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按上面藍字「特稿哥李萬卿」,加關注,即可閱讀所有文章。
上圖:《百喻經》故事,猴子遷怒小孩子
《百喻經》文:昔有一獼猴,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兒。
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就是:從前有一隻獼猴,被大人打了一頓,它不能把大人怎麼樣,就遷怒到小孩的身上。這隻獼猴挨打後,竟然去追打一個小孩子。
太息呀太息!人們往往搞不清楚,妄執錯認,猶如這個猴子。
你千萬不要相信那句俗話:「誰誰誰比猴子都精能。」俗語中之所以說猴子精能,大概是指猴子在所有四條腿動物中屬於「靈長類」吧?
但是,你必須相信,猴子畢竟是猴子,每個人都比猴子聰明。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名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是對有名的搭檔。德國當時很強盛,不但是俾斯麥這個首相十分了得,同時,也因為有個寬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
常常,威廉一世回到後宮時,氣得亂砸東西,摔茶杯,有時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砸壞。
皇后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了?」
威廉一世說:「對呀!」
皇后說:「你為什麼老是要受他的氣?」
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上,萬人之下。下面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裡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裡出呢?只好摔茶杯啦!」
你明白了吧?德國在那個時候能夠那麼強盛,就在於有個大度的皇帝。他受了首相的氣,只「遷怒」茶杯 ,從不「遷怒」臣民。
孔老夫子也早就論述過「遷怒」。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喜歡學問的?」
孔子說:「顏回。」
魯哀公問:「為什麼?」
孔子回答:「不遷怒,不貳過。」
「遷怒」與「貳過」,是人的情緒狀態。
遷怒,就是不亂發脾氣,不轉移壞情緒給別人;不貳過,就是同樣的過錯不犯第二次。這種境界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憑努力可以抵達的。
人生活在社會裡面、家庭裡面,社會制度既存,家庭角色既存,自己成了帝王就要發帝王脾氣;沒有成為帝王,就忍受別人的帝王脾氣。誰不如意,都容易動肝火,有發洩對象就發洩,沒發洩對象就「拿野豬還願」,「遷怒」別人。
世人不是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所以,這個脾氣呀,百姓不能對老爺發,下屬不能對上司發,徒弟不能對師傅發,丫頭老媽子不能對太太發,那些人多是直接蹂躪他們,使他們的生活不如意的,也就是正應該對之發脾氣的,可是他們不能發,一發,生活就會變得更不如意。
不管自己經歷了多少、都不要去遷怒與他人、更不要把別人帶給自己的痛苦、向他人訴說。那只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是與非,對與錯,心知即可。
順便勸一句:任何人,都不要因為承受了一個人的垃圾情緒,而向你身邊人、甚至家人傾倒垃圾。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部分文章連結:
1,發點牢騷:「我年輕過,你老過嗎?」
2,「刺死辱母者」案中「審判長張文峰」微博言論,叫人噁心!
3,說賤
請長按識別下面二維碼加「關注」,可查看往日講述:
—————————
李萬卿,筆名李理,南陽人,現居鄭州,新聞工作者,策劃人,專欄作家,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有500萬字作品問世。轉載公號文章請加我微信LWQ666369。不拒絕商業寫作與策劃。
不遷怒,不貳過