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一代女人對下一代的詛咒
生了娃,就有諸多傳統禁忌以各種表現形式在恭候著你:不能洗頭洗澡,不能吹風吃鹹,不能......300條不能後,還跟著300條必須,必須要吃蛋喝湯,必須要給孩子綁腿帶手套。禁忌從成人覆蓋到孩子。
你想吃點帶味道的,有人在一旁告訴你,吃鹹了對孩子不好。
孩子哭,有人在一旁說,不能一哭就抱。
抱孩子,耳邊想起,不能抱太久。
月子裡充斥的瑣碎的禁忌,讓你感覺像從身體到頭腦的捆住,那一刻,好比躺在床上的不是你的娃,是你!
曾老師說,過度擔心等於詛咒。
月子裡的禁忌,就是上一代女人對下一代的過度擔心。
施其嘉老師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女人要斷乳,所有人都告訴她一定不能抱孩子,否則抱了就一定會喂,乳房由脹痛到巨痛,各種檢查都沒有任何問題。當有一天乳房脹痛得不得了,她看著躺在那兒哭泣的孩子,忍不住的抱起,那一瞬間,乳房不脹痛了,孩子也不哭了。
於是她把這告訴了自己的媽媽,她媽媽給她講,她小時候因為媽媽要上班,還沒滿月就聽了老人的話不餵奶給她。這極大的震驚了她,因為表面上看這些早年的經歷似乎被遺忘,但身體真實的記得當時的感受,28年後的今天,這一切又重現。
一面是媽媽的本能和直覺,一面是禁忌和禁忌背後深深的恐懼。
母親
因為無知才恐懼,如果知道了就沒那麼恐懼了,作為過來人,想要讓一個無知的人恐懼還不是容易的事麼。事實上除了過來人的長輩所言,還有諸多影視劇作品呈現:
《延禧攻略》裡的富察皇后,就在為皇上生下孩子後體寒嚴重,落下嚴重的病根。《甄嬛傳》生下孩子後沒有修養好的甄嬛,遺病多年。
這些隨處可見的從日常生活到影視作品裡血淋淋的「真實」讓你對這些禁忌一邊懷疑、一邊恐懼,一邊擔心不已。權衡下,也許多數人還是選擇了禁忌。被從世俗層面,讓禁忌催眠多年,代代傳承。
2、控制與權利之爭
有了月子中從「不能」到「必須」的各種禁忌,配套的就是「應該」。
「這麼小的孩子啊,應該這樣」,月子裡的初為人母這是最耳熟能詳的話。
「應該」似魔咒,令你幾乎無從思考它的來源,誰設定的以及適不適合現在的環境、現在的你。
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會無釐頭的收穫「都是我不好」的內疚和自責。
一夜間,你由準媽媽變成媽媽,身體一分為二的同時智商也好像被分了一部分,從睡姿、餵奶和抱孩子的姿勢、衝奶方法、洗澡的水溫等等......都成了「應該」和管控的範疇,當然也包括你吃喝些什麼。
雖然腦子裡裝滿了孕期學來的各項帶娃指引,可在自己體力還沒有完全恢復、尚需別人照顧,就連抱孩子都要思量一下是左手抱還是右手抱時,「應該」就成為了標準了。
母親角色
《金婚風雨情》中胡軍飾演的丈夫面對妻子早產心疼不已,當照顧者慫恿妻子以照顧孩子方便為由,由照顧者陪伴在側,讓妻子主動和胡軍提出分房睡時,妻子義無反顧地說服胡軍。
出於和孩子共生的需要,我想當照顧者提出來坐月子時和愛人分房睡時,初為人母的她許就是忽略了作為妻子、女人的反應,認同了長輩的、經驗的外在的「應該」,不自覺地成為照顧者的延伸。
縱然有現實層面的諸多原因,但深層的原因也許是妻子如果不主動提出和丈夫分房,自己不能全然忘我的投入,就不是一個好媽媽。如果此時自己還想著對男人的依戀和被照顧的心理,太不「應該」了吧。
有人思考過「應該」來自哪裡嗎?為什麼一定要努力地「應該」?
當然應該中不乏些於女人於母親於孩子有益的, 當然也有很多糟粕。
有個媽媽說,婆婆很固執,各種事情都要按照她的經驗來,剛出生就要綁蠟燭包,給孩子墊 很高的枕頭,她和婆婆講育兒書、醫生說這樣不行,婆婆說她就這麼帶大了幾個孩子也沒什麼不妥,衝突自是不可避免。
從這點上看,「應該」不過是些過往的執著與經驗,深層次看,也許是控制與權力之爭的化身。因為流傳下來的經驗或多或少都夾雜著當地很早以前的各種文化的習俗或自身的種種經歷,「應該」背後的潛臺詞是-----你跟著我說的做就好,無需思考。也許其中還夾雜著自己無意識的投射——我無從抗爭的,所受的屈辱、委屈與難過,你也要經歷一下。
從這點上看「應該」是暴力,它閹割了人的智商,是對長久傳遞下來的控制與權力之爭過後的認同與反向形成。
人活著很大的意義,就是有用,這是一個人基本的健康自戀。我們傳統的文化安排一個女人用一個月的時間來調整、適應當媽媽的身份、節奏。這期間需要找到自己的價值來證明自己有用、可以勝任。「應該」也許成了此時很重要的指南、標準。
這其中,也許隱藏著誰說了算的權力之爭。
3、無意識的敵意、攻擊
《金婚》裡蔣雯麗飾演的妻子生產時正值酷夏,渾身痱子,可還是被告誡不能開窗,扇子也被拿走。蔣雯麗渾身不爽,埋怨都是愛人讓她夏天生寶寶才這麼遭罪,張國立一臉懵逼。
一次頒獎儀式上,主持人讓蔣雯麗用一個詞來形容和她一起出演了三對夫妻的張國立,蔣雯麗笑著用了一個字「慫」。一個字道出了三部戲中對妻子百般忍讓的丈夫在妻子眼裡的狀態,當然其中不乏戲謔,但也發人深思。
坐月子中聽起來不可理喻的埋怨,實則是妻子對月子禁忌的抱怨與憎恨,滿滿的攻擊無處安放,投注到丈夫身上。
我們看現如今明星們天價坐月子,梁靜茹自曝坐月子11天沒洗頭,不怕增肥吃豬蹄月子餐。
越重視,越破壞。因為禁忌才出現天價、增肥、月子餐,這些「效忠」月子禁忌的做法,被當作重視,背後隱藏著月子禁忌的敵意、攻擊與報復。
明星自曝的天價坐月子,潛意識裡也許正是對月子禁忌敵意的破壞和攻擊。要不是做月子,身材怎麼會變形,要不是做月子怎麼會有大好時光的息影,更有甚者,做月子的明星,丈夫出軌現象頻現。
施其嘉老師有個學生,她婆婆來伺候她月子時,說她餵養過小孩的奶是狗奶。一個詞語,雖然無法全部得知老人家經歷的過往,卻暴露出潛意識裡敵意的攻擊。
我猜測那裡有老人對女性身份的不認同,有老人自己坐月子中無以言說的痛、委屈、恥辱,以至於控制不住的外化給月子中的兒媳。
有個來訪者講剖腹產過後躺在病床上麻藥過後疼痛難忍,婆婆借著探視的名義用手碾壓自己的乳房看是否有奶,她當時只是對婆婆這一行為感到不舒服,因為當時專注都還在疼痛上。事後她描述這一幕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憤怒。諮詢室裡她一次次的從平靜到痛哭。
女子
婆婆超級重男輕女,家中幾輩單傳,她生怕自己的孫子餓到,卻這樣對待剛剛生產的她。雖沒有直面的衝突,一個動作卻飽含對女性的敵意與攻擊,來訪者描述,她之所以如此強烈的情緒是感受到自己不過是生娃、奶孩子的工具。
生孩子是一個女人一生幸福、也最容易受傷的時刻,因為不管她做了哪些準備,新生命的到來,還是會讓她措手不及,每個女人心中都有著對未來一個新生命成長的無數夢想與幻想,生怕自己哪兒做不好延誤了孩子。
月子中的女人,本脆弱、敏感,你關心她,她覺得你應該多關心小寶,你關心小寶,她覺得你怎麼不關心她,於是有公婆的和公婆鬥法,有親媽的和親媽吵架,都沒有的,自己莫名、委屈的大哭,感慨怎麼連個照顧的親人都沒有。
面對即將餵養嬰孩的女人,既然無法面對面、直接表達控制、攻擊和敵意,正好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裡,將那濃縮幾代人的的委屈、憤怒、不滿、失控的「精華」由月子禁忌加以傳承和表達「都是為你好,你應該這樣做。」
不可否認傳承下來的現實層面的坐月子習慣一定有它的諸多道理,但今天我們言說了月子禁忌背後的無意識的那些事,希望能用一個視角幫你理解月子禁忌,幫你看到那些或來自關係或緣自內心的委屈與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