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不遷怒,不犯舊錯」,方為求取學問的根本。
一個人在求取學問的時候,都知道豐富自己的學識,讓學識為自己所用,認為謀得名和利是一個成功。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求取學問真正的成功並非是在於獲得名利,而是在於能豐富自己的涵養和胸懷。
孔子在儒學之中,對於自己的學生在求取學問方面,也要求非常嚴格。但是孔子看重的,並非單純的是學生的成績,而是學生是否持有品德和胸懷。
在《論語》之中,就有這樣一篇章的智慧,講述了孔子對於一個人德行的要求。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魯哀公問孔子:「你教導的弟子之中,誰最好學?」
孔子這個時候就說:「我的學生只有顏回喜歡學習,他從來不會遷怒於他人,也不會重複犯曾經犯過的錯誤,不幸的是他現在早已經離去了,到現在我還沒有發現這樣的人,再也沒有見過像他那樣好學的人。」
在這一篇章中,孔子讚賞的是他的學生顏回,他認為顏回是一個好學上進的人,自從顏回離開之後,就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
我們在這一篇章中,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孔子認為顏回是一個好學之人,但是並沒有說顏回的學問成就有多好,而是說顏回的兩個特徵「不遷怒,不二過」。
就是所謂的不會遷怒於人,不會犯兩次同樣的錯誤,對於一個人來說,這也是極其端正的一個品行和胸懷。
不遷怒於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難以做到這一點,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怨氣撒在別人身上,當自己生氣,內心有矛盾的時候,會拿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來撒氣。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又不順心的事,就拿身邊的人做出氣筒。這樣的人通常是一個公司的小領導或者說一家的小主人,擁有一些權力,或者是有資格在別人面前去耀武揚威的人。
這樣的人總習慣性地把別人當出氣筒,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和學問無關,這驗證的是一個人德行的修養。
不犯第二次錯誤
這個有關于謹言慎行的一個道理,很多人在同一個地方犯兩次錯誤,其實大多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認真,做事的時候不懂得謹言慎行的一個道理。
如果一個人犯一次錯誤是失誤,那麼犯兩次則是愚蠢了。正所謂說不要在一個地方摔兩次跟頭。
因為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謹言慎行,能夠讓我們有效的避免這樣一種狀態,所以努力的讓生命得以完善和升華,這才是真正的一個學問。
很多人都簡單地以為學問學的是成績,其實並非如此,我們除了人生物質上的成就之外,更多的是品德和胸懷的一個涵養。
真正達到一種博大的胸懷,以及謹言慎行的行事之道,這才是人生或者最正確的一個態度。
在建安5年的時候,曹操有一個手下叫袁渙。有一次,曹操把一個城池攻了下來,把城池攻破之後,城內有大量呂布的財寶和物品。曹操讓他們隨心所欲的瓜分財物,很多將軍和將士爭先恐後,都搶著一些值錢的東西,把自己的車子裝得很滿。而只有袁渙與眾不同,他只是拿了一些書和一些乾糧。別人都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也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口糧是行軍的時候必備的東西,沒有別的意思,竟然會得到大家的讚許,得到好的名聲,我的內心有一些不安呀。」曹操知道了之後,對袁渙更加的敬重了。袁渙在曹操手下,做了很久的官職,為曹操出謀劃策,得到了曹操的賞識和重任。這樣一種大度和不拘小節的風格,讓很多人更加的敬佩他的行為端正,讓人不得不佩服。
像袁渙這樣的人,能夠在生活中做事的時候謹言慎行,把事情做到滿意,讓別人敬重和真正的佩服自己,這就是人生的一個成功。
這樣的價值,不是那一些物質能夠衡量的,而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品德和涵養的一個追求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