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老生常談,但近日一條#從職場消失的中年女性# 的新聞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因為疫情原因,公司宣布破產,48歲的陳敏(化名)被動失業。再反面試時被告知「40歲以上的女員工,不招」。
陳敏不是沒有能力,面試就是卡在了年齡。
清南師兄想到前段時間的一條新聞,#專家建議女性退休年齡延至55歲# ,兩條新聞放在一起就顯得很有「意思」。
延遲退休的評論裡,當然是一片反對之聲。
過了40歲女性根本找不到工作
35歲都沒工作了,還有30年靠什麼生活?
一方面國家從發展和老齡化趨勢來計劃女性延遲退休;
另一方面,作為單一的個體,女性在40歲,甚至35歲在職場上面臨著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現實有點太過殘忍。
在職場上,被年齡困住的不只是女性。
男性到35歲,最晚40歲,也會被職場邊緣化。
35歲,是所有職場人都會面臨的尷尬年齡。
25歲時,你投10份簡歷,可能回復的有7、8家;
35歲時,你投10份簡歷,可能回復的有1、2家,甚至沒有。
「20多歲的時候,不想過那種一眼能看到頭的日子;
但如今眼瞅著到了35歲,卻無比期待穩定的工作。」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疑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
清南師兄總結了下,35歲+的職場人,大致分為兩類:
這類人最焦慮,他們做著最基礎的工作,年輕時還為每天上班能摸魚而沾沾自喜,安逸舒適,像溫水裡的的青蛙舒服而不自知早已危機四伏。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焦慮也就越來越多。
他們自知沒什麼技能,不敢跳槽,也沒有勇氣改變和離開改變。每天很焦慮,但也不去努力學習增加新技能。上一天班,混一天日子,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除了年齡,這類人比新入職的員工沒有任何優勢(不是)可言。
如果公司裁員,這類人是被淘汰的第一批人。
這類人最清醒,他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一入職場就開始做職業規劃,不斷學習,擁抱變化。他們當然知道每天刷劇打遊戲看手機就很快樂,但也知這種即時滿足如泡沫易碎。
他們奉行延遲滿足,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持續學習,保持克制,鮮有焦慮和迷茫。
年齡於他們而言,是閱歷豐富的加分項。
逐步完成從技術崗到管理崗的轉型。
以上其實不只是35歲+職場人的縮影,更是整個職場人的縮影,你是哪種人呢?
職場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的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但想不被淘汰,除了焦慮,也不是別無選擇。
從職場上兩類人我們可以看出,年齡之所以成為一個「門檻」,主要還是因為個人發展性不足,高不成低不就。
道理都懂,可是該怎麼努力呢?
這裡師兄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1、有明確的職業規劃
走得長遠的人,從來都會計劃長遠的人。
很多人畢業不知道做什麼,工作換了幾份,永遠都是從小白開始。年輕是資本,但年輕也很短暫,畢業最黃金的幾年在迷茫中度過。最後失去了年輕的資本,也沒有習得年齡該有的經驗。
做職業規劃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可以和比你年長的人或者學長學姐聊聊(PS.迷茫找師兄也可以哦),他們比你走過更多的路,也許會給你一些幫助。
2、別貪圖安逸
有些人覺得,人奮鬥努力的一生不過就是為了安逸,如果安逸能即得,那何必努力?
清醒點啊,你年輕時的安逸,是安逸嗎?那是玫瑰花裡的刺——危險。(如果家裡有礦,當我沒說)
你年輕時要做的是,該考證考證,該挑戰挑戰,該看書看書。你不學點一技之長,哪能走遍天下都不怕?
3、忌淺嘗輒止
哲學家翁貝託·埃科說過:博學的樂趣是專門為失敗者準備的。
你會PS修圖,會文案創作,會Pr剪視頻,看似是個「能力突出」的好員工,實則這些技能不過是「紙老虎」,新人簡單學幾天就可上手掌握。
如果什麼都做,你將會一事無成。你要做的就是聚焦一個東西,讓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專家。
4、學習!學習!
前幾天這張圖在朋友圈被廣泛傳播:人在北京,今天你奮鬥了嗎?
白天上班,晚上備考,人到中年準備考研清華。
中年人很難,但難也要學會和生活對抗,而對抗的唯一武器就是學習!
5、要有應對風險的能力
整個社會都在鼓勵你消費,但清南師兄想勸你存錢。當然,這個錢不是不讓你消費,是讓你理智消費。
人還是得手裡有糧,這樣風險來了,心裡才會不慌。
6、要對生活保持熱情和欲望
有的時候不用別人說,30歲的人自己都能明顯感覺到疲憊。對生活沒什麼熱情,也喪失了欲望。
用本山大叔的一句話:你得支稜起來。
去熱愛生活,去做一個生機勃勃、充滿好奇、生命力頑強的人。這樣的你才會更全心投入工作,才會更不畏懼年齡,才能更好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風險。
清南師兄一直認為:所有問題解決的根源,都在自己這裡。
35歲前的每一年,都為35歲定下了基調,前半程的積累不會突然清零。
與其在35歲擔心自己的職場生涯,不如在25歲就把握住努力的方向。
有焦慮是好事,不焦慮的人,都是甘於平庸的人。
真正優秀的人,一定都是帶著適度焦慮的。把焦慮化作奮進的動力,讓自己擁有強勢的核心競爭力,才能讓你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吃得上飯」。
清南師兄很喜歡的一句話,雖然聽起來殘酷,但話糙理不糙:
「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但絕對是你自找的」。
可能會有人說,我照你說的做了,最後不大概率還是會像開頭新聞中的陳敏一樣,48歲,有能力,但找不到工作。
如果看過整篇文章的人會知道,48歲的陳敏失業了,但未失業前能力夠強的她打拼多年是公司管理層,在深圳有房子。後來找到工作,被公司認可,只是因為個人原因辭職。最後她放棄了找工作,但在人生另一條跑道上重新起跳。
所以,永遠不要去質疑努力的意義。
希望每一個你都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之努力。
無論年齡幾何,都永遠擁有向前一步的勇氣和兜底的底氣。
想知道:
你會焦慮自己35歲失業嗎?
評論裡來討論下你的想法吧~~
本文系清南師兄原創發布,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回復日期:如 20201226,可查閱最近200天文章
手指點一點,不要和師兄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