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知識「翻譯官」旭崬:好奇心永遠是開啟科學的鑰匙|喜馬播客

2021-01-21 網易新聞

我們為什麼會哭泣?為什麼會有恐懼?為什麼會無聊?為什麼要睡覺?人為什麼要有血型?每個再小的問題,都值得被尊重。喜馬拉雅播客「旭崬叨科學」持續七年在科學世界探索知識與聽眾的連接,收穫超三億播放量。七年來,旭崬通過製作精品付費內容、音頻內容逆向圖書化、與戴森、雀巢等知名品牌合作等方式,探索科普內容的商業可能。因其成功的商業化探索,「旭崬叨科學」登上「喜馬拉雅2020年度最具商業價值主播」榜。

喜馬播客:旭崬

扎進科學的毛細血管

為什麼填塗考試機讀卡要求用2B鉛筆?2B、4B、HB究竟有何不同?這些問題來自喜馬播客旭崬(dōng)(帳號「旭崬叨科學」)在喜馬拉雅推出的科普節目《原來是這樣?!》第一期話題《「2B」鉛筆的秘密?》,節目僅3分47秒,時隔七年仍不斷有聽眾點擊收聽,目前播放量已超過230萬。

2014年3月,當時還是電臺年輕主持人的旭崬準備了一段寥寥百餘字的科普冷知識文案,在搭檔的友情客串下,很快錄完,並上傳到了喜馬拉雅。旭崬將喜馬拉雅當作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可以「無拘無束,無框無架,分享世界的奇妙,引來百十來個朋友,志趣相投,一同探索」。隨後上傳的第二期內容《十分鐘顛覆你的星座觀》,讓他大受震動:節目傳完不久,他打開後臺,發現播放量從兩位數很快達到8000多,每刷新一次就會新增幾百,不久播放就超過10萬了。

聽友對最初幾期節目的喜愛,讓旭東在喜馬拉雅的這片自留地的邊界被無限延展,藉助音頻內容平臺,他心裡埋藏多年的科學種子終於再次發芽

旭崬從小熱愛自然科學,卻因具有主持天分,成為知名院校的首屆播音主持畢業生。成為一名專業主持人後,他仍然大量涉獵著自然科學書籍,保持著對科學的熱愛。彼時,傳統電臺中鮮有以科普為主題的節目,一些科研人員已迎著互聯大潮投入製作科學脫口秀,卻因不懂傳播知識,難以受到普通聽眾的追捧與青睞。

熱愛旅行的旭崬

旭崬成為了一個稀缺的存在——他既是主流媒體主持人中最懂科學的,又是泛科學類主播中最懂廣播媒體的。同時他還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科普內容與當時逐漸興起的網際網路新興音頻內容平臺喜馬拉雅能夠天然結合。

多年過去,事實證明旭崬的選擇是對的。這些年隨著喜馬拉雅的發展,他和他的節目在科普賽道留下了獨一無二的聲音。

我是誰?我為什麼是我?

截至2021年1月15日,旭崬在喜馬拉雅上的首檔節目《原來是這樣?!》已更新384期。每期節目,都是一次科學知識探知。每次探知,都以俄羅斯套娃式的提問展開。

有次節目搭檔的女兒曾提問:人為什麼有脖子?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給了旭崬很持久的觸動。他發現,這些很容易就被搪塞的「幼稚問題」,即使動用一系列學科知識,也很難給出百分之百確切的答案。「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傻問題,問題的好壞取決於回答者用何種方式解答」。

於是,聽眾在一期《人為什麼笑?》的節目中,聽到了「笑一笑真的十年少?」、「為什麼會笑到肚子痛?」、「 笑為什麼會傳染?」等一系列簡單卻燒腦的問題。在追索這些問題的路徑中,旭崬為聽眾串聯起人類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各科知識經緯線,讓聽眾驚訝於一個「笑點」背後,竟然藏著這麼多知識點。

有別於很多科普內容輸出者,旭崬在拋出腦洞大開的科學真相時,試圖讓科普破圈,打破與人文社科的二元對立。

生活中的旭崬

在沒有絕對標準答案的《我是誰?!》這期內容中,旭崬的闡釋涉及科學,但更偏向哲學。在2020年伊始時,旭崬曾推出幾期內容《「終點」那些事》,與聽眾們通過打量死亡,一同重新審視生命。

旭崬從未給科普設限。他在喜馬拉雅的科普內容從不是板著面孔的科學問答,也絕不固步自封,僅就嚴肅科學有一說一,他關注生命本身,觀照社會現實,他以科普的方式回答著:我是誰?我為什麼是我?他不僅僅給出一個答案,更期望每個聽眾能在得到一些答案時,產生更多的疑問。

在這裡收穫3至80歲的聽眾

2018年,在一次與節目粉絲的線下見面活動中,一個初中生見到旭崬的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孩子的母親告訴旭崬,是旭崬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人生。

原來,這個孩子在小學四、五年級時曾因厭學一度輟學。很偶然的機會,男孩在喜馬拉雅上聽到了「旭崬叨科學」,他第一次知道,原來知識這麼有趣,攝取知識的過程可以這麼愉悅。男孩一期期地追聽旭崬的節目《原來是這樣?!》,最終復學成為一個好學的孩子。

旭崬說,在喜馬拉雅,每個聽友的留言都對應著一個真實的個體,這種可親可感的連接,也成了他在喜馬拉雅堅持更新的最大動力源。

2019年10月,旭崬作為主持人,參加了一場特別的婚禮。婚禮的主角都是來自喜馬拉雅上「旭崬叨科學」的聽眾粉絲:原本幾乎不可能存在交集的兩個人,相識相愛於節目的粉絲群「叨友會」。兩個年輕人身在不同城市,卻因「旭崬叨科學」這塊神奇的磁石相識相戀。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分別身處西班牙和美國的留學生因節目相識,並成功「奔現」,如今已執手相戀四年。

「旭崬叨科學」線下聽友會

隨著喜馬拉雅用戶量攀升,「旭崬叨科學」的粉絲也在快速增長,這其中有三、四歲的小孩有年過八旬的老人,有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也有知名機構的科研從業者、專業醫生等,有聽眾從小學一路聽著「旭崬叨科學」到高中,也有老聽眾的寶寶在節目《原來是這樣?!》的陪伴下長大被圈粉,被粉絲們稱為「原二代」。

當《原來是這樣?!》推出100期後,旭崬感覺到節目內容的視閾應該進一步拓寬。而節目和聽眾的關聯也越來越密切,正是聽眾的提問,給旭崬帶來一個個嶄新的選題方向,節目也開始向著更多的學科領域拓展。甚至有聽眾主動提出義務參與節目內容的文案撰寫、音樂製作等,希望通過「旭崬叨科學」推動科普向前再邁出哪怕小小一步。

一個全新的科普陣地在音頻的世界裡茁壯成長。

基於知識構建商業價值

2014年,旭崬剛涉足科普時,科普內容被普遍認為廣告吸附能力較差。時間推移,2020年,旭崬成為「喜馬拉雅2020最具商業價值十大主播」之一。這期間是旭崬不斷的商業化嘗試。

沒有團隊,靠著自己的愛好和專業經驗,2017年,旭崬與喜馬拉雅平臺深度合作,聯手上海天文學會副秘書長施韡(wěi)推出專注於天文學領域的付費精品節目《天文原來是這樣》,迎來了知識與商業價值的第一次轉化。

起初,他擔心付費會關上節目敞開的大門,違背自己想把科學知識傳播給更多人的初衷,但他從喜馬拉雅節目的粉絲裡聽到更多的是「尊重知識、尊重原創」的聲音。

依託喜馬拉雅的會員體系,付費節目《天文原來是這樣》可以為旭崬帶來長期穩定的收入。同時,基於節目《原來是這樣?!》在喜馬拉雅的影響力,旭崬也開了欄目周邊「原品店」,打造文創產品。這些動作都將「旭崬叨科學」在喜馬拉雅上的商業變現路徑進一步拓寬,逐漸實現盈利。

和聽友一起線下觀測「英仙座流星雨」

隨著在喜馬拉雅上節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19年,旭崬濃縮《原來是這樣?!》精華內容,與出版社合作出版圖書《我們為什麼這麼臭:我們原來是這樣》,嘗試音頻內容圖書化。

去年,通過喜馬拉雅營銷部門,旭崬對接到戴森、雀巢等知名品牌,拓展新的盈利方式。在與戴森、雀巢的合作中,旭崬認真打磨內容,以品牌方的核心特質切入科學,包涵邏輯完整、妙趣橫生的科普知識。如與戴森合作,旭崬惡補旋風氣象的技術應用知識,與雀巢合作,則以腸道微生物群知識點破題植入,在科普知識的乾貨分享中,巧妙自然地融入品牌信息。在旭崬看來,通過喜馬拉雅嫁接到各種品牌資源,產出更優質的科普內容,是平臺、主播、品牌方和聽眾的四贏。他認為,「打磨一個好的作品,做優質內容的輸出者,有了流量,基於流量就會產生無限可能。」

「旭崬叨科學」也因其成功的商業化探索,登上「喜馬拉雅2020年度最具商業價值主播」榜單。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中國科技創新一個又一個裡程碑式的亮眼表現不斷給世界帶來驚喜。旭崬說,社會需要新一輪的科學啟蒙,好奇心永遠是開啟科學之門的鑰匙。他希望通過他在喜馬拉雅的科普節目,播下一粒粒種子,讓人們感知科學的魅力,樹立對科學的正確認知。當每個人都真正走進科學、理解科學、親近科學,才會走出更多影響世界的科技與科學家。

主播問答

問:最早是什麼時候、通過什麼途徑接觸到喜馬拉雅的?

旭崬:那時網絡電臺剛剛興起,一個不是播音專業的朋友在喜馬拉雅發布了自己的電臺節目。雖然只是一個不到十分鐘的心情獨白,看到之後我很驚嘆,原來還可以這樣發布音頻節目。

問:作為專業廣播電臺主持人,傳統廣播和網絡電臺對您來說有何不同?

旭崬:從內容輸出來說,網絡電臺打破了傳統廣播的轉瞬即逝,在做一個喜馬拉雅音頻專輯的時候,就像做一本書,可以不斷地完善和充實相關內容。另一方面,追趕機制也有明顯差異。傳統廣播需要靠時間的堆積,才能讓聽眾了解主持人,但網絡電臺的受眾可以在同一天內播放很多期內容,確認對一個主播的觀感。

問:您的節目製作流程是怎樣的?

旭崬:所有看似淺顯的提問,都建立在「已知」之上。每一期節目,我都會做大量資料搜集,通常會先閱讀十多萬字的材料,再凝練成8000字左右的文案,遇到不熟悉的領域,會向專業人士求教。後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來自各專業領域的粉絲投稿,收到之後自己也會邊核實內容的準確性、邊進行節目化的編輯與拓展。

問:對《原來是這樣?!》新年有什麼期待?

旭崬:我們每一年會做一個生肖動物相關的內容。即將做第七個,希望未來能年復一年堅持下去,把12個生肖做完。也期待新的一年能與喜馬拉雅探索一些更有趣的合作。

相關焦點

  • 推薦這四個有意思的科普播客
    衝上第三,新入駐的「這很科學|遊識猷電臺」、「理性時間|瘦駝電臺」衝上第四和第九。今天給大家推薦四個來自榜單內外的優質科普播客,過年閒暇時可以收聽。科普播客「原來是這樣?!」主理人「旭崬叨科學」已經在喜馬拉雅深耕七年,節目收穫近三億播放量,「原來是這樣?!」也成為喜馬拉雅站內經典科普節目,也讓主播旭崬積攢了大批科普粉絲。通過這檔播客節目,旭崬想幫大家串聯各科知識的經緯線。
  • 點亮孩子的好奇心: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
    (原標題:點亮孩子的好奇心(創新談)) 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科普教育
  • 科學能力靠天賦?父母別再這麼想,三個步驟開啟孩子「科學之路」
    在我們開始長大以後,科學家卻成為了一個難如登天的夢想,或許科學知識並不是那麼好掌握的,但科學家真的都是天選之人嗎?科學的最核心所在一直是觀察、發現和探究,這是每個孩子小時候都具備的能力。只是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開始慢慢忽略周圍,在學校的學習變成了固定學習方向,我們不再抱有小時候的強烈好奇心,接著我們的科學能力也就越來越低下。科學對於孩子的各方面發展其實是有很大的幫助的,所以現在的課堂上也會出現科學課。
  • 真正高級的兒童科普,是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與科學精神
    隨便編個不靠譜的回答,怕會影響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但直接說不知道,又擔心孩子的好奇心會受到打擊。為了解決這一令人頭疼的教養難題,我查閱了大量的育兒知識。發現近兩年歐美國家掀起了一陣少兒科普熱,不少出版社也推出了許多適合與孩子共讀的科普圖書。
  • 科學知識|全園科學公開課,圍觀讓孩子好奇心爆棚的有趣實驗課程
    科學實驗是孩子們通過動手,總結經驗,從而得出結論的過程,能有效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同時實驗過程中事物產生的有趣變化讓孩子好奇心爆棚。園外園象湖園於11月26~11月27日全園開展科學公開課活動幫助孩子們打開科學世界的大門。
  • 玩創Lab科學教育之路 與愛同行
    電是從哪裡來的……在孩子們的腦中總會浮現出很多天真的問題,這些問題源於孩子的好奇心,而科學教育正是守護和培養好奇心天賦的一把鑰匙。  玩創Lab作為STEAM科學教育行業的領跑者,近年來持續深耕科學教育課程與服務,在中國已經擁有超過20萬的付費用戶。
  • 拯救孩子的好奇心!科學大咖們特意來西瓜視頻上了場科普直播課
    9月27日,北京天文館開啟了一場滿足你對整個世界的好奇心的科學聚會。在這裡,蟲洞、隕石、星系……一個又一個的未來場景被描繪和展覽,天馬行空,又令人嚮往;生命、外星、人工智慧……一個又一個對世界的疑問神秘出現,又得以被解答。
  • 《親愛的翻譯官》引發觀眾好奇心 揭開「翻譯官」神秘面紗
    熱播劇《親愛的翻譯官》引發了觀眾們對這一行業的好奇心,然而現實中的「翻譯官」是否也如劇中高顏、高薪又高壓?6日,記者就德州翻譯行業進行調查,揭開「翻譯官」的神秘面紗。  翻譯市場調查:  德州僅4家翻譯公司,「翻譯官」多為兼職  「翻譯」是一個要求嚴苛且十分小眾的行業,據了解,目前德州註冊翻譯公司四家,而在網上搜索「德州翻譯」,能夠顯現的信息僅十條左右,其中多數為翻譯公司設在德州的辦事處,且僅兩家有具體辦公地點。
  • 科學重大發現:開啟宇宙之門的鑰匙疑被找到
    比方說,當一個人還是一個生存在母體內的胚胎時,他就已經受到時間的控制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人也才會一點點的發育,最終等到「懷胎10月」才會呱呱墜地,開啟自己的人生。    成長發育、人生經歷、生老病死等到,一切的一切也都和時間有關。平時我們也總會說「時間過得很快」或者是「時間過得真慢」,就好像筆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時間又流逝了幾十分鐘的時間。那麼,時間究竟是什麼呢?
  • 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教授:如何科學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快樂地研究物理實驗的樂趣,源自於好奇心的驅使。如何科學地激發好奇心,是納迪亞·梅森教授在TED上的一個著名的演講。她通過一系列的現場操作的物理實驗,讓臺下的觀眾觀賞到了科學研究的樂趣與神奇,激發了人探索更多科學小知識的欲望。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都有為回顧自己六十多年的科研歷程,好奇心是他科研創新過程中最原始的動力,「科學本身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整個科學的發展,原始的推動力是好奇心。你要有好奇心,覺得它很有用,才會有興趣鑽進去研究。」在科研之路上,除了好奇心,培養科研人才還應從思想品德上抓起。「人才,一個是人,一個是才。
  • 什麼是科學?科學與變革以及科學與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社會視角如果以上觀點幫助解釋了個人為什麼做科學,那麼人們可能還會想知道,為什麼社會和國家為這些人付費以從事科學。一個社會為什麼要在發展有關自然界的新知識的過程中投入一些資源,或者是什麼促使這些科學家將自己的生命致力於發展這種新知識呢?答案的境界之一就是渴望改善人們的生活。
  • 科學學科知識與能力:動物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查看更多教師資格、教師招聘考試相關資料下載學習;對於孩子而言,科學就像是一把能夠開啟「未知世界」這扇大門的鑰匙。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網對科學知識中的動物這一知識點進行了整理,具體內容如下:一、概念動物是相對於植物的生物。動物不能以光合作用來生存,只能靠捕食植物或其他動物。
  • 「問號幼兒園」——高新區科學幼兒園,讓孩子用好奇心觸碰未來
    除了上課的教室學校還配有科學實驗室、圖書閱覽室、遊戲活動室、多功能音體室和保健室。滿足了孩子們多元化的課堂需求。「問號幼兒園」用好奇心觸碰未來未來的世界必將是科學的、智能的、多元的,科學來源於世界的本原,更來源於科學家中心不會熄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可以害死貓嗎?《愛麗絲漫遊奇境》的科學迷思
    撰文/李青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盛夏的一天,愛麗絲陪姐姐懶洋洋地坐在河邊,為了打發時光,她起身去採野菊花。無論是在文學、語言和藝術方面,還是在哲學和科學方面,這部作品都能帶給我們無窮的思考樂趣。今天,知力君要和大家聊的則是就《愛麗絲漫遊奇境》有關的科學話題。穿過地心的兔子洞只顧著好奇,愛麗絲不管三七二十一,跟著兔子跳進了洞裡。她慢慢地往下落,可好像停不下來,她懷疑自己可能會掉到地球的中心,至少能到紐西蘭或者澳大利亞吧。
  • 暢銷日本50年的科學繪本,輕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點小程序圖進入購買頁面一提到科學,大家印象裡總是覺得很高深,好像科學永遠都和艱澀的名詞、難懂的概念以及天書一樣的公式和計算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科學啟蒙的重點,並不是記會背會多少科學知識,重點是讓孩子從小去經歷,去熟悉這個探索的過程:激發好奇心,讓孩子產生問題,然後觀察,思考,再得出結論。一套經典的科學啟蒙繪本,可以讓孩子用最輕鬆簡單的方式,經歷很多這樣的探索過程。
  • 百年翻譯運動,開啟了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
    吉姆·哈利利指出,伊斯蘭教本身並不足以點燃廣泛的科學探究的火線。阿拔斯王朝從波斯人那裡繼承了文化上全新的學術態度,外加哈裡發治下不斷擴張的阿拉伯帝國新獲得的財富和新建立的權勢,都有助於培養自希臘人的亞歷山大榮光不復後喪失的學術研究熱忱。然而,唯獨當這段熱火朝天開展科學活動的特殊時期獲得了前進所需的動力時,阿拉伯科學時代才會開啟。這一時期的科學活動主要在巴格達展開。
  • 保護幼兒好奇心,小精靈科學發現室走進邯鄲叢臺區政府第一幼兒園
    兒童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兒探索的動機基礎和內在動力,強烈的好奇心是幼兒保持探究的熱情和積極性的來源。無數事例已經驗證,好奇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筆財富,它是孩子能夠自由飛翔的隱形翅膀。
  • 好奇心激發創造力——解碼2018菠蘿科學獎項
    新華社杭州4月14日電(記者朱涵)「收髒錢更容易做壞事」「宅著更節能」「菠菜探測爆炸物」……2018菠蘿科學獎13日晚在杭州為一批想像力豐富的科學成果和科學家頒出獎項。這些有趣的科學研究,喚起人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熱情,讓創新精神走近大眾。
  • 科學知識的「翻譯者」李優: 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科學探索的種子
    而這些與宏觀世界相悖的「鬧鬼」一般的神奇科學現象,逐步重建了李優的世界觀,也讓李優深刻地認知到「科學思維模式」的真諦:「科學不是真理,科學是人類無限逼近真理的努力,是質疑、探索與求證的過程」。李優在大學裡可以接觸的資源非常多,除了學習本專業知識外,他也開始瘋狂涉獵各學科科學知識。李優說:「大學把我變成了一個雜家,什麼領域都了解一些,很好奇,就是非常想知道這是什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