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放到現在,你還相信嗎?

2020-08-26 Doris媽媽說育兒

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家長表示深信不疑,覺得孩子如果在小時候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和培養,那麼孩子就在長大之後變得很平庸,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比別人差,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需要給他們全方位的塑造和鍛鍊,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來源自古代民間流傳的俗語,言外之意指的是孩子在0~3歲和3~7歲這個時間段的教育非常重要,甚至直接決定了他們未來的成長方向和發展水平。換句話說,孩子在早期教育階段的表現,就能看出孩子長大之後基本的面貌。

根據現代育兒科學理論,孩子在0~7歲的幼兒發展階段,孩子的思維能力、身體的生理發展狀況、語言能力等方面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成年之後的性格、情商、學習能力和智力程度等等。可以確定的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俗話,是符合科學依據的。

看到這裡,不少家長或許還存在疑惑,這只是從廣義的角度上,來確定了這句話的真實性,但是育兒過程中,孩子的發展和個性差異總是略有不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到底適用於所有兒童嗎?

接下來結合幼兒心理學,從以下3個方面和大家分析。

1. 符合發展心理學的觀點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孩子在0~3歲和3~7歲這兩個階段正好屬於幼兒期和兒童期。幼兒期的孩子身體器官已經開始逐步發育,在3歲左右的年齡段,他們的大腦發育已經完成了80%,基本上思維能力的挖掘和潛力天賦方面,已經成型,決定了後天的表現和發展。

而3~7歲的孩子,他們的社交意識和記憶力會得到提升,開始不斷地和別的小夥伴接觸,模仿他們的行為舉止,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在長大之後,總是會回想小時候的記憶和朋友,總是拿來做對比;而內向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後的社交能力也是比較弱的。

2. 從孩子的生理特點來看

從孩子的生理特點這個角度來看,研究表明:在0~3歲的孩子,他們總是和父母格格不入,用哭鬧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反抗家長的拘束,長大以後,這些孩子的自主能力比較強,善於獨立思考和自給自足,不會啃老;而那些0~3歲看起來十分聽話,反抗意識不完全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主動性,比較需要外界的幫助。

而7歲左右的孩子,性格和表達能力更是能夠看出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有的孩子能說會道,善於在外人跟前表現自己,不懼怕陌生的場合,看起來十分自信,這樣的孩子表現外向,他們長大後更喜歡從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反之,那些不善言辭,內向的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是沉默寡言。

3. 從孩子的心理角度來看

在0~3歲的時候,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最為密切,這個階段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十分大,父母的性格、思維、言談舉止都會被孩子全部吸收和複製,他們自己因為分辨能力比較弱,所以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糾正。很多家長其實都被外人說過:「你們家的孩子,真的和你一個模子出來的。」

而到了3~7歲,孩子逐漸意識到自己性格和脾氣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沒有及時引導和培養,過了7歲後,孩子的性格很難改變,他們會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觀點,哪怕是一些錯誤的東西,他們都不會輕易更改,逐漸成為獨特個體的標誌。

既然早期教育(0~7歲)對於孩子的未來和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那麼,在這個時間段,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就不能走馬觀花和輕易忽視,而應該為孩子營造健康溫馨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基礎,從而促進他們成長。

這個階段家長如何教育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1. 糾正孩子的不足之處

在0~3歲和3~7歲這兩個年齡段,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並不僅僅只是衣食住行,還需要關注孩子身心發育和思維性格,糾正孩子的不足,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不要被別人和外界所誤導;發現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家長不要著急去否定和指責,而應該耐心的指導和糾正,讓孩子下一次知道該如何做。這樣,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才能變得更加完美和優秀。

2. 提供優質的家庭環境和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氣息,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如果在這兩個年齡段,家長沒有做好引導和以身作則,而是給孩子傳遞了很多負面的東西,那麼孩子長大之後,也是會和家長一樣變得十分平庸和普通。

比如:家長夫妻關係不和,經常吵架,這讓孩子看到之後,他們的內心會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對於家庭缺乏信任,不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長大之後,他們會逐漸遠離家庭,最終親子關係變得十分冷淡。

3. 因材施教的培養和引導

在生活中,家長需要給到孩子良好的早期教育,特別是要注重「因材施教」的培養和引導,找到孩子身上的興趣點和閃光點,為孩子提供一對一的優質服務,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學習和性格特點。比如: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但是很喜歡運動,那麼家長不需要一直逼著孩子去學習,可以引導和培養孩子運動方面的天賦和發展。

綜上所述,早期教育不單單是父母照顧孩子,而是父母對孩子上的「人生第一課」,這門課程是孩子的必修課,也是家長作為老師的育兒學科。因此,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做好親身輔導和育兒訓練,全方位鍛鍊和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幫助孩子成為健康、積極、樂觀、自主的優秀人才,為孩子的未來發展打好基礎和做好鋪墊。

你是如何看待「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的呢?如果有任何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可以一起進行探討和交流。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熊孩子
    咱們中國有句俗語,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人在批評那些「熊孩子」和他們家長的時候,常常會把這句話脫口而出。那麼我們就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內涵,看看這句話說得是否正確,是否有道理。
  •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總是會聽到身邊老人說這樣一句話「三歲看老,七歲看老」,每次聽到的時候自己就會想,真有那麼玄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卻暗藏了很深的哲理。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養廢一個孩子早就有預兆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非常有道理。你能想像嗎?2-3歲的兒童,大腦內的突觸密度是成年時的兩倍!3歲前,孩子的大腦滿滿是潛力,在這一階段花心思對孩子加大潛能開發的力度,會對他今後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利用期待效應,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昨天一個同事來到我家裡做客,突然問道:「你的孩子有沒有上那些早教機構啊俗話說,三歲看老,我的孩子整天待在家裡,總感覺孩子已經和別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差距?」我想起如今輔導機構火爆,不斷提出一些口號使家長們產生焦慮感,例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知道這是教育機構在販賣焦慮,但是想起這些我還是忍不住的產生焦慮感。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絕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俗語
    每當孩子行為不正或舉止不雅的時候,大人便會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娃將來不是個好東西」的口吻去表達心中的不滿。很多人也將「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當成了一個其他人對於自家孩子諷刺的話語。所以,接下來,不妨我們一起跟隨心理學的腳步,借用相關案例,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深刻性。我相信,你們在看完接下來的分析後,對「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認知不會僅停留在一言諷刺或嘲弄上面,而是對其充滿了必須的尊重。
  • 專家研究發現:「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非迷信,確實有一定道理
    編輯:邱寫寫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句老話,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認為孩子童年時期的表現,可以影射未來的一生英國研究表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確有一定道理這個研究令人嘖嘖稱奇,我們流傳了千百年的「三歲看大
  •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俗話有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也有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有說「三歲定八十」的。這裡的數字也只是一個概述,說的是孩子的性格在三歲就基本定型了,決定了人這輩子的為人處世的風格。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有科學依據
    老話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大概意思就是說,從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性格特點;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  這句古話,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我們先來舉幾個慄子↓發明大王&34;:愛迪生發明了燈泡等多項發明,然而其幼年時卻是個非常調皮搗蛋、不折不扣的&34;。
  • 棉花糖: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把握3-7歲的成長關鍵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發廣泛關注,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3歲的時候,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說完「三歲看大」,再來說說「七歲看老」。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看到這樣的一幕,很多都表示了深深的擔憂,覺得「這就是熊孩子,現在不管,以後說不定幹出什麼事情呢」。 當然,還有更過分的,12歲的一個男孩在家看動畫片,嫌樓外打牆的聲音太吵,之後男孩子竟然直接割斷了施工人員的繩子;還有的孩子往同學嘴裡餵零食,等到小夥伴吃下去之後,才告訴對方:「你知道嗎?我剛才給你吃的是老鼠藥」。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
    她說班上有一個小男孩,三年級了寫自己的名字都很費勁,閱讀理解是要閱讀的,別人一遍讀完了,他的目光還在第一行凝視,大部分的字不認識,理解更談不上。孩子的媽媽說,「我家的孩子就是慢。」可是這僅僅是慢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念書的料,這時候就能看出家長為什麼對孩子的學習如此焦慮,為什麼不惜花費大價錢,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去學習?答案只有一個:讀書改變命運。
  •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身上有四種「氣」的孩子,長大難有出息
    老家農村有句老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大意就是,通過觀察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外在表現,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雛形;通過觀察7歲孩子的表現和個性,能看到他中年後的成就和功業。那什麼樣的孩子以後會有大成就?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沒出息呢?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是看什麼?這句話是否具有科學性?
    而這種運行法則看不見,摸不著但每個人必須承認它客觀存在。關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今的說法很多,不光是中國人這麼說,西方的腦科學學者以及教育心理學家也默許了這一現象。通過科學研究成果發現,三歲確實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黃金的時期。不過這個學說似乎並沒有提及七歲看老這個層面。是研究人員忘記了還有後半句?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靠譜嗎?我從心理學角度給你解釋,一次說透
    導讀:中國有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是不是靠譜呢?真的三歲定終生?我用我的知識,來給你做個解釋。文/37度暖爸首先,不賣關子,表達下我的觀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我並不完全認可,它的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說它有一定道理,是因為這句話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有這幾個特徵,長大多半沒出息
    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經做了這樣的一份報告稱,通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曾經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新說
    0—1.5歲。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發展安全感。他對自己來到的這個世界是否信任是否有希望,取決於父母等教養者對孩子的照顧是否精心,是否給予孩子充足的、無條件的愛,是否對孩子的呼喚(哭、鬧)有積極溫和的回應?安全感缺失的孩子,他會用一生去尋找。1.5—3歲。孩子開始發展自主能力。孩子對身邊的世界充滿了好奇,開始探索。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不是迷信,孩子有這三個表現,代表更聰明
    民間一直流傳著"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樣一種說法,意思是在孩子3周歲和7周歲時候的一些行為可以看到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比較迷信,也有些誇大但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卻是比較合理的。
  • 千萬不要誤解了,「孩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這個意思
    「孩子3歲看大,7歲看老」。是我國的一句古諺,其意實質是對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經典概括,也說明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既指從兒童三周歲時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髮育最迅速的時期。
  • 三歲看大 六歲看老
    古話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小孩子從出生起,每個嬰兒狀況都不一樣,有的愛哭,有的愛鬧,各有脾性。最難帶的就是那種高需求的寶寶了,一哭鬧就要立即滿足,否則會哭得你心慌意亂。但是呢,這種寶寶也是最聰明的,敏感度高,反應靈敏。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聰不聰明早有預兆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仔細思考這句老話,其實很有道理。因為在兒童2-3歲的時候,大腦內的突出密度是成年時的兩倍。也就說孩子如果天生聰明這個時候就已經有所表現了,在這個時候花費心思開發孩子的大腦潛力,對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