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不遷怒,不犯舊錯」,方為求取學問的根本

2021-01-08 墨書國學

《論語》:「不遷怒,不犯舊錯」,方為求取學問的根本。

一個人在求取學問的時候,都知道豐富自己的學識,讓學識為自己所用,認為謀得名和利是一個成功。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求取學問真正的成功並非是在於獲得名利,而是在於能豐富自己的涵養和胸懷。

孔子在儒學之中,對於自己的學生在求取學問方面,也要求非常嚴格。但是孔子看重的,並非單純的是學生的成績,而是學生是否持有品德和胸懷。

在《論語》之中,就有這樣一篇章的智慧,講述了孔子對於一個人德行的要求。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魯哀公問孔子:「你教導的弟子之中,誰最好學?」

孔子這個時候就說:「我的學生只有顏回喜歡學習,他從來不會遷怒於他人,也不會重複犯曾經犯過的錯誤,不幸的是他現在早已經離去了,到現在我還沒有發現這樣的人,再也沒有見過像他那樣好學的人。」

在這一篇章中,孔子讚賞的是他的學生顏回,他認為顏回是一個好學上進的人,自從顏回離開之後,就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

我們在這一篇章中,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孔子認為顏回是一個好學之人,但是並沒有說顏回的學問成就有多好,而是說顏回的兩個特徵「不遷怒,不二過」。

就是所謂的不會遷怒於人,不會犯兩次同樣的錯誤,對於一個人來說,這也是極其端正的一個品行和胸懷。

不遷怒於人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難以做到這一點,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怨氣撒在別人身上,當自己生氣,內心有矛盾的時候,會拿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來撒氣。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又不順心的事,就拿身邊的人做出氣筒。這樣的人通常是一個公司的小領導或者說一家的小主人,擁有一些權力,或者是有資格在別人面前去耀武揚威的人。

這樣的人總習慣性地把別人當出氣筒,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和學問無關,這驗證的是一個人德行的修養。

不犯第二次錯誤

這個有關于謹言慎行的一個道理,很多人在同一個地方犯兩次錯誤,其實大多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認真,做事的時候不懂得謹言慎行的一個道理。

如果一個人犯一次錯誤是失誤,那麼犯兩次則是愚蠢了。正所謂說不要在一個地方摔兩次跟頭。

因為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謹言慎行,能夠讓我們有效的避免這樣一種狀態,所以努力的讓生命得以完善和升華,這才是真正的一個學問。

很多人都簡單地以為學問學的是成績,其實並非如此,我們除了人生物質上的成就之外,更多的是品德和胸懷的一個涵養。

真正達到一種博大的胸懷,以及謹言慎行的行事之道,這才是人生或者最正確的一個態度。

在建安5年的時候,曹操有一個手下叫袁渙。有一次,曹操把一個城池攻了下來,把城池攻破之後,城內有大量呂布的財寶和物品。曹操讓他們隨心所欲的瓜分財物,很多將軍和將士爭先恐後,都搶著一些值錢的東西,把自己的車子裝得很滿。而只有袁渙與眾不同,他只是拿了一些書和一些乾糧。別人都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也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口糧是行軍的時候必備的東西,沒有別的意思,竟然會得到大家的讚許,得到好的名聲,我的內心有一些不安呀。」曹操知道了之後,對袁渙更加的敬重了。袁渙在曹操手下,做了很久的官職,為曹操出謀劃策,得到了曹操的賞識和重任。這樣一種大度和不拘小節的風格,讓很多人更加的敬佩他的行為端正,讓人不得不佩服。

像袁渙這樣的人,能夠在生活中做事的時候謹言慎行,把事情做到滿意,讓別人敬重和真正的佩服自己,這就是人生的一個成功。

這樣的價值,不是那一些物質能夠衡量的,而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品德和涵養的一個追求過程。

相關焦點

  • 《論語》:求取學問,秉持儒家的兩個思想,才是智慧
    《論語》:求取學問,秉持儒家的兩個思想,才是智慧。在孔子的儒學思想中,對於一個人求取學問有著非常明確的一個態度。孔子認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一個人非常好的學習品德。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不斷精進自我的狀態。
  • 《論語》14則,仁者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改其樂,子夏為君子儒
    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釋義:有一個叫顏回的弟子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從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做人做事,應該儘量「不遷怒,不貳過」。賭氣屬於遷怒,怨天尤人也是遷怒。2、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我讀《論語》112:不遷怒,不貳過
    【原文】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顏回好學,不拿別人出氣,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不幸的事情是顏回短命去世。
  • 《論語》:顏淵不會遷怒於不相干的人,能夠改正自己性格的缺陷
    提到《論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論語中的文化。在論語中,魯哀公問:「你的學生裡面誰是愛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一位叫顏回的愛好學習,他不把怒氣發洩在不相干的人身上,他也從不再犯同樣的過錯,遺憾的是他年歲不大就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學生了,沒有聽說愛好學習的人了。
  • 國學女孩起名:用尚書、論語為女孩取文雅古典、知書達禮的美名
    《論語》屬於四書之一,《尚書》屬於五經之一,更是流傳至今,意義重大。《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彙編,《論語》記載了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言行,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這兩部書不僅在在思想和歷史的領域發光發熱,還常被用來作為寶寶取名的參考。用《尚書》、《論語》來給孩子起名,既帶有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又很有啟發意義。
  • 【13論語-解析篇】-學習孔子的經典語錄
    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在我國被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在國際上也是毫不含糊地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弟子之間的言行經過統一整理和編撰收錄在《論語》中。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論語》到底有什麼神奇魔力,竟能幫助古代統治者治理得了天下呢?咱們現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指「溫習,複習」。
  • 書中找答案(論語-不遷怒,不貳過)
    首先拋磚引玉開始:問題:人啊,同一件事為什麼總是一錯再錯?回答:上一次犯錯時,你是如何處理的呢?是甩鍋給別人或者找個人撒撒氣嗎?那麼你很有可能會陷入到「踢貓效應」的糟糕循環之中,下次碰到同樣的事情估計還會再搞砸。如果我們能「聞過則喜」,弄清楚錯誤發生的原因,把犯錯當成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那自然會從這個怪圈當中走出來。
  • 為什麼孔子在論語中強調做人要不遷怒,為何又要強調要不膩過?
    本文由作者愛情是果實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不遷怒」是指不遷怒於人,不拿別人出氣,不貳過」,是指有過則改,不犯同樣的錯誤。這一主張源於《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對其學生顏回好學、有了缺點錯誤能及時改正的讚揚。
  • 《論語》8則,聖賢書不厭百回讀,隨便翻閱都是充滿哲理的警句
    一部《論語》,記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事跡。聖賢書不厭百回讀,隨便翻閱一下都是名言警句,熟讀深思子自知。1、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君子周濟有急難之人,而不是幫助那些根本不需要幫助的人。可是現實情況往往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這其實也是馬太效應的一種演繹。那些不缺錢的公司,大把財團爭相要去投資他們,至於那些真正缺錢的個人或團體,未必那麼幸運了。可是做錦上添花之事,對方未必感恩和珍惜。雪中送炭者,往往能俘獲對方的心。4、子曰:「賢哉回也!
  • 孔子說:不遷怒,不貳過 懂這句話對人有多重要?
    據《論語雍也》記載,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死後,孔子哭得非常傷心,他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意思是說,顏回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從來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現在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了,所以孔子非常難過。「不遷怒」這三個字對人有多重要?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遷怒」,很多人總習慣於將自己受的氣發洩到別人身上,讓身邊的人遭受無名怒火,讓事情越來越糟糕。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是我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 不遷怒,不貳過
    朱子這樣說是進一步的說法,一般來說,說「顏子所好是好聖人之道」應不算錯。        那麼,我們可以問:聖人的道是什麼道呢?我們或許可以說是「仁」。孔子另外一章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三月不違仁」是什麼意味?孔子說自己「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溫故而知新,論語告訴我們不一樣的學習方法
    《論語》為政篇第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大家對這句話的一般解釋是:「在溫習舊知識的過程中會得到新的內容。」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這句話的背景故事。話說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又有七十二個人能夠精通六藝,被後人稱為「七十二賢人」。在這些人裡面有一個家境貧寒的人,名字叫做顏回。有一天,顏回問自己的老師:「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幾種?」
  • 方漢奇:筆走奇峰 方為學問
    在這裡,吸引他的仍然是舊報紙,「那又是一個富礦,有500多種報紙,《申報》《新聞報》都是全套的。」從此,他一生的目光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新聞史。「做研究要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尊者諱」學界同仁和方門弟子都知道,老教授有一座「學術寶庫」,就坐落在他書房中觸手可及的一個特別設計的抽屜裡,那是他半個多世紀的心血結晶,也是他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之所在——10萬張學術卡片。這10萬張學術卡片為他繪製了一張縱橫交錯、寬廣綿密的學術地圖。
  • 《論語詞解》第16篇:樊遲、樊須、反、反坫、犯、飯、泛、方、防
    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二、樊須 〖fán〗 『論語示例』 小人哉●●也(見論語13·4) 『詞解』 樊須:即樊遲。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而且,選擇的篇章不避重複,其中「德」就佔了兩講(第六講論「德」,第十講懷「德」),像「為政以德」一章,就同時出現在論「政」、論「德」兩講當中。也就是說,《孔子的學問》跟常見的《論語》詮解不同,它並沒有採取全文照錄、字義疏解、疑難串講的方式,而是以關鍵詞為中心,有類「孔門宗旨導讀」。為了追尋《論語》的古義,就很有必要辨別「解釋性的言說」。
  • 遷怒
    上圖:《百喻經》故事,猴子遷怒小孩子     《百喻經》文:昔有一獼猴,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兒。     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就是:從前有一隻獼猴,被大人打了一頓,它不能把大人怎麼樣,就遷怒到小孩的身上。這隻獼猴挨打後,竟然去追打一個小孩子。     太息呀太息!人們往往搞不清楚,妄執錯認,猶如這個猴子。
  • 古人的智慧都是學問,熟讀古語50句,影響人生30年!
    —《論語》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前言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是一本講《論語》的書,所謂「三反」,有兩個含義,或者說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舉一反三」,語見《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說的也是反覆再三。孔子偏愛天才學生,經常讚許他們能夠舉一反三:比如,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子貢、子夏都能引用《詩經》裡的話佐證他的論點,他就會用「始可與言《詩》已矣」表示讚許;再比如,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