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有科學依據

2020-09-23 狀元月嫂

老話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大概意思就是說,從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性格特點;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

  這句古話,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我們先來舉幾個慄子↓

發明大王&34;:愛迪生發明了燈泡等多項發明,然而其幼年時卻是個非常調皮搗蛋、不折不扣的&34;。他表現出各種與眾不同的性格,後來他卻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

司馬光砸缸":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年幼的司馬光就能利用逆向思維,砸缸救出落水兒童。長大後的司馬光成為了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可能大家會說,這些只是個例啊。額,也沒錯啦!但是,接下來編編就要給大家科普啦,為這句古話找到了一些科學小證據↓


  研究顯示:3歲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

  你造嗎?新生兒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到了1周歲時,寶寶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2周歲時,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到3周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

  實驗表明: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與能力培養的關鍵期

  據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給1000名3歲幼兒做的實驗觀察表明: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可見,3歲以內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長大後就容易形成相應的性格。

  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三歲時自控能力差的孩子,長到32歲時更有可能出現健康和財務問題,甚至會有犯罪記錄。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孩子7歲時的數學和閱讀技能會影響到他們今後是否能獲得事業的成功。


  3歲-7歲關鍵期,這樣培養孩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確實有其科學依據。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父母要如何抓住學前期這個教育關鍵期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呢?

  ♦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家長平時在家說話做事都要考慮到孩子,一切以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為原則,別因為你的負面情緒影響了孩子。

  ♦注重陪伴

  親子陪伴對孩子的意義重大,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只要條件允許,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孩子帶在身邊,也要經常陪伴孩子,不要因為工作忙忽視對孩子的陪伴。

  ♦快樂教育

  快樂能給孩子帶來勇氣,使孩子更加樂觀;快樂還能激發孩子的潛能,使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家長平時要向孩子傳播快樂的情緒,讓孩子在歡聲笑語的環境中成長。

  ♦社交培養

  學前期的孩子對外界的很多東西都會感到好奇,此時家長可以對孩子的社交能力進行培養,多帶孩子到外面走走看看,結交新的朋友。

  ♦專注力培養

  孩子到了3歲以後往往容易分心不專注,表現在容易走神、不能專心學習。家長要查明原因,比如玩具不要買太多,這樣孩子的專注力也會下降。此外,可以陪孩子玩提高專注力的遊戲或者看繪本。

相關焦點

  •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被證實有一定的科學依總是會聽到身邊老人說這樣一句話「三歲看老,七歲看老」,每次聽到的時候自己就會想,真有那麼玄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卻暗藏了很深的哲理。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古老的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科學依據嗎?俗話有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也有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有說「三歲定八十」的。這裡的數字也只是一個概述,說的是孩子的性格在三歲就基本定型了,決定了人這輩子的為人處世的風格。
  • 《什麼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我們經常聽這樣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看什麼? 三歲看的是腦的發育。 2歲半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纖維像野草一樣生長,是成人的幾倍,2歲半以後就越來越少。 因為人體細胞遵循的是新陳代謝的規律,神經細胞遵循的是用進廢退的規律。就是大腦越用越靈光。七歲看的是人的個性。
  • 《易經》提醒: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看的是什麼?
    01抬頭有神明,忠厚傳家遠《易經》是與神明溝通的大學問,當初伏羲畫出八卦便是為了更好地「通神靈之德,類天地萬物之情」。依據《易經》的陰陽理論,古代人以為,白天有「日遊神」,夜晚有「夜遊神」,這些人承擔紀錄人們的意念、言語、行為,按時向上天匯報,隨後上天依據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降福或者降禍,所以說「抬頭有神靈」。
  • 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不是說孩子七歲前學習的知識決定終身,而是指孩子從小養成的那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嬰兒期的表現,將會對應相似性格關於孩子的作為,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真的有用嗎?其實老一輩的話不一定就是沒有用,曾有人說過,如果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有這些表現的話,那麼孩子的性格應該會不錯。為什麼呢?孩子在嬰兒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孩子的第一個敏感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慢慢的開始叛逆,會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如爬、跑、搶東西。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不是迷信,孩子有這三個表現,代表更聰明
    民間一直流傳著"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樣一種說法,意思是在孩子3周歲和7周歲時候的一些行為可以看到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比較迷信,也有些誇大但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卻是比較合理的。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聰不聰明早有預兆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仔細思考這句老話,其實很有道理。因為在兒童2-3歲的時候,大腦內的突出密度是成年時的兩倍。也就說孩子如果天生聰明這個時候就已經有所表現了,在這個時候花費心思開發孩子的大腦潛力,對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絕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俗語
    每當孩子行為不正或舉止不雅的時候,大人便會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娃將來不是個好東西」的口吻去表達心中的不滿。很多人也將「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當成了一個其他人對於自家孩子諷刺的話語。所以,接下來,不妨我們一起跟隨心理學的腳步,借用相關案例,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深刻性。我相信,你們在看完接下來的分析後,對「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認知不會僅停留在一言諷刺或嘲弄上面,而是對其充滿了必須的尊重。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到底是看什麼?這句話是否具有科學性?
    每個階段都會有特定產物,某些現象雖然暫不能用科學的方法論證但沒有人會懷疑其真實性。就像老子道德經一再強調的「大道」一樣,宇宙運行同樣需要自己的規律。而這種運行法則看不見,摸不著但每個人必須承認它客觀存在。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分享兩個關於高考的小故事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想給大家分享兩個我自己親身經歷的,關於預測高考是否能中的小故事。一、發小被說考不上大學我小時候住的家屬院,有一個老教授,他就愛領著我們這些小孩們一塊兒寫個日記,過個生日,組織我們一塊兒玩。當時我們這夥小孩兒有那麼七八個,都是六歲到八歲吧。他預測我還有一個小男孩,他說我倆是能考上大學,其他的都考不上。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熊孩子
    咱們中國有句俗語,叫做「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人在批評那些「熊孩子」和他們家長的時候,常常會把這句話脫口而出。那麼我們就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內涵,看看這句話說得是否正確,是否有道理。
  • 「三歲看到老」有科學依據嗎?孩子三歲前發育關鍵期,家長要了解
    以往,人們雖然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但通過祖輩無數代的實踐,逐漸認識到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性。常聽人說:「三歲見老」、「三歲定八十」,這就是古代重視早期育兒的真實寫照。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像「三歲定八十」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回答是肯定的。
  • 「三歲看老」是真的嗎?科學依據:孩子大腦的發育機制先了解一下
    有句俗話說:「三歲看老。」意思就是說,孩子在三歲的時候所養成的行為習慣已經會對他今後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從一個三歲孩子的身上,差不多就能夠看到他到老時的樣子。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家寶寶今年剛剛兩歲,帶著他出門在外,總是有很多早教機構攔住我、向我推薦他們所開設的專業早教課程。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利用期待效應,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昨天一個同事來到我家裡做客,突然問道:「你的孩子有沒有上那些早教機構啊俗話說,三歲看老,我的孩子整天待在家裡,總感覺孩子已經和別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差距?」我想起如今輔導機構火爆,不斷提出一些口號使家長們產生焦慮感,例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知道這是教育機構在販賣焦慮,但是想起這些我還是忍不住的產生焦慮感。
  • 終於知道了「三歲看大」的科學依據
    ① 三歲看大:孩子的頭3年成長很重要我們常聽到一個詞,那就是「三歲看大」,這意味著透過一個人三歲左右的狀態就可以窺見他成年後幾十年人生的大概。這個實驗報告作為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了「3歲看大」的觀點。卡斯比教授還指出,在孩子的幼年成長中,父母和老師有著不可忽視的重任。
  • 三歲看老的真實含義是:三歲再開始教育就晚了!
    咱們國家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的嗎?靠抓周三歲看老,這不是真的;靠科學三歲看老,卻是有可能的。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當下研究人類智能的心理學領域中最為前沿的「多元智能理論」。你可以把這個理論想像成你玩遊戲或看美劇時,角色所具有的多屬性系統。有的角色「力量」高但「敏捷」低;有的角色擅長遊鬥,卻防禦很弱;還有的角色具備非常難得的能力——比如《權力的遊戲》裡面的「龍媽」丹妮莉絲,她是劇中角色裡唯一一個能控制龍的。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老話放到現在,你還相信嗎?
    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多家長表示深信不疑,覺得孩子如果在小時候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和培養,那麼孩子就在長大之後變得很平庸,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比別人差,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需要給他們全方位的塑造和鍛鍊,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父母要抓住這個關鍵期,培養一個高情商寶寶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父母要抓住0-7歲的關鍵期,培養一個高情商寶寶。心理學家、教育家艾麗卡.雷斯切爾博士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寫道:學會認知和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更強,社交能力更突出,還有其它一系列優勢。情感指導也許是你與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教育行為。
  • 棉花糖: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把握3-7歲的成長關鍵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成年:性格與幼年時期相比沒什麼變化,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有較好的合作精神。3沉默寡言型8%幼年:沉默安靜、言語較少。成年:性格具有內傾型,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