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債券市場又開啟下跌模式,收益率全面大幅上行,部分期限債券收益率超過年初。2020年已過半,業內人士總結,在市場上醫藥類的股票和混合基金霸佔了半年排行榜的時候,市場上純債類基金的表現用了兩個月的時間(5月和6月)從4%回到了2%,只比貨幣基金1%的平均收益率好一點。
本輪債市下跌主要因央行貨幣政策逐步正常化
市場人士譚雲峰認為,這輪債市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隨著疫情數據的好轉,央行退出階段性、臨時性的貨幣政策。「市場不理解央行為什麼這麼快,我認為我國宏觀調控思想一直比較符合凱恩斯主義的,每次面對經濟危機,政府不會聽任實際產出大幅降低,也不會允許其長期低於潛在產出,這就意味著要採取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政策。本次疫情直接阻斷了經濟活動,IS曲線大幅左移,這個時候正如郭司長所言利率不是越低越好,利率如果嚴重低於潛在產出水平,就會產生資金套利等問題。根據LM-IS曲線理論,這個時候甚至可能掉入凱恩斯區域。那麼貨幣政策對總產出的影響是不夠的,效果也不明顯,需要政府支出的強力刺激拉動IS曲線右移。」
在央行7月10日舉行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指出,疫情期間臨時性的政策措施是針對不同時點需要來設定的,當政策設定的情形不再適用時,它們就自動退出。今年疫情以來中國貨幣政策有兩個主線,第一個是正常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通過總量、價格、結構工具來提供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使貨幣信貸能夠為經濟復甦提供足夠支持。第二個是針對疫情出臺的一些特殊的、階段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比如今年2月出臺的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目的就是在當時保障醫療產品的生產和重要生活物資的供應。後來出臺的5000億元支持復工復產的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是為了使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中小微企業能夠得到信貸支持,支持他們復工復產。目前,醫療產品生產產能已經很大,物資保障充裕,復工復產進展比較順利,所以以上兩個政策都已經完成使命退出了。
譚雲峰指出,貨幣政策已經完成短期對市場的流動性支持,長期利率也放在一個符合潛在產出水平的位置。這個時候仍然過於依靠貨幣政策拉動經濟,就會給金融體系注入不穩定性。此時財政政策是拉動產出的好抓手。
以「先為不可勝」應對後市調整
目前,中國債券市場餘額為108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0年6月末,共有近900家境外法人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約2.6萬億元,2017年以來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長。債券市場是機構投資管理為主的市場,近期投資管理人應該都感受到了投資人給的巨大壓力。受債券市場震蕩影響,近期銀行淨值型理財收益出現明顯波動,部分產品出現帳面浮虧。業內人士解釋,銀行固收理財近期出現淨值波動主要是由於其投向債券比例較高,因此受到債券市場調整衝擊。今年債券市場頂部區間在4月中旬至5月間,如果理財產品在這個時間區間內進行債券建倉,後續淨值化下跌是大概率事件。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機構投資者都在積極向中長期投資理念靠攏,經歷牛熊波動是必然的現象。譚雲峰表示,「先為不可勝」的理念能夠幫助投資者以更好的姿態應對後面的市場調整。如果逆勢,在博弈一個主流偏見證偽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其他因素意外成為主流偏見,並且每一個意外因素都會被大幅計價,導致不確定性增加。隨著時間發展,不確定性仍會增加,仍然不利於最初的博弈體系。現在看得見的央行、財政、經濟增長、股市、地產、基建、工業品價格都不是利率債券的朋友,可能還有一些看不見的。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在市場對未來的風險概率分布變化的應對能力持續下降時,趨勢就已經決定了。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