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不會遷怒於不相干的人,能夠改正自己性格的缺陷

2021-01-08 傾鹿一生66

提到《論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論語中的文化。在論語中,魯哀公問:「你的學生裡面誰是愛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一位叫顏回的愛好學習,他不把怒氣發洩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他也從不再犯同樣的過錯,遺憾的是他年歲不大就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學生了,沒有聽說愛好學習的人了。

這段話聽起來非常感傷。魯哀公是魯國的國君,他希望孔子推薦幾個學生來為國服務。所以他問「你有哪些弟子是好學的?」結果孔子的回答非常清楚。孔子「對曰」,「對」表示下對上。在《論語》裡面常可以看到,孔子面對貴族,面對政治人物,面對官位比他高的,他都會加一個「對曰」。

不管年紀大小,這樣才合乎禮儀的規格。孔子說:只有顏回愛好學習。孔子講好學就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什麼叫遷怒呢?我跟張三吵了一架,看到李四我先罵一頓,那叫遷怒,這跟李四無關,他很冤枉。但是一般人都很容易犯類似的過錯。不貳過,不容易。儒家強調過失跟性格有關。你要不貳過,那就要對自己性格中的缺陷痛加改正。所以不遷怒、不貳過是作為顏淵好學的證據,這表示孔子的教育是把學習跟德行的表現結合在一起

孔子接著說顏淵「不幸短命死矣」。孔子為顏淵感到可惜。一個人如果活不到六十,我們只能說他「得年」,就是他得到幾年的生活時間。六十以上才能夠說「享壽」,享有多久的壽命。所以顏淵很可惜,只得年四十。孔子惋惜,是因為顏淵最好學,並且德行最好,他如果有機會服務百姓的話,肯定傑出。孔子的理想一定有實現的機會吧。

接下來就更令人傷心了,孔子居然講完顏淵之後就說沒有好學的學生,沒有聽說過誰好學了。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為什麼除了顏淵之外就沒有人真的好學呢?沒有人達到孔子這個標準呢?這一點是讓人感到非常惋惜的事情。

顏淵過世是在孔子七十一歲的時候,孔子活了七十三歲。此時孔子對學生的了解已經很完整、很透徹了,他自己的生命也接近尾聲了,所以他感到特別遺憾,因為除了顏淵就沒有聽說誰愛好學習了。而他的思想,學生們並沒有真的理解,也沒有傳下來。

學儒家應該也要讀《孟子》,孟子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了,但是真正了解孔子,可以把孔子的思想傳下去的正是孟子。根據各種資料考證,在孔子過世以後,儒分為八,他的學生分為八派,自立門戶。學生們教出來的學生各有特色,有的變成了兵家、法家,不再堅持儒家的觀點。也有些人當了帝王之師,像子夏,但是教的都是應用上的知識,並沒有把儒家完整的理想傳承下來,所以孔子的感嘆有他的道理。

孟子曾經把顏淵同禹和稷作比較。禹,負責治水的禹;稷,就是周朝的祖先后稷,負責教老百姓種田。我們常常說「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人溺己溺」就是指大禹治水,看到有人被水淹死,就好像自己水沒有治好,讓這個人被淹死一樣。

稷呢,聽到有人餓死,就像自己田沒有種好,以至於讓別人餓死樣。孟子說禹、稷和顏淵,異地則皆然。這三個人如果交換處境,他們應該有樣的表現。顏淵根本沒有機會實現抱負,但是孟子給他最高的評價,這體現儒家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從顏淵身上我們知道了知識跟德行要配合,並且也了解到孔子對於好學的要求標準是很高的。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不遷怒,不貳過
    孔子另外一章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三月不違仁」是什麼意味?孔子說自己「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當中有兩個三月,一個是孔子的,一個是顏淵的,這兩個三月是可以聯想在一起的,三月或是三個月九十天,或者這個三不是實數,是好幾個月,就是很久的意思;譬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可以解作對為人謀、與朋友交和傳習三件事的反省,也可以解釋成常常多次地反省。
  • 《論語》:「不遷怒,不犯舊錯」,方為求取學問的根本
    《論語》:「不遷怒,不犯舊錯」,方為求取學問的根本。一個人在求取學問的時候,都知道豐富自己的學識,讓學識為自己所用,認為謀得名和利是一個成功。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求取學問真正的成功並非是在於獲得名利,而是在於能豐富自己的涵養和胸懷。孔子在儒學之中,對於自己的學生在求取學問方面,也要求非常嚴格。
  • 為什麼孔子在論語中強調做人要不遷怒,為何又要強調要不膩過?
    本文由作者愛情是果實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不遷怒」是指不遷怒於人,不拿別人出氣,不貳過」,是指有過則改,不犯同樣的錯誤。這一主張源於《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對其學生顏回好學、有了缺點錯誤能及時改正的讚揚。
  • 《論語》中的顏回
    司馬遷說:「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伯夷列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古人有名有字,自稱以名,稱人以字。學生尊師曰子,師呼學生以名。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
  • 我讀《論語》112:不遷怒,不貳過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顏回好學,不拿別人出氣,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不幸的事情是顏回短命去世。現在再也沒有顏回這樣的學生了,沒有看見象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不遷怒」&「不貳過」是論語所留下的名句,更是入世的真理。
  • 論語天天讀之098-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按:這套論語天天讀系列,是學而讀書會成員冬青,以南公懷瑾大士《論語別裁》為主,合參雪廬老人《論語講要》,融會個人心得總結而成,耗時年餘,計408
  • 孔子說:不遷怒,不貳過 懂這句話對人有多重要?
    據《論語雍也》記載,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死後,孔子哭得非常傷心,他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意思是說,顏回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從來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現在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了,所以孔子非常難過。「不遷怒」這三個字對人有多重要?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遷怒」,很多人總習慣於將自己受的氣發洩到別人身上,讓身邊的人遭受無名怒火,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論語》20句經典勵志名言,只讀一遍,獲益終生!
    ——《論語·子張》【釋義】學習要廣博,意志要篤誠,懇切地向別人請教,並且要勤於思考。2.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釋義】有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有人來和他做朋友。3.不遷怒,不貳過。9.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釋義】嚴於律己,寬以待人。10.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釋義】有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11.剛、毅、木、訥近仁。
  •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 仲弓問仁。
  • 經典誦讀——《論語》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
  • 從顏淵,子路,孔子三人的志向,來看孔門師生的生命氣象
    《論語·公冶長》人們讀《論語》,會有一種閱讀體會,就是這本語錄體典籍的選詞造句非常的規範,語句簡短卻不失生動的美感,給人節奏明快、音韻和諧的美好感受,有著現代散文詩的韻致。另外,由於大量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使得語言也更加形象生動,極富有文學的意味,可以說做到了思想藝術與語言藝術的完美結合。
  • 論語大義(崔栢滔)顏淵篇 第一章
    全篇以顏淵問仁開始,孔子講了仁的第一要義,接下來通過司馬牛得師友幫助的案例,具體講用仁來化解個人問題,然後講為政行仁,如何施行仁政,最後以友輔仁,全篇意蘊深遠。司馬牛問仁、問君子、求兄弟的案例,非常經典,既是孔門學問度化解脫人難的真實作用,也是從反面對《論語》1.1章勸學三「不亦」的呼應。筆者根據史料對其背景做了系統介紹。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論語·公冶長》這句是誇顏回聰明,能夠舉一反十,甚至孔子都有點自愧不如。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一個人有恆心有毅力而且非常聰明,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好學。
  • 「李保佳講論語97」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李保佳講論語97」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翻譯:顏回向孔子問什麼是仁。
  • 「論語心解」「顏淵季路侍」
    論語心解公冶長篇第二十六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樣的東西,願意與朋友共用,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便已經不多了,而子路願意這樣做,哪怕朋友把它們都用壞了也無所謂。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對自己的朋友掏心掏肺呢?有多少人只是維持表面關係,實際上連任何幫助都不願意提供,生怕朋友觸犯了自己的利益呢?他們看到子路,也該慚愧了。
  • 《論語》千年名句,受用千年!
    ——《論語.衛靈公》 點評:有活搶著幹,有過錯主動承擔;寬容大度,不輕易責備別人,這樣做人,肯定就不會招致怨恨了。 但現在很多人做反了,有功勞爭著要,有過錯推給別人,心胸狹窄,就喜歡挑別人毛病。
  • 《論語》14則,仁者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改其樂,子夏為君子儒
    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釋義:有一個叫顏回的弟子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從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做人做事,應該儘量「不遷怒,不貳過」。賭氣屬於遷怒,怨天尤人也是遷怒。2、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失敗是怎麼煉成的:道德缺陷、性格缺陷與頭腦缺陷之間的因果律
    總體來說,失敗的人總有一些特徵,具體表現為三項缺陷,就是在道德、性格與頭腦方面。大家對很容易發現頭腦的問題,對道德的探究也容易覺察,不過對性格的了解,或許就沒那麼多了。其實作為一個過渡階段,性格就是連接道德與頭腦之間的橋梁,當走到這個岔路口,沒有及時調整的話,便會走向失敗的不歸路。有些人是由於道德缺陷,在性格上發生了逆變,然後表現在頭腦上,漏洞百出,自取滅亡。
  • 仁者的行為、性格與品德
    孟子對此有所發展,找到了人性上的依據: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我從行為、性格和品德三個方面闡述「仁」者。 仁者的行為 仁者首先是「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