 來源:《中國翻譯》2015年03期 作者:穆雷 鄒兵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本文圍繞翻譯理論研究的核心議題展開討論
  • 「母語幹擾」現象與對外漢語翻譯教學法重新認識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 處於無語言自然環境下的大多數學習者一般多用翻譯式的方法掌握目的語, 不能排除母語的「中介作用」, 如果不經過把所學的目的語知識用母語「複製」這種語碼轉換的翻譯過程, 就總覺得所學的知識不牢靠, 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有學者認為既然是教授漢語,就應該讓學生脫離母語,進行全外語教學。
  • 翻譯理論之殤
    我問了很多人,但是得到的答案大多數是一些老生常談,什麼理論指導實踐,互相進步之類的,只有一個人給了我特別深刻的啟發,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她是一位美國來的客座教授,不是很出名,只在我的學校待了一周,期間舉辦了幾個小型的workshop,我去的那天下午,算上她在內,一共只有五個人,於是大家決定找個地方喝杯咖啡,隨意地聊聊對翻譯的看法。
  • 翻譯理論學習不應成孤島
    對翻譯理論的期待和認識對翻譯理論的不合理期待是造成對理論誤解的根源,即期待翻譯理論學習能立竿見影地提高翻譯質量,可以淡化甚至替代語言學習和翻譯實踐的辛苦過程。然而,理論學習不能取代詞彙的積累、方法的熟稔和雙語能力的提高。翻譯理論能夠開拓學習者的視野,能解決翻譯問題,解釋翻譯現象,預測翻譯發展的方向,決定在諸多翻譯可能性中的選擇。
  • 紀念機器翻譯概念的誕生:重新認識瓦倫·韋弗先生
    1948年,香儂在貝爾系統科學雜誌《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發表了《通信的一個數學理論》(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奠定了資訊理論和通信理論的基石。這樣來看資訊理論的奠基性工作跟韋弗一點關係沒有。但是,香儂著作中的數學描述比較晦澀難懂,而且闡述該理論僅適用於工程通信領域,因此該著作的受眾很少。
  • 張生祥:翻譯傳播學:理論建構與學科空間
    (梅新林,2011)在翻譯理論研究中,出現了兩種學科的理論互借現象,如翻譯地理學研究地理與翻譯的關係、翻譯生態學研究生態與翻譯的關係等。關係學科是本體學科的進一步延伸和探索,為學科的理論建構和學科空間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關係類學科從本體類學科分化出來,是科學朝著系統、精細方向發展的自然結果。基於關係類學科的認識,翻譯傳播學的結構應是「(翻譯/傳播)學」,而非「翻譯+傳播學」。
  • 對無形資產評估價值決定理論的重新認識
    它的存在有賴於企業的地理位置、行業特點、經營管理水平、市場狀況等因素的作用。如果說商譽是勞動創造的,或人類無差別勞動的凝結就顯得太牽強了。因為商譽不能獨立存在,無法提供人類無差別勞動凝結的載體。然而在現實的企業股份制改造,公司上市等經濟活動中,商譽往往是企業資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商譽有著較高的價值。很顯然,商譽的現實價值與勞動無直接的聯繫。
  • 翻譯是什麼?談談我對翻譯的認識
    近期應教授要求思考自己對翻譯的認識,於是我思考並查閱資料後寫了一篇文稿談談我對翻譯的認識,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探討交流。 翻譯的認識 翻譯是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翻譯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幾乎與人類文明起源一同誕生。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翻譯始於1700多年前的漢末佛經翻譯。自那以後圍繞翻譯的對立與爭論就一直沒斷。
  • 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
    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問題是,翻譯活動持續這樣久遠,翻譯標準百花齊放,翻譯高潮反覆迭起,翻譯作品目不暇給,翻譯前言和後跋如影隨形。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翻譯史的研究替代了翻譯理論史的研究,這一切指向一個事實:西方翻譯理論研究一方面有必要澄清有關概念術語,一方面亟待重建其翻譯學的理論框架結構,彰顯其各個部分的關係和作用。
  • 西方翻譯理論十大學派
    主要成員有雅可布森、列維、維內等重要的翻譯理論家。 這一學派的主要論點為:(1)翻譯必須考慮語言的各種功能,包括認識功能、表達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譯必須重視語言的比較,包括語義、語法、語音、語言風格以及文學體裁的比較。 布拉格學派最有影響的翻譯理論家是羅曼 雅可布森。他原籍俄國,後移居捷克;二戰時遷至美國,加入美籍。
  • 翻譯理論都不學?那你就是一個假翻譯!
    這樣使用理論,並不能達到解釋現象或說明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譯本也沒能檢驗理論的適用範圍和解釋力。翻譯理論在論文中簡單粗暴的使用一方面是為了美化論文,另一方面也省卻了對譯本的細讀和分析,直接按照對理論的理解從譯本中抽取譯例。符合理論要求的譯例得以入選,而在譯本中真實存在但與理論不符的譯例被有意忽略。
  • 重新認識化妝棉 化妝棉的正確使用方法及作用
    重新認識化妝棉 化妝棉的正確使用方法及作用時間:2016-04-11 16:45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重新認識化妝棉 化妝棉的正確使用方法及作用 化妝水用量要注意 化妝棉是一款很常用的護膚化妝工具了,小小的一塊化妝棉卻又很大的用途,很多妹紙在使用化妝水的同時喜歡借用化妝棉以達到更好的護膚效果
  • 翻譯碩士複試資料:西方翻譯理論十大學派
    主要成員有雅可布森、列維、維內等重要的翻譯理論家。        這一學派的主要論點為:(1)翻譯必須考慮語言的各種功能,包括認識功能、表達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譯必須重視語言的比較,包括語義、語法、語音、語言風格以及文學體裁的比較。        布拉格學派最有影響的翻譯理論家是羅曼•雅可布森。他原籍俄國,後移居捷克;二戰時遷至美國,加入美籍。
  • 劉軍平:探析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特徵
    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問題是,翻譯活動持續這樣久遠,翻譯標準百花齊放,翻譯高潮反覆迭起,翻譯作品目不暇給,翻譯前言和後跋如影隨形。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翻譯史的研究替代了翻譯理論史的研究,這一切指向一個事實:西方翻譯理論研究一方面有必要澄清有關概念術語,一方面亟待重建其翻譯學的理論框架結構,彰顯其各個部分的關係和作用。
  • 翻譯理論 | 目的論
    一、翻譯階段     20世紀70年代,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於德國。其發展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凱薩琳娜·萊斯首次把功能範疇引入翻譯批評,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繫,發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係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從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
  •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文明共同體視野下翻譯理論與實踐創新暨翻譯學科建設高端論壇近日在線上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共同體視野下我國翻譯學科理論創新、翻譯實踐、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翻譯具有形象建構作用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促進不同文化互動交流以及民族和國家形象的建構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表示,翻譯實踐、翻譯研究、翻譯人才培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息息相關,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及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與燦爛發展息息相關。
  • 深化歌曲翻譯理論研究 推動中國音樂文化傳播
    然而,異域的流行歌曲大多需要翻譯才能跨越語言的障礙,為本土的受眾所接受。近二十年來,電影、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發展,使得受眾能快速而立體地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產品,這也勢必引起翻譯(與音樂)學界關注歌曲翻譯實踐與理論的探索,尤其表現在對歌曲翻譯的認識論(或本體論)、目的論、方法論三個主要層面。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而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則始於80年代末召開的首屆全國翻譯理論研討會,該會議匯集了當時學界知名的翻譯研究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翻譯理論研究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深入探討。雖然起步晚於西方,但是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和翻譯理論研究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