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論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論語中的文化。在論語中,魯哀公問:「你的學生裡面誰是愛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一位叫顏回的愛好學習,他不把怒氣發洩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他也從不再犯同樣的過錯,遺憾的是他年歲不大就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學生了,沒有聽說愛好學習的人了。
這段話聽起來非常感傷。魯哀公是魯國的國君,他希望孔子推薦幾個學生來為國服務。所以他問「你有哪些弟子是好學的?」結果孔子的回答非常清楚。孔子「對曰」,「對」表示下對上。在《論語》裡面常可以看到,孔子面對貴族,面對政治人物,面對官位比他高的,他都會加一個「對曰」。
不管年紀大小,這樣才合乎禮儀的規格。孔子說:只有顏回愛好學習。孔子講好學就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什麼叫遷怒呢?我跟張三吵了一架,看到李四我先罵一頓,那叫遷怒,這跟李四無關,他很冤枉。但是一般人都很容易犯類似的過錯。不貳過,不容易。儒家強調過失跟性格有關。你要不貳過,那就要對自己性格中的缺陷痛加改正。所以不遷怒、不貳過是作為顏淵好學的證據,這表示孔子的教育是把學習跟德行的表現結合在一起
孔子接著說顏淵「不幸短命死矣」。孔子為顏淵感到可惜。一個人如果活不到六十,我們只能說他「得年」,就是他得到幾年的生活時間。六十以上才能夠說「享壽」,享有多久的壽命。所以顏淵很可惜,只得年四十。孔子惋惜,是因為顏淵最好學,並且德行最好,他如果有機會服務百姓的話,肯定傑出。孔子的理想一定有實現的機會吧。
接下來就更令人傷心了,孔子居然講完顏淵之後就說沒有好學的學生,沒有聽說過誰好學了。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為什麼除了顏淵之外就沒有人真的好學呢?沒有人達到孔子這個標準呢?這一點是讓人感到非常惋惜的事情。
顏淵過世是在孔子七十一歲的時候,孔子活了七十三歲。此時孔子對學生的了解已經很完整、很透徹了,他自己的生命也接近尾聲了,所以他感到特別遺憾,因為除了顏淵就沒有聽說誰愛好學習了。而他的思想,學生們並沒有真的理解,也沒有傳下來。
學儒家應該也要讀《孟子》,孟子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了,但是真正了解孔子,可以把孔子的思想傳下去的正是孟子。根據各種資料考證,在孔子過世以後,儒分為八,他的學生分為八派,自立門戶。學生們教出來的學生各有特色,有的變成了兵家、法家,不再堅持儒家的觀點。也有些人當了帝王之師,像子夏,但是教的都是應用上的知識,並沒有把儒家完整的理想傳承下來,所以孔子的感嘆有他的道理。
孟子曾經把顏淵同禹和稷作比較。禹,負責治水的禹;稷,就是周朝的祖先后稷,負責教老百姓種田。我們常常說「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人溺己溺」就是指大禹治水,看到有人被水淹死,就好像自己水沒有治好,讓這個人被淹死一樣。
稷呢,聽到有人餓死,就像自己田沒有種好,以至於讓別人餓死樣。孟子說禹、稷和顏淵,異地則皆然。這三個人如果交換處境,他們應該有樣的表現。顏淵根本沒有機會實現抱負,但是孟子給他最高的評價,這體現儒家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從顏淵身上我們知道了知識跟德行要配合,並且也了解到孔子對於好學的要求標準是很高的。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