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聰不聰明早有預兆

2020-11-10 優秀父母育兒經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仔細思考這句老話,其實很有道理。因為在兒童2-3歲的時候,大腦內的突出密度是成年時的兩倍。

也就說孩子如果天生聰明這個時候就已經有所表現了,在這個時候花費心思開發孩子的大腦潛力,對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父母是孩子命運的掌舵手,很多時候命運的轉折點就在父母的手裡。科學啟蒙至關重要,也就是滿足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啟蒙。

很多的明星家庭都在科學啟蒙,孫儷有兩個小寶貝,他們總是對小雞是怎麼孵出來的很好奇,於是孫儷就帶著他們一起孵小雞,並且成功了,這就是科學啟蒙的一種。



什麼是科學啟蒙?

科學啟蒙並不是一種特別高深的學問,它就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在平常的生活中鍛鍊孩子,培養孩子的思維,讓我們的孩子能夠自己去尋找真相。

其實說得通透一點就是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或者說我們家長提供探索的條件。解決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從實踐中找出真理。



科學啟蒙有多重要

1、先不說孫儷的做法是否可靠,美國的一位總統就曾經說過,我們熱愛科學不僅僅是因為這是一門學科,是因為它讓我們用一種更加客觀的方式去看待世界,讓我們有了探索的欲望,求知的精神。

2、現在很多的教育方式都有些過於刻板,所以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加一些趣味也很重要。讓孩子自己去實踐,就能解答他所有的疑問是最好的方式。



3、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網際網路時代,每一天有無數的信息出現在孩子面前。有些人為了博眼球和流量在歪曲事實。

小編就曾經看到過一段視頻,一隻可愛的小兔子從一個蛋殼裡面孵出來了。作為成年人我們當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兔子是哺乳動物怎麼可能會孵出來。



但是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會以為兔子應該就是從蛋殼裡孵出來的,這也是我們需要科學啟蒙的原因之一。

4、人類的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思維方式,科學思維方式的基礎就是科學啟蒙。往小了說,孩子以後上學對物理化學數學感不感興趣和科學啟蒙也有關係。



家長如何更好地參與孩子的科學啟蒙?

1、給孩子讀一些科普書籍,或者和孩子一起閱讀科普書籍。科學知識不但離不開實驗,同樣也離不開書籍。

哪一些書籍是科普類的,最普通最常見的就是《十萬個為什麼》,孩子在四歲左右的時候就是一部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必備。



還有《我們愛科學》、《天天愛科學》、《知識就是力量》等等,讓孩子養成一個查閱資料,愛看書的好習慣。

2、科學啟蒙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發現生活中關於科學的事實,就比如讓孩子觀察月亮的大小為什麼不同,樹葉為什麼會變黃。

3、在事實根據的基礎上,讓孩子自己在樹上找資料,或者是上網找資料,找出事情的原因,讓孩子有參與的感覺,有發現真相後的驚喜。



4、家長一定要明白不是我給孩子讀過了很多的科普書籍,孩子就一定什麼都懂,什麼都明白,我們是在練習孩子的思維。

是讓孩子明白有什麼不懂要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要去自己查找資料,要自己去否定,去假設,去探索

科學啟蒙需要試驗

1、其實做實驗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不一定需要一個專業的實驗室,也不一定需要專業的實驗儀器。



孫儷的做法就特別好,帶著兩個孩子孵小雞。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試驗,而且會非常有趣,兩個孩子能夠解決心理的疑問,還樂在其中。

2、當然這樣的簡單的試驗不止這一種,帶著孩子去廚房嘗一嘗鹽,他就會知道鹽是鹹的,通過查找資料就可以知道,鹽為什麼是鹹的,這也是一個試驗的過程。

還有很多這樣有趣的試驗,在廚房裡就可以自己製作洗滌劑,告訴孩子試驗的原理,孩子就會學到更多科學知識。



學會正確的提問

提問的過程,就是孩子思考的一個過程。所以家長在有思維邏輯的提問的時候,也是孩子在有序的思考的時候。

孩子四歲左右的時候,都是孩子在提問,家長在回答。家長有的時候還非常的鬱悶,孩子的問題自己答不出來。



其實只是回答孩子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更正確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問題拆成一個個小問題,反問回去。

孩子跟著家長的反問,一步步的思考,一步步的接近真相。這麼做的目的就是鍛鍊孩子思考問題時候的邏輯,以後讓他自己順著問題去尋找答案。

最後小編想說的就是耐心,這個是幾乎每一次都會提到的兩個字。孩子的天賦不同,成長的速度不同,家長不要急於求成,給孩子時間慢慢成長。



科學啟蒙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見效的,他影響的是孩子一生的思考方式,不一定非得體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

就像是我們讀過的書,看完的書不會立即就在工作生活中用到,可是它影響的是你的說話方式,影響你的談吐,影響你面對生活時的心態。

寶爸寶媽如果還有更好的建議可以在評論區評論,我們一起科學養娃,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相關焦點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不是迷信,孩子有這三個表現,代表更聰明
    民間一直流傳著"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樣一種說法,意思是在孩子3周歲和7周歲時候的一些行為可以看到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比較迷信,也有些誇大但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卻是比較合理的。
  •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關於孩子的作為,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真的有用嗎?其實老一輩的話不一定就是沒有用,曾有人說過,如果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有這些表現的話,那麼孩子的性格應該會不錯。為什麼呢?孩子在嬰兒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孩子的第一個敏感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慢慢的開始叛逆,會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如爬、跑、搶東西。
  • 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有這三點特徵,中一條也聰明
    我們有的時候見到一些孩子,會覺得這個孩子很聰明。但我們覺得自己家的寶寶好像很笨。有的孩子會說話,比較討人喜歡。但自己家的寶寶仿佛像個木頭一樣,不會說話,性格也很木訥,那麼我們的寶寶真的是不聰明嗎?其實不是。因為從孩子的性格其實是不能看出寶寶的聰明程度的。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那些比較牛的理工大佬或許他們還真的就是這種沉穩性格呢。
  • 《什麼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我們經常聽這樣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看什麼? 三歲看的是腦的發育。 0到三歲是構建大腦的基本結構和機能、大腦高速發展的重要時機。 2歲半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纖維像野草一樣生長,是成人的幾倍,2歲半以後就越來越少。 因為人體細胞遵循的是新陳代謝的規律,神經細胞遵循的是用進廢退的規律。就是大腦越用越靈光。七歲看的是人的個性。
  • 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不是說孩子七歲前學習的知識決定終身,而是指孩子從小養成的那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分享兩個關於高考的小故事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想給大家分享兩個我自己親身經歷的,關於預測高考是否能中的小故事。一、發小被說考不上大學我小時候住的家屬院,有一個老教授,他就愛領著我們這些小孩們一塊兒寫個日記,過個生日,組織我們一塊兒玩。當時我們這夥小孩兒有那麼七八個,都是六歲到八歲吧。他預測我還有一個小男孩,他說我倆是能考上大學,其他的都考不上。
  • 《易經》提醒: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看的是什麼?
    《易經》裡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惡到頭終有報,沒聽說行惡的人是能夠 長久的,所以說「忠厚傳家遠」。02嘴巴閉得緊,蒼蠅飛不進這一句俗話是告誡人們講話要謹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易經》裡說,「括囊,無咎,慎不害也」,括囊便是扎牢袋子的口,人假如閉口就像扎口的袋子,就不會有災禍。
  • 想知道孩子聰不聰明,到了三歲就能知道,李玫瑾:看手別看別地方
    孩子是否聰明,一直都是家長們比較關注的事情,畢竟大多數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聰明的小朋友會有很多很多糖吃。其實孩子的智力,除了會受到爸媽智力遺傳外,還會受到很多其他的影響,例如生長環境、餵養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等等。如果你想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後天的努力也很重要,不要覺得自己和愛人很聰明,就不用擔心孩子的智力,智力當然是越高越好的。
  • 孩子聰不聰明,看面相就知道了,滿足這3個特徵不聰明都難!
    孩子聰不聰明,看面相就知道了,滿足這3個特徵不聰明都難!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老一輩的人,在看到小孩子的時候,總會說這孩子一看就聰明。他們是怎樣判斷孩子是否聰明的呢?這又有什麼依據呢?前不久,鄰居張奶奶的女兒帶著三歲的孩子回家來看她和她老伴。這個孩子一直都在奶奶家生活,這次是她第一次到這邊來玩。當另一個鄰居奶奶看見這個娃娃的時候,就說了一句:你看這孩子的面相,一看就很聰明。原本以為這只是場面話,直到看見這個三歲的娃娃跟自己大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場面,才知道確實是如此。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有科學依據
    老話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大概意思就是說,從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性格特點;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  這句古話,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我們先來舉幾個慄子↓發明大王&34;:愛迪生發明了燈泡等多項發明,然而其幼年時卻是個非常調皮搗蛋、不折不扣的&34;。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不用等長大,從手上的細節就能看出來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智商可以說是佔了很大一部分功勞,智商高的孩子往往能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拔得頭籌,因此家家長們也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孩子的智商,只為讓孩子的將來過得更加順風順水。
  •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總是會聽到身邊老人說這樣一句話「三歲看老,七歲看老」,每次聽到的時候自己就會想,真有那麼玄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卻暗藏了很深的哲理。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 李玫瑾直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這3個地方就知道了,不用等長大
    李玫瑾直言:孩子聰不聰明,看他這3個地方知道,不用等長大>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都希望孩子將來能聰明,有高智商,因此從寶寶出生開始,想盡辦法提高寶寶的智商,其實孩子智商高不高從小就能看出來,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主要由兩種因素決定,父母的遺傳和後天的培養。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利用期待效應,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昨天一個同事來到我家裡做客,突然問道:「你的孩子有沒有上那些早教機構啊俗話說,三歲看老,我的孩子整天待在家裡,總感覺孩子已經和別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差距?」我想起如今輔導機構火爆,不斷提出一些口號使家長們產生焦慮感,例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知道這是教育機構在販賣焦慮,但是想起這些我還是忍不住的產生焦慮感。
  • 李玫瑾: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手上有這樣信號的孩子更聰明
    文/小朵朵說育兒很多家長都會發現,一見到這個孩子就感覺這個孩子很聰明,對比之下就會感覺自己的孩子很笨,還有孩子愛說話,就很討人喜歡,對比之下自家孩子就會感覺很木訥,但是寶寶聰不聰明並不是從性格表現出來的,判斷寶寶聰不聰明還是需要找到科學方法。
  • 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有這三點特徵,中一條也聰明
    我們經常會用到「心靈手巧」的這個詞語去誇讚自己的孩子,而我們正好可以通過孩子的手去判斷他聰不聰明,可能大部分父母認為是迷信,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的,你的孩子大腦發育得怎麼樣,或許從小手上就看出一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早期智力的發展水平體現於手指尖上。
  •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就能看出來,父母要知道
    很多家長應該深有體會,從小班上就會有一種同學,學啥都不費力,別人絞盡腦汁一個小時都解不出來的問題,他看一眼三下五除二就給解出來了。看《最強大腦》也是這樣,同樣是一個腦子,參賽選手的腦子就比我們的好用,我們還沒看明白題目呢,他們的腦子就已經高速運轉,開始了激烈的比拼。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養廢一個孩子早就有預兆
    當媽的人,看著自家娃,死活想不通一個問題:這孩子長大後有沒有出息?該怎麼培養才會有本事?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非常有道理。2-3歲的兒童,大腦內的突觸密度是成年時的兩倍!3歲前,孩子的大腦滿滿是潛力,在這一階段花心思對孩子加大潛能開發的力度,會對他今後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讀懂孩子的面相,成長少走彎路
    本 期 導 讀 小時候的性格塑造對以後的人生也是有很大的影響,這時候是和家庭教育和父母的關係最大,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和最好的老師。常言道,相由心生。中國也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第一,額頭天庭飽滿又高的小孩,都是很聰明具有智慧,愛思考問題,性格外向,活潑好動。天庭飽滿的小孩,智力和記憶力很好,聰明。但額頭矮的小孩也不是不好,這兩種孩子長大後成就各有不同。天庭不高的小孩,他們的性格相對內向,做事更穩定,三思後行不做沒有把握的事。
  • 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心靈手巧不是說說而已
    為何說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呢?精細動作與認知能力是在發展中相互促進的,是大腦神經發育基礎,有些精細動作是某些認知習得的先決條件,可以預測小學四年級的學業成績,也正因此孩子聰不聰明,和手部精細動作有很大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