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曉琴參加新冠肺炎病例遠程會診。 張瑋 攝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北疆新冠肺炎影像醫學專家:鎂光燈下的「偵察兵」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18日電 題:中國北疆新冠肺炎影像醫學專家:鎂光燈下的「偵察兵」
中新網記者張瑋
「這名患者最初收治入院診斷是普通型病例,肺部影像稍有一點磨玻璃狀,但是不到10天就轉為危重型,肺部影像顯示呈『白肺』。」18日一早,每天一次的新冠肺炎遠程會診在內蒙古自治區遠程會診中心進行,內蒙古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內蒙古人民醫院影像醫學科主任張曉琴坐在電腦屏幕前分析著每一張肺部影像片。
「這名患者通過診治,目前病情已經趨於穩定。」張曉琴明顯鬆了口氣。
2020年春節,中國被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位於中國北疆的內蒙古也未逃脫這場戰「疫」。
圖為內蒙古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每天進行一次的遠程會診。 張瑋 攝
除夕到現在,將近3個月的時間,內蒙古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從與國內本土疫情作鬥爭,到轉戰境外輸入疫情,有一支被譽為「幕後英雄」的小分隊,他們爭分奪秒地聚焦在鎂光燈下,透過一張張CT片「偵查」病毒所在。
在新冠肺炎臨床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診斷過程和患者出院管理的各環節中,儘管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是診斷該病的「金標準」,但其陽性率僅為30-50%,而胸部薄層CT敏感性高,能早期發現新冠肺炎胸部改變。胸部薄層CT檢查及診斷則成為新冠肺炎診斷的一項重要依據。
內蒙古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張曉琴帶領7名影像醫科專家加入救治團隊中,她告訴記者,由於新冠肺炎病情變化特別快,一個病人的CT也許要高頻次地反覆做好幾遍。
「工作量是我們平時工作的2—3倍。」張曉琴說,「時間緊,任務重,最多2個小時必須出片。」
圖為張曉琴帶領的影像醫學科團隊。 受訪者供圖 攝
影像醫學專家為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發熱病例的診斷、鑑別提供專業且有效的影像診斷建議。
內蒙古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孫德俊說:「他們就像團隊裡的『偵察兵』,『偵查』出來病灶在什麼地方,我們才能準確『出擊』。」
3月19日,內蒙古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實現「雙清零」,同時接到新任務--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班將被分流到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境外輸入疫情便成為專家組的「新戰場」。
內蒙古位於中國北部邊疆,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達4200餘公裡,擁有中國最大的中蒙陸路口岸和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4月6日,滿洲裡口岸首次檢出來自俄羅斯的新冠肺炎入境確診病例。口岸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嚴峻起來。
截止到4月18日7時,內蒙古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93例,其中本土確診病例75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18例。
如此嚴峻的形勢讓專家組更是忙到「起飛」。每天一次的遠程會診,最忙的時候專家組從早晨8點會診到晚上10點。而張曉琴帶領的影響醫學科專家需要整理當日會診患者的CT資料、準備第二天會診所需的CT片子。
「有那麼幾天是半夜12點回家的。」面對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已過知命之年的張曉琴非常淡然,「航班落地時間不同,也遇到過整宿待命的情況。」
近3個月,專家組影像醫學團隊每天要看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次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出院病例的CT影像,他們常常盯看片機一看就是大半天,眼睛看花了,就滴著眼藥水,閉上眼睛休息幾分鐘接著看。
作為專家組影像醫學團隊組長的張曉琴對每一位確診病人的影像診斷都了如指掌。
張曉琴向記者講述道:「入境確診病例中有一位危重型的法籍華人。她的病情發展很快,已經做了有創插管。」
按照常理,患者上呼吸機後不便於做CT,通常採用床頭胸片進行病情觀察。
「當這名患者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時候,床頭胸片已經明顯不足以達到能對診療作出精準判斷了。專家組毅然決定推著患者和儀器進CT室。」張曉琴回憶道,隔離病區的20多名醫護人員有的推著病人、有的推著氧氣罐、有的護著呼吸機和氧氣面罩……就這樣,順利完成一次最艱難的CT檢查。
「現在這名患者的情況趨於穩定了。這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採訪最後,張曉琴終於露出笑容。
在張曉琴心中,影像醫學團隊就是一線醫護人員的「眼睛」,只有他們提前在短時間內做出精確判斷,才能為臨床提供可靠的診斷參考依據。
截至4月18日7時,內蒙古累計治癒出院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04例,本土治癒病例74例,境外輸入治癒病例30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