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眼界的科學知識:10個顛覆常識的科學解答》通俗語言悟科學

2020-12-17 愛生活的小狐狸

科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見,但科學原理卻往往是生澀難懂的。那麼,有什麼方法讓我們離科學更近呢?當然是讀有趣的書籍。胡桃夾子工作室編撰的《大開眼界的科學知識:10個顛覆常識的科學解答》這本書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有趣的圖畫,帶我們領悟科學的奧妙。

書中共有十個顛覆常識的解答,但小編此次僅對幾個自認為比較常見的科學解答進行闡述。

1、吃醬油會影響美白嗎?小時候調皮搗蛋,難免磕了碰了,這時家中的老人往往會說:「有傷口的時候可不能吃醬油!吃了的話傷口那塊的皮膚以後會變黑!」那麼,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我們得弄清傷口癒合的原理,傷口的癒合分為兩部分:修補損傷以及在創面形成保護層。傷口癒合後形成疤痕,一般的疤痕顏色變深是因為那部分皮膚裡的黑素細胞受到了外界的刺激,產生了大量黑色素。所以,醬油到底會不會「染黑「皮膚呢?由於醬油中含有酪氨酸(黑色素的成分之一),就會有人認為吃醬油會影響美白。其實不然,原料的增多並不代表黑色素就會增多,和其他食物一樣,醬油吃下去會被分解,所以,吃不吃醬油並不影響傷口癒合後的皮膚顏色。

2、適量飲酒有益健康嗎?少量酒精的確會起到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但是,健康不僅僅要考慮心血管。飲酒——哪怕是適量的,也會導致明顯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而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酒精評定為一類致癌物,也就是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酒精能夠致癌。而且,只要你喝了酒,就會增加得癌症的風險,根本不存在什麼「安全劑量「。所以,為了減少心血管疾病喝酒,而增加了其他各類疾病甚至癌症的發病率,難道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嗎?

3、晚飯吃東西,真的就會胖嗎?民間有一種說法,越晚吃飯,越容易長胖,其實不然。首先,我們得弄清楚長胖的機理,即能量攝入大於能量消耗。那就意味著,只要能夠維持能量的收支平衡,再加上適當的鍛鍊,保持身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這就說明,我們只要掌握吃宵夜的技巧,那就不用擔心長胖。我們需要避免高糖、高脂或者含咖啡因的食物(所以少在夜間喝咖啡哦)。高纖維的穀物麥片或者麵包、牛奶、酸奶、煮雞蛋、蔬菜沙拉等食物是適合當作宵夜的。

……

更多驚喜盡藏在書中,等待你去閱讀哦~

相關焦點

  • 10個或許可以顛覆人們世界觀的科學有趣冷知識
    在人類不斷的追求中,你或許每一年都能夠看到科學界的新思想誕生,發現了讓人感到驚訝的新的知識,這些科學知識不但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也顛覆了原有思維裡對世界的一些認知,這可能就是科學的魅力,永遠不會是故步自封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的思維也需要不斷的提升,那麼小編今天來聊聊,10個或許可以顛覆人們世界觀的科學有趣冷知識
  • 張逸中:比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維(上)
    大家可以看一下,去新華書店,或是去很多能購買到科學類書籍的地方,我們能發現一個很神奇的事情,我們把所有的科學等價成了科普,或者叫科學常識,或者叫科學知識。你會看到所有的這類書籍都是去講一個科學知識,科學常識,但什麼是科學,我們沒有一本國內出版的讀物會講到,可能是我比較片面,但確實我看過那麼多的科學類的書籍當中,國內針對少兒的科學讀物很少出現講到科學的真正的內容。
  • 【STEM專業】張逸中:比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維(上)
    大家可以看一下,去新華書店,或是去很多能購買到科學類書籍的地方,我們能發現一個很神奇的事情,我們把所有的科學等價成了科普,或者叫科學常識,或者叫科學知識。你會看到所有的這類書籍都是去講一個科學知識,科學常識,但什麼是科學,我們沒有一本國內出版的讀物會講到,可能是我比較片面,但確實我看過那麼多的科學類的書籍當中,國內針對少兒的科學讀物很少出現講到科學的真正的內容。
  • 科學網—科學知識比生活常識重要得多
    然而在筆者看來,僅在高端人才的選拔中重視科學素養與知識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提高科學素養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在日常課程學習中強調科學素養與知識。然而,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趨勢是強調和普及生活常識,筆者對這樣的傾向表示不解和擔憂。 在基礎教育的學科教育中,不應該強調生活常識,而更應該強調特定學科的抽象知識。
  • 彼岸思悟論•基礎書籍•科學境界•《中國哲學簡史》
    彼岸思悟論
  • 顛覆世界觀的10個實驗!揭示奇妙的科學原理!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只有親自動手去學習知識是最有用也最實際的辦法。而且比起興趣,建立孩子對探索科學的信心更為重要。基於這個理念,超模君設計出了一款把十個科學定理融入是個小玩具的科學實驗盒子。這就是數學家實驗盒子。當時的想法是:形式簡約但內容不簡單,還要把自己多年來做的面向少兒的科普資源也融了進去。
  • 探索科學(原來如此:85個科學問題)
    好奇心、探索、提問、解答、從而獲取更多關於事物的知識與認知。當然,成為家長的我們也不是無所不知的,當我們對於孩子所提出的問題無法解答的時候,另一種解答方法就是陪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上面孩子所提到的問題,都是來自萬物叢書其中的一冊——《原來如此:85個科學問題》。這是一本激發孩子好奇心、求知慾的書本。
  • 小學生必備科學常識100問——01總論:科普也是一門學科
    從有了人類起,我們就始終不得不面對三個問題:而科學就是要回答這三個問題。但是,專業的科學研究需要專業知識以及專業工具,比如宇宙探索,我們就需要量子力學知識還有射電望遠鏡等;基因工程就需要DNA與RNA相關知識和頻譜儀等;粒子物理研究就需要大型強子對撞機等。
  • 8個有趣的科學冷知識,令人大開眼界!
    世界上有很多的有趣事物存在,有的知識我們能在書本上學到,但有一些在書上是學不到的。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科學小時,這些都是書上沒有的哦!5、地球上唯一能在太空中存活很久的生物是水熊蟲,它們能承受-272°C~150°C的溫度,可以在真空中生活10天以上!6、在宇宙真空中,如果兩塊同類型的金屬發生直接接觸時,它們就會自動融合到一起,這種現象被科學家們稱為「冷焊」!
  • 什麼是科學?科學與變革以及科學與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那是基於崇高原則的答案,它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以科學為職業。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人們也做科學來賺取薪水。期望大多數大學和許多學院的教授作為僱傭合同義務的一部分,進行能夠為知識做出新貢獻的研究。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就會丟掉工作。
  • 科學知識「翻譯官」旭崬:好奇心永遠是開啟科學的鑰匙|喜馬播客
    旭崬將喜馬拉雅當作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可以「無拘無束,無框無架,分享世界的奇妙,引來百十來個朋友,志趣相投,一同探索」。隨後上傳的第二期內容《十分鐘顛覆你的星座觀》,讓他大受震動:節目傳完不久,他打開後臺,發現播放量從兩位數很快達到8000多,每刷新一次就會新增幾百,不久播放就超過10萬了。
  • 學會提出科學問題——兒童科學教育的啟蒙關鍵點
    當實際的教學條件不足以加以驗證時,教師也可以指出,通過什麼科學儀器或者什麼條件下,該問題可以被驗證。另外,可驗證性並不是指我們實際上能夠對其驗證,而僅僅意味著在已有的知識框架中,只要有驗證的可能性即可。例如,「假設地球上的所有冰都融化為水,那麼人類會滅絕嗎?」這個問題可以算作是一個科學問題,因為通過已有的知識框架,進行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
  • 知識改變命運 科學點亮未來——符陽書院第三屆科學知識競賽
    都說「科學如霧裡」,其實不然。春有花香四溢,小小分子盡顯神奇;夏有傾盆大雨,液化現象令我著迷;秋有楓葉紅花,反射光線改變顏色;冬有響雷灌耳,震動空氣傳達聲音……一年四季,物理都與我們如影隨形,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一個真主的角色,給我們帶來許多令人咂舌的神奇體驗。2021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新年,新氣象。
  • 金山社區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宣傳活動
    為紮實做好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工作,切實提高居民對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知曉率,積極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8月10日上午,金山社區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宣傳活動。活動現場,大家提出問題,大家一起來解答,大大增加了宣傳的趣味性,宣傳知識從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識
  • 84個問題,顛覆當代地球科學理論
    說到「驚駭」二字,主要是指杜先生提出的《對當代地球科學理論的懷疑與新見(84個問題)》帶來的震撼,這些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問題如果成立,都意味著相關的專業知識基礎的變革。84個問題啊!遍及大地構造學、巖石學、礦床學、氣象學、災害學各領域。他憑什麼發起如此巨大的挑戰?其根據是否成立?挑戰後的結果又是什麼?
  • 我來問陳嘉映:為什麼在當下,科學比哲學更容易讓人信賴?
    關於專業,你必然不會陌生一種鄙視鏈:理科瞧不起文科(理科和文科是通俗的泛稱,分別包括醫工理與社文藝等)。「學文科,自作孽。」你看,在大家的一種印象中,學文科的學生,教文科的教師,都可能「低人一等」。資源的分配自然涉及其它因素,但至少在觀念上科學比人文更容易具有一種正當性,簡言之,科學被認為是可以證偽的、有用的、有門檻的,甚至不容質疑。我們由此前往窺探知識的「等級」。
  • 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
    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 ...做客「科學讀書會」的五位小學生,他們會帶來怎樣的科學閱讀故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今天,做客「科學讀書會」的是五位小學生,他們帶來了三本書的讀後感和科學小報。8月起,「成長讀本」聯合浙江省小學科學教學分會、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部、杭州科學魚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推出「閱鹿之星」科學讀書會活動,鼓勵孩子們閱讀科普讀物、觀看科學紀錄片或科幻影片,曬出讀後感和影評。全省中小學生均可參與。
  • 譯史漫談|烏格格、聶馥玲:民國漢譯《科學大綱》的科學傳播
    他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調和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他認為「生命無處不在」,主張整體性生物學,強調自然界共生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鬥爭。此外,湯姆生是非常著名的科普作家,不僅撰寫多部通俗曉暢的科普著作,而且還致力於向公眾做科學講座,傳播科學知識。
  • 科學抗疫——一堂公眾科學素養課
    科學素質是走出危機的基石近日,於北京舉行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政府領導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齊聚一堂,就公眾科學素質與科學抗疫等主題展開對話。「中國人民的公眾科學素質,是我們走出疫情危機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