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債券基金經理認為,這次債市調整不是一次「反轉」的開始,類似2013年那樣的「錢荒」不會再次出現,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對債券基本面仍存在支撐,甚至有基金經理表示,目前調整帶來較好的布局機遇。
近期偏緊張的資金面和劇烈波動的債市成為市場最關心的熱點。據證券時報記者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基金公司了解,近期債券市場波動,導致了一些貨幣基金遭遇一定程度贖回。
多位債券基金經理認為,這次債市調整不是一次「反轉」的開始,類似2013年那樣的「錢荒」不會再次出現,經濟基本面和貨幣政策對債券基本面仍存在支撐,甚至有基金經理表示,目前調整帶來較好的布局機遇。
貨幣基金贖回加劇
「我們公司旗下貨幣基金本周以來一直持續遭遇贖回,有好幾億的量。」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債券基金也有小額贖回。
另一家基金公司市場人士也表示,近期不少機構因為資金緊張選擇贖回,該公司旗下貨幣基金近一段時間贖回量達到幾十億。
還有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我們公司旗下貨幣基金規模近百億,但近期被贖回了近20%。目前一些委外規模很大、槓桿比例很高的基金公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資金缺口。」
「近期聽聞有些債基和貨幣基金被贖回,有好幾位同行管理的貨基贖回規模較大。」另外一家基金公司固收投資總監對記者表示,現在銀行頭寸非常緊張,而且銀行不斷發行同業存單,尤其是中小銀行的同業存單收益率越來越高,使得許多機構的產品收益率出現倒掛。年底債市的調整還沒有結束,目前配置會非常謹慎。
「從機構投資者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囚徒困境』,贖得越早越得利,因為一旦贖回,槓桿和久期就會被動加強,那麼在債市下調的時候,槓桿和久期越高,受傷程度越大。」一位債券基金經理表示,目前固收產品贖回情況各家都會有,且會持續一段時間,但不會太久,整個債券贖回收益率到一定高位後,就不會有過大的贖回壓力了。
不過,也有一些基金公司表示,旗下貨基贖回量不及申購量大。
從場內交易型基金情況看,最近1個月贖回量位居前三的均為貨幣基金,總規模縮水最厲害的基金份額減少了42%,還有多隻基金份額減少20%以上。
多因素導致債市調整
北京一位基金固定收益部人士表示,本輪債市調整的原因有四:一是通脹預期和資產泡沫有所抬頭;二是8月下旬後,央行貨幣政策出現拐點,從穩增長轉向控風險,以放長收短為手段,提升了資金成本;三是川普上臺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較大;四是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所加大,也加劇了資金面緊張局面。他說:「短期形勢仍不是很好,但明年也有一些利好因素。」
上述觀點頗具代表性。廣發匯平擬任基金經理代宇也表示,近期債市調整,主要是因為全球風險偏好回升;經濟短期平穩,通脹壓力顯現;監管層整體態度由穩增長轉向防風險,以及資金面階段性緊張。短期來看,11、12月份對債市偏謹慎,12月份整個資金鍊相對較偏緊。
一位債券基金經理表示,目前資金面緊是由於央行在去槓桿操作。「12月份美國加息,不管是達成預期還是超越預期,人民幣貶值壓力都會更大,所以在這個時間窗口之前,債券先調下來,各家機構的槓桿都降下來。從短期情緒上來說,現在是可以買一點的,短期可能會有反彈。」
北京某債券型基金經理也表示,央行對於防風險、降槓桿和穩匯率的決心是決定此次資金緊張的程度和持續性的主要因素,如果央行堅定不移地推行MPA考核機制以防範金融風險,推升短端利率以降槓桿,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以穩匯率的話,債市會非常不樂觀。
博時基金也表示,目前的大幅調整是對前期市場過度樂觀預期的修正,是對前期過於單一脆弱的交易結構的扭轉,宏觀上看是市場蓄勢的過程。蓄勢的過程複雜曲折,潛在增速缺口重新面臨擴張,出現階段性的滯脹壓力和內生積累的流動性衝擊都會對收益率構成壓力。蓄勢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到2017年二、三季度,後面要看「十九大」之後的政策定調。
對於目前市場調整,不少基金經理表示在減倉操作。據一位債券基金經理介紹,目前主要是「降低久期,降低槓桿」。他表示,當機會跌出來後,適當增加高息資產的配置,主要選擇短久期、性價比好、高評級的券,包括銀行存單。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在做買券等流動性安排。
也有部分基金經理表示提前做好布局。如北京一位債券基金經理就表示,下半年以來,一直對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相對看空,所以,組合的整體久期都很短,貨幣基金資產絕大部分是在12月到期,對年末的這波收緊應對會比較從容。
富國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馬全勝表示,最近市場調整屬正常回調,不是像2013年「錢荒」那麼嚴重的情況,該公司在三季度已做了提前預判。
債券長期仍具投資價值
對於未來債市走勢,多數債券基金經理認為明年是個平衡市,而且部分基金經理認為下跌就是機會。
馬全勝表示,現在市場擔心的是供需關係發生極大變化,但基於這個判定短期內市場極有可能存在超調,而超調之後反而是比較好的買入時機。這次調整力度還是比較克制的,預計期限不會太長,可能在未來為市場提供一個比較好的買入時機。
代宇表示,長期來看,債券仍具有投資價值:首先,理財依舊保持增長,雖然增速趨緩,但再投資的壓力仍持續存在;其次,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債市收益率難言過低,仍有一定空間;第三,宏觀經濟短期穩定,中期仍有下行壓力。與其他資產相比,債市風險調整後收益依舊具備優勢。
融通基金固收專戶投資總監趙小強表示,綜合基本面、通脹面、資金面的情況來看,債券市場的利好因素還將存在,對明年的市場並不悲觀。但是,由於短期因素的擾動,年末仍然存在一定壓力,需要在調整中把握中長期機會。
興全添利寶基金經理翟秀華認為,未來外匯流出和人民幣貶值壓力或許將成為制約央行放鬆的主要因素,預計國內市場流動性偏緊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但中期債市仍然具有配置價值。從經濟角度看,在動能未能切換前,地產的調控加碼使得傳統的經濟動力不斷減弱,補庫存周期過後,經濟或將重新放緩,利率上行有限。此外,前期過低的利率水平使得債券的固定收益屬性有所減弱,經過本次調整後,債券將重新為投資者提供可觀的回報。
滬上某中型公募債基經理也表示,債市受諸多利空因素壓制,面臨較大調整壓力,短期債市的下跌恐怕還沒結束。但中長期來看,對債券市場還是比較樂觀的,風險充分釋放有利於穩定預期、降低波動,當各個固定收益資產回歸到相適應的價格水平後,投資者可以期望更加豐厚和穩定的回報。
不過,上述北京債券基金經理則偏悲觀。他說:「債券市場牛市已不復存在,但熊市也有些距離,未來的市場更可能是一個大幅震蕩的牛皮市,大的方向是收益率震蕩向上。目前,國內基本面還沒有強烈支撐緊縮貨幣政策的動力。從中期來看,隨著美聯儲加息在即,貨幣政策被動緊縮可能還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