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3歲看大、7歲看老」:培養優秀孩子的奧秘,就在這個關鍵期裡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3歲看大、7歲看老」:培養優秀孩子的奧秘,就在這個關鍵期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最近,許多父母問我這個問題:「老師小琪,他們都說3歲,7歲,這可靠嗎?」
從兒童的大腦發育的角度來看,「絕對是3歲的生命」是有意義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班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認為,孩子出生後頭三年接受的早期教育將影響孩子的終生學習能力。
布盧姆教授對1,500多名0-3歲的嬰幼兒進行了為期20年的隨訪研究,發現在0-3歲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的智商平均比那些高出17%誰不接受早期教育。
還記得上世紀著名的「狼男孩」事件嗎?
印度女孩卡馬拉(Kamala)六個月大時就被狼帶走並撫養長大,只有七歲時她才被救出。
由於錯過了早期的人性化教育,她完全失去了同齡兒童的語言能力和心理特徵。儘管經過多年專業人士的精心護理和培訓,她的智商終生只能維持在4歲兒童的水平,並且無法再融入人類社會。
為什麼0-3歲的經歷會對孩子的生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這與我們大腦的生長發育密切相關。
0-3歲是兒童大腦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從大腦重量的角度來看,當嬰兒出生時,大腦的重量僅是成人的25%。1歲時,大腦的重量增長到成人的50%。3歲時,大腦的重量接近成年人。
同時,連接大腦神經元並決定智力和記憶力的大腦[突觸]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將增加20倍,並且密度將在3歲之前達到峰值。未被刺激和使用的突觸將緩慢消失,不再生長。
換句話說,大腦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基本上受3歲年齡的影響。
如果您想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最好的時間就是幫助寶寶在0-3歲時發揮其大腦潛能並為一生奠定基礎。一旦您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無論多少您未來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將很難追上和彌補。
我們如何幫助兒童促進大腦發育並發揮潛能?
曉琪老師建議父母一定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去做正確的事,不要做任何錯誤的事情。錯誤的做法不僅不利於大腦發育,而且會削弱寶寶對學習和自信心的興趣。
刺激兒童大腦發育的誤解
在0-3歲時,兒童需要發展七個方面的大腦潛能,即認知發展,社會發展,人格發展,語言發展,音樂發展,感覺發展和身體發展。
許多撫養孩子的父母往往會犯「強調智力發展和輕度心理健康」和「強調語言發展和輕度體育鍛鍊」的錯誤,這對孩子的未來成長構成了隱患。
衛永康,被稱為「神童」,於17歲被中國科學院錄取,但由於嚴重缺乏自我保健能力和對人際交往的無知而輟學。
魏永康的父母教他一歲零三個月大的讀寫能力,給了他最好的學習啟發。然而,他從小就過著「極端」的生活,並為他完成了所有家務活。正是由於能力訓練的失衡,魏永康早日中斷了成功之路。
父母在為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不得「使科目部分化」。具有所有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可能取得成就並獲得幸福。
在新年和假期期間,我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讚美自己的孩子:
「我們的寶寶很聰明,一歲以上就可以朗誦唐詩!」
「您的孩子受過良好的教育,只有兩歲就可以唱歌童謠!」
讚美之後,有必要讓孩子們現場表演。
每次我看到一些孩子頭暈目眩或不情願的表情時,我都會問:「孩子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孩子喜歡這樣嗎?」
父母朗讀唐詩並講英語來撫平孩子的耳朵是一件好事,但是許多父母只注重成績,將啟蒙教育變成一種表演工具。他們不僅不能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認知和興趣,而且要讓孩子在壓力下產生抵抗和恐懼,這是不值得的。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父母。花了幾萬元人民幣去上課後,他們來找我,問:「申請早教班有多大用處?作為父母,對我們來說更容易嗎?」
我對他們的回答是:「當然,早期教育班很有用,您可以約束父母!」
因為只有在陪伴孩子上早教時,父母才會放下電話,給孩子45分鐘的高質量陪伴。
不要以為上了幾節課就可以立即改變孩子。對於孩子來說,親子互動和陪伴是促進大腦發育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中,平時總是花力氣。
在日常生活中做四件事,可以使寶寶的大腦更快更好地發育
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其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沒有安全感的嬰兒,大腦會將所有精力集中在不斷尋求安全感上,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發展。只有在被愛包圍的情況下,孩子的大腦才能有空間和餘力來感知,探索世界並發展情報。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與嬰兒相處,並幫助嬰兒建立牢固的安全感。
餵養寶寶時,請輕輕觸摸他,以使寶寶可以看到母親慈愛的眼睛
嬰兒洗澡後,按摩並用精油和嬰兒乳霜撫摸嬰兒
嬰兒清醒後,請主動與他交談並逗他,以便嬰兒可以隨時看到父母的笑臉
當嬰兒哭泣時及時做出反應,擁抱他,拍拍他,安慰他「爸爸是」。
只有在嬰兒期得到足夠反應和擁抱的孩子才能保持探索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
研究表明,在3歲之前,為兒童創造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感官體驗越豐富,在兒童大腦中建立的突觸就越強。意味著更好的大腦發育水平。
如何做出多感官體驗?
例如,教孩子們認識事物。許多父母購買了活動掛圖和卡片來教孩子們閱讀圖畫和東西,小琪老師認為這種教法的效果並不理想。掛圖只能動員視覺的感覺體驗,而不能完全刺激嬰兒的大腦發育。
女兒小時候,我教她如何識別水果。
我在女兒面前放了一個橘子和一個西瓜,讓她看一眼,摸摸,然後告訴她:「西瓜又綠又大。寶寶不能握住雙手。橘子比西瓜小。有還有很多小孔。」
然後讓她擠壓並聞到它的味道:「橙色柔軟而芬芳,而西瓜則堅硬,因此很香。」
最後,我切開水果並鼓勵我的女兒嘗嘗。這次,女兒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喜歡西瓜,我不喜歡橘子!」
「爸爸也喜歡西瓜,因為它很甜。這種橘子很酸,我也不喜歡。」
經歷了這段經歷之後,我的女兒對橙子和西瓜有了三維的深刻印象。幾天後當我談論西瓜時,我的女兒會告訴我「西瓜很甜!」
除了這種刺激性的「多感官教學」,小琪老師還建議父母帶孩子去戶外旅行。溫暖的陽光,微風和滾浪可以有效地調動嬰兒的五種感官來吸收和體驗,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另一種新鮮的感覺。
美國美術家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經常參加藝術活動和表現出色的詩歌比賽的孩子比例是不參加活動的孩子的四倍。
從最簡單的舞蹈,歌曲和繪畫圖形開始,讓孩子儘早接受藝術刺激對大腦發育非常有利。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父母不免指導自己的孩子。
「嘿,太陽怎麼會是綠色的?畫得不好!」
「您真的在彈鋼琴,過來,我會教您首先識別樂譜!」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在藝術體驗中激發自我表達並獲得快樂。父母永遠不要批評和攻擊他們,更不要說限制規則並扼殺他們的想像力。
在這方面,我母親孫麗的做法很棒。
面對孩子們的塗鴉,她和鄧超相信「牆紙可以改變,但是靈感被抹去了,沒有更多了。」
只有給予孩子充分的寬容和自由活動的空間,他們才能播種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種子。
我的鄰居郭國的母親有一個我很崇拜的秘密,那就是「等一下」。
當2歲多的郭果(Guoguo)在社區玩耍時,她愛上了旁邊孩子們的滑板車玩具,想玩耍。郭果馬沒有上去幫助,而是等了一段時間。
剛過國果的時候,只害羞地看著一旁,然後慢慢地鼓起勇氣,要求孩子們借玩具,被孩子拒絕後,又嘗試用自己的車與孩子一起玩,最後成功玩了滑板車。
國果曾經問過母親:「小兔子除了胡蘿蔔還吃什麼?」
母親沒有直接給她答案,「母親也不知道,郭果有什麼辦法知道答案嗎?」
郭果想了一會兒,說:「萊爾在樓下養了一隻兔子。我去問問她。」
最後,母親帶郭果去樂樂家研究了兔子的食譜,並得出了答案。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如果父母總是在第一時間幫助解決問題,孩子將習慣於依靠父母的指示和行動,而不會有自己的想法。
等待一會兒,當事情發生時,讓孩子有時間思考和嘗試解決問題,以便嬰兒的小腦袋可以轉動,並且您使用的次數越多,它就變得越聰明。
好吧,讓我們嘗試一下小七老師的方法!
我是一個家庭教育老師,一個高級的產科教師,也是一個多平臺的育兒作者。跟隨我給你帶來實用的母性和育兒知識。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問,請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讓你作為一個家長突然敞開心扉,不再孤獨地走上育兒之路。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